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感恩
爱先来,感恩后到,尽管爱不同步,但愿不迟。 6岁之后的我应该就是一个“标准”的留守儿童了。寄居在自然风光无限好,但交通极度不便的乡下外婆家;同爸爸妈妈一年见一次,在那个岁末年初辞旧迎新的时候;在同龄的孩子还在家里让大人准备早餐,最后还要被哄着、劝着上学的早上,我已经背着书包走到山顶的学校,开始在教室晨读。 小学五年级的我,慢慢懂事却又在某种意义上慢慢不懂事,对爸爸妈妈出现各种的“不高兴“,不高兴同龄的孩子考前面几名就可以奖励去一次县城玩一次或者买到想要的玩具、饰品,而我一直保持前三,换来的也不过是电话的几句表扬和如同空头支票的”有时间爸爸妈妈回来看你,一定给你带好吃的”;不高兴同龄的孩子生日的时候可以有上面写着名字和插着与年龄相同的蜡烛的蛋糕,而自己只可以吃上一顿与平时丰富的中餐和所谓具有庆生意义的鸡蛋和超市出售的蛋糕;不高兴同龄的孩子开家长会填写家长栏时总可以填爸爸妈妈,而我一直都是外婆、外公;不高兴同龄的孩子不管得多少奖,多大的奖,整个村子的人在和他爸爸妈妈的交谈中都可以知道,然后被大家称赞,而我在外婆低调做人的性格下,不管多好的成绩永远都只有填在墙壁上满满的奖状和抽屉里的证书诉说。 不高兴…… 这种不高兴的情绪一直延续到高一,但是高一那年,似乎所有的不高兴都在那一年被蒸发掉。 (爱情故事大全 www.hanchuanzi.cn) 高中开始的阶段,村子的人没人愿意花两倍的学费送孩子去县城读高中,宁愿在众所周知升学率不高的区域高中就读时,妈妈执意将我送到县城高中读书。尽管我一直哭着闹着不愿意去,因为在那里我没有一个熟悉的同学,因为虽然我有很多的不高兴,但是我知道一个三个孩子同时读书的家庭,负担很重。也许因为让我一个人远离小学初中同学,也再度增加了我的不高兴。 对于在乡下读书多年的我,一直以为书上的多媒体教学、塑胶跑道、实验模型、图书藏书馆……不可能那么早的来到我的生活中,然而它真真实实的来了。我开始明白妈妈的苦心,却没有过多的思考。 不高兴的转化是从语文课上一段“不是所有爱都会说出口”为题,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视屏开始的。那堂课上,老师让写出觉得是父母对你爱的细节。我觉得我最多写下10条,当我握笔按着序号写,才发现可以写那么多条,好多居然还是不高兴组成的。1、考到好成绩的时候,爸爸妈妈电话的时间总会长一些,笑声会多一些;2、我生日的时候,最早的祝福电话一定是她们;3、开完家长会,他们一定会询问细节;4、送我来县城读书,是为了让我受到更好的教育;5、会在过年回家把我获得的证书和奖状仔细的看一遍;6会把在外的辛酸劳累轻描淡写;……我写下了60多条,大事情小事情。也在那节课像是真实的感受到了他们在外的辛酸和奔波劳累而流泪,也痛恨自己的不懂事和年少无知。语文老师最后以一句古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结束。从那以后,这句话一直在我日记本的扉页上。 我不知道我的感恩是否来的太迟,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很多的留守儿童也像我曾经那样年少懵懂有过那么多的“不高兴”。我只知道对于不擅于言语表达爱的爸爸妈妈,我们的感恩来得有些迟。 但是现在,爱是同步的。 [来源:汉语言文学网 Http://www.hanchuanzi.cn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