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讲春秋五霸读后感100字
《李山讲春秋五霸》是一本由李山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37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1-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山讲春秋五霸》精选点评: ●百家讲坛的讲稿,比较口语化,还不错。 ●讲演稿不必怎么改动便能成书,可见山爷爷讲课已经能讲出花儿了。谈春秋一代的变迁更迭,此书绝对是非常棒的基础读物。最重要的是,山爷关注到了历史缝隙中一个个鲜活的人。 ●春秋时期,诸侯割据,五霸诞生,匡扶天下,虽说没有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步,但是霸主的诞生无一不在预示着天子权力的羸弱与诸侯的权力上升的一上一下的天平似的摆动。最后一章的内容总结了春秋时期的方方面面,譬如霸主性格,辅佐之士的修养性格特征。我感觉最重要的还是行礼乐之礼,最能体现春秋乱世中的华夏文明,文雅,代表着华夏文明的根基,礼乐之道反映了华夏文明的文明二字的深层次含义。易中天曾经说过,部落没有文明,当国家出现的时候,文明也就出现了,同时伴随着民族融合,文明程度在一点一滴的增加。给我们后世在留下春秋这一乱世但可爱的历史时期的同时,播种了文明,文雅的种子,让中华文明得以经久不衰的维持下去,为新时代的各种不平衡找寻平衡点。这就是春秋的作用,文明的作用吧! ●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一直不是很熟悉,通过李山教授的讲解,对这段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应该说整个周朝在战国以前都是一个高度崇尚礼乐的时代,当时的一些故事,在今天看来是完全不可意思的。也正是这样的时代,孕育出各种中国古代思想学派,凑巧的是在西半球的希腊,差不多也是同时期开始涌现出诸多先哲。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一定是当时所无法比拟的,但如今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是不是一定比当时的人们丰富和深邃呢?不得而知啊! --2018年2月于北京 ●知道说的说,不知道或者不熟悉的就不要乱说。第十五章中提到中国的英文名称,提到春秋时的秦,提到罗马帝国,结果来了句什么“一个新的称谓跟秦穆公有关系”。罗马帝国始于公元前27年,秦穆公活在公元前600年前,赛丽斯seres/silk一词更是一般认为兴盛于战国至东汉时期。如果春秋的秦对西边真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怎么可能先有赛里斯后有所谓的秦China。学者不能信口胡诌啊。不过啊,好在是历史知识性的书籍,领个入门,培养个兴趣。 ●就是百家讲坛的演讲稿而已,比起《明朝那些事儿》可差远了 ●酣畅淋漓 ●除了特别菜的宋襄公目光短浅、患得患失没太多亮点之外,每个霸主都有自己的过人之处,以成霸业,从中能体会为人处事之道。本书简洁精炼易懂。 ●很棒 ●没有感觉特别出彩的地方啊 《李山讲春秋五霸》读后感(一):礼乐大时代 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一直不是很熟悉,通过李山教授的讲解,对这段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应该说整个周朝在战国以前都是一个高度崇尚礼乐的时代,当时的一些故事,在今天看来是完全不可意思的。也正是这样的时代,孕育出各种中国古代思想学派,凑巧的是在西半球的希腊,差不多也是同时期开始涌现出诸多先哲。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一定是当时所无法比拟的,但如今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是不是一定比当时的人们丰富和深邃呢?不得而知啊! --2018年2月于北京 《李山讲春秋五霸》读后感(二):越往后看越好看 这本书比较口语化,也不像其他百家讲坛的书那样有序言,我估计是直接把讲的内容印到了书上,这样呢,有些地方就显得有点罗嗦,不过瑕不掩瑜,总体来说还是非常好的。 对于我这样没有太多历史功底的人来说,这本书读起来很容易懂,古文的地方是用橘黄色字体标注,后面有解释。 书总共有29章,书里先写的是齐桓公,但主要说的是管仲,这部分感觉比较平淡。然后是宋襄公,五霸里面最不出彩的一位,这部分比较少。然后是晋文公,楚庄公,秦穆公,这些写的都比较多,也十分精彩,穿插着各种当时的历史事件,就像读故事一样,让人感叹那个时代的忠臣志士。礼乐文明! 里面也详细的讲到了赵氏孤儿,对这个有兴趣的可以读读。总的来说非常好,尤其是最后一章,总结的十分精彩。 《李山讲春秋五霸》读后感(三):很有条理的一本书 首先提示下作者的背景。文学学者,从著作看,诗经为专注的点。 所以整本书,一旦涉及诗经,可以感觉到作者很来电,会想多说几句。 另外本书将历史写得蛮干净的,历史的脏处,点到为止,不做过多的着墨,使得整体上比较含蓄文雅。有点诗经的那种feel在。 特别要提到的亮点在于,作者条例很清晰。至少是诚意之作。相比很多侧重历史厚黑的普及读物,还是舒服许多,简而言之把历史写得很干净。需要时间去品味。 《李山讲春秋五霸》读后感(四):你真的理解“春秋”么? 李教授的这本《李山讲春秋五霸》,是根据百家讲坛的同名讲座整理而来,不是讲义,是纯粹的讲座口语誊录下来,就成了这本书,增删润饰之处甚少,保留了口语的原汁原味,已丝毫不显学术意味,这种风格是好是坏,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本来通俗史学,通俗到何种程度为宜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对于本书,只能按照我个人的读后感来说,有点过于通俗,过于口语了,或许把讲稿整理一下再出版会更好。 李教授是研究《诗经》的专家,于是在本书的字里行间,涉及《诗经》之处,明显感觉李教授很有谈兴,往往偏离主题发展延伸一下,这让人读来也饶有趣味。具体到内容,提到春秋这一段的历史,一直是比较令我神往的,同时又是我亟需想了解却又难以梳理清楚的一段历史时期。春秋史难读,对于非专业的历史爱好者来说尤其如此,其之所以难,总结来说有如下几点: 第一点,名号复杂。说“名号复杂”,还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诸侯国众多,各国君主的谥号重复率高。谥法自西周中后期形成,至春秋时期,已是广泛施行于周天子及各国诸侯领衔的贵族阶层,彼时,谥号以 “美谥”居多、对某些特定遭遇的君主用带有同情性质的“平谥”,鲜有“恶谥”。而谥号的来源则肯定来自于西周中后期的某种典籍,《逸周书·谥法解》的成书晚于春秋,可以想见春秋时期参照的谥法典籍不会超出《谥法解》的规模范畴,字数必定有限。这就造成了各国国君的谥号多有雷同,诸如“文”、“武”、“桓”、“襄”、“庄”、“宣”“成”等美谥几乎各国都有,且前后所用年代各不相同,这就给研究这段历史的人如想梳理记忆某些大国的君主世系时造成很大困扰。 “名号复杂”的第二方面在于人名的多种叫法,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所谓“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有以食邑之地名为氏的,有以官职为氏的,有以国名为氏的,而春秋时期这个“礼崩乐坏”的乱世,命运浮沉,国事飘零,在某种程度上为“姓”这个主干上衍生出不同分支的“氏”提供了土壤。可以这样说,春秋时代“氏”的扩增过程正是从先秦用来“别婚姻”的少数几个“姓”发展为秦汉以后姓氏合流普遍之“姓”的发轫之始。这也是现在的很多“姓”,其受姓始祖往往能追溯至春秋时期人物的原因。“氏”不但来源复杂,关键问题还在于春秋时代的“氏”与后世的姓不同,“氏”往往无法体现血缘的延续,究其原因,正因很多“氏”乃发轫之始,前所未见,光从字面看,实在看不出“氏”与“氏”之间的血缘联系,例如晋国的三大望族“荀氏”、“智氏”、“中行氏”实乃一个家族的三个分支,共同的祖先就是献“假途灭虢”之计的那个荀息。还有,如果单列“荀首”与“智瑩”之名,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他们是父子关系。“氏”的混淆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一人多名”,同样一个人有很多个名称,而不同史籍甚至同一史籍前后文所记载的名称又不一样,没有一个统一而公推的叫法,而史书往往直书其名而不加解释得氏之由,或于该人物正传中才详细说明,这就给读者带来很大的困扰和舛误。举一个本书中提到的人物“随武子”,随武子,祁姓、士氏、名会、字季、谥武、先后被封于随、范,以邑为氏,又为随氏、范氏,排列组合一下,随武子还可以叫士会、士季、随会、随季、范会、范季、范武子、范子、武季,如此一罗列,同一个人竟有10个名称,名号之复杂可见一斑。在本书中,李教授在这方面就犯了一次错误,邲之战中挑拨楚国导致晋军大败的魏锜和鄢陵之战中射瞎楚共王一只眼进而被养由基射死的吕锜其实是同一人,魏锜,姬姓,魏氏,名锜,谥武,采邑于厨、吕,故称吕锜,史称厨武子,但从行文来看,李教授似乎把魏锜和吕锜当作不同的两个人进行叙述了。专家尚然百密一疏,更遑论我等后学小子了。 第二点,今人研究古代史最容易犯的错误:以今律古。即用现在的观点观念去评价衡量古代的人物事迹,这一点对于先秦时期,儒家观念形成之前的春秋时期来说尤其如此。春秋时代是我国礼乐文明社会的发展及嬗变期,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但在崩坏之前,必先存在着维系整个文明社会的秩序基础,这个基础在很多人看来就是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但是如今能反映这个基础内核的众多史籍文献,诸如《尚书》、《礼记》等,早已归入了儒家典籍的范畴,这些典籍是否后人托古伪作尚不必说,至少成书年代不会早于春秋晚期,我这里并不是提出一个文明怀疑论,怀疑春秋前的文明史,而是说明一点,春秋时期的文明态势并不完全如儒家经典所阐述的那样,春秋时代是一个文明发展的动态过程,是一个总结前代文明经验,但又不断破坏这个经验,生成新的文明秩序的时代。这样一个时期,尚没有一个主流的思想支配,诸子百家的思想正是产生于这种不破不立、大破大立的裂变时代,彼时人们的思想及行为模式又岂能用后世经过改良的儒家观念去评价衡量。这正如李教授在描述郤至之死时提到的,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等仁道思想在春秋末期产生,这与那个时代提供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这正是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理论再被用来指导后世实践的道理。 但今人读史,往往颠倒顺序,用理论来检验理论形成之前的实践,这样衡量的结果,无疑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有失偏颇。况且,思想观念既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中,发展有缓有急,有国别之分,有先后之分,有个体认识之高下,我们实在不应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生活在春秋这个“思想渊薮”时代的众多人物。奈何今人读史,常常心里已有了一杆秤,春秋时代人的观念与后世儒家的观念又不尽相同,往往做出一些在后世看来匪夷所思,不可理喻之事,读史者心里的那杆秤往往误化了历史人物的时代面貌和其应有的历史权重。如宋襄公,被贴上了“蠢猪式的仁义”这样一个标签,读他的那段史实,的确蠢得让人可笑,但细读春秋史,如他这般在战场上演绎“蠢猪式仁义”的人物,又何止他一人!鄢陵之战中郤至“三逐楚平王卒,见王必下奔退战”,为他博得“勇而知礼”的美名;鞌之战中韩厥追逐齐顷公,追到后“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虽说是施礼施错了对象,但是后世的春秋笔法记载此事时也是加以褒奖的。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郤至和韩厥在战场上的表现,本质上和宋襄公并无多大区别,要说有不同,也只是宋襄公在胜负未分的形势下用整个宋国的成败为代价来践行自己心中秉持的道德标准,而郤、韩二人则是在不影响战场大势的前提下,维护着自己的贵族风度。宋襄公不但过高的估计了自己国家的军事能力,而且对于战争的规则可以说一无所知,他错在不自量力的“不知兵”,至于“蠢猪式的仁义”是那个时代的君子们内心的一种坚守,虽然不一定与 “礼崩乐坏”的时代相契合,但是它也反映了某些老派贵族极力维护贵族尊严的一种努力,联想到宋襄公即位前的让国举动,可以说他的行为是一贯的,堪称“老贵族的自我修养”。太史公在史记中也赞他“襄公既败於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襃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至于后世评价他“窃取其名以欺后世”、“蠢猪式的仁义”实在是以今律古的典型。 书中在“权臣弑君”一章中提到,晋国的史官蜕变为卿大夫的耳目,而同时期的齐国史官却能不畏强暴,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这非史官个人品德的优劣,也不能说齐国的史官就一定比晋国的史官更有职业操守,李教授说 “实际上它代表一种新的历史变化,职业良知、道德操守已经被权势腐蚀,这就是社会在没落,精神在没落。……在晋国这样一个霸主之国,可以看到它的社会迅猛发展,向着一种‘无是非’状态前行。所以,春秋社会要解体,先从晋国这样的国家开始。”这种把历史人物的行为放到当时的历史发展中去品评,方是正确的历史研究之法。 以上就是看完本书我联想到的一些问题,把它写出来,以飨来者,希望以后喜欢春秋这一段历史的朋友研究这段历史时,能尽量避免这两点所带来的困扰。 《李山讲春秋五霸》读后感(五):发点春秋霸主琐贴 五霸五伯霸 霸主盟主伯主 方伯侯伯小伯州牧州长 小霸偏霸准霸 (准霸其实和小霸差不多,没几个人用。貌似易中天发明的,用之秦穆公。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 : 第二章 五侯争霸第六节准霸主秦穆:那就算他“准霸主”好了。是的,比“真霸主”差,比“非霸主”强,介于二者之间) 除却齐桓晋文 左传君子曰、史记太史公曰及附添均不采用 1.《左传》 霸 僖公二十二年前638:丁丑,楚子入飨于郑,九献,庭实旅百,加笾豆六品。飨毕,夜出,文芈送于军,取郑二姬以归。叔詹曰:“楚王其不没乎!为礼卒于无别,无别不可谓礼,将何以没?”诸侯是以知其不遂【霸】也。(此时楚王为楚成王) 文公三年前624 :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晋人不出,遂自茅津济,封肴尸而还。遂【霸】西戎,用孟明也。 宣公十二年前597:彘子曰:“不可。晋所以【霸】,师武臣力也。今失诸侯,不可谓力。有敌而不従,不可谓武。由我失【霸】,不如死。(此时晋侯为晋景公) 成公八年前583:八年春,晋侯使韩穿来言汶阳之田,归之于齐。季文子饯 之,私焉,曰:“大国制义以为【盟主】,是以诸侯怀德畏讨,无有贰心。.......七年之中,一与一夺,二三孰甚焉!士之二三,犹丧妃耦,而况【霸 主】?【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诗》曰:‘犹之未远,是用大简。’行父惧晋之不远犹而失诸侯也,是以敢私言之。”(此时晋侯为晋景公)--也是左传中仅见的【霸主】一词例子 成公十八年前73:二月乙酉朔,晋侯悼公即位于朝。始命百官,......所以复【霸】也。 昭公三年:昔文、襄之【霸】也,其务不烦诸侯。 盟主 成公三年前588:晋为【盟主】,其将先之。(此时晋侯为晋景公) 襄公二十三年前550:秋,齐侯伐卫。.......自卫将遂伐晋。晏平仲曰:“君恃勇力以伐【盟主】.......(此时晋侯为晋平公) 襄公二十六年:国子使晏平仲私于叔向,曰:“晋君宣其明德于诸侯,恤其患而补其阙,正其违而治其烦,所以为【盟主】也。今为臣执君,若之何?”(赵)文子言于晋侯曰: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而使归其地。今乌余之邑,皆讨类也,而贪之,是无以为【盟主】也。请归之! 襄公二十七年:韩宣子曰:.......将或弭之,虽曰不可,必将许之。弗许,楚将许之,以召诸侯,则我失为【盟主】矣。 晋、楚争先。晋人曰:“晋固为诸侯【盟主】,未有先晋者也。”(楚康王并霸) 襄公三十一年:子产相郑伯以如晋,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士文伯让之,曰:......以敝邑之为【盟主】..... 昭公元年前541 :祁午谓赵文子曰......子相晋国以为【盟主】,于今七年矣! 昭公二年:叔向言陈无宇于晋侯曰:......君刑已颇,何以为【盟主】?且少姜有辞。 昭公七年:晋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也乎? 昭公十一年前531:楚师在蔡,晋荀吴谓韩宣子曰:“不能救陈,又不能救蔡,物以无亲,晋之不能,亦可知也已!为【盟主】而不恤亡国,将焉用之?”(此时晋侯为晋昭公) 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士弥牟谓韩宣子曰:...所谓【盟主】,讨违命也。若皆相执,焉用盟主?(此时晋侯为晋顷公) 昭公二十四年:叔孙见士伯,士伯曰:“寡君以为【盟主】之故,是以久子。 昭公二十五年:士伯告简子曰:“宋右师必亡。奉君命以使,而欲背盟以干【盟主】,无不祥大焉。” 昭公三十二年前510:秋八月,王使富辛与石张如晋,请城成周。天子曰:伯父若肆大惠,复二文之业,驰周室之忧,徼文、武之福,以固【盟主】,宣昭令名,则余一人有大愿矣。(此时晋侯为晋定公) 哀公元年前494:而晋,【盟主】也,若以晋辞吴,若何?(此时晋侯为晋定公) 记霸主有:晋景公、秦穆公、晋悼公、晋襄公(追述)、晋平公、(楚康王并霸)、晋昭公、晋顷公、晋定公 否认:楚成王 2.《国语》 霸 晋语七:五年,诸戎来请服,使魏庄子盟之,于是乎始复【霸】。 盟主 鲁语下:平丘之会.......晋人执平子。子服惠伯见韩宣子曰:“夫盟,信之要也。晋为【盟主】,是主信也(此时晋侯为晋昭公) 晋语五: 宋人弑昭公,赵宣子请师于灵公以伐宋,公曰:.......晋为【盟主】,而不修天罚,将惧及焉。(此时晋侯为晋灵公) 晋语八:1.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祁午见,曰:“晋为诸侯【盟主】,子为正卿.....(此时晋侯为晋平公) 2.虢之会......文子将请之于楚,乐王鲋曰:......晋何以为【盟主】矣?必杀叔孙豹。(此时晋侯为晋平公) 3.平公有疾.....赵文子闻之曰:“武从二三子以佐君为诸侯【盟主】,于今八年矣....... 吴语:吴晋争长夫差陈兵而得为盟主(第七节标题) 郑语:齐庄、僖于是乎小伯 记霸主有:晋悼公、晋昭公、晋灵公、晋平公、夫差、齐庄公、齐僖公 3.《史记》 盟主 秦本纪:景公四年,晋栾书弑其君 厉公。十五年,救郑,败晋兵于栎。是时晋悼公为【盟主】。......三十九年,楚灵王强,会诸侯于申,为【盟主】,杀齐庆封。 霸 秦本纪: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桓公三年,晋败我一将。十年,楚庄王服郑,北败晋兵于河上。当是之 时,楚【霸】,为会盟合诸侯........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 业,甚光美。 宋世家:楚成王已救郑,郑享之;去而取郑二姬以归。叔瞻曰:“成王无礼,其不没乎?为礼卒于无别,有以知其不遂【霸】也。” 越 世家: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吴国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谗诛我。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独立!”........当是 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范蠡事越王句践,既苦身戮力,与句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 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 孔子世家: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 苏秦列传:苏代乃遗燕昭王书曰:.......越王句践栖于会稽,复残强吴而【霸】天下 孟子荀卿列传:或曰,伊尹负鼎而勉汤以王,百里奚饭牛车下而缪公用【霸】 范雎蔡泽列传:蔡泽曰:......大夫种为越王深谋远计,免会稽之危,以亡为存,因辱为荣,垦草入邑,辟地殖谷,率四方之士,专上下之力,辅句践之贤,报夫差之雠,卒擒劲吴。令越成【霸】。 鲁仲连邹阳列传:邹阳客游,以谗见禽,恐死而负累,乃从狱中上书曰:......是以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国,齐用越人蒙而强威、宣。......越用大夫种之谋,禽劲吴,【霸】中国,而卒诛其身 李斯列传:李斯因以得说,说秦王曰: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斯乃上书曰:.......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滑稽列传: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 计霸主有:秦穆公、晋悼公、楚灵王、阖闾、勾践、楚庄王(秦穆公、勾践被多次提及) 否认:楚成王(沿袭左传) 网上盛传史记认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之说--其实这是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的观点才对。 4.《战国策》 霸 秦策三 1.范睢至秦章:范睢谢曰:......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蓤水,无以(饵)[糊]其口,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 2.蔡泽见逐于赵章:蔡泽曰......大夫种为越王垦草耕邑,辟地殖谷,率四方[之]士,[专]上下之力,以禽近吴,成【霸】功。 韩策三谓郑王章:昔者,穆公一胜于韩原,而【霸】西州 燕策一齐伐宋章:苏代乃遗燕昭王书曰......越王勾践栖于会稽,而后残吴【霸】天下。 计有霸主:阖闾、勾践、秦穆公 楚庄王 《墨子·所染》: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句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荀子.王霸》:……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故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无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谓信立而霸也 《荀子.议兵》:齐桓、晋文、楚庄、昊阖闾、越勾践,是皆和齐之兵也……故可以霸,不可以王 《韩非子.喻老》:楚庄王莅政三年......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 《韩非子.难四》:故楚庄举孙叔而霸,商辛用费仲而灭 《韩非子.有度》: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 春秋十九霸 郑庄公、齐襄公、齐桓公、宋襄公、晋献公、晋惠公、楚文王、楚成王、晋文公、晋襄公、秦穆公、楚穆王、楚庄王、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阖闾、夫差、勾践 出处:今人孙军《春秋十九霸大事记》 左成二年: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 节选来自:“春秋五霸”在历史上的确切所指新说(孙景坛) “霸”字在中国古代第一次出现,是在《左传》庄公十五年:“春,复会焉,齐始霸也。”这里的“始霸”,不仅指齐刚成为霸主,更重要的指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霸主,在齐之前,史籍中是没有霸字。或者换句话说,在齐之前,中国历史上没有霸,霸是自齐桓公开始的。 查《左传》可知:时人明确以霸相许的共有四人:“齐桓、晋文、晋襄、秦穆”。如庄公十五年说齐桓,“始霸也”;僖公二十七年说晋文,“取威定霸”、“一战而霸”;昭公三年追述晋文、晋襄说,“昔文、襄之霸也”;文公三年说秦穆,“遂霸西戎”。可见,这四人都应属“五霸”之列无疑。 “五霸”的另一人是谁呢?就是楚庄。关于楚庄的霸如何理解?虽然《左传》对此未有明载,但事实上是用旁证来回答的。楚庄成就霸业的标志是晋、楚的“邲之战”。 肯定楚庄王是霸主,还有另一个最有力的旁证,就是《左传》成公十八年明载:晋悼公“ 所以复霸也”。“悼公复霸”,说明晋在文、襄之后,确曾失霸,失的霸落到哪里去了呢?再回头看看上面晋、楚的“邲之战”,楚庄为霸的事实就无可置疑了。 以 上理解错误归结到一点,就是他们都离开了历史上提出“五霸”一词的具体情况,完全根据自已的臆想来空谈“五霸”。要知道,现在是在讨论历史上的“五霸”, 而不是我们后人心目中自已想象的“五霸”,若讨论历史上的“五霸”,就只有一个,若是我们后人心目中的 “五霸”,则可有多个,乃至无数个。离开了当时具体的历史情况来空谈“五霸”,“五霸” 问题永远无解。但只要一回到《左传》成公二年以前,与齐桓首创霸业之后的历史时期,“五霸”问题就会明白如画——“齐桓、晋文、晋襄、秦穆、楚庄”,“五霸”舍此其谁也? 《史记.楚世家》索隐述赞:及通而霸,僭号曰武。文既伐申,成亦赦许。 《史记.吴世家》索隐述赞:寿梦初霸,始用兵车。三子递立,延陵不居。 郑武公根据左庄21"武公之略"及系年”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晋文侯根据《文侯之命》,郑庄公小霸出自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 存疑12人: 晋文侯偏霸 郑武公偏霸 郑庄公小霸 齐襄公小霸 晋献公小霸 楚成王霸主 楚穆王霸主 晋成公霸主 楚郏敖、楚平王、楚昭王霸主 齐景公小霸 合计: 晋文侯偏霸(存疑) 郑武公偏霸(存疑) 齐庄公齐僖公小霸 郑庄公小霸(存疑) 楚武王偏霸 齐襄公小霸(存疑) 齐桓公霸主 晋献公偏霸(存疑) 楚成王霸主(存疑) 晋文公霸主 晋襄公霸主 秦穆公偏霸 晋灵公霸主 楚穆王霸主(存疑) 晋成公霸主(存疑) 晋景公霸主 楚庄王霸主 吴寿梦偏霸 晋厉公霸主 楚共王霸主 晋悼公霸主 晋平公霸主 楚康王霸主 楚郏敖霸主(存疑) 楚灵王霸主 晋昭公霸主 楚平王霸主(存疑) 晋顷公霸主 楚昭王霸主(存疑) 晋定公霸主 吴阖闾偏霸 齐景公小霸(存疑) 吴夫差霸主 越勾践霸主 共35人,晋13,楚10,齐5,吴3,郑2,秦1,越1 晋文侯770助周为方伯 郑武公前767年灭郐、东虢 齐庄、僖 715盟宋卫鲁 ?郑庄公 707繻葛之战—701去世 (楚武王704称王—690去世) ?齐襄公694杀害鲁侯郑伯693迁移四个小国 齐桓公 681北杏之会(679幽之会始霸)651葵丘之会—643去世 (?晋献公655灭虢虞—651去世) ?楚成王 641五国盟楚639鹿上之盟638泓水之战—632城濮之战 晋文公632城濮之战 践土之盟—628去世 晋襄公627—621在位 (624秦穆公霸西戎) 晋灵公620—607(617四国会楚 ?楚穆王 613六国盟晋 新城之盟) ?晋成公606—600 晋景公599—597邲之战 楚庄王597邲之战—591去世 晋景公589鞍之战—579西门之盟 (楚共王589蜀之盟) (吴寿梦584用兵车—561去世) 【晋楚并霸】 晋厉公楚共王 579西门之盟—575鄢陵之战 晋厉公575鄢陵之战—573去世 晋悼公573即位562萧鱼之会复霸—558去世 晋平公557即位—546西门之盟 【晋楚并霸】546西门之盟—506柏举之战 晋平公楚康王 545楚康王去世 晋平公郏敖? 541郏敖去世 晋平公楚灵王 532晋平公去世 晋昭公楚灵王 529楚灵王去世 晋昭公楚平王? 526晋昭公去世 晋顷公楚平王 516楚平王去世 晋顷公楚昭王? 512晋顷公去世 晋定公楚昭王 晋定公506召陵之盟—482黄池之盟 (阖闾506柏举之战) (?齐景公 503盟郑卫500盟鲁 —490晋国内战结束) 夫差486艾陵之战482黄池之盟 勾践 473灭吴 楚吹罗列 公元前770年后春秋开始 公元前704年后,楚武称王,曲沃代晋,楚强晋弱; 公元前684年后,文王逐鹿,齐楚争霸,楚强晋弱; 公元前656年后,骊姬之乱,齐楚争霸,楚强晋弱 公元前646年后,韩原之战,娄林之战,楚强晋弱; 公元前639年后,泓水之战,楚宋争霸,楚强晋弱; 公元前632年后,城墣之战,楚晋争霸,晋强楚弱; 公元前611年后,问鼎中原,楚晋争霸,楚强晋弱; 公元前589年后,蜀之会盟,屈巫奔晋,楚强晋弱; 公元前575年后,鄢陵之战,晋废三郤,晋强楚弱; 公元前558年后,湛阪之战,栾盈叛晋,晋强楚弱; 公元前546年后,楚晋弭兵,楚吴争霸,楚晋持平; 公元前523年后,朱方之战,鸡父之役,楚强晋弱; 公元前506年后,柏举之战,军详之战,晋强楚弱; 公元前497年后,中范附逆,楚昭中兴,楚晋持平; 公元前482年后,黄池会盟,吴越争霸,楚强晋弱; 公元前445年后,越国灭吴,楚争泗上,楚强晋弱; 公元前434年后,三家分晋,楚越争泗,楚强晋弱; 公元前413年后,楚伐上洛,晋幽苟延,楚强晋弱; 公元前403年后,周封三国,吴起奔楚,楚强晋弱。 |
精彩图文
- 修改一个字炮灰在修仙界卷疯了精彩章节免费阅读_(江辞雪)修改一个字炮灰在修仙界卷疯了抖音热推小说最新章节阅读
- 热门小说墨北辰乔望舒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重生后把大佬撩乖了全文无弹窗免费阅读大结局
- 顶级净化师契约者们也太难选了(时柒)全文免费阅读_顶级净化师契约者们也太难选了(时柒在线小说免费阅读)
- 顶级净化师契约者们也太难选了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时柒小说在哪里可以看
- 顶级净化师契约者们也太难选了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时柒阅读无弹窗)穿越小说免费阅读_笔趣阁
- 质子无敌全文免费在线阅读_(质子无敌免费阅读无弹窗)秦阳全文免费完结版阅读(质子无敌)
- 顾舒染陆言知(顾舒染陆言知)小说全文小说免费阅读_顾舒染陆言知最新章节列表笔趣阁(顾舒染陆言知)
- (顾舒染陆言知抖音小说)顾舒染陆言知小说全文阅读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