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山
父亲今年80高寿(虚岁),按照家乡的习俗,子女要为老人摆酒宴庆寿,但老父不喜欢张扬,执意不从。曾记得我儿子小学时在家练写作文,父亲在旁边不时唠叨:“写写外公呢”,为满足老人的心愿,趁父亲八十寿辰撰写此文,希望这是我送给父亲生日最好的礼物! 父亲 一九三六年出生在一个篾匠之家,祖母育有两儿两女,父亲在家排行老三,十二岁那年,祖父患病离世,这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陷入困境,迫于生计,他十五岁开始继承父业、从师学徒。做渔船上的雨篷是个重体力活,从剖篾到打衬轧边,一张篷要经过多套工序,父亲的青少年时代就在这繁重枯燥的体力活中度过。我父亲二十八岁那年,经媒人介绍,迎娶了同是篾匠之家的女儿—我的母亲,俩人婚后不久便搬进厂里宿舍居住。由于受老一辈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母亲连续生了六个女儿(其中二个女儿在襁褓中夭折),第七胎生了儿子方才罢休。因为小孩拖累,母亲没外出挣过一分钱,家庭重担全部落在父亲一个人身上。父亲起早贪黑的工作(当时拿的是计时工资),但赚的钱只能填饱肚子,为了养家糊口,父亲打了很多零工,上山扛树、到砖厂挑砖头、河里撑竹排……七十年代是我们家最困难的时期,父亲被检查出患有血吸虫病,不能干重活,家中生活就愈发窘迫。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时没钱交书费,上课只有共用同桌的课本。后来父亲身体慢慢好转,辞职干起了个体,家里经济才慢慢有点起色。父母手头稍有点积蓄,便在县城郊区买了幢几十平米的旧瓦房安家落户。 父亲脑子聪明活络,解放初期上过两年扫盲班,他可以教我们做小学数学题,晚上临睡前讲故事给我们听,现在回想起来,虽说那些故事简单而缺少内涵,但却给我们小时贫乏 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父亲木工、电工、石工、理发、补鞋样样都会点,他做雨蓬在同行中数一数二。既快又美观扎实。以至于六十多岁找他订做雨篷的人还络绎不绝。 (经典文章 www.hanchuanzi.cn) 父亲七十岁才赋闲在家,他生活有规律,每天坚持骑着单车环游县城,每天看新闻、听音乐,而且喜听流行歌曲。他饮食以清淡为主,定时定量。七十八岁那年还瞒着子女上瓦房检漏,上大树砍枝,现在虽然八十高龄,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清晰、身体健朗。岁月的磨砺没有压弯父亲的脊梁,反倒是他的身子骨越来越硬朗,当然这里面不乏有老母亲多年对他的悉心照料。 父亲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没有受过系统和良好的教育,但他性格谦和、通情达理,几十年来,他挣来的钱全部交给母亲掌管,老俩口没打过一次架,即使俩人偶尔拌嘴,也从父亲口中听不到一句脏话。他经常教育我们要谦虚礼让,小时候,家里有点吃的东西,总是大人让小孩吃,姐姐让给弟妹吃。来客人啦,甘蔗中间至根部给客人吃,我们则吃蔗尾。九十年代末老祖屋拆迁,拆迁款父亲一分未拿。或许父母从不知有孔融让梨的典故,但他们用自己实际行动诠释了它的含义,让我们子女学会了善良、谦让。父亲说他这辈子最大的幸运是娶了个温柔贤惠老婆,母亲说这辈子嫁了个爱家爱孩子好老公,老俩口几十年在平淡中相依,夫妻同心、相敬如宾,真实的演绎了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的爱情佳话。父母之所以健康长寿,其健康的心态、和睦的家庭氛围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随着时代的进步,渔船上雨篷已被新型材料所替代,漫步河岸,再也不见雨篷踪迹,但父亲蹲在地上辛勤劳作的背影却深深烙在我们的记忆里,父亲付出的汗水和辛劳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父爱如山、母爱似水。 愿时光的脚步慢点再慢点,愿父亲这棵大树永远长青!愿父母健康长寿!幸福绵长! [来源:汉语言文学网 Http://www.hanchuanzi.cn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