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趣味提升格调和境界
文学源于生活,又反过来作用于生活。因为文学艺术是人们对美的追求的产物,是人们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情感渗透在文艺作品的审美意象之中。 审美趣味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和事物以及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所作的直接的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和所取的审美态度。主要通过个人主观爱好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表现出人们审美选择的倾向性。人们的审美趣味之所以不同,既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状况和所进行的社会实践有关,也与其自身的审美素养、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有关。培养良好的审美趣味,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 在人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的美的认识和评价。既有个性特征,又具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审美格调(审美品味)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的表现。审美趣味体现在各种方面,比如说体现在生活中、体现在穿衣打扮上、体现在艺术欣赏上,体现在待人接物上,在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趣味。如果把这些趣味综合起来看,整体来看,就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格调。 审美格调、品味,同样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它同样受到这个人的家庭出身,阶级地位,文化教养,社会职业,生活方式,人生经历等多方面的影响,是这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个人的趣味和格调、品味,表现在他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我们自古以来就以所谓广义的艺术或审美来取代宗教的地位,通过人的修养和境界的提升,来使人的生命、生活更有意义。人还是要有一点审美趣味的,没有趣味的人生苍白枯燥。人的趣味何在?如果年轻时把学到的哲学美学的智慧,可以帮助规划自己的人生安排。人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叩问知识,而这个知识是为了人生更圆满。要学会欣赏别人,学会欣赏自己,学会欣赏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东西。 美学研究,是一个人文学科,跟经济生活没有直接的关系。这个学科的研究不可能直接赚到钱。本来美学就是非功利的、非目的的,如果抱着强烈的功利目的来学的话很难学下去。人生要有一定的趣味,要能用美的眼光欣赏一些东西,例如蓝天白云。这种悠闲的感觉在我们中间很难找到。 周作人《北京的茶食》文中我们看到他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趣味。人的生活态度应该是:“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生活趣味往往反映文化精神,一般人认为,日常生活里的东西,比如点心,没什么了不起。可是,周作人谈点心时,特别点出“历史的”、“精炼的”、“颓废的”三个修饰语,关照了历史文化、艺术审美、内心情感。从点心的粗糙,看出文化的粗糙、灵魂的粗糙。从而鄙薄文化上的功利主义,追求精致的生活趣味,渲染一种安闲且丰腴的生活情调。 对于解决人生问题,美学扮演了一个特别的角色。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注定被塑造,生命注定被描绘出很多种颜色,有时候是很混乱的颜色。 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显示了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他把历史命运个人化,把个人命运历史化,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展示底层生活不平凡的意义,把似乎不可能融合的东西构成一种奇异的美。 这就是路遥作品的审美内核、审美灵魂、精神内涵,以及他的作品打动千万读者的秘密所在。解析《平凡的世界》一定要看到它向上,向外扩张的力,那股内蕴的强烈的精神追求。用什么方法和手法不是决定性的,各种方法都有并存的权利,而真正决定作品生命力的是它的思想艺术的高度和深度。 人生还是要有一些境界的,没有境界没有格调的人生,它站不高,也看不远。清代有一个学者叫张潮的说,人生的境界有三种,他用了一个“看月亮”的比方。 第一种,在窗子里面看月亮。大半的人都是如此,因为一般的人受到一定的时间、 空间限制,只能在窗子里面看月亮。第二种就是到庭中望月。从屋里面走出来,到了庭院里面。庭中望月,哦,天地原来如此开阔,世界如此广大。这样一来他扩展了胸襟、气象。第三种即最高的境界是“台上玩月”。站在高台上、高山上和月亮嬉戏。这是一种快乐的大境界。他将这三种境界叫做“窗内观月”、“庭中望月”和“台上玩月”。中国古人特别强调这种境界的提升。 境界的提升看起来对人没有多少用处,不会给你带来多少直接效用,但实际上对人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他的胸襟气象怎么树立的?他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这有时候也决定他的创造力的大小。不同的心灵境界,不会给你带来直接的利益,但可能提升你的创造力,让你不陷入一种蒙昧的挣扎和角逐中去。美学的根本,是给人带来的是一种自由的精神,一生得大自在的自由。 任何人的艺术修养都不是先天的,都是需要在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的实践中,逐步锻炼和培养的。首先要多读、多听、多看,多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只有在博览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辨别真伪优劣,培养出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各种艺术形式之间都存在有机的联系,对各种艺术形式培养起一定的兴趣,会有助于艺术修养的提高。各种艺术流派之间也是有内在联系的,只有广泛通晓各种艺术流派,才可能有比较有鉴别,才可能采各家之精华,培养起高尚的艺术情趣。 作家铁凝认为:艺术探寻指的是作家对文学本质的不懈追求,文学的本质在于其艺术美,可以说失去了艺术美的文学作品不是好的作品,而忽略的现实意义的艺术美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这段话,既是她对文学艺术发展的哲学思考,又是她文学创作人生的经验总结。 铁凝强调并提醒:中国作家应该特别珍惜优美的汉语,应该警惕审美趣味的走低、语言的粗陋以及想象力、原创力的匮乏。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不能以牺牲文化作为昂贵的代价。 阅读铁凝写的散文:《读父亲的画》中的一个片段,从中欣赏和感受她文字中的艺术魅力:父亲无疑将绘画视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的每一画面,又好比他的生命派生出的许多永恒的瞬间。父亲的画,就因此弥漫着一种可以触摸的激情。即使面对着他的静物,我也会生出快乐的不安。于是我想,什么是静物呢?照字面的解释,静物就是安静的东西。但是山川树木也不安静着么?它们进入画家的视野,可被称作风景,静物实际也是风景的一种啊!在画家的笔下,一只花瓶的呼吸与一条河流的沉默原本无须界定,它们都是有形的生命。还有人,人在父亲笔下也不是静穆着的自然么?作为观众的我,才会在雨后的村边读出许多北方的故事;才会在被薄雾打湿的无数花瓣上感应到世界的庄重和俏皮;才会在娇艳欲滴的红土堆上发现令人惊惧的美丽;才会在蓬勃茁壮的人体上领受到自然的恩赐;才会在黑的山白的树身上悟出喜悦人生的明媚。 2020年12月14日于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