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汉语心得记录文章 经典文章 浏览文章内容

《天真汉》的读后感大全

hanchuanzi 汉语心得记录网 2022-08-07 03:00:51 359

《天真汉》是一本由(法)伏尔泰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真汉》精选点评:

●放下虚荣、捐弃成见。拥抱真实与爱。言语不足表现,鄙人对伏尔泰的倾赞。

●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这系列的讽刺很一般...

●四个故事。第一个,人生矛盾的,付出与收获,总是如影随形。天真人,只是理想的化身,而现实,却无比残酷。第二个,婆罗门僧的故事,理智与情感,互相纠缠牵绊,无是非对错。第三个,白与黑,如生与死,竟是黄粱梦靥。第四个,使人幸福的,不是虚荣浮华,只能是脚踏实地。

●伏尔泰很像中国的哲人,所谓“自然律”颇近道家之所言。而两千年前,老子已有“上德不德”之论,至于如今,“自然律”又有几分现实性呢?暮年的伏尔泰又一次以锋利的箭簇,射向伪善丑恶的教会…… 后面几个短篇是怎么回事?

●只有5万多字的小中篇。傅译整体挺好的,就是把“教母”译成“干妈”实在是过于土味法语了。

●患难未始于人无益。可是世界上多少好人都觉得患难于人一无裨益!这句话竟没理解

●一个人捐弃世界必然遗憾无穷,要是硬压下去,那一定是到了死神的怀抱里还免不了虚荣。

●理智还是幸福?

●我信我的教,正如你们信你们的教

●伏尔泰真的是天才,语言精炼,讽刺辛辣,发人深省。这本天真汉讲述了一个莽夫变成莽夫有文化的故事,讽刺了西方宗教思想的荒诞部分,间接批判了女性忠贞的观念,以作者身处的年代来看,思想意识仍然超越当今多数人的道德观念,不愧为一个时代的巨匠。

《天真汉》读后感(一):读书笔记1607:天真汉

五十年代人文社出过单行本,老实人附带了天真汉,后来出网格本,把伏尔泰的几部中篇都选了进去,上译的这个译本把傅雷的部分译名改了下,又加了几个短篇,把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单独出了三本,真是商业鬼才。

天真汉来自于加拿大印第安人,以一个野蛮人的身份来到法国,搞了一堆哭笑不得的事,最终他的爱人为了他牺牲了自己,从闹剧变成了一个悲剧。就故事性来讲意思不大,主要还是对法国底层民众的启蒙作用,反对皇权和宗教,讽刺和揭露丑恶的政治和官场。

《天真汉》读后感(二):天真

《天真汉》,伏尔泰,傅雷译。它有四个篇目长篇〈天真汉〉短篇〈一个善良的婆罗门僧的故事〉〈白与黑〉〈耶诺与高兰〉。曾读过伏尔泰的《老实人》也是傅雷译的,它们的故事特点很相似,皆是教化民众。天真汉是一个加拿大偏远地方的休隆人,天真无邪,无意到人世间,并被人世间的恶囚禁,在囚禁的时光里以他的聪明学习了人世间的知识,并恪守知识汪洋里的善,去追求他的爱情。结尾是难以接受的,他深爱的女子付出了人世间需要被获取的东西后,得以把他从牢狱救出。女子受到内心折磨,抑郁而逝。其余几篇,像是短短的寓言,告诫着读者。伏尔泰是一个智者,讲故事的好手,傅雷的译文向来平稳,正如中国人自己写的故事一般。

《天真汉》读后感(三):从愚昧到理智之必然性——我们必定会想成为快乐的苏格拉底

所有文章是互通的。

天真汉代表绝对的纯洁与真诚,讥讽教会的各种无意义的繁文缛节、没有实质的信仰。虚假的知识、假真理教人蒙蔽、幻象。讥讽上层社会的风气,吃了优秀的青年。歌颂年轻的心,迷途知返所拥有的力量。歌颂书籍使人摆脱愚智,智者抚人心弦,给迷茫的生命以力量,爱情拯救人于水火,痛苦给人以生命。

那么最开始上层社会的风气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上层社会是浮华的物质世界的代表,不是大部分人足够智慧与内心坚定去认识人生,于是便被“恶煞”以迷惑,满足了只要幸福不要理智的生活,要么是人的愚,要么是心志过于薄弱,加之名誉财富蚀人心志,渐渐被社会所同化,被社会夺走真善美。

所以歌颂的当是智慧、美德、苦难。

所以全书的主旨就是探索我们是要愚昧的幸福还是痛苦的理智得出来的思考。天真汉的爱人、善煞、不变的高兰是美德的象征,上层社会、恶煞、追求的虚无的爱人、突如其来的富裕都是浮华的考验,在经历了苦难之后,爱人离世、失去生命、失去财富,我们完成了从愚昧到理智的蜕变。————“患难未始于人无益。”

————愚昧即便依靠美德也没有足够的力量使我们抵抗,但是理智的力量可以(也就是精神的力量)。愚昧的快乐不会长久,我们终会因为苦难幡然醒悟并开始走向理智。这就是为什么里面提到了“历史”,我们看着我们的祖辈走过的路,才会更深刻的意识到这一必然性,

《天真汉》读后感(四):《天真汉》「做一个会思辨的流浪汉吧」

拖啊拖,这本书来来去去翻了大概三遍,第一遍在地铁上;第二遍在半个月前;第三遍是现在。

要如何开头呢?想要引用在最后一章的一句箴言:“患难未始于人无益。可是世界上多少好人都觉得患难于人一无裨益。”

这一句话,重新抄在书的下方,想了一下怎样断句。

四个字,四个字,一般来说,准没错。

书和我的共鸣很重要,读小说的时候,我会喜欢选择一个喜欢的人物,去代入他,这一次非常凑巧,居然代入了天真汉。

读到这样的书,是很幸运的。

首先来说一下天真汉经历了什么吧。故事的开始,他说,“人家一向叫我天真汉。到了英国,大家还是这样称呼我,因为我老是很天真的想什么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当这个休隆人来到小山修院,休隆人相遇了哲学家、院长、情人圣·依弗小姐和一些其他的人;他经历了受洗、坠入情网、被关进监狱、恋人死亡一系列的事。期间也的确践行了他所说的天真——”想说什么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因此在这本书里让我最动容的,是通过天真汉所经历的事,和他当时说的话。

比如说我最欣赏他和高尔同的相交,天真汉在爱上圣·依弗小姐之后,和高尔同谈论起情感,让他想起圣依弗,他不由得流泪。哭过一整之后,心里倒觉得松动了些。他道:”咦!眼泪怎么能使人松动呢?不是应该相反吗?“

那一刻我重新思考眼泪和自己的关系,过去的一年经常流泪,难过和感动全都有,但没有一次是因为害怕和软弱,和儿时所认知到的事完完全全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念诗,念以前朋友写给我的信和明信片经常流眼泪,我却很少用天真汉的眼光重新思考,直到有一次,早上念杨牧。在自己的备忘录里写下这样一段话:

「读诗是干净的

念出声音

吃进去意境

一行一行念

接连不止

念到打哈欠

流出眼泪

是干净的

超度」

所以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和他一样经历过这种自我提问的过程,哭过以后,内心的松动,很多时候会比强行绷着好太多。

普遍意义上《天真汉》被认为是哲理小说,是作者的声音也时常出来,谈及爱与两性关系,对体制的评判,可以看出伏尔泰内心认同的哲学是松弛平和,更趋于自然的一种状态,多情、趋利一系列的事,对他而言不过是人性中最正常化的一部分,描述一些小角色,他也有无伤大雅的“小恶”,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带天真汉去凡尔赛的小士兵,会因为接待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异邦人而小小傲慢。

当然也有流浪汉小说的影子,很多不再「天真」的人时而遗忘,于是这本书里的大部分人,都对天真汉充满好奇,他们不断地发问,好像找回天真和自由的那个自己对话,他们好奇。对既定的行为评价,不一定是对的,问问自己,总是有新发现的。这是阅读这本书最快乐的事情之一。

最后想说开头提到的那句话,我喜欢这样的结尾方式。

「患难未始 于人无益」,活在这个时刻的勇气,还是不要去逃避了。

「患难于人 一无裨益」,一个过于完好的好人,会这样想,但也失去了去面对真实的机会。那么他信守的裨益,也许会在某个秩序混乱的时刻,变成一种患难。

所以哪!还是做个不断思辨的流浪汉~不断问自己,也不断往前去~2022开年第一次记录~

《天真汉》读后感(五):原型视阈下的《天真汉》

成人礼——社会化或一种反叛成人礼作为一种原型广泛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其最早来源于古代仪式,当其投射到文学作品中,便存在着仪式的进行与完成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主人公通常要经历十分的磨难作为“进入”成人世界的代价,代表如狄更斯的小说;而作为仪式的完成,主人公必然在思想精神以及社会身份两个层面得到社会的肯定,《神曲》便是在宗教领域对“成人礼”的最好位移。进入现代后,文学中对“成人礼”产生了怀疑,即结果并非一定是启蒙,一种人的尊严的确立与对人类文明成果的自信,对疯癫的文明与其所带来的规训与惩罚的的认知使得作家们处于一种悖论之中,由此又引申出来两种变体,其一是对社会化的拒绝而无法“进入”社会,代表如加缪的《局外人》、黑塞的《荒原狼》和徐星的《无主题变奏》,其一是对“社会化”过程和结果的否定,如安东尼·伯吉斯的《发条橙》和鲁迅的《孤独者》,而在《天真汉》中伏尔泰虽然对天真汉的学习求知而带来的思想发展有充分的肯定,却也流露出了对文明所带来的虚伪矫饰乃至罪恶的某种洞见,只不过由于时代精神追求的是摆脱神权的理性和人的自主性,这种矛盾尚未充分体现,文本中呈现的可以说是一种反讽。

小说伊始,天真汉踏足小山修道院,作者对其相貌描述是“他光着头,脚踏芒鞋,头上盘着很长的发辫,身上穿着短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天真汉的朴素装扮以及那种尚未被繁文缛节所腐化的原始力量,事实上,小说从头至尾只有这一次对人物打扮的聚焦,文明社会的人无需介绍,因为是“伪”作的、非自然的。“我是休隆人”天真汉自报家门,和期待视野中的原始人不一样的是天真汉很聪明,在问话中对答如流,即原始人并非是常识中所认为的不开化的野蛮人。很快,天真汉被认作是修道院长的侄子,并接受洗礼,在这个过程中,伏尔泰也露出了些许嘲讽,文明人见到不同于他们的人是多么迫切地希望同化他啊!而当天真汉希望认真履行割礼仪式时,院长又匆忙和尴尬地加以拒绝,这充分地现出来伪作文化当然是变通的,因为这种神圣感早已在实用价值层面被捐弃。

小说中文明的代表教士与权贵恰恰是最善罪恶的,他们利用皇权打击异己,敛财贪色,无所不用其己,小说中最讽刺的莫过于圣·伊佛小姐向万事灵神甫倾诉有一好色之徒建议用她的贞洁作为交换释放天真汉,万事灵神甫义正言辞地表示要讲这个歹徒绳之于法,当听到是波安越时,立马变色道:

这种是非颠倒恰恰是社会化思维下的大脑锻炼出来的结果,是一种对人尊严的抹黑和贬低,当人成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时,他的人格反而降低了,群体的规则对于个人的准则竟然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下降,一种玷污,正如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淳朴》中所言:

一种文明的幻饰成了人们心安理得服从于恶的理由,也成了统治者得以纵恶的武器,也难怪天真汉阅读《圣经》 时告诉院长说:

文明与社会成为了一种压迫统治人的结构,文明本身需要被反思,社会化与文明在当下需要被“反叛”。

“英雄救美”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情节,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在古希腊神话中珀耳修斯救下了埃塞俄比亚国王刻甫斯的女儿安德洛墨达并与他成婚,这一传统在中世纪的浪漫传奇中得到了最有力的彰显。但必须要指出的是其背后象征着一种男性力量对女性力量的拯救,当夏娃只是亚当的一条肋骨时,当潘多拉打开墨盒时,就必然立下了女性需要男性拯救的箴言。

但这种程式也有其相反的一个传统,便是“美救英雄”。古希腊悲剧《阿尔刻提斯》中赫拉克勒斯从冥界带回了阿尔刻提斯,而恰恰是阿尔刻提斯代替其丈夫赴死。这样的情节大量存在在喜剧中,而其背后反映的是喜剧的需要,一种反讽,即女人的力量的和事件的艰难最后达到解决的一种不可思议,一种对观众的冒犯。

而在《天真汉》中,天真汉被陷害下狱后,与扬山尼派(异见教派,不见容于当局)信徒高尔同交好,并在狱中学习概念、提升对真理的认识,而却是他的恋人——美丽的圣·伊佛小姐以肉体为代价赎回天真汉,当天真汉走向“成熟”,侈谈概念,这一切却是伊佛小姐用肉体换来的,不由不说是一种深沉的悲剧。这事实上也反映了作者对真理概念的认识,人们固然可以因为启蒙学者发现了人可以取代神的依据——“自然理性”,即人的知性能力,“自然理性”也正是他们反宗教的工具与武器,神在他们心中的稳固之底松动了,对王权的力量已不再是俯首帖耳、盲目服从,人的主体性不断地抬升和彰显,用自己理性的力量去评判、衡量一切,成为自己的主宰,但是这一切依旧是概念上的,男人毫无疑问是理性的象征,但男性依旧需要女性来拯救,而女性的背后则是深沉的感情,卢梭的思想竟然在他的论敌伏尔泰的潜意识中显现,以情救理,是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美救英雄”的程式象征着母权的强大力量,这在中国神话“女娲造人”中有了深刻的体现,在书中,伊佛小姐的死甚至打动了原先侵犯了她的波安越也被打动,这是基督教传统中的圣女净化。女性以其巨大的创造和温和的表态抚慰了由男性之间的残酷争斗,存在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借伏尔泰之手表达了出来,不由不说,这既是一种颠覆,也是一种程式。


本文章为汉语心得记录网文章频道经典文章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