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书》读后感精选
《绿书》是一本由周重林著作,海峡出版发行集团·鹭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4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绿书》读后感(一):母亲的锥子 初次听到周老师的名字是在弘益,当时刚入茶届不久,我应聘到弘益茶道美学事业部做编辑,其中的一项工作就是编辑《读茶》,素材就是周重林老师和李乐骏老师合著的《茶叶江山》,里面的一些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时光流转,我从弘益辞职去到三亚,又从三亚回昆,辗转来到六大茶山,在六山品质研究分析中心周三的品鉴会上,我和周老师第一次一起喝茶。 见的多了,发现周老师是位幽默的读书人,喜欢调侃自嘲的他,常把我们逗乐。这是一种人生态度,他总是喜欢把快乐带给别人。 《绿书》是周老师的茶世界观,横跨14年的茶叶心路,一路走来有艰辛、有困苦,可更多的是不懈的坚持,《绿书》书写了一位爱茶人的人生理想。周老师和伙伴们创立的平台起名-【茶业复兴】就已向世人说明了一切。 我读《绿书》时轻松愉快,书的内容由浅入深,有笑点、有知识点,其中“茶界大师”和“飞泡一族”,让人大开眼界!而“卢铸勋:普洱熟茶发明者”则是我第一次听说,作者在搜集和整理资料时花费了很多时间、经历,更是亲自去到香港与当事人见面,以求搜集到最真实的资料,而我们这些读书的,只需坐在家里悠闲的翻开这本书就可获得,可以说,自从有了周老师,我们变成了幸福的茶知识获得者。 《绿书》一书,很适合初入茶界的朋友读,在茶圈,选书和选茶一样难,你从《绿书》入手,可以让一切变得轻松。你在读了此书后,通过书中的指引再去深入的了解你想要了解的知识,可以是普洱茶知识,也可以是茶文化相关知识。 “母亲的锥子”这是书中感情最浓重的一节。多么朴实善良的一位母亲,用锥子纳鞋,用锥子划开地里的包谷外壳,取出玉米。母亲的锥子,有手掌的温度,让自己的孩子不惧外界的寒冷,勇敢的立于天地之间。而周老师也用这把锥子,来缓和他与世界的紧张关系。其实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因为世事无常,因为人心多变,我们的心就像刚采的玉米棒子一样被外壳包裹着,也许我们也需要这样一把锥子,来划开人与人之间的无形的隔阂,连接每一颗孤独的心。 《绿书》读后感(二):兰凌芳:我认识的周重林 上大学的时候,不论是什么课,只要台上的授课老师,不依赖书本、PPT等,45分钟的时间内,讲得精神奕奕,眉飞色舞的,我必定是听得心满意足,流连忘返的。能够做到如此的老师,必定是术业有专攻,理论知识和实践已然融会贯通,讲析的时候也必定信手拈来,趣味性也就出来了。 最早看的周重林的书,是《郎骑竹马来》,我不是一个阅读量大的人,看书的速度也可以用爬来形容,这本书我是一口气看完了,很是爽快。看周重林的文字的时候,就有如他就在你的面前说话,讲得神采飞扬,我也是如痴如醉。没见过周重林本尊的时候,我想象他应该是一个“话唠”吧。果不其然,见他的第二面,是在一个饭局上。开饭前,他和我们分享了他刚巧上来的空隙买的某牌的麻布鞋子,实惠好穿,全然没有一个畅销书作者的谱架。而吃饭期间,也是随和的谈论着大大小小的事情,对于话不多的我,听别人说比要自己说可是一件愉快得多事情。 对于一个茶业从业者,读《绿书》一定会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装装茶人”章节,有很强的画面感,仿佛就在眼前上演着,这部分的描述,犹如私密的老友相聚吐槽的语气,亲切又调侃,妙趣横生。趣味在的同时,《绿书》也帮助我理解当今茶业行业的一些现象,如,书中说“一旦弄清楚是哪些人在聒噪,哪些人在起哄,哪些人保持沉默,也就大体知道他们在排斥什么, 肯定什么。 ”也就大体能知道他们的诉求。 再者,茶人列传部分内容,周重林则带领我们去探索寻源,如卢铸勋的采访,让我认识到,原来熟茶是怎样的一个雏形发展演变而来的。对于普通大众,我们很难有机会亲自去询问这些切身经历了这些普洱历史的人物,亲自聆听这些真实的过往,通过周重林的分享,他的思维和视角,了解到这段历史,填补了认知上的空缺。这与品牌或商家所宣传的“历史”对比,会来得更加的诚恳和公正客观。 “喝茶时间”部分,周重林感谢了很多一路上帮助过他的人,感慨一个人的不容易的同时,周重林也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的存在。一直很好奇一位名人的日常会是怎么样的?忙碌于何事?整日脑子里会思考些什么?会为何事纠结?《绿书》满足了我对一个人物的窥探。 周重林带领着“茶业复兴”团队创作,研究、传播茶文化,思考着行业的发展,我想,不知不觉中,茶业行业也已经因为一个叫周重林的人发生改变了。 《绿书》读后感(三):周帅和绿书 周重林在他的《绿书》中,用第一章和第三章的篇幅,来讲述现场和历史中的茶人。 他谈卢铸勋与熟茶,认为这厘清了熟茶发展史上最关键的部分。他自信地说,“以后但凡要谈熟茶史的,这篇文章绕不过。”。他写胡适与茶的故事,通过茶叶视角看一个时代的文采风流。他写陶行知的茶叶教育理念在当下依旧有价值;“嘻嘻哈哈喝茶;叽叽咕咕谈心。”我认为这些文字是非常有价值的。它们体现了书生本色和书生的重量。 周重林与茶结缘,见到的喝茶人自然太多。面对茶人,专家,土豪,大师,各色人等,他忍俊不禁,用文字画出一幅众生相。言间不无调侃。不过,我以为重林本意在于还原当下世相,并无真正恶意。读者倒是可以自行对号入座,会心一笑和哈哈自嘲。做得不够的,或许倒是可以醍醐灌顶,藉此作为新茶人进阶和成大神秘籍,参考并修炼。 读书人在书中读到历史和理性,在每日的践行中读到现实和混乱。书的第二章和第四章,周重林认为读者可以套读,因为那都是对喝茶场景的再现。那些思维的碎片,就像星系中漂浮的星云,当它们遇见读者,会撞到什么,会发生什么,现在尚是未知。我只是能读出,这些碎片是有质量的物质。 周重林行万里路,于是他写下若干个城市与茶的艳遇。 他讲述茶叶复兴计划的故事。他讲,虽有“茫茫大海,落入了一片茶叶,它会改变海水颜色吗?”的疑惑,但是他们想了,也做了。其间经历以及相关的茶界人物一一落于纸上,读来让人深感温暖。 他讲“锥子周”的来历,讲他母亲的锥子,他说“因为有母亲,我总是从善意的角度来 看待这个世界。” 周重林是一个暖色调的人。 周重林参与编辑《天下普洱》与《云南茶典》,创办《普洱》杂志,出版了《茶叶战争》《茶叶秘密》,《茶叶江山》,《云南茶生活百科全书》等书。从某种角度来讲,他亲历了云南茶和普洱茶的当代史。而今天的现场就是将来的历史。这本《绿书》是作者个人视角的观察,日常思考的记录。一幕幕平凡场景,一个个普通的你我他,却无意间构筑了历史的肌理。这些场景进入一本书,就像留下了一幅幅照片。照片最终会变老,场景最终会进入历史。 如果说从温杯,倒水,冲泡,把茶水倒入茶杯,这样一个喝茶过程都能形成一个美学片段,能成就很多本书;那么显而易见的,这本《绿书》,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周重林无法成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他以书生之心,走茶山,见茶人,做茶事。不经意间,他和他的团队成为云南茶走向世界这个宏大历史过程中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之一。这件事也必然会成为场景之一,进入未来的回忆。 在我读来,重林的文字,也像是云南著名的大叶种茶。绿茶语境下的周重林,明明是局内人,却形象可疑,仿佛一个闯入者。让我们向着未来穿越,然后回头看现在,也许会发现,这是当下场景的另一个有趣之处吧。 《绿书》读后感(四):颠覆式降低学茶成本-《绿书》读后感 两年前机缘巧合进了茶圈,当时并没有对茶抱有太大的兴趣,想着调整期把工作做好(北方茶艺师最基本的工作:泡茶+引导销售),所以重心首要放在了店内所有产品的价格上。 工作期间,骤然发现很多与茶相关的知识(暂不管它是业余或是专业的)且都不如来访客户晓得多,瞬间受到了打击。便开始主动去咨询本市场的茶培训(或许周老师您知道北方茶培训的乱象)可身在北方又处平原河南的我们这些刚入行的茶姑娘,是真真的自身感受到其的不靠谱,当时一心想找一位靠谱的老师学茶,带着这样一颗心于是便省了稍贵的培训费、哈哈哈哈 初入行的3个月靠看书、靠向同事的经验学习,感觉甚是吃力和模糊,这之后便赶上了厂家来培训,瞬觉莫大的幸福哦,在这之后的1年的认知里一直认为厂家是实践性的、权威性的、专业性的、所以对所培训之内容深信不疑,侥幸的认为普洱茶也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复杂嘛。 入行18个月后的一天参加了一次王琼系的一次培训,培训老师推荐了公众号:茶业复兴、顺藤摸瓜的找到了周老师的个人公众号,一股脑的把历史信息看了个遍,也便结识了周老师这本孕育了十四年准备出世的绿书,颠覆了以往自以为比别人有优势的最基本的茶认知:真真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回头望眼过去看见自己走过的琐琐碎碎的学茶之路……羞愧难当……下面复盘下绿书所颠覆的俺在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四点认知。 颠覆之一:生茶、熟茶的相对说,培训老师说因为熟茶是由生茶发酵而来,所以是先有的生茶后有的熟茶。而绿书第三章茶人列传之卢铸勋中提到因红茶出口利益的需要,为增大红茶产量进行的制茶工艺的研究,本想做红茶来着,无意却做成了发酵茶,进而云南也开始了普洱茶的发酵之路。 颠覆之二:一直以来心里有一个未解的疑点:花大量的时间、花大量的money去学习这些有关茶的专业知识是为了比顾客知道的多即而压得住场面即而把茶卖出去,仅仅只是为这个吗?第一章装装茶人之茶树的阴面与阳面,有一句“你现在明白了,喝茶其实与茶没有多少关系,长物志而已,比的是谁拥有的长物多而已。”……长物志而已……现实中的喝茶现象恍然大悟而解……… 颠覆之三:日常工作中喝茶、选器、用水、穿衣是十分讲究的,周老师一句:干卿何事?茶与儒释道没有一毛钱关系,有关系的是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我们天天挂在嘴边的、天天被周围茶圈影响着的、学茶最高境界是茶道…瞬间有种前方大山崩塌的感脚…山间出现了一条曲径幽直的小路。 颠覆之四:目前消费市场流行山头茶,而我们也在极力的推荐山头茶,春茶又是古树纯料当然是好茶且收藏价值最大也是应该的啊,可绿书第四章中却主张对普洱茶的正确认识是用熟茶来普及消费市场,少量生茶去做投资以及储存,虽颠覆已有认知…然还是不太理解,却打开了另一个认知窗口。 认知一点一点被颠覆后开始顺藤摸瓜式系统性学茶,降低了我们这些身在北方平原且刚入行且money有限且阅读资料有限的学茶成本(自媒体都说现在是抢夺用户阅读时间的时代,俺准备把时间浪费在这一本茶里)。 《绿书》读后感(五):穿过花丛,一叶以航 从早期的情爱到近年的茶叶,重林书写的内容和方向,现在看来是非常有意思的。每一段文字之后,都有一片与之对应的森林。我们曾共事过,那时走得很近,面对面办公,有时双宿双飞地出差,就会说一些理想前途的话。怎么写,写什么,一度困扰着我们。只要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移动鼠标,似乎什么文字都可以在眼前飞出来。他写过美食、旅行、玉石、访谈、田野调查…… 他说:“这些年,写小说,不成。写诗,不成。写旅游,不成。写乡土,不成……”茶是最后的选择,已经没有退路。潜入中国人的情感里,出来一本《郎骑竹马来》,深入中国茶的历史,出来一部《茶叶战争》。《茶叶战争》是重林书写生涯的重要作品,如果没有它,我想就没有后来这本亦庄亦谐、才华横溢的《绿书》。 写作跨越14年,在一个主题的书写上停留这么久,相信还会更久——为什么是茶,而不是酒,咖啡,可乐,或是其他?我没有问他。做《天下普洱》的时候,我们其实不懂茶,因为喝的茶少之又少,接触的种类也十分有限,普洱茶也才刚刚勃兴,我们对茶的理解,仅仅限于故纸堆里的想象。 后来,机缘巧合,做过茶的书,办茶的杂志,而重林在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研究型的写作,他从茶里获得了强大的能量,这种能量不是茶叶的内含物所能给予的,而是,重林一直有一种“浸泡”于学问的状态,他的阅读量非常之大,而消化能力又极强,转而在茶的事情上,书写有了自己的风格和调子,文字是好看又耐看的那种,并非能以文人一词定义书写者。 作品的视角和深度,架构起茶界全新的认识。而出现在《茶叶战争》里小说或散文风格一般的闲笔,是最打动我的地方。知识、见识,如果获得温度和关照,也非常动人。 《绿书》延续这种有才有识的独特风格,身段更为灵活,或嬉笑怒骂,或正襟危坐。其中大部分文章都看过,分门别类集成此册,十分蔚然。 我和重林讨论过茶的书写,就是茶是减法,是消解语言的,所以很难写,缺少话题性、新闻性,与头条新闻隔着无数条热点。 而《绿书》打破了此前构筑的“谈茶必雅”的语境,敢于讽刺茶界的乱象,揭露茶人身上存在的不足,重林说茶汤熬出了鸡汤味,我喝着他手工熬煮的鸡汤味的茶汤,觉得很多是反鸡汤的,也是苦口婆心。 细究下来,“装装茶人”章节很多并非“毁三观”,而是透过茶界让人大跌眼镜的现象,更能让我们在茶的功课上“止损”,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抛真性情的砖,引真善美的玉。而这部分文字难得有一种自黑品质,字缝里是讨人喜欢的清高。 零零碎碎的“茶叶谣言”部分,兼具高冷知乎体、内涵段子和清言小品气质,三言两语,信手拈来,信息量大得惊人,包袱不断。分散在朋友圈的碎片化文字,聚集在一起,鲜活有趣,更有共鸣。 至于“茶人列传”,就是一些范文一样的大作了,重林在上面下了很大工夫,这是看家本领,如果《绿书》没有这部分,就少了厚重感。 在“喝茶时间”,重林贡献了很多干货,这是他创业以来的体会与感受,与那些闭门造车的干货不同,这部分文章很多都有实操意义,相信很多人已经在收藏在自己的微信上。《绿书》的价值,就是这么多重。 时间会驯化一饼普洱茶,提升和转化内质,也会驯化我们。早年修着长发且染着奇彩的重林,现在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有了真正的学者范和书卷气。这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一本一本书读出来和写出来的。尽管他现在还常常自黑。 少年听雨阁楼上,壮年听雨客舟中,重林说,在茶里,他找到了对抗时间的方式。这是书写者的幸运。如果那本《郎骑竹马来》是文字的花丛,那么茶,可以载动梦,还有忧伤吧。 《绿书》读后感(六):茶世界多了一粒盐 今年冬天刚开始,我在茶城普洱读到了一本关于茶的好书--《绿书:周重林的茶世界》。 这本20余万字的散文集共五章,而我从五章文字中读出了“四个有”:有趣、有味、有心、有料。 有趣---第一章 装装茶人 作者自言:“这部分文字,呈现了茶罕见的面貌:好玩。”自然,这部分文字可谓有趣。 文章明明是在一本正经教人如何伪装成茶专家,怎么轻松hold住茶席气场,甚至事无巨细的教人上茶山后如何秀晒炫,你却能透过诙谐的文字,看到作者在捂嘴偷笑那些为博人眼球而费尽心机,装腔作势的人,边笑还边将这些爱装之人的荒唐可笑之处一一指出来给读者看。 是的呀,茶无非饮品,适口为珍,无论龙井、普洱,也无论古树纯料、台地混拼茶,自己喝着好便是好了。像我这样胆小的人,就是被这些一泡茶就非要喝出山头,品出水源,甚至要分出阴阳面的人吓得不敢再说自己喜欢喝茶了。而今,看作者给这些人冠名“茶界暗黑势力”,心中大快,“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就不由自主的唱了出来。 有味---第二章 茶叶谣言 作者自言:“这个章节三万多字,写了几百个人、上百种茶,是本书最大的看点。”写了几百个人、上百种茶的文字,自然也写出了人间百味。 试举一、二例与诸君共享: “012-街坊。昨天一个女孩拦住另一个女孩,问她手上的书《云南茶生活百科全书》在哪里买,一个女孩带着另一个女孩穿过一栋房子来到我们办公室。我王旗营老房子楼下就是云牧茶业,刘总买了六本,她的小伙伴买了三本,他们之前不知道。新家对面,陈升茶业店买了一本。这些书没有快递,岳父说,去认识认识邻居。书就是见面礼。”这一则,有暖暖的人间情味。 “022-民国年间的茶包装,尺度很大啊。泳装、吊带,现在的老板敢用吗?我们一说茶,就要把茶放在一个优雅得不能再优雅的环境里,汉服把人包裹得手指都伸不出来,又言必称盛唐、宋明,难道民国就不是遗产?”这一则,是鲜活的旧时风味。 还有我最爱的这一则“027-冒着大太阳走到办公室,上天桥时偶遇大学校友,他很大声地把我叫到他的宝马前,嘘寒问暖,满是悲悯。‘你怎么还走路上班呢?’2003年,罗江文老师也这样问,他立即把他正在骑的自行车送给我。今天没有收到宝马,不开心。不过,云好看,茶好喝。”辛辣之后有回甘,好笑,好爽。 有心---第三章 茶人列传 作者自言:“写卢铸勋与熟茶,厘清了熟茶发展史上最关键的部分。以后但凡要谈熟茶史的,这篇文章绕不过。写胡适与茶的故事,我花了大半年的时间阅读,又花了一个月将其写出来。这是我写得最用心的文字,茶叶视角中,一个时代的文采风流。” 若是没有厘清普洱熟茶历史的野心,谁愿意飞越香江,走访古稀老茶人?若不是真心喜欢与茶有关的一切,谁愿意花费大半年时间阅读,又花一个月动笔,只为记述一个已逝时代与茶有关的那部分文采风流? 有料—第四章 喝茶时间+第五章 与茶艳遇 作者自言:“这大约是授人以渔的部分,对茶行业写作者和从业者来说,最有价值。”(第四章)“2016年,我开始了【茶叶世界观】的思考,总结的就是我过去三年的行走以及所得。”(第五章) 本书作者周重林是《普洱》杂志创始人之一,另著有《茶叶战争》和《云南茶生活百科全书》等茶叶著作,是名副其实的茶文化专家。周老师的茶叶世界观+方法论,真材实料,我这个外行还是少说为妙,就留给有兴趣的朋友自己来探秘吧。 《圣经》曰:“你们要做世间的盐和光,为他人的生活调味指路。”有趣、有味、有心、有料的《绿书》让茶界变得更加有趣,也尽己所能为人们指出了作者正在探索的茶业复兴之路,因此,在我看来,把《绿书》称作茶界的一粒盐,一束光,也是恰如其分的。 在我们这个略显无趣的世界里,周重林老师的《绿书》值得每一个向往有趣的人来翻阅。 《绿书》读后感(七):周重林的茶世界有料 认识锥子周的时候,他还很年轻。 现在也依然年轻,文笔更加老辣,文风还是朴实。 他入茶界,10余年,天南地北地走,写了《茶叶战争》、《茶叶秘密》,到今天读这一本《绿书:周重林的茶世界》,就觉得有料。 茶界乱象丛生,说什么的都有,可对于喝茶的人而言,何为“正”?何为“源”?我也是喝茶之人,这些年也越喝越糊涂,这座山抑或是那座山,到底有多重要? 喜欢就好,随性而已。 如今,很多人喜欢在朋友圈里读碎片一样的文章,稍微多写几个字,就有人给你提意见,说图要多字要少,没时间读呀! 这个思潮对现在的作家来讲,的确是个考验,“茶”一向是个热门话题,种茶的,制茶的,炒茶的,喝茶的都在开论坛,好生热闹,可是闹来闹去,总是一小拨人在自娱自乐罢了,大多数老百姓该怎么过日子还怎么过,你说你的,我喝我的,井水不犯河水,一片叶子值得那么劳神吗? 当然值得,不然周先生何必如此辛苦地辗转于各地,认真地考证,其中关于卢铸勋先生的描述,让我们对普洱熟茶有了全新地认知,当谜底被周先生的笔触揭开的刹那,你突然看见的是一颗为茶业复兴事业跳动的心,不然,关于普洱熟茶的出现我们会继续处于混沌之中,不知还要多少年? 至于普洱生饼,当年的可以尝尝,但从不多喝,不像绿茶,随处可见,喝的人也较多,而今,热炒山头茶成了一股风气,这对于一个行业来讲并非好事,这和“豆你玩”、“蒜你狠”的炒作颇有几分相似,这一点周先生绝不放过地作了剖析,一旦某些人为利益所图,就会产生巨大的杀伤力,“我们努力得到一个普洱茶时代,转瞬成为过眼云烟。”这一句看似平常的话,却道出了一个将茶叶这种东西入了心的人的忧虑。 普洱茶人,普洱茶事,在你的周围不胜枚举,你也没在什么意,说过了也就忘了,都是些插曲罢了,可周先生不动声色地记录着,活色生香的讲述生活之美,书中提及了很多人,这些人以不同的方式与普洱茶产生关系,茶之因缘老祖先就结下了,可就是偏偏着了普洱茶的道,不爱怎么会这么伤神地操碎了心,云南人啊家乡宝啊! 掩卷而思,才发现自己也与茶结缘了多年,却没有用心,枉做一回云南人,幸好,还有锥子周和他的书,读一遍鞭策一回,从今后,当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片与我相遇的叶子。 央金 《绿书》读后感(八):用一杯茶,对抗时间 上周在朋友圈看到周重林老师的新书即将出版。我去问了具体面市的时间。今年茶业复兴工作室要推出的新书很多,他们既写作,也推广和出版。比如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的经典作品《绿色黄金:茶叶帝国》。这本书在国内现在几乎不见踪影。周老师说这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每每在文章中多有推荐。2016年,在他的推动下,这本书得以全新面目出现在普通读者面前。我也早早预购,期待多涨点知识。 我每年都很关注茶业复兴的新书。因为每年年底,我所组织的昆明书友会都会邀请周老师和茶业复兴的小伙伴们来分享他们的阅读和写作。 2012年6月,我刚刚辞去第一份国企的工作,到苏州、南京走了一遍。回到昆明以后,还没有想好要找什么工作,就先在豆瓣上瞎逛瞎聊。自然就找到了一个叫做“昆明书友会”的豆瓣小组,组长名叫周重林。我给他发豆油询问线下活动什么时候才有,他才去发了一篇活动发起贴。 我本着闲不下来的天性,开始召集读书会,建QQ群。第一场活动的主讲人就是周重林老师。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一头长发的周老师,和腼腆单薄的支离子,也是我第一次了解到茶原来这么有意思。 从此,茶不仅进入了我的阅读和生活范畴,还进入了我的工作领域。 我最早开始从书本上学到茶。后来每天和同事喝茶,遇到不懂的马上就问。淫浸在茶的氛围里,很多知识慢慢就领悟了。就像泡茶,没有多刻意去学习手势、注水、时间,每天边泡边喝,慢慢就掌握了最佳的冲泡手法。 茶行业有太多吸引人的地方,品茶不仅仅是喝某种饮料,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沟通。所以与爱茶、做茶的人一起喝茶,不是在喝茶中产生故事,就是在聊天中传播传奇。 在茶行业中待得越久,认识的人越多,就越不懂茶。 如果说茶是一个圈子,那么这个圈子很小,小到稍微好一点的微信文章,都能瞬间在每一个茶类微信号上看到无底线的抄袭转载;这个圈子也很大,大到谁也看不清楚水到底有多深。 作为一个爱读书,然后因为读书爱上喝茶的文艺妹子,我觉得喝茶、爱茶,要比亲自去做茶来的轻松和单纯。 可是喝茶总免不了和做茶的人打交道。爱上茶,不但要能爱茶的美,还要能接受茶的复杂。 翻开周老师的新书《绿书》,每个字都那么熟悉。因为很多内容我都已经在他的微信号或者他的朋友圈里看过了。整本书都是他一个人的碎碎念,有些是念给自己听的,有些是在各种高大上的会议上,念给台下众人听的。 有人或许会说,朋友圈的碎碎念拼凑起来的书,也值得出版成书吗?请不要浪费纸张了好嘛。 当年韩寒把博客文章集结出书的时候,也有这么一帮子闲言碎语的人。现在还有多少人订阅博客?当年买了书的人,时不时还能把书翻出来重温。 说不定什么时候,微信、微博这些平台又被新的事物所代替,当时留下的只言片语,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流星就很可能淹没在海量的信息垃圾中在难以找回。 对自己的知识、经验最好的管理方式,一个是不断的使用和更新,另外一个就是把它们用文字整理并归档。出书是后者的最高级形式。 至于这本书有多少价值,时间会给出公平的判断。 我们常说,近十年,是云南普洱茶天翻地覆的十年,也是中国茶业变化发展的十年。一个行业,就是整个社会、经济的缩影。有人不但能够将它十余年在行业中的观察经历和思考点滴记录下来,而且这种记录和思考还具备学者的深度和广度,那么他的记录就十分有价值。 每一年的盘点报告,每一篇演讲文章,每一条140字的灵感火花,甚至每一篇讽刺的文章,都能看到不断思考前进的足迹。 过去的东西都将成为历史。《绿书——周重林的茶世界》一书,是以某个人为切入点,打开了历史的剖面,让人可以观察到茶行业当下的繁荣与黑暗,审美与审丑。 这不是一本史学著作,但是一不小心,就记录了历史。 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普通读者。离开茶行业这个大背景,才子周重林的文笔才华依然肆意如昨,他的阅读习惯,思考和写作的方式都有很多值得学习、领会。 用一间书房,可以抵挡全世界;用一杯茶,也可以对抗时间。 时间被记录在一杯茶里,最后沉淀在一本书中。 《绿书》读后感(九):从一片叶子,到森森重林 少年子弟江湖老。 这是我贺周重林新书《绿书》时候说得一句玩笑话。 其实老的是我等,而不是他。写作者活在读者眼里,他从未曾老过。 从当年的网易bbs开始,到后来他从北京回到昆明加入大番茄机构,少年的锥子做了很多有趣的记者和编辑工作,样样都显示着他独到的角度和眼光,一点不辜负“锥子”这个名号。与此相媲美的是他旺盛的创作能力,一点不曾老去,老练的只有思维与笔触。 在我的朋友分类里,有一档叫“活在网上的朋友们”,他也在其中。这类朋友并不常见,甚至数十年不见,但是托互联网的福,我们能在网络上常常联络,也能在各种平台看到对方的动态,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从杂志报纸再到书刊,他写作思路和生活就这样展示在朋友面前,这也是一个“锥子周”到“周重林”的成长过程,伴随这个过程就是诞生了各类和茶有关文章、杂志、书籍。 2002年夏天,他路过杭州,我与他一起在惠民路上的和茶馆喝过茶,如今和茶馆已经从当初的一家变成了14家,饮茶蓬勃的发展简直像极他后来引领起来的茶文化,带着意外的巧合。当然,在云南这个地理上甚为特殊的地方,做媒体出身的周重林不是不困惑,它远离北上广传统媒体文化中心,但他另辟蹊径寻求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线,借着普洱茶的热度,解读旧的茶传统,创建新的茶文化:2003年加入编辑《天下普洱》;2005年,策划编撰了《云南茶典》;2006年,参与创办《普洱》杂志,担任执行主编,他把以前做报纸做杂志的经验拿来做这本茶界杂志,做得酣畅淋漓,傲视同侪。 周重林敏锐的发现,“茶”这个文化圈自己能做的事情更多,当然这和他本身成长于云南这个独特的地域有关,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使他热爱这片生他长他的土地。我从未见过有一个人描述洋芋能眼中放光,而说起新鲜的甜豌豆恨不得立即大快朵颐,一草一木、地方志物,在他笔下皆是有情。也正如他所言,“长物于人,与性情有着莫大干系,也许我们在喝茶的时候,一定还有别的什么东西在吸引我们。” 如果说做《普洱》杂志的主编让他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而随后担任《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研究报告》课题的负责人和撰稿人,则让他对这片疆域更好更深入的了解,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他这里完美结合,变成行万里路破万卷书。风吹雨淋日晒中,周重林茶马文化、历史、掌故熟稔到一个令人吃惊的程度,他也变成最年轻的茶文化专家和学者。不过,这当然不是目的。 “茶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一种雅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和所有的圈子都一样,存在一种排外性,也存在一种鄙视链。周重林是想打破这种壁垒,让更多喜欢饮茶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在他看来普洱茶很有前景,但品饮知识依旧需要更大力度的普及,他理解的茶生活方式,可以精致也可以随意,讲究与随意并不对立。他所创立的微信公号“茶业复兴”,意图也在此。而这些观点,他亦庄亦谐的也在自己各种文章中大力阐述。 直到《绿书》的诞生。 《绿书》里不少文章曾经在微信公号“茶叶复兴”中出现过,我也看过很多,但是当这些文章集结成书的时候,给读者的那种震动不是篇文章可以比拟。一片片绿叶固然赏心悦目,但是绿叶成长森森重林时,扑面而来的是茶这个载体之外的肆意才气。 从《茶叶战争》到《绿书》,周重林极其擅长在一个小切面上以一个细小的脉络穿起一串珍珠,能把极其枯燥乏味的东西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在这本书你能和各种大师面对面探讨饮茶,也能足不出户,了解各地饮茶风俗,还能和古龙迷一起发现敌人的踪迹,来源于小镇上上那过分讲求的茶器。 就个人而言,我极其喜欢看他随手写的各种小文章,活泼生动极有生活气息,而《绿书》则把文雅和他最擅长的表述方式融合到一起,读到妙处叫你忍不住想浮上三大白,而且是茶汤。 写作其实是一种消耗很大的体力脑力活,不停写就得不停到处汲取营养,这些年能看到他深入泥泞茶山,又去到全国各地研究各地不同风俗的茶文化,小团队七个人一年花费在买书上的钱,高达四五万。这些的阅历阅读与肆意的才气支撑着他不停的写。旁观者看来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了解的人却知道,这不过是他借着“茶叶”这片小绿叶,上下探索自己的过程。 有趣的是,最近几年,他也逐渐使用“周重林”这个名字多过以前的笔名“锥子”。“重林”这个名字是他父亲所取,意相似乎更合乎他现在所做的事业——茶业复兴。 当然,每一个人寻找自我的过程都是充满彷徨的,还在犀利的锥子时期,他也写过的一篇《生命是一场自我表扬》,借着解析骆冰王的《咏蝉》给自己鼓劲,渴望着一鸣冲天,又对自己有着怀疑。那正是2008年,他为自己选择道路前夕。今年《绿书》正式诞生,这期间也充满了波折,看似瓜熟蒂落,其中风波无数,一本书的诞生不易,一个人完成自我的找寻更不易,他在书的末尾回顾了对自己写作有影响的那些微小的人物和片段,再次通过写作肯定了自己的价值——写茶,我想这就是他和这个世界交流的方式。 他自己也说,看重这本书,不仅仅因为这是他第 一本独立的茶学作品,“还在于,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 从初学茶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我看到茶最为精彩的一面。毫不脸 红地说,在这本书之前,没有任何一本茶书会把茶写得如此有趣有料。” 今年,80年出生的周重林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三旬整时光使他变得坦荡风趣又善于释放自己,收起那些彷徨和怀疑,正如他在本书末尾说自己终于“肆意得像一个才子”,这有一种松了一口气的自在自信:“《绿书:周重林的茶世界》将会是我的一个新起点。 因为,它足够肆意。 我所有的写作的才华,都展现在其中”。 对于爱茶爱喝的人们来说,这本《绿书》在满足你我口腹之欲之后,也顺带滋养那个虚无缥缈但是重要无比的精神世界。 在他,则更希望,“在一片绿色之后,巨大的春天扶摇而来(诗人: 清平)。” |
精彩图文
- 江雪漫夏昱泽(夏昱泽江雪漫)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_夏昱泽江雪漫最新小说_笔趣阁
- 夏昱泽江雪漫(江雪漫夏昱泽)小说推荐精彩章节全文阅读-热门小说江雪漫夏昱泽(夏昱泽江雪漫)精选章节阅读
- 白玫瑰与白月光(沈添孟幻)全文免费阅读白玫瑰与白月光最新章节小说免费阅读_笔趣阁
- 沈添孟幻小说(白玫瑰与白月光)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白玫瑰与白月光最新章节列表_笔趣阁(沈添孟幻)
- 娇奴心计精彩小说(陆执)在哪免费看-小说(陆执)全文完整版免费阅读
- 娇奴心计小说(陆执)全文完整版免费阅读-陆执全文完整版免费阅读(陆执)
- 不会爱(秦芷卿)全文免费阅读_不会爱全文阅读_笔趣阁(秦芷卿)
- 主角为秦芷卿的小说-不会爱(秦芷卿)全文完整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