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汉语心得记录文章 经典文章 浏览文章内容

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读后感锦集

hanchuanzi 汉语心得记录网 2022-01-24 00:26:35 335

《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是一本由王干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88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读后感(一):解读当代名家的一种范式

解读当代名家的一种范式

汪曾祺是一位真正意义上打通了所有读者圈层的大作家,他的文章既可以“闲情偶寄”,也可以作为广大学生的阅读文本、写作范本,更是当代文学的标杆与研究对象。面对这样一位深刻、驳杂又生动有趣的作家,对其作品、创作、人生等进行全方位的解读,是必要的,有助于各个层面的读者进一步了解汪曾祺其人其文,了解当代中国与优秀传统,这也是《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一书的写作初衷。

本书共十二讲,大体上从现代性、传统文化与世俗生活三个层面对汪曾祺作品进行整体的阐述,并阐明汪曾祺是一位打通了“尘界”与“天界”的大作家。书稿告诉读者:汪曾祺对世俗生活的投入与热爱,对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性的追求,构成了一个丰富完满的世界。而除了作品之外,这种将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高度融合的人生范式,同样值得当代读者的关注与追求。

本书作者王干为活跃文坛三十多年的评论家,曾任《东方文化周刊》主编、《小说选刊》执行主编,是当代极具活力与创造性的批评家、编辑,推出过大量的新人新作。同时,王干也始终以汪曾祺的忘年交为傲,以同汪家深厚的友谊为豪。因此,本书除了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之外,更具有着深厚的情谊与追思。

《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读后感(二):如果你也喜欢汪曾祺

如果你也喜欢汪曾祺,那你一定要看看王干先生的《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

汪曾祺有这样的魅力,我们看过他的一篇文章就会想看他更多的作品。到底是什么吸引着我们这群“汪迷”呢?王干老师的这本书或许能我们答案。

这是一本很好读的书。语言很通俗,并不艰涩,容易接受。他对我们普通读者基于作品本身的阅读是一种补充。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汪曾祺、书画中的汪曾祺、小说中的汪曾祺。我们看到了汪曾祺的现代性、民间性、意象美学和书画美学。我们看到了汪曾祺小说和散文中“吃”的不同。我们还能跟随王干老师,看他对汪曾祺小说的精彩解读。即使没有文学理论基础,我们也能读懂,读透。

在第一讲《被遮蔽的大师》中,王干说,“汪曾祺活在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之间,历史造就了这样的机会,让人明白什么是很正的‘中国叙事’”,“汪曾祺的另一个价值在于他用作品激活了传统文学在今天的生命力,唤起人们对汉语言文字的美感”。是的,这就是汪曾祺的价值。

第二讲《没有旗子 没有标语》中有一个观点非常新,是我之前所没有看到过的。我给大家引一段书中原文:“奥地利的现象学大师马克斯·舍勒在论述现代性伦理时,提出了怨恨理论,对现代性的阐释进入了心理学的层面……马克斯·舍勒的怨恨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的出现,主要是唤起人本主义对自然主义的反抗,个人对集体主义的反抗,世俗主义对神圣价值的反抗。”王干先生说汪曾祺先生的写作是不“怨恨”的写作。王干先生认为中国整个现代文学尤其是现代小说中都弥漫着一种明显的怨恨情绪,鲁迅的《狂人日记》《故乡》《阿Q正传》,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茅盾的《春蚕》等都带有怨恨情绪,发泄对旧社会的不满。后来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也都是针对现实或历史对人的伤害进行“怨恨”书写的。而汪曾祺则坚持自己“人间送小温”的文学理想,在经历了那个动荡年代之后,在伤痕文学热情高涨时,他则清清淡淡地写人与人相濡以沫的暖意。

(这里我们还可以对比翟业军教授的论文《“人的心,是脆的”――从<受戒>看汪曾祺创作心理》来看。论文认为“《受戒》全篇洋溢的内在欢乐根本不符合汪曾祺彼时的心境。愤懑之人如何奏出清新、柔美之音?……审查略松后,他稍稍平和,开始提起搁置已久的画笔作画:他画的画都是怪里怪气的,瞪着眼睛的鱼,单脚独立的鸟。画完之后还题上字:八大山人无此霸悍。他是借画抒发自己心中的闷气”。二位评论家的观点相左,大家可以对照着看看。)

才开篇两讲就给人如此耳目一新的感受,后面的内容更加精彩,我就不剧透啦。我的感受不能完全概括这本书的好,大家感兴趣还是看书吧!强烈推荐哈哈哈!

《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读后感(三):润笔以情多宛转,要为人间送小温

《汪曾祺十二讲》书如其名,就像娓娓道来的十二堂文学课,堪称一本阅读汪曾祺的入门指南。

书中分十二讲,对汪曾祺的文学、书画艺术乃至美食品味等进行了系统的解读。由于本书将作者多年来的论著、讲话集合成册,书中内容出现了不少重叠的部分,也有一些观点上的前后不一;但正如作者在后记里所说,这也是多年来他内心波动的流露。对于这些解读,读者可见仁见智、主观摘取。

总的来说,要理解汪曾祺的文艺创作,这本书的确能带来许多有趣有益的联想和角度。

作为千禧一代的年轻人,汪曾祺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在教材里、课外读物里,我们多次见到这位老先生的文字,但是大多是散文。在高中以前,我们读到了他的《端午的鸭蛋》《故乡的食物》,其中对美食的描绘令人垂涎三尺;如今,虽然或许早已经记不得文章里的词句了,但是对那些美食的向往却深深根植于脑海,由于至今没有机会亲身品尝,始终念念不忘,将其引以为此生必要尝试一次的“人间至味”。

当然,理智一些想,即便真的吃到了汪先生所写的那些美味,一定会大失所望的,毕竟他的文字给我们带来的想象才是最为诱人的,那些“文字吃播”可比当下的网红主播们用镜头带领大家试吃的那些看似色香味俱全的网红美食不同,后者是主播的狼吞虎咽给观众带来的病态满足,而前者,则已经同现实的味蕾享受关系不大了——其中包含了汪先生对故乡美食的浓浓眷恋和对那些“good old times”的怀念赞美,正是在这种感情的渲染下,他的文字带上了独特的魔法,创造出诱惑力堪比《红楼》豪奢盛宴的淳朴民间百味食谱。

非常惭愧,直到高中之前,我对汪先生的印象都是“高邮咸鸭蛋”,《汪曾祺十二讲》里写到汪先生专攻小说,散文只是“捎带脚”,如果他知道未来的青少年对他片面可笑的了解,想必会很不服气吧。但是在高中的某一节自习课,我百无聊赖地抽出共享阅读空间的一本汪曾祺小说集,粗粗读完《受戒》以后,我大受震撼。这并不是说这篇小说有多么戏剧性或令人诧异;那让我手脚发麻、脑海一片空白的,是这篇小说中蕴含的至纯至美的自然人性,不因其所谓崇高,只因那些最为“粗俗”的俗世欲望——食欲、物欲、情欲,那些淳朴的角色在生活中所自然流泻出来的欲望世界,它们显得如此坦荡,如此“理所应当”,和本应当代表了“无欲”之境的佛教相结合,竟然纯美的不似人间言语,那片小小的芦苇荡竟如同桃花坞一般。

我震撼以外,只觉得百思不得其解。直到读了这本书,才对汪老的文字世界稍稍有所领悟。在那个“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兴盛的年代,汪先生并没有写出像鲁迅等人一样带着烈焰般的仇恨和呐喊的文字,而是一直以来都注重于耕耘自己如水一般温润柔和的文字:他写生活景观,写人生百味,他的笔聚焦乡村和城镇,他用温和的目光注视着那些市井小民,写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以一种无比冷静客观的态度,就像凝视众生的神佛,悲悯而宽厚。

在《汪曾祺十二讲》里,王老师说汪曾祺的“现代性”寓于他的人道主义,我部分同意。人道主义自然可以被称为是“现代”的,但远远不止。无论岁月怎样洗刷,对自然人性的歌颂和细腻描绘永远是人类艺术长河中最永恒的金粒。千百年后,当又一个年轻人翻开《受戒》这篇小说,他也一定会深受感动,就像多年前我那样。

《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读后感(四):汪曾祺的“人间送小温”,究竟讲的是什么?

文|继芳翎馨

在我的记忆里,关于汪曾祺先生最贴近普通人,是他写的云南野生菌,他爱美食,所以想方设法要尝尽美食。

而当我读了汪曾祺先生的家书时,总觉得他是一个太细致的人,无论是对妻子的碎碎念,还是对孩子的指导,都特别的细腻。

我喜欢汪曾祺先生的作品,给人一种很暖的感觉,他喜欢描写很多的小人物,甚至很喜欢描写一些身怀绝技的平凡生活,他没有什么大开大合的句子和故事,可是就让人觉得很期待。

但是,我终究对汪曾祺先生了解甚少,而且也没有很好地阅读他的文章,读到的内容还是比较少。

但是,王干先生的这本《汪曾祺十二讲》却真的是一本能读懂汪曾祺的书,十二讲内容从汪曾祺的价值、现代性、民间性、意向美学、诞辰纪念、书画美学、串联史记、到汪曾祺吃相、讲座、小说精讲和汪曾祺热的随想,让我们更为全面和立体地了解汪曾祺,懂得汪曾祺。

阅读《汪曾祺十二讲》,我心中关于汪曾祺先生的品性、作品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更喜欢汪曾祺先生了,主要是因为以下3个原因:

一是小人物也有大世界。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影视剧、动漫都开始慢慢地没有了小人物了,那些穷人、没有特殊身份的人,竟然已经不配有自己的人生,从《欢乐颂》里穷人家的孩子樊胜美就一定有一个特别糟糕的家庭,母亲重男轻女,哥哥就一定更不会护着妹妹,反而会吸妹妹的血……到《小欢喜》每个家庭都是富家子弟,一个林磊儿的父亲不是北京人,也要被渲染上一个薄情寡义的设定。

可是,在汪曾祺的作品里,他写每个人物,每个小人物,他贴着这些人来写,去感受他们的情绪,去理解他们的世界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他的价值,都有他的世界,于是他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二是尊重每一种爱好。在汪曾祺先生的作品里,我们看得到擅长接生的男子,可以看到极具鉴赏能力的画家,也可以看到对自己的感情有需求的男男女女。他知道自己的稿子或许上不了什么头版头条,可是,他欣赏自己的这种爱好,努力地将这种爱好呈现,就足够。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爱好,都有自己的喜好,我们不必有知识的优越,也不必有爱好的傲慢。

三是充满悲悯和同情。我发现很多的作者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带着极强的情绪,有的是愤怒,有的憎恨。可是,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他是一种淡。他不那么大开大合地展现故事,也不去写所谓的英雄。他总是会心疼那些悲剧。

对于他作品中的巧云,巧云被人破了身子,他没有着笔墨,让巧云就歇斯底里,反而是考虑到人到底怎样才能好好活下去;对他作品中那个将给妻子接生的医生杀了的将军,他也是同情的,同情这人没有办法理解职业的特殊性。

当你阅读《汪曾祺十二讲》后,你会感觉到一种力量,他让汪先生的精神特别鲜活地展现在你的眼前,让你不自觉地就会思考:我们的一个作品发表出来后,它就有了社会的力量,是社会现象,所以身上应该有一种责任感,就像汪曾祺先生一样!

《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读后感(五):品读汪曾祺:在平常的生活中闪烁人性的美

关于《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这本书,封面上的“一本书读懂汪曾祺”的标语,确实吸引了我。里面涉及到美学、文学、人生哲学等角度去研究汪曾祺,确实也很全面。但,读过汪曾祺的作品的读者是不认同这句话的,汪老作品的张力和人格的魅力,绝不是一本书可以研究得完的。他的作品,值得我们去慢慢去研究品味。

这本书从十二个角度去研究汪曾祺,涉及到汪曾祺的价值,汪曾祺作品的现代性,汪曾祺作品的民间性,汪曾祺作品中的意象美学,书画美学,汪曾祺作品的传统性等等,可谓非常全面而具体。确实,读完这本书后,能后结合作品,对汪曾祺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如果是关于写论文,这本确实值得参考。举一些例子,谈谈我的感受。

其一,里面讲到汪曾祺语言的节奏,作者说“汪曾祺的语言好在哪里?好在节奏”。这也是很多人在读汪曾祺时入迷的原因之一。他的语言不拖沓,不混乱,有时候文字讲究平仄,对称,读完以后,余味无穷。举一个例子,如《岁寒三友》中的一段:王瘦吾原先开绒线店,陶虎臣开炮仗店,靳彝甫是个画画的。他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这是三个说上不上,说下不下的人。既不是缙绅先生,也不是引车卖浆者流。他们的日子时好时坏。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菜,一荤一素,还能烫二两酒;坏的时候,喝粥,甚至断炊。

这一段比较经典,在平常的叙述之中,用于对称,讲究工整,看似平常,一琢磨才发现,这平淡语言中所用到的文字技巧。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麦家的《人生海海》,看似闲笔,但读来以后,颇有韵味,很有汪老的味道,读完后,直言上头:爷爷讲,前山是龙变的,神龙见首不见尾,看不到边,海一样的,所以也叫海龙山;后山是从前山逃出来的一只老虎,所以也叫老虎山。老虎有头有颈,有腰背,有屁股,还有尾巴和一只左前脚——因为它趴着在睡觉,所以光露出一只。前山海一样大,丛山峻岭,像凝固的浪花,一浪赶一浪,波澜壮阔。老虎翻山又越岭,走了八辈子,一辈子一千年,累得要死,一逃出前山,跳过溪坎,脱险了,就趴下,睡大觉。这样子,脑头便是低落的,腰背是耷拉的,屁股是翘起的,尾巴是拖地的,并用出来,三只脚则收拢,盘在身子下。唯一那只左前脚,倒是尽量支出来,和用出来的尾巴合作,前一后,钳住村庄。爷爷讲,前山是龙变的,神龙见首不见尾,看不到边,海一样的,所以也叫海龙山;后山是从前山逃出来的一只老虎,所以也叫老虎山。老虎有头有颈,有腰背,有屁股,还有尾巴和一只左前脚——因为它趴着在睡觉,所以光露出一只。前山海一样大,丛山峻岭,像凝固的浪花,一浪赶一浪,波澜壮阔。老虎翻山又越岭,走了八辈子,一辈子一千年,累得要死,一逃出前山,跳过溪坎,脱险了,就趴下,睡大觉。这样子,脑头便是低落的,腰背是耷拉的,屁股是翘起的,尾巴是拖地的,并用出来,三只脚则收拢,盘在身子下。唯一那只左前脚,倒是尽量支出来,和用出来的尾巴合作,前一后,钳住村庄。

虽不过多强调平仄押韵,但,叙述出来后,无比让人着迷。

其二,不激烈。如果大家在汪曾祺的小说里想要寻求情节的刺激性,这恐怕有点难。汪曾祺的小说,很少去刻意营造这种情节氛围,就是很平淡的叙述某个故事,没有情感的大起大落,也不涉及批判。正如作者所言“汪曾祺的小说缺少冲突,没有太多的剧烈矛盾,他对人物充满悲悯和同情,他对暴力美学是鄙夷的”。他善写市井人物,乡野男女,这些人物都恰如其分在自己位置上平淡的活着。即使有冲突,可是,在他的笔下,就是那么很自然,你很难想到去愤怒什么,去批判什么,仿如一切都是就该那样,大家习以为常,像《受戒》中的和尚,喝酒吃肉,和情人私会,行为很龌龊,但在汪老笔下,他把他们看作普通人,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大淖记事》中奸污巧云的刘号长,以及《小孃孃》中为世俗不容的不伦之爱,在他笔下,都得到了充分的同情和理解。在他眼里,这就是世俗生活吧!经历过了种种,再看这些时,就格外淡然,下笔也就很平淡了。

总体而言,这本书写得比较中肯,值得汪老的书迷们一读。


本文章为汉语心得记录网文章频道经典文章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