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汉语心得记录文章 经典文章 浏览文章内容

白鲸读后感锦集

hanchuanzi 汉语心得记录网 2022-04-03 19:50:06 466

《白鲸》是一本由[美] 赫尔曼·麦尔维尔 / Herman Melville著作,后浪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0元,页数:6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鲸》读后感(一):白鲸 Moby Dick

1. Call me Ishmael. 2.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捕鲸大全,在故事中花了大量篇幅介绍了鲸的分类、外观、身体构造、生活习性,以及十九世纪捕鲸的详细流程、注意事项、捕鲸收益,还有捕鲸业的发展史和奇闻轶事。(看完之后已经想去海里练习捕鲸了) 3. 情绪渲染非常到位,作为书名的 Moby Dick 直到最后才出现,但大半本书都描写于对它的强烈情绪之下,畏惧、渴望、愤怒;很多章节用诗剧、争吵和预兆渲染了一种强烈的宿命感。 4. 主要描写了船长的形象,一个越来越固执的战士,他只想扼住命运(巨鲸)的喉咙,在事情无法挽回的时候他会后悔吗?

《白鲸》读后感(二):在那呼啸的无垠中死去,远胜过屈辱地奔向下风头

小说很多地方晦涩难懂,槽糕的翻译让这种晦涩雪上加霜。但即便云里雾里,也能感受到作者冷冽磅礴的写作气质以及故事所能带给人的震撼。 与大海搏斗,向白鲸复仇,乍一看是“人定胜天”的英雄传奇。然而小说传达的却是经典的悲剧美学,还未开始即被预言了的命运悲剧,在毁灭的过程中迸发出激烈的美,“我绝顶的伟大就寓于我最深切的悲痛之中。” 只看故事梗概,会以为《白鲸》讲述的是人类的斗争精神,看完全文会发现,船长船员们所展现的那种斗争精神,和我们作为社会人所理解的斗争精神相去甚远。我们总是被教导,面对困难挫折,要永不言弃,不懈坚持,最终一定可以取得成功。“取得成功”,是这一种斗争精神永远的构成要件。它最终指向的是对社会性成功的渴望,是一种手段和过程,为了获得诸如地位权利财富幸福,才是斗争的意义,从这个角度说,斗争精神就是逐利精神。社会评价体系所赞颂的一切精神,追根到底都是逐利精神。 那么,亚哈船长为什么宁愿同归于尽,也要复仇白鲸?它使他失去了一条腿,但正如他的副手所言,白鲸的攻击不过是一种盲目的生理本能。亚哈追捕白鲸,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因为他什么也没有得到。他用生命憎恨的不是白鲸,是那个温暖的避风港,是永远包容着从冰冷风暴中归来的游子的海岸。岸上就是陆地,而这个陆地,诞生了智慧,孕育了文明,又在智慧与文明之上滋生出邪恶。它给每个生命赋予价值,却又将他们按价排位。亚哈船长四十年海上生涯,断腿独身,却没能在陆地社会中寻找到意义。“意义”,这一人类创造的词语,作为精神价值的代表被人们所追寻。却忘了,生命的价值何须赋予,生命的意义又何须追寻。 亚哈无法回到陆地,去宣泄他对剥削了自己一生的人类社会的恨意,只能回到他最熟悉的海面,冲向那张着巨口的海兽,将绝望与悲怆倒入深海。 【他的处境就像一条风雨飘摇的船,正艰难地顺下风岸行驶。港口倒很愿音助;港口是慈悲为怀的;人得港来,便是安全、舒适、炉边、晚饭、暖和的毛毯、朋友,这一切对于我们人来说都是亲切美好的 可是在那样的暴风中,港口、陆地便成了船只最大的威胁;它必须逃避一切款待;稍微碰一下陆地,哪怕只龙骨轻轻擦一下,整个船身都会颤抖不已。它必须扯起满帆逃离海岸;这样做,就必须和那只想把它往岸上吹的风苦斗,千方百计回到那遭受狂风吹打的空旷宽阔的海面上去…… 现在,你明白了吗,布金敦?你似乎多少看清了一点那难以忍受的真理:一切深刻认真的思考都只不过是灵魂无畏的拼搏以求保持它海阔天空的独立性;而天地间最狂暴的风不是勾结在一起一心要把他赶上那貌似忠诚、奴性十足的海岸吗?】 最爱的一章——《下风岸》

《白鲸》读后感(三):《白鲸》背后的故事

虽然整本书不算厚,平均到每一章只有三、四页,但是整本书在讲述主人公出海的故事之余,用了一半的篇幅描写了捕鲸业的习俗,与鲸鱼有关的文学、艺术,船员在船上的生活等。因此我并没有看完整本书,只是挑着感兴趣的章节看,然后看了一些介绍作者的纪录片和1956年的白鲸记电影。所以这篇书评中,我既不会向大家介绍小说中的象征、宗教隐喻,也不会像评论家一样分析小说的结构、风格、主题等文学价值,我准备和大家分享一些在阅读相关背景资料后我认为有趣的一些故事。

一、《白鲸》过长的篇幅与不被重视的问世

有一个豆瓣短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得不说,能够把梅尔维尔的《白鲸》,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熊》等此类作品完整读完并打五星,丝毫不跳过作者大段大段的闲笔,这样读者的耐心,真是比鸡的牙齿还要稀罕”。历史上本书因为篇幅过度冗长,曾一度认为不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在英国多次被退稿,1851年出版后读者反应十分冷淡,第一年只卖出5本,一直到《白鲸记》出版了七十年(1920年,此时梅尔维尔已经去世三十年)后,才获得社会大众广泛的重视。福克纳说过:“看完《白鲸记》,第一个想法是希望这本书是我写的。”至今,《白鲸》与福克纳的《熊》、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起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三大动物史诗。

二、梅尔维尔的水手和作家经历

赫尔曼·梅尔维尔于1841年成为捕鲸水手。捕鲸船从马萨诸塞州出发,航行过合恩角,于南太平洋一带活动。后来于1844年10月(26岁)在波士顿上岸,居住在马萨诸塞州。这本书以他的四年海上生涯为创作源泉。梅尔维尔在31岁时搬到了马萨诸塞州的Arrowhead并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重要的十三年时光。1850 年 8 月,手稿大概完成了一半,在一次野餐中他偶遇了居住在附近的霍桑(《红字》作者)并成为好友。从15岁,梅尔维尔就醉心于这位前辈作家的作品,并从中受到了震撼力量的文学启迪。在《白鲸》前文中梅尔维尔写到“献给霍桑, 以表示我对其天才的钦佩”。

三、杀人抹香鲸的故事

19世纪早期的太平洋海域确实流传着一条叫做Mocha Dick的雄性抹香鲸的故事。他会突然出现攻击捕鲸小船, 1810年在智利南部Mocha海域首次跟捕鲸人交战,在海上纵横48年后,1859年最终被一艘瑞典籍的捕鲸船捕获。实际上莫卡·迪克外表像一般的抹香鲸,但特征是巨大的头部上有一道白色疤痕,可能是“白色疤痕”被人误解读成“白色的身体”。《白鲸》就受到了这条抹香鲸的启发。这本书的结尾是基于1820 年埃塞克斯捕鲸船的沉没。此次事故之后埃塞克斯船长在New Bedford开了一家礼品店,梅尔维尔也曾多次拜访过他。New bedford是小说开始的地方,1850年这个地方被称作捕鲸业的首都,是当时世界上人均收入名列前茅的城市。但是1860年在当地发现了石油,让捕鲸业逐渐荒废。

四、文学之外的影响

星巴克咖啡(Starbucks)的名字就出自《白鲸记》中大副斯达巴克(Starbuck)的名字。

海贼王漫画中白胡子海贼团的海贼船名为白鲸号(莫比迪克号)。

2010年古生物学家在智利挖掘出了新的古鲸鱼物种,并把它命名为梅尔维尔鲸。因为论文作者是该小说的爱好者,希望把发现向赫尔曼·梅尔维尔致敬。更有趣的是论文的标题(Call me Leviathan melvillei)同时致敬了小说的开场“Call me Ishmael”。

五、我的结语

与鲸鱼进行殊死抗争的捕鲸业,也许并不是一项能持久生存的产业,因此梅尔维尔在小说中不吝赞赏这项富于冒险精神的事业:“多年以来捕鲸船一直是向着这个世界上最远最不为人所知的区域航行的先驱者,在航海图上没有任何标记的海域群岛却是在航海家眼中最富冒险刺激的乐园。“。

电影中无论是对为出海船员做祷告的教堂等各种布景的再现,还是船长(演得太好了)和水手勇敢乃至疯狂的行为和精神状态的还原,或者关键情节(与其他船只的相遇,捕捉鱿鱼和三次相遇等)的转折,都让人有很强的代入感。或许对于我来说一部小说让我不自觉地去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乃至文学价值,也是它生生不息的象征吧。

《白鲸》读后感(四):人类要如何共同面对气候变迁:来自《白鲸》的教益

Aaron Sachs 2021/12/03 09:00来源:界面新闻

身为一名关注19世纪的环境史家和学者,我(指本文作者Aaron Sachs)花了很多时间来思考过往如何能帮助我们应对当下的危机——尤其是气候变迁。

1800年代也有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例如亨利·戴维·梭罗赞颂野性的名著《瓦尔登湖》以及生态学的兴起,后者乃是专研依赖系统(interdependence)的科学。“我们或许都在同一张网里,”查尔斯·达尔文的笔记本上也有这样的随想。

但我所提名的迄今为止最有帮助的“气候宝鉴”可能会令读者感到意外: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

《白鲸》[美]赫尔曼·麦尔维尔 著 罗山川 译后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8

《白鲸》出版于170年前的11月,是一部有关出海捕鲸生活的史诗式小说,它并不以实用价值而著称,除非你正在找寻诸如怎样擦洗甲板或是捕猎深海生物之类的小贴士。另外,我也绝对无意让大家都回到烧鲸油的时代。

《白鲸》在当下之所以如此应景,是因为它大力倡导团结和坚韧。这些都是各个社会在应对气候变迁的巨大威胁时所需培养的品质。这部小说并没有直接给出什么教导,但它也确实在提醒读者:我们起码还可以相互鼓劲,哪怕彼此都身处漩涡之中。

气候变迁涉及到人类难以理解的时间尺度和行星系统。但与此同时,它又不过是人类给自己招来的又一次挑战,其导因则是各方面的社会失灵(societal failings)。

以此观之,将气候变迁视作某种古已有之的、使存在主义易于生根发芽的危机,可能比视其为全新的“生存威胁”要更有教益一些。根据学者沃尔特·考夫曼(Walter Kaufmann)的说法,存在主义是关乎“恐惧、绝望、死亡与无畏”的哲学,其基本理念是承认你的道路荆棘密布、前途未卜,但依旧坚持前行。

《白鲸》显然极富存在主义色彩,虽然它的问世比存在主义这一术语的诞生要早将近一百年。现代存在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诺奖得主阿尔贝·加缪就公开承认,梅尔维尔对自己而言是一位思想上的先行者。而《白鲸》里的两名主角也是近乎于完美的存在主义者:叙述者以实玛利和他的朋友、来自假想的科科伏柯岛的鱼叉手魁魁格。

在故事开始处,以实玛利就明确地表现出他对人类境况之恐怖性的痴迷。他饱受抑郁困扰、易怒乃至于有自杀倾向:“这是我灵魂中的一个潮湿而多雨的十一月,”他在第一页就这样说道,并且他发现自己“会在棺材仓库前停下脚步”。他憎恨现代纽约人“绑在柜台上,钉在长椅上,紧抓办公桌”的日常生活,他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出海。

当然,他也很快就在开阔的水域尝到了濒死的滋味。他和几个船员在暴风的干扰下未能控制住他们追捕的那只鲸鱼。魁魁格用他们仅有的一盏暗淡的灯发出信号,“在绝望中无望地抱着希望。”

获救后不久,以实玛利就找到了最有经验的船员,确认了这种事情几乎随时都在发生,然后便下到船舱里,在魁魁格的见证下“草拟了自己的遗嘱”。“整个宇宙”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以他为代价的“巨大的恶作剧”,但他也发现自己可以在荒谬之中依然保持微笑:“那么,我想,下意识地卷起夫拉克(frock,一种流行于17-18世纪欧洲的男装,为燕尾服的前身——译注)的袖子,就此平静而专注地沉潜在死亡与毁灭之中。”

对鲸鱼与捕鲸者而言,捕鲸皆充满了危险。出自弗朗西斯·艾林·奥姆斯特德的《出海捕鲸惊魂记》。

《白鲸》一再迫使读者直面绝望。但阅读它的过程却并不因此而趋于阴暗,也不至于令人麻木——原因部分地在于梅尔维尔自己就是一位可靠的搭档,这本书的绝大部分内容也透出一种强大的同伴之谊。

文学评论家杰弗里·桑本(Geoffrey Sanborn)曾指出,梅尔维尔写作《白鲸》就是为了“让你的心灵成为一个更有趣以及更富愉悦感的地方”。“它关乎努力,”桑本写道,“……在你的意识最深处去感受,此刻你至少暂时是不孤独的。”

在展开他的命运之旅前,以实玛利在捕鲸人教堂(Whaleman’s Chapel)注意到,“每个沉默的崇拜者似乎都故意不和别人坐在一起,好像每一份沉默的悲伤都是孤立且无法传达的。”但在这些人登上他的船以后,他却发现所有船员突然“融为了一体”,这要归功于他们共同的目标感和对前路之危险的认识。他在抹香鲸的“广大群体”中看到了同样的团结,俨然“它们当中的众多国家业已立下庄严的同盟和誓约以谋求互助与防卫”。

眼下全球各国正需要这种互联感(sense of interconnectedness)。在11月初刚拿起《白鲸》这本书时,我几乎立刻就想到了当时在格拉斯哥举行的气候变迁会谈——以及魁魁格的小岛之家。我又很快地联想到,鱼叉手乃是绝妙的象征,恰好可以代表一个面临海平面上升之威胁的国家。

“这是一个相互的、股份制一般的世界,每个节点都是如此,”以实玛利如此设想魁魁格在小说里某处的发言。“我们食人族必须帮助那些基督徒。”这句话颇有震撼性,也凸显出梅尔维尔本人的见解:魁魁格被书中许多人物视为“异端分子”,实则是其中最讲道德的角色。

但格拉斯哥的情况就不妙了,富国对相互援助之需要的认识还不够。尽管它们不成比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很大程度上就是穷国不成比例的痛苦的根源,而它们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渡过难关的资金也远远低于所需——这说到底会反噬到每个国家身上。

《白鲸》的真正内核在于魁魁格与以实玛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二人的命运彼此交织,魁魁格是以实玛利“不可分离的双胞胎兄弟”。在某个场景里,鱼叉手(指魁魁格)悬在水面上,身上有一条绳索与以实玛利相连,如此一来“要是魁魁格运气不好没能再浮上来”,我们的叙述者也将随之跌入海中。

在小说结尾处,所有捕鲸人都落海丧生了,只有以实玛利活了下来。救下这位叙述者的,正好是魁魁格自己为自己雕刻的棺材,这副棺材后来又被交给大副,以替代一只遗失的救生圈。《白鲸》有许多地方都难免含糊,但其象征意义依旧明了:将死亡纳入考量并为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这一古老的求生之道。

魁魁格所受的教养令他能直面现实生活最艰难的一面。以实玛利就饱含敬意地提到,这位鱼叉手“没有文明人的虚伪和不动声色的欺瞒”,也没有抵赖的习性。他非常享受给自己雕刻棺材的过程,在躺进棺材里测试其是否合身时,他还发着致命的高烧,但却表现出一副全然“镇定的面貌”。“它会派上用场的,”他喃喃自语道;“没什么大不了的。”

面对恐惧时的存在主义决心、敢于牺牲以及谨慎周到的远见,正是魁魁格的过人之处。这也许能带来一些启发。应对气候变迁的关键并不在于某些宣布要拯救地球的抽象禁令,它关乎承认相互依赖性和共同性(commonality)以及承担责任。一言以蔽之,它关乎怎样报答魁魁格的眷顾。

本文作者Aaron Sachs系康奈尔大学历史与美国研究教授。

(翻译:林达)

来源:The Conversation

原标题:The lessons ‘Moby-Dick’ has for a warming world of rising waters


本文章为汉语心得记录网文章频道经典文章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