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汉语心得记录文章 经典文章 浏览文章内容

选择读后感锦集

hanchuanzi 汉语心得记录网 2021-08-16 18:15:40 280

《选择》是一本由[英] 斯科特·德·马尔奇 / [英] 詹姆斯·T·汉密尔顿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2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选择》精选点评:

●人口特征、精微特征、党派特征、心智特征综合模型分析预测人们行为,没啥洞见。

●读这一本已经累趴下了,中信居然出了十多本这个类型的书。。。

●不同的书因不同的人而决定它的价值,

●我觉得其中举例的内容比较多,而且党派因素这个有点偏。刚读完感觉有点没有章法,做笔记的时候感觉其实就是说明一个对于选择有影响的六个要素。但是,其实道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实际应用的时候,到底该如何选择?又如何通过其他人的行为模式,来影响他们的选择。这本书其实算是理论,应该再有一本实践操作的话更好!

●原来有时在选择的时候很跟风。总是失了自己主见。

●人有四种心智模式

●有点啰嗦,干货太少。

●作者引用了政党作为很多选择的因素,但是作为中国人,我觉得完全没必要。

●时间,风险,利他主义,信息,跟风,黏度。所谓的六种“心智特征”,然后就是展开不停的举这个那个例子,如果不是经济学家、统计学家、人类学家分析这些数据还真是够无聊的,我这辈子是别想钻研懂经济学了

●内容亢长,重点就看第一章你如何作决定第二节六大心智特征以及结论就可以了,其他都是论证该特征如何有效

《选择》读后感(一):真的很差,千万别买

远以为会有新的模型,新的思考角度,结果通读后发现:从书的结构,小标题,内容逻辑,语言翻译,甚至连案例都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不如随便一本心理学书籍,简直是营销书中的败笔!

作者自成体系,孤芳自赏,的确不值得一读!

《选择》读后感(二):有想法

提倡的心智模型感觉有点道理,时间,风险,利他主义,信息,跟风,黏度,确实是人做选择的考虑要素,比较全面,但是操作起来确实很难,市场营销都需要比较好的操作性,想我们提倡的各种分类法,如人口特征,文化特征,都是比较好操作,但是感觉很难再短时间上按照六大要素去找到定位好的人群,所以,要拿来指导营销也难,我觉得是起到很到补充作用,可以用来做市场调研时候考虑要素之一

《选择》读后感(三):有待完善

本书结论:时间,风险,利他主义,信息,跟风,黏度这六种心智模式是人们做决策做选择时的决定性因素。作者声称他们从三个方面检验人们所作选择的质量:他们如愿以偿了吗?他们从以前的经验中学到东西了吗?他们最后快乐吗?就是说,我们做决定时很大程度是为了满足这三个方面的需要。

这确实有其道理。但整本书读下来,我还是觉得有嚼蜡之感。这本书基本是作为作者展示研究成果的工具,而不能算是一本畅销书。里面的例子远未丰满,也很难看出有多大的指导意义,或者说指导方法。

不过结尾还是给出了一些方法论,通过算法、集群、相似性等方法利用受众的心智模式。

希望作者在这个研究主题上有新的突破和完善。

《选择》读后感(四):对人们的选择提出了一种模型解释

看封皮以为是典型的畅销书。

其实不是。

两位作者都是大学教授,写的书就像论文一样。

整本书就提出了一个观点:心智特征对人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其余的篇幅都是用调查结果来说明这种影响确实存在,同时与人口特征、党派特征对选择的影响做对比。

作者认为人们做出选择,与每个人不同的心智特征有重要关系。

心智特征包括6个维度:

1)时间

2)风险

3)利他主义

4)信息

5)跟风

6)黏性

作者的理论还是有启发性的,他将人们做选择的原因部分地归结到一些相对固定的性格特征上,对于预测人们的选择,理解人们选择的差异有一定帮助。

人与人的选择不同,通过分析其心智特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其选择的原因,并预测其会做出的选择。

《选择》读后感(五):“心智模型”到底在讲什么呢?(探讨帖)

对这本书原来期望蛮大的,因为有点厌倦市场营销学中的一般细分方法(地理特征,人口因素,社会心理因素,行为因素),这种从人类心智角度入手的细分方法或许能提供一些对人群特征更深入有效的描述。

读完目录、引言以后我对这本书的定位是这样的:心智模型并不是对传统方法的否定而是对传统方法(人口特征+精微特征)的某种补充。从消费者购买决策模式角度来看: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首先会受到外来营销信息的刺激;接着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决策行为;最后得出决策结果、产生相应行为。 传统方法(人口特征+精微模型)能对外部刺激做出很多区分,但在具体决策方式上却始终是一个空白(这一区域被称为消费者黑箱,书中也有提到),而“心智模型”或许会是对这个黑箱(black box)内部结构的一种很好探索。 按照这种理解本书接下去的内容应该会涉及到描述“心智模型”的运作方式。

但可惜接下去的内容中似乎并没有涉及如何运作“心智模型”,而是一直在证明模型的可行性。好吧,从两位作者的统计结果看,“心智模型”在预测过程中提供了很好的‘稳定性’和‘贡献率’(始终有30%左右)。两位作者是严谨的,通过他们的论证我相信了‘我是我的选择’,但我有什么时候怀疑过这个论断呢? 尽管没有很严格的科学论证做支撑,但从哲学角度来说,我们的意识、态度、道德、思维方式等确实决定了我们是怎么样的人撒。尽管也有马克思所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如一个人的地位、职业、民族、收入、年龄等人口统计特征决定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从这个角度看,书中提出使用的综合模型(主要是人口特征+社会特征+心智模型)以及综合模型整体的有效性反倒说明了,人是内在心智与外在立场的统一。

到这里我就有点茫然了,难道本书只是对“我是我的心智”这一几乎不证自明的论题的证明吗? 这似乎有点。。。。。。

没能从这本书中学到一种整体的、可操作的方法有些许遗憾,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心智”这本书就是一个足够复杂的系统,两位作者能做出这样的研究成果(模型稳定性跟贡献率这两点似乎是很亮的!)或许已是一种巨大的超越了。

没能从更深层次理解这本书,所以发此贴,望有缘看到此贴的高人指教。


本文章为汉语心得记录网文章频道经典文章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