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汉语心得记录文章 经典文章 浏览文章内容

《论语·大学·中庸》读后感摘抄

hanchuanzi 汉语心得记录网 2020-05-29 10:09:35 240

《论语·大学·中庸》是一本由陈晓芬 / 徐儒宗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语·大学·中庸》精选点评:

●扬州图书馆

●130501-130514;140901-141128。

●译者毫不掩饰对儒家的溢美。语录中的孔子不乏可爱,梦回三代,将仁义注入古礼,将帝王和贵族之学向平民施教,热情令人钦佩,但是否合乎时宜,令人怀疑。

●没有想到论语竟然会给我如此愉悦的精神体验,深深的被那些从前看不起的 仁义道德所打动,加上对王阳明心学的兴趣,往后应当会在这上面走的更远吧!

●20162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大学 中庸,如此之短矣,如此之简矣。

●中国版的圣经,毋庸多说,而且是中华书局版,全本全注全译,阅读很方便,论语,大学,中庸全包括在一本,作为入门级的四书读物很不错,推荐作为必备书,时时翻阅。

●读完后,像是打通了千年文化的任督二脉,怀揣在古代的那些个士子们心中的信念,今天才算是有了些直观的了解。一句话,生吾华夏,实乃万幸!

●不能语言说的一部书,只可意会。

●对内容大失所望。你的所谓道理在我看来都是强词夺理。

《论语·大学·中庸》读后感(一):读《中庸》所得

“知耻近乎勇”的意思是说, 一个人只有懂得羞耻,才能自省自勉,奋发图强。有羞耻心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战胜自我,这是“勇”的表现。常怀一颗羞耻之心,不仅可正身,养浩然之气,而且知进取,成千秋伟业,盖因知耻近乎勇也。

《论语·大学·中庸》读后感(二):我觉得这书可以推荐但不很推荐

说来见笑,其实我是在网上凑单时凑到的这本,因为论语我有了杨伯峻先生和杨逢彬先生的译注本,大学中庸是选自礼记,而礼记已经有了王文锦先生和杨天宇先生的译注本,以及毓鋆先生的述著,所以这本其实我觉得没有再买的必要了。

但最后,还是跑到我家里来了,哈哈。

买都买了也就看一下吧,看了以后我觉得这个书,你要说推荐嘛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只是说这书沿用的还是常见通俗的解读,有些说是过时的译解我觉得也不为过。当然这书也不是那么糟,只是我觉得还有改进的地方。

《论语·大学·中庸》读后感(三):孔子门生《论语·大学·中庸》

《论语》,我是当鸡汤看完的。《大学》《中庸》,我是当翻书业看完的。毕竟没有细读,也没有什么系统的感悟,就琐碎地写下来一些简单的感受吧。 1、儒家的思想刚开始并没有我们想的这么死、这么无理,孔子的理论以及这些书中呼吁的大道都具有变通性,值得借鉴。 2、《论语》《大学》《中庸》真的是为人处世的鸡汤指南,除却一些局限于当时的礼仪制度,完全是一个圣人自我修炼的手册。不过,这些理论上的东西也很玄,无怪乎某些人说儒家理论非常“飘”,没有任何实际性的举措,全是练心。 3、孔子对颜回是真爱,毕竟《论语》专门还有“颜回篇”。孔子也不断的赞扬颜回,为了颜回的死哭了又哭。 4、有许多的成语和名言出自于《论语》,而且意思和现在迥然不同。 大概只有这些吧。不得不说,中庸之道,的确是最好的道理,可惜这个道,永远只能是理想中的道。

《论语·大学·中庸》读后感(四):不欺骗自己,离新生就不远了

DAY67/100 《大学》 0119

《大学》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是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分为经(205字)和传(1546字)两个部分。“经”是孔子的话,由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的。“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大道理。它除了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还有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

读第二遍比较触动我的是讲诚意的一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保持内心的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说到诚意,一般的理解是待他人真诚,极少的人能做到对自己真诚,不管是意识上还是行动上。

今晚看到一篇很震憾的文章,金梦女神总结了自己在一年内的七次徒步,每一次徒步都是一次新生。

为什么我行过万里路却好像什么收获都没有,除了过眼瘾过嘴瘾并没有留下太多有份量的东西。

看了金梦的文章,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行走,那是一场对自己内心彻底、真实的探索。

我不爱思考、不会思考,主要是逃避,不肯面对自己,其底层原因就是对自己不够真诚。

不欺骗自己,跨出这真诚的一步,离新生就不远了。

读书笔记:

en文彬

大路教育学员

分享:

郭大路

大路教育创始人,12年+教育经验,知乎大V,年度数百本书

善于通过活泼泼的教学方式,帮助人看见真正的问题,刷新心智模型,改变行为模式,构建正向的人际关系。

大路教育:

一家崇尚爱与自由的教育机构,服务于人的成长和人格完善。

有升维阅读、止语徒步、定制教育、情商课、家族课等精品课程。

关注【郭大路说】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论语·大学·中庸》读后感(五):《论语·大学·中庸》非常不错的!

论语·大学·中庸(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中华书局也真够变态的,单单把《论语·大学·中庸》编在一起,却不把孟子放进来,这太不严肃了吧。为什么呢?因为这三本经典都比较短,孟子太长了。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四书”太长了,所以现在没有人专门来解读和整理。所幸是谷园整理的《人生四书》(融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儒家智慧体系,王阳明、曾国藩、蒋介石、稻盛和夫、朴槿惠等政商精英的思想源泉,完爆卡耐基的“中国式励志”系列奠基之作。)这个宣传语有点太商业了,可书还是很不错,所谓“南怀瑾,北谷园,讲国学,薪火传”,向大家郑重推荐!只有把论语·大学·中庸放在四书的体系中,才能真正理解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也是一样。中华书局的老编辑们都是高手,现在的貌似不大行了。《论语·大学·中庸(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的编辑推荐语:《论语》是儒家的语录体著作,用言谈的原态方式记录了孔子的思想,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孔子思想及儒学理论最基本也是最可靠的文献。《大学》和《中庸》是儒家经典中最具系统性的两种理论著作。《大学》是“内圣”与“外王”高度统一的政治理论,也就是以“德治”为指导思想的政治哲学;而《中庸》则是协调各种关系以创建和谐社会的人生学说,是儒家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这三部书再加上《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元、明、清时期科举命题的经典和士人最重要的必读之书,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是有失偏颇的。不应当这样截然地分别它们的重点,儒家的经典说到底都是四个字“修己治人”。论语是四书五经之一,是儒家著作之一。记载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语录体散文。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教导世人立身行孝,为学、卫道成大孝——治理天下,以定天下之平安祥和。,《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西汉末安昌侯张禹根据《鲁论》并参考《齐论》编出定本,号为《张侯论》。东汉末,郑玄以该本为依据,参考《齐论》、《古论》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东汉末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将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2014年3月25日,《论语》当选“在法国最有影响的十部中国书籍”之一。《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1]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2] 就大学地位而言,主要有:一是“大人”之学,在人格意义上而言,即与“小人”相对而言;二是在人性上即为初学“入德之门”;三是将忠恕之道细化。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重点在中、庸二字,中位于中间,不离两边,不走极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是完满的,而他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三阶》:“言人有三等,贤、愚、中庸。”


本文章为汉语心得记录网文章频道经典文章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