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汉语心得记录文章 经典文章 浏览文章内容

有时读后感摘抄

hanchuanzi 汉语心得记录网 2021-04-22 19:02:39 340

《有时》是一本由徐瑾著作,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时》读后感(一):《有时》让我学到了什么

最近读了一本书,读了好久,不是因为文中的文字晦涩难懂,而不是文中的内容让我不感兴趣,而是因为我在读的过程中觉得每一篇文章甚至每一个字都值得我去细细评味,书中介绍到的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我都需要找来慢慢研读。以至于我读完还迟迟不敢下笔去为这本书作上任何评论。

《有时》读后感(二):书之书

“读是一种消费,写是一种生产,读书是借用别人的火炬照亮自己的路,而写作更多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我们认真的读,努力着用别人的火炬照亮自己的路,我们简单的写,照亮的也仅仅是自己。看着生有时,死有时,天下万物都有定时。我们书写着有时哭,有时笑,凡事都有定期的人生。初看《有时》我在我的微博中这样写道。

再读,才发现它不止是一本随笔集,更是一本“书之书”。为何称之书之书,首先,《有时》自成一书。其次,《有时》中又包含了许多的书。它涉及了全球炙手可热的作家和电影人,比如太宰治、村上春树、菲茨杰拉德、马尔克斯、王尔德以及徐皓峰、塔可夫斯基、小津安二郎等,作者对文学作品和经典电影以及其中的经典人物做了深度剖析,他的视角独特,文风犀利,从中延伸出来一系列哲思美文。

书中分析到的有些作品,我曾经读过,但有时并未细想,于是跟随着作者的文字重新回味!有些作品,我未读过,于是更加想要了解。所以,此书需读,此书中之书,也需读!我继续读着……

《有时》读后感(三):爱 衰老 救赎

爱 衰老 救赎

太宰治

树上春树

菲茨杰拉尔德

马尔克斯

帕慕克

王尔德

徐皓峰

塔可夫斯基

小津安二郎

托尔斯泰

奈保尔

司汤达

福拜楼

海明威

严歌苓

雷蒙德-卡佛

纳博科夫

川瑞康成

陀思妥耶夫斯 --《卡拉马佐夫兄弟》伟大《罪与罚》深刻《白痴》痛苦《群魔》黑暗

卡尔维诺

福楼拜

三岛由纪夫

蒙田

奥威尔

马克吐温

徐瑾把你作为一个文艺青年该读的和不该读的都列出来了,供各位书友们慢慢享用,并且书中也罗列出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并且中间出名的地方在那里,也许每个人从中都可以读到自己需要的东西,那至少应该是一个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并且想了解更多事情的人。文艺青年的必备,更是我们另眼看世界的一种方式。上面列出来的是书中提到的伟大的作家和名人供大家参考。

《有时》读后感(四):凡事都有定期,万物都有定时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必然的答案,有的时候只能回答:无关对错,只是有时,譬如爱之绚丽徒劳,老之卑微枯寂,救赎之虚妄与可能---这构成人生不同况味的写照”,颇具禅意的书名,读完序言就惹不住会一口气翻完的著作。

这是一本作者自己的书单和电影的评述,透过一系列大师的书籍和电影,讲述关于爱、衰老、救赎三个主题,其中爱的讲述始终贯穿始终,爱的无奈,爱的悲剧,爱的不伦,爱的禁忌;阐述了自己的态度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解读,不被主流意识形态和精英注释所束缚; “短的爱情,长的人生”“短的永远是快乐,长的永远是人生”,或许一切都会消逝,变成我们憎恨的或是引以为傲的人,但一切都可以在记忆中得到不朽,有时这本书就是讲述作者对于诞妄、对于不确定性的通过不断自省不断抛弃来更加的接近未知的自我与真想。“凡事都有定期,万物都有定时”,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认清自己,不被他人所左右。

《有时》读后感(五):形散而神不散

有时这本书以文学随笔的形式来写,整书战线很漫长,介绍说的是作者徐瑾集结了十年的文艺心事才写成的文艺随笔集《有时》。细细品读书中文字,很多是伴随着成长耳熟能详的书,还有部分是有些陌生,这些时而陌生时而熟稔的故事串成了《有时》,看完《有时》这本书,你会重新去考量、回忆曾经阅读过的那些书籍。

这是一本作者自己的书单和电影的评述,透过一系列大师的书籍和电影,讲述关于爱、衰老、救赎三个主题,其中爱的讲述始终贯穿始终,爱的无奈,爱的悲剧,爱的不伦,爱的禁忌;阐述了自己的态度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解读,不被主流意识形态和精英注释所束缚; “短的爱情,长的人生”“短的永远是快乐,长的永远是人生”

几乎每看一篇文章,都会对评论的原著产生更多的理解,勾起一个鲜亮活力的世界,把人带到曾经的记忆和当时的时光中。

你翻开这本书,突然找到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些你曾经读过的渴望与人交流的作品,有一个人在书中述说分享。即使有的观点并不一定令你赞同,但你仍感到欣慰。如果说阅读是一种个人思想的吸收和输入,那么分享就是一种释放和输出。而这种释放和输出同样能令你获得启迪与智慧

看完后觉得信息量好大,准备把提到的书都看一遍!

好书!值得拥有!

《有时》读后感(六):开启你的阅读欲望

这本书对于我这种无知的人来说,绝度可以开启阅读欲望,因为里面提到了好多作者,好多书,好多书里的人物和情节,就会让我不停去查,去看,一本薄薄的书,让我用记号笔画下了很多重点,我觉得有很多话值得我回头看看。

这个作者的语言风格就是我平时说话的风格,真的很喜欢,她的更严谨,更有说服力,

这本书从爱,衰老,救赎方面去深刻的表述“有时”。

《有时》是一种对于生老病死的时态描述。在《周礼》和《圣经》都有引述。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

生有时,死有时;哭有时,笑有时;爱有时,恨有时。

人生本来就是在很多的情绪里度过,情绪影响事情的走向,改变轨迹。都是时而生,时而死。

我不是文艺者,不是小清新,随性的方式会让我有时会盲目,但是为什么一定要按照规矩来行事呢,凡事都有定期,万物都有定时,我们只要随性就好。

我这个年纪还没有经历衰老和救赎,也没有那份幸运经历爱情。

或许应该说是幸运的,没有去经历。我的人生正走向衰老,或许人到中年,回首青春,会感到不堪和无奈,可是我不会去反省,人生苦短,何必为了下辈子去浪费时间,来生可能又是一种体验。

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想一想。或许可以更好的前行。

《有时》读后感(七):一种阅读选择的参照

算不上是触动我心灵的书,只能说不好不坏,作为阅读书籍的选择可以提供某些程度的参照和选择。对于阅读方向有些启发。和作者相比,我还没有达到那种引经据典、比较总结的功力。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缺乏专业系统的训练,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自己目前的阅读量太小也有局限。所以关于书中有关某些我不熟悉作家的描写好坏有待以后阅读考证。

书中涉及人物,比较了解的是奈保尔自己菲茨杰拉德,起码那些作品自己还都阅读过。有些人,类似王尔德、奥威尔、村上春树等停留于只闻其名未读其书的地步,还有些人自己以前从未听闻。因而,这次阅读也算是给自己的书籍选择提供了新的可选择的方向。

奈保尔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为数不多的外国作家。看作者的文章时,发现自己凑巧也是2014年接触的奈保尔。只不过之前我没那么多阅读体验和了解,所以当时对奈保尔谈不上喜恶,仅作为自己最新了解的一个作家。阅读从虚构小说《米格尔街》(可能是因为当时买书时网站的推荐语买的)开始。看完没什么大的感触。对我冲击较大的是,之后开始阅读他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印度三部曲”等。印度三部曲相比《重访加勒比》、《非洲的假面具》带给我的冲击更大。现在想想,可能是因为看“印度三部曲”的时候以前从未了解过印度文明,不过我个人认为,写作《重访加勒比》时期的奈保尔比起“印度三部曲”出现了某种转变。看完了《有时》中关于奈保尔的文章,现在又回去再次阅读奈保尔的作品了。虽然说奈保尔是一个“刻薄”的作家,但是不得不承认他对于社会现实那种入木三分的刻画。还是很喜欢他的。

总而言之,这本书其中很多人自己没阅读过,因而也谈不上了解知晓。书写的中规中矩吧。序言写得挺好的,哈哈

《有时》读后感(八):《有时》:对于作品的独特见解

想了好久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去评论这本书,徐瑾的《有时》是一本对作家及作品读过发生见解与思考而产生的随笔集。作品与读者相遇,好的读者最应该先懂得文字表里隐藏的深意,还可以拓展到作者提笔时的立意,以及你读出来的新意。你的评价可以是片面的,也可以是广阔的,自然不能脱离作品本身。真正的读者,不一定看谁潮流底下的大师,反复去读,也许是成长带来的认识,每一阶段对于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认识,会深挖作者写作及自身等大背景,总而言之每一步都做到细致,得以让自己对于有中肯的认识,再来就是读书要广,这样才可作对比。

怎样才算得上是一个称职的读者呢?显然,徐瑾不负自己作为真正的“读者”。

爱、衰老、救赎,难道不是每个故事里都会提及的吗?就算是青春,也不会去逝去的过程,救赎是对于曾经的多种不满或错误给予重新认识并成长的机会,大多作品的本质是这样的吗?从根本上自发的提及人性的故事或相关。有时,是一个片羽,是一段状态,也代表将要结束,成为过去,却存在过,有时尽,但有过。

文字、生命、内在、深度、意义,有温度的作品何止在于此。真正的作品关乎共鸣吗?不尽然,要获得与看到文字之外的大观念。

《有时》,读者徐瑾与作者心灵相交之后所获得的关于生命本身的感悟。生生世世不过是重复,阅读途中,像是看尽了许多“人生”,或说用“有时”的感动拼凑成一生。而现实的我们,尽管再努力过也没有过好,总有缺口。生来是为了找寻什么呢,肯定不差对爱的追寻,救赎与成长在我看来更加接近生命意义的本质,这恰恰说明缺口是补不全的。

看起来差不多的“一生”又有什么不同啊。我想,有一半的答案在于读书,还有一半的答案在于自己。

这本书里的篇章都算得上是学习写评的一些参考文。

《有时》读后感(九):纸张上的读书会

爱好读书的人是不是都有参加过读书会的经历呢,从中获得的知识又有多少呢。当然,这些只有你们自己知道了,而我参加的读书会说真的也没多少,但是读书会获得的益处还是蛮多的。我不敢说我读了很多书,我对一些书也不能说有多么深的见地,但是,当我读完徐瑾著的《有时》后,脑袋里冒出来的第一个词就是读书会,而且受益匪浅的一场读书会。

我不知道徐瑾具体读过多少书,也不知道她读的书都是哪些类型,但是看完《有时》之后,就觉得她不仅读的书多,而且对每本书的见地也很独特,笔尖触及之处,均是她的思想和才智。

她书中所提之书,与我来说皆是陌生的,有些作者是我所耳熟的,但是我这懒惰有穷困的人是很少用金钱来换取精神食粮的,因此也没有过多的拜读过这些大师们的作品。我没读过,徐瑾读过啊,看完《有时》,就像跟徐瑾面对面交谈了彼此的读书心得一样,其实就是徐瑾的读书心得,我没有。不过,之后看什么书就大概是有了方向,就像徐瑾把她看的书随性的介绍给我一样,她认为这些书是怎么样的,她觉得哪本写的好,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反映了什么等等都用一种很放松很舒服的状态描述给我。

我们读书会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喝的是茶还是咖啡,坐的椅子是硬的还是软的呢?当然,徐瑾《有时》这场纸张上的读书会,属于随你什么样,她都与你不离弃的读书会,你可以坐着看,躺着看,听着音乐看,用你最舒服的状态,听着徐瑾娓娓道来她对每一本书的评价和见。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措辞,都体现着她的博学和思维,文字就像书封面设计一样,蓝白搭配,清新徐来,飘入灵魂,唤起读者每一个文学细胞。

《有时》这本书里,徐瑾按照爱、衰老和救赎三部分,随意而又有条理的收录了她所读过的部分书籍,而且以她独特的文风和对每一个作者的每一本书甚至是每一个故事的背景、关系等作出自己的感悟,在这本书里,可以接触很多没有接触过的好书、好的作家,也可以跟着徐瑾一起来品读那些我们未知的环境以及没有触及过的故事,体会在那些环境中发生的那些故事给我们所带来的享受和思考。

《有时》读后感(十):读书无时

大学四年的时间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读了挺多的名著,上学那会对照着“必读经典书目”,一本一本的从图书馆借书读,自认为读书量还凑合,直到翻开这本《有时》才深觉自己的井底之蛙。

《有时》是一本随笔集,是作者根据自身的理解对文学作品和电影的独特解析。全书分为三部分,爱、衰老和救赎。而书中列举的作品,仅有基本是我读过的,其余的有的听说过、有的从未看过。《有时》这本书为我带来两方面的收获:一是对于我看过的书,通过《有时》里的解析,我能了解的更为深入和透彻;二是为我提供了一份书单,一直想要阅读而苦于不知阅读什么,这本书正好提供了阅读的方向。

《有时》里,作者徐瑾对一部作品的解读,并不仅限于作品本身,还对作品进行深入的挖掘,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的十分透彻。不是浮在表面的一般大众化的解析,而是有深度有内涵,读完之后对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对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也有一定的学习。

《新白娘子传奇》里的白素贞、许仙、青儿是经典的荧幕形象,根据他们的故事拍摄的电影《青蛇》,又是对这个历史故事的另一种解读。在电视剧里,许仙千年前的一次善举,换得千年后白素贞的报答,种善因得善果,这段故事也传为佳话。而在《青蛇》中,许仙这个角色被弱化了,青蛇小青、法海的角色比重加大,虽然基本的故事梗概没有大的变动,但具体的内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白素贞的报恩太过有些强加的意思,许仙过于懦弱承受不起对小青有了别样的意思。在《青蛇》里,小青反而是一个什么都明白的旁观者,看得清、想得透。《青蛇》里的故事是对白素贞和许仙这个传说的一次颠覆,作者徐瑾从历史相关的故事讲起,剖析作者李碧华写作的意图,为我们呈现不一样的人蛇之恋。

一部经典的流传,自有其独特之处。《有时》带我们走进那些经典作品,重新解读不一样的故事,吾生有时,读书无时。随着《有时》里那些经典,走进阅读的海洋。


本文章为汉语心得记录网文章频道经典文章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