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塞外,已有快两年之多。步至今日,又是一个清明了。
今日来说清明,是再恰当不过了。“清明”取前后雨水渐次增多,万物吐故纳新,迎来春之气息,由阴转阳之节气。又说至唐朝“寒食节”而来。习俗亦有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插柳等等。古时有诸多词人感怀清明,但最耳熟能详的便是杜牡一首《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也许真是如此,只这几日前后,昌吉的天气便忽而起了变化。本已感夏日来临,不料气温突降,三日便下起雨来。倒是印证了杜牡诗句所言。
身上穿的单薄,出来公寓便冻得瑟瑟发抖,估摸着脸色也是青了。一路同学步履匆匆,不多一句话。自己也只得跟上步伐,快步往教室走去。雨滴打的衣衫快要湿透,乍凉的感觉才让自己惊醒出来应该带把伞。既已湿透,也不划算再回去拿,于是继续疾走在雨帘里……
至教室,只一两个同学。平时都是不搭言的,再细看自己的样子,竟是有些狼狈了!衣衫在滴水,头发也紧紧贴在脸上。这下更觉冰凉,这场雨,可是要自己感冒么!心里蓦然有了悲伤的情愫在发芽。只因为这场清明时节的雨,只因为昌吉偌大的陌生城市,我是一个暂居的旅客,只因为想起故土,想起了父母。心中愈发了悲怆,愣在了座位上。耳边雨声滴打着这座城,陌生,孤独……
在冷冽里想起了故土。
故乡的清明,在心里是从不觉得悲凉的,甚至于期盼它的到来。虽然,清明前后那片黄土还是不见一丝的绿意,亦不曾有一场雨水落下。但和家人一起去上坟祭奠祖先的情境,却是让我难以忘怀。
在记忆里,故乡的家以及周围的邻居,或者扩展到那整个县城,都是贫困的。自己家里也是更为困难。因为如此,从小便没买过新衣服,身上穿的永远都是舅家表姐送过来的。家中三餐,也永远都是面片,土豆如是。这样的生活在记忆里持续了十几年,平平淡淡,有一丝苦楚,一丝无法释怀。
于是,盼望过节,清明亦是盼望的对象。每至清明前一日,母亲便会烙下平时吃不到的饼。这种饼,放油极多,铜镜大小。母亲手艺好,饼子被烙得香酥入口,眼观色味俱佳。除饼之外,还要炒好不少的肉味,鸡蛋,凉菜。这些都是上坟用的祭品。当然,母亲做的多,大多用来满足我们三个孩子的馋嘴巴。
待清明祭祖上坟,族里里几户人家便聚在一起。各种仪式皆有长辈们负责,孩子只是负责去往坟头艾草上挂一张一张纸钱。再跟着长辈们辗转其他坟头。那时不懂这里面寄托了何种对逝者的情感,心中念的,只是玩,还有吃。
清明便是如此一天,嘻笑里玩了下来。那时不曾有分离,家人聚在一起。小小的心里只对食物充满诱惑。祭完祖先便是最幸福的时刻了,母亲看着我们,也是高兴的露出笑容。家虽贫穷,但在我们心里却异常充实。只因为有父母,有哥哥,有弟弟,我们在一起,有一个家。
渐渐长大,分离的次数越来越多。如今,哥哥工作在安徽,我来到了新疆。这种距离,不经意间在心里扯出了疼痛。清明似乎再也不敢憧憬,甚至害怕这个节日的到来。怕触动心中敏感的情愫。父母亲,渐渐老去。那儿时的笑语里,憧憬着,一个家,一个清明。泪出卖了自己的思念,瞬间,决堤……
心中的落寞,是永远抹不去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一念念,一瞬间。故土的记忆在心中慢慢老去,今日清明,不敢挂一电话给家里,怕哭。只发一短信:
妈妈做好吃的了没?
一分钟后回:
做了你们最爱吃的饼……
清明时节,雨纷纷……
雨还在凄凄苍苍地落下,心中,一股暖流……
本散文为汉语心得记录网散文频道节日散文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