当前位置

: 汉语心得记录文章 经典文章 浏览文章内容

别永远伤在童年的读后感大全

hanchuanzi 汉语心得记录网 2021-02-25 03:03:54 224

《别永远伤在童年》是一本由约翰·布雷萧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永远伤在童年》精选点评:

●去爱吧,像没有受过伤一样

●那12年,撬动了后来的88年!!!

●从出生到青春期这十几年的心理发展基调几乎确立了你的心理效能,一生中的人际关系,对自身心理行为的把控程度。

●毫无真理性干货啊,更像玄学,对这种愈疗书已经疲劳了。

●因为一个契机,想要寻求改变,没有跟着练习过,收获的也是表层,但是变化已经很大

●还是很触动的,但是书中所给出的治疗方法实在有些太不变通,不太好实行。但其中对于如何应该正确的教育孩子,还是有一些干货。

●前几章比较有意思

《别永远伤在童年》读后感(一):1

每个人内心都有个内在小孩,其实这本书是要让我们明白所有的一些情绪都是被认可的,要学会倾听自己的内心,学会与自己做朋友,学会自己支持自己。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其实很多成年人长大了,但是却始终不知道自己是谁,这本书,也是认识自己的一次探索。 很值得看的一本书,当然如果你的内心小孩很健康,也许你并不需要。

《别永远伤在童年》读后感(二):内在有一个受伤的小孩,如何拥有清晰的自我边界?

在心理咨询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心理状况不是那么健康成熟的父母,他们缺乏清晰的“自我边界”,渴求与子女始终“共生”在一起,于是他们总是会去指导和控制子女的种种选择,或者自觉不自觉地向子女传递“没有我,你如何活下去!”这样的潜意识信念,从而导致子女出现各种问题。 这样的家长通常缺乏健康独立的人格,因此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边界。这样的人常常搞不清楚自己跟别人是两个不同的独立个体,应该有各自独立的感受、想法和选择。我可以向另一个人提供意见和帮助,但前提是——对方确实遇到问题并希望获得我的意见;我可以试图去理解另一个人的想法,但这并不表示我一定要去赞同对方,或是由于我的反对意见而要对方一定改变想法。 从有“共生”问题的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几乎都会在他们自己的人际关系中遇到相同的人际边界不清问题。一个自我边界模糊的成年人,他很可能会对自己内在的情绪——感情、需求和欲望——感到生疏和麻木,而去认同身旁另一个人的情绪和感受,陷在另一个的情绪感受中不能自拔。这样的人无法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也不知道作为成年人,每个人都必须首先为自己的情绪及需求负责,而不是首先为另一个成年人的问题负责。一个有边界不清问题的人还可能觉得自己跟亲人或配偶是一体的,如果他们中的某个人身上有让他觉得不够好或丢脸的地方,他就会因此感到自己贬值了。此外,一个边界不清的人还会觉得自己只有被另外什么人爱着或受到重视,自己才是有价值的。他缺乏自我价值感,他对自己的评价必须取决于另一个人,或取决于某个社会流行的评价标准。这样的人给人的感觉就好像他的“自我”非常虚弱或几乎不存在,他无法根据自己的想法活出自己的人生。 “自我边界”或一个人的“核心自我”最初是如何形成的?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非常需要家长为我们提供一个具有安全感和有及时情感回应的环境,这样我们才能开始真正安心地关注到自己。但如果这时家庭环境不够健康和安全,孩子就不得不将精力放到应付外在情况上,时间一久,他的内心就无法建立清晰的自我意识并培养出自尊感。而人一旦缺少健康的内在生活,就会无止境地去寻求来自外部的满足和刺激,无法体验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价值以及自己的真正需求。 如果发现自己存在“边界不清”问题应该怎么办? 在一个有共生问题的家庭里,女孩的妈妈有酗酒的毛病,女孩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觉得自己对母亲幸福和健康负有责任。当这种责任模式持续到她成年,让她在自己成年后的关系里总感觉到对他人的需要负有责任,但同时又会被他人的需要压得喘不过气来。治疗师让她坐在地板上,用一根长绳在身体周围绕了一个大圆圈。她发现当明确划分出自己的空间时,感觉轻松了许多。然后治疗师让她说了下面这些话:“妈妈,这是我自己的空间。你在那边,我在这边。对于你的问题,过去我负担太多了。妈妈,从现在开始,你的感受和你一起在边界的那边,我自己的感受和我一起在这边。有了这样的边界,我可以开始尊重我的感受,当我要与他人建立关系时,我就不会再失去我自己了。” 这位女性可以在自己心里重复这样的语句和这个自我边界意象的练习。科学研究告诉我们,越多地去重复新的意象并体会它,那么这样的重复练习就可以通过创造我们大脑中新的神经通路从而改变我们长久以来形成的令自己生活遇到麻烦的老旧神经通路。 全部评论 该文章暂时没有评论,快来抢占沙发吧~

《别永远伤在童年》读后感(三):2018-02-01《别永远伤在童年 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读书笔记

《别永远伤在童年 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是2016年朋友所赠,关于心理自救的一本书。在收到之后做出不难阅读的判断,但是心理学在印象中一直是一个不成熟的科学,特别是童年创伤这一块,所以一直在书架闲置,直到如今才拾起。

书结合了存在的多种心理学理论,认为每个成年人心中都有一个“内在小孩”,而因为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有一部分未能满足的需求,所以成年人才存在如此多的问题。而只有治愈内在小孩,使之得到充分发展,才是解决成年人精神危机的必然途径。这个理论过于学术化,感觉理解起来有难度,而且也不是特别有道理。

该书的行文结构,分为四卷,第一卷讲了成年人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引出“内在小孩”的概念;第二卷讲如何分阶段找到童年的自我,步骤详细可操作;第三卷讲治愈内在小孩的方法;第四卷结语。行文流畅,逻辑自洽。

该书中提到治愈内在小孩用到的工具:冥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组成一个治疗团队,相互陪伴,利用冥想等方式达到找到内在小孩的目的,其中冥想实施部分非常详尽。虽然冥想是极好的灵修的方式,但是,也不是每个冥想的人都能有效果,冥想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对于初学冥想的人来说,可行性不大。而且书中关于冥想之后对“真我”的触及的描述太玄乎,无法求证。

该书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中的“本我”、“真我”弗洛伊德提出的理论,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本身是有缺陷的,在心理学界也不占主导地位。要求证该书的理论依据是否夯实,对于不了解心理学发展历程的读者来说未免太困难。

最好的检验该书是否有价值的途径便是按照书中办法操作,是否有效,一试便知。但是对于笔者具体的情况,感觉不好实现,方法太玄乎,无现实指导,无即时反馈,即使做错了也不知道。而且测试大脑里面想什么,不是特别严谨的话,还是不要操作的好。

书中讲的个人觉得很有道理,能够发生共鸣的部分在于书中提到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中发挥平衡作用而扮演的各种角色,比如超级成就者,照顾者,拯救者,叛逆者之类的,这一点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各个家庭加以验证的。

治愈内在小孩的规则:

新规则一:感受你的感受。

新规则二:满足自己的正当需求。

新规则三:相信自己的感觉。

新规则四:尽情游戏。

新规则五:诚实很重要。

新规则六:弄清自己的界线。

新规则七:培养责任感。

新规则八:允许失败。

新规则九:尊重别人的感受和需求。

新规则十:客观看待矛盾。

体察内在小孩的存在:

1. 注意任何让你着迷的东西。

2. 注意你的直觉和预感。

3. 注意任何持久的冲动。

4. 注意新进入你生活的、似乎在召唤你朝新方向去的人。

书中过于先进而暂时有接受困难的部分讲到家庭中夫妻双方如果不能在对方处获得正常的情感反馈,那么必然会在孩子身上寻求宽慰或者替代,以至于出现父母对子女身体上的性侵犯或者精神侵犯,这一点描绘得太可怕了。

题外话: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他的人生倒是有可借鉴部分。不完整原生家庭成长的超级成就者,酒瘾癖者,宗教信仰者,学术研究者。丰富多彩的人生,而且,在每一个人生节点都有一种向上的精神力在维持他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种精神力作者称为“神奇小孩”,称谓不同,但是这种力量是必然存在的。看到了一个很好的人生,这也是传记类作品对人的促进作用。

《别永远伤在童年》读后感(四):被封面坑了的一本书,人生舍断离

1、正如研究瘾癖的专家帕特里克。卡恩斯指出的,一个没学会信任的人,会误把刺激当作亲密,把迷恋当作喜爱,把控制当作安全。

人生中第一个成长任务,就是建立基本的信任感。我们必须知道,他人---包括爸爸、妈妈,还有外面的世界---是安全的、可靠的。这种基本的信任感是一种深刻的整体的感觉。如果我们能信任这个世界,我们就能学着信任自己。信任自己,就表示你信任自己的力量、感觉、情感和欲望。

2、孩子天生就相信世界是友好的,相信自己有希望,相信一切皆有可能。这种乐观和信任,形成了人类天赋的核心部分,支撑起了所谓“孩子般的信心”。

乐观和信任是亲密关系的核心。想要建立亲密关系,就得冒着受伤的危险。我们无法先找到足够的依据再去信任他人。既然如此,有时只好“冒险”信任他人。

3、荣格:我们所有的神经症,都是对合理痛苦的替代

4、某件实际上很琐屑或无伤大雅的事,你却对它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刺激你产生如此反应的,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在的东西

5、乔古戴说过一句很妙的话:在你认识的所有人里面,或许只有你才是永远不会离开你的那一位

6、“对象恒常性”即孩子到了三岁时,就要懂得没有人是完美的,父母不完美,自己也不完美。爸爸妈妈也是人,不会总按我的想法做事,或者我想要什么就给我什么。他们设定约束,常常会让我不高兴。但是,那就是我学会平衡的方式。

以“世事本不完美”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同样的父母,有时会给自己带来快乐,有时又会把快乐拿走,哪怕在我们的眼中他们既好又坏,但他们依然恒常。孩子还要懂得,自己有两极性:有些日子会快乐,有些日子会悲伤。但不管是快乐还是悲伤,自己始终还是同一个人。没有学会这一点的人,以及内在小孩受伤的成年人,行为上倾向于刻板、绝对化,思想上容易走极端,要么全是,要么全不是。

7、被责任束缚的人会觉得没有快乐的权利。责任感过重的母亲厌恶快乐,做她喜欢的事会让她产生罪恶感。责任还会让人陷入“行为”。正如玛丽恩。伍德曼所说:“对一些已经训练好自己做事的完美主义者来说,闲着简直就是死去的委婉说法

8、见到一个玩耍中的幼儿,你就算绞尽脑汁也难断定他天生就是坏孩子,或者有邪恶倾向。想要惩罚或约束他的,是父母内心深处那个受伤的小孩。他们受伤的内在小孩之所以这么做,是出于害怕被抛弃而做出的过度适应反应,或者出于报复,把当初想对父母做的事施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9、青春期少年有妄想的天性,随便瞄他们一眼,就能被他们理解成严厉的评判

10、我们认可这些真正的伤害之后,父母也就不再神秘了。我们会看到,他们也不过是受伤的人,我们明白,他们虽然是成年人。我们明白,他们虽然是成年人,却像小孩一样宣泄他们受到的伤害。

11、陪伴,意味着付出时间和关爱。如果你陪伴他的原因只是因为责任。或者这样你才心安理得,那是毫无帮助的。你需要倾听他的需求并做出回应,而他需要知道他对你很重要,这样的陪伴才是有意义的。

12、通过仔细观察人们如何扭曲内在经验,然后在此基础上行事,而忘记了这些经验是他们捏造出来的。很多人会想象将来发生的事情,然后用虚拟的想象来吓唬自己,妒忌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妒忌几乎总是由人的幻想产生,他想象自己的爱人与另一个人在一起,然后对自己捏造出来的画面感到伤心。似乎这真的是很事实,他难过得要死,然后他在这种感受之下采取了行动。

13、极端化:受伤的内在小孩以极端方式感知每件事,总是非此即彼,人或事都是非好即坏,没有中间可能。他认为,如果某个人不愿意每天每时每刻都和他在一起,就一定不是真的爱他。幼儿时期没有理解好“对象恒常性”

灾难化:拜父母的内在小孩所赐,你守护他允许他去冒险,去尝试新事物。

普遍化:你心里那个受伤的孩子总是根据一两件事就草率地下结论,如果男朋友对你说他今晚想待在家里看书,内在小孩就会感到被当头一棒,觉得这段感情完蛋了。

读心术:孩子天生耽于幻想。“我认为某人不喜欢我”,其实是内在小孩不喜欢那个人。

诚实和真实创造信任,信任产生爱和亲密。在内在小孩试图说谎、夸大或者扭曲事实的时候,必须纠正他。爱的呵护和管教能减轻谎言和扭曲事实带来的痛苦。

14、孩子的多数反应都不是真正的反应,而是一些累积的应激反应和过度反应。真正的反应出自一个人的真实感受和有意识的决定。要获得真正的反应能力,就必须能体察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要爱护你的内在小孩,就要教他采取行动,而不是应激反应。

15、“简直不敢相信,这种事竟然发生在我身上。”其实,问题和麻烦是每个人生命的一部分,应对问题的方法就是解决它们,应对问题和麻烦的方式决定了生活的质量。“所谓成长,即使从一堆问题转向另一堆更好的问题。”

16、我们还要教他懂得,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不可避免。事实上,如果人与人相处时没有应对矛盾冲突的能力,那他们之间就不可能形成亲密关系。我们要要帮助我们的内在小孩明白,如何以公平的方式去解决矛盾。

17、对于生长在不正常家庭的我们来说,我们的内在小孩无法留意到内心的信号(光是家庭的紧张关系他都应付不过来呢),列出我们欲望不被满足时的替代行为,然后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说谎(我想表达愤怒)

不饿的时候吃东西(我感到恐惧,而且感到孤单,我想有人和我在一起)

吸烟(我有点儿抑郁)

噘嘴(我想要人知道我很重呀)

侮辱你在意的人(我想引起他的注意)

18、愤怒不一定非得爆发,大多数人都不明白,愤怒是从轻微的抑郁或沮丧开始的。如果立刻表达出来,它就得到了温和、舒缓的释放。内在小孩把愤怒看成爆炸性的东西,所以害怕它。是不知道怎么有技巧的释放。

弄清楚自己究竟是在气愤什么,清楚你想别人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写下来,怒火消退后练习、预演、联系那个人表达。意识到是过去的问题就告诉对方,可能不会有想要的回应,但重要的是你的愤怒表达出来。

19、内在小孩喜欢把人想象成神,这么做是为了寻求保护。我们必须告诉他,世上并没有专门照顾儿童的神仙。你会做他的老师。

20、我们要学着问问题。教导内在小孩,了解别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同一句话,没有哪两个人会有完全相同的理解。提问的权利,是我们给予内在小孩的特殊认可。

21、有人比我们优秀是因为他们有更好的榜样,小的时候学习更勤奋,告诉他,他的缺乏技能的原因是从来没人教过他,现在有我们守护他,他就能学习这些技能了。

22、商业世界常常充满残酷的竞争。当竞争太残酷时,内在小孩就可能产生撂挑子不干的念头。当职场中出现待遇不一的情况时,你要注意别让你的内在小孩陷入抑郁。你要做内在小孩强有力的守护者,保护他所走的每一步。对此有帮助的做法是,保持工作目标明确,确定你想要和付出什么,然后就为之努力。

23、受伤的内在小孩在他想要什么的时候就希望马上得到,他认为这是唯一的正确方法使用倾听条款,并坚持用自担责任的“我”字句,努力达成妥协。永远预留“再商议”条款,这意味着,任何一方如有不满,都可在一段和合理期限内重启讨论。

24、成功的谈判让内在小孩获得成功处理矛盾的体验。他会发现,矛盾并不可怕,也不是创伤事件,它其实是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的关键。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神奇、独特、珍贵的内在小孩。两个独一无二的人相遇时,难免有意见冲突。这是意料之中的事,解决冲突将是我们的生命陈伟一场惊心动魄的历险。



《别永远伤在童年》读后感(五):那12年,撬动了我后来的88年

为什么我常常会感到孤独?

为什么我害怕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为什么我常常把事情搞砸?

为什么……

很多时候,你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别人不会这样?看到别的人没有这样的忧伤。你只能默默的承受痛苦。你可能要怀疑自己是不是有心理疾病?是不是需要看心理医生?

解铃还须系铃人

世界级心理大师约翰·布林萧在《别永远伤在童年中》中这样告诉你,所有成年时出现的心理问题,都可以在童年时期找到影子,不需要找心理医生,你要做的就是寻回自己内在的小孩,沿着生长发展的阶梯,按图索骥的往回走,来到出发的地方,就像第一次认识他,去唤醒他,了结过去未曾了结的事。激发自己的创造力,给自己一个光辉的未来。

如果你没有这些心理问题,作为将来孩子的照顾者,读完这本书,你将会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伤害,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是每个家长都希望做的事情。

约翰·布雷萧 著名心理咨询专家,内在小孩法国系代表人物之一,在家庭自我成长等研究领域颇有建树,被同时代人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位情绪健康教育作家之一。共著有六本书,其中包括《家庭会伤人》和《治愈束缚你的羞耻感》等《纽约时报》畅销书,其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全球出版,共销量超过100万册。

在《别永远伤在童年》中,约翰 布雷萧把找回“内在的小孩”的过程明确地分为三部分。

可爱的小孩受伤了

威廉·华兹华斯

还记得当年大地的千形万态绿野丛林,滔滔的流水仿佛那里都呈现天国的明辉——

每个小孩都是世间的天使,但是他太容易受到伤害。

一、好奇心

对小孩子来说,世间的一切都那么的有趣,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求知欲,他们渴望去实践,去观看,去触摸,好奇心就像一股力量,促使孩子不断地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但是如果小孩的好奇心被压抑,他们的心灵就会封闭起来,害怕探索和冒险,他们就会变得刻板,一切都追求稳妥。

二、乐观

孩子天生就相信世界是有好的,相信自己有希望,相信一切皆有可能,这种乐观和信任就是所谓的“孩子般的信心”。

但是如果孩子受到照顾者的伤害和羞辱,他们的乐观信任就会被扼杀,他们会变得越来越警惕和恐惧,他们不再信任和依赖照顾者,他们变得悲观,他们会丧失希望。

三、爱

孩子的健康成长依赖于有人无条件的爱她,接纳她,只有满足了这一需求,孩子才能散发出爱的能量,才能够爱别人。

如果孩子本身没有得到这种爱,这将是孩子遭受的最大的损失,他们的心灵一定会不完整的,受伤的,他们的耳畔就无法听到来自别人的世界的声音,他们一生将会是孤独的。

好奇心,乐观,爱是孩子们的本能,希望世界更多的家长知道,去呵护自己的孩子,保护他们,防止他们受到伤害。

回来吧,可爱的小孩!

约翰·布雷萧相信从童年遭受的抛弃,忽视和侵犯中恢复过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次事件,阅读这本书,进行这些练习,不会让你的问题一夜之间全都消失,但是他能保证你会在心中发现一个快乐的小家伙,你将能够倾诉你的愤怒,伤心,并且和他一起赞美生命,以及以更喜悦的,更有创造力的,更有有趣的方式与他一起歌唱。

盘点往事,接受受伤的小孩

盘点往事的要则

把你记得任何创伤事件都写下来细节,有一条治疗口号叫“细节制胜”尽可能详细记录自己的家庭系统

接受受伤的小孩

首先为你内在的小孩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她畅快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其次,你要和自己内在的小孩谈判,你要试着接受受伤的小孩。

从心里深处那些似乎不存在的地方,痛苦,就在那里静静的呆着

尽管一次又一次的触及自己的伤疤会很痛,但是你必须这么做。

唯一的出路就是一路走回去。

与朋友分享或写信

分享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它使快乐增大,它使悲伤减小,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困难痛苦成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这时请不要忘了,在你身后还有一些人在关心爱护着你,他们愿意帮助你,希望能分担你的痛苦,这时请你要相信他们,与他们分享你的痛苦。分享可以洗涤内心的痛苦,让阳光洒满你的心灵。

现在的你还在手写信吗?

写信就是与你自己最深处进行对话,那种感觉很微妙,是你最真实的感受,是得给自己内在的小孩写封信吧!告诉他,你会接受他,并会全心全意的保护她,呼唤他回来,自己会永远爱她。

感受内在小孩爆发的小宇宙吧!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所有伟大的世界神话中,创世神话,经久不衰,许多神话都是这样开始的:一株小树苗从一片混乱的废墟中长出来,你就是那个奇迹,那一刻你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似乎有一种异常强烈的能量在你脚下升起,最后长成了苍天大树。

在荣格看来,孩子既是神性,重生和新起点之源,同时又是伤害与破坏之源。过去只有一片空虚,现在就展开了无限生机。

师傅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读完《别永远伤在童年》之后,请你一定要用神奇小孩指引自己,找到真实的自我,找到崭新的生命意义。


本文章为汉语心得记录网文章频道经典文章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