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二十八岁再出发的自己
二十八岁,如果是在西方,特别是英美国家,并不算特别大的年龄。处在这个年龄的欧美同龄,至少还可以有两年左右的任性时间来胡作非为,有人周游世界,有人做其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对于绝大部分欧美青年来说,三十是一个分界线,此后就该成家,踏踏实实做事情,三十以前是可以各种任性的。 在中国非常不同,二十八岁的绝大部分人已经有车子、房子、妻子、孩子,过着那种四平八稳,看似舒适安逸的小资生活。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差别,不存在孰对孰错,也不存在优劣对比。巨大社会压力及其强大的舆论讨伐中,中国青年过得非常不容易。少部分“四子俱全”的青年人是真幸福,绝大部分恐怕后面紧跟着各种“奴”的纠缠。 当别人什么都有,或者已经开始拥有的时候,自己依然一无所有。早已过了耍酷的年纪,不会觉得自己的这种“另类”很刁;也还没有强烈的感受到人生失败,放弃追求,借酒浇愁。而是默默努力、苦苦追寻,依旧相信通过付出可以改变人生。明知道有些人、有些事是注定追不上、超不了的,但还是不不甘心、不认命,或许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年轻。 曾经被五零、六零、七零后称之为“垮掉的一代”的八零后,如今“八五前”已年过三旬,“八五后”也转眼就要奔三了,今年刚好分半。零八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八零后崭露头角,摘掉“垮掉的一代”这顶帽子,七年后已经是整个社会最活跃的一部分,也是压力最大的一部分。上有老、下有小,车子、房子、票子都得抓,已经开始步入中年。 二十八岁的这一年,我漫无目的借故辞掉了学校的教育工作再次出发。在学校里做教育,那是一眼就可以看见尽头的工作,教书、育人,答疑、解惑。送走了一批批,又迎来了一波波,零零后紧接着九零后。零八、零九、一零、一一、一二、一三、一四,短短七八年我已经带过七届、五千多学生。总有一天乌黑的头发会被粉笔灰彻底染白,影子佝偻在讲台。 我爱教育、爱孩子,但我始终不忍把自己的一生报效在三尺讲台,受不了鬓角被粉笔灰洗白,更恐惧讲台上自己佝偻的身影、颤抖的声音。相对于三尺讲台,世界是那么的大,那么的让我着迷,我一定要去看看。在没有找到下家企业、再慢无头绪的时节,我正如写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那位女教师那样,从学校辞职。 有些话不一定好听,但绝对中肯,‘再找到下家之前不要轻言辞职’真是忠言逆耳。突然辞职的结局,就是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寻找下一份工作,一时半刻很难找到适合的,这可能是几个周,也可能是几个月。进入到新的企业又需要几个月的适用,有需要对新的工作、新的同事进行学习、磨合。 虽然八月才正式辞职,但算上六月两次面试的话,我找工作已经两个多月了。如今的工作比较于三四年前真不好找。一二年的时候,我一个周就可以找到四份非常满意的工作,当时的最大难题是选择去哪家公司。现在投递十分简历,有回复的不到一两家,面试也非常的不正规,加之各种敷衍。连被选的资格几乎都没有,更别提中意的的企业了。 今天去面试,招聘上说的是文案编辑,结果面试的是平面设计。我有些搞不懂,是我理解错了,还是他们招聘写得有问题。前次去面试,面试官不看简历、不问来路,一直在低头玩手机,聊微信,偶尔抬头也是他炮语连珠的自个说不停。他很忙,感觉彻底被忽略,打心底就不想去。今天有一家公司更奇葩,联系邮箱拼写错误,我是凭着直觉蒙对的。 这世界怎么了?是人们在进步神速?还是我在学校呆得脑残与现实脱轨?今天的平面设计面试还是感触挺深的。除了一些最基本的图像处理外,我基本上就像个胡萝卜或大白菜似的呆在那一动不动。磨下去也没意思,只好厚着脸皮说自己只会这些。想想,确实有些悲哀,我是那种“学而无术”之辈,知识渊博,却没有任何技能。 上大学时,一厢情愿的选读了哲学专业,这一选择似乎就足以预见我的现在。那时的我真可谓废寝忘食、发愤图强,四年里读了一千多本书,广涉各学科领域,但无一例外都是理论知识。更为严重的是,傻帽的认为一个人靠学识、能力立世,没有考过任何一个资格证。大量的打工、勤工俭学、拿奖学金,倒也马马虎虎养活了自己。 (情感故事 www.hanchuanzi.cn) 毕业后,凭着大量的荣誉证书,及其自以为是的才气,比同龄人丰富的工作经验,找工作倒也不是问题,初到到企业倒也大红大紫过一把。抢过新闻专业兄弟的饭碗,搞过文案策划,做过人力资源。教书、带班、培训、管理,如果不离开学校我可以一直这样安然下去直到退休。可是心里总有不甘、不安,总想跳出来。 话说回来,人生里能够系统的接受一下哲学思维训练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这本身并没什么不好。人生于世确实需要去思考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多读书也没有任何坏处。到现在我也不后悔当初选择了那么一傻帽专业,也不后悔读了那么多书。后悔的是,我除了受过入门的哲学训练,学了一肚子的杂乱知识外不具备其他技能。 前不久了解到,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聪明、有能力的人通常不会从事教育,而是选择法律、金融等含金量高、高回报的行业,他们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一个人什么都做不了那就去教书吧’。教育学大学在国外录取分数低,要求不高,容易考取。我体会到这句话在中国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从教这些年,一直在尽职尽责、兢兢业业,没有半点马虎,对得起良心,对得起教师这一称谓。虽广受学生爱戴,但我自身并有太大进步或成长,特别是当所有教育、教学都熟路轻车之后,感觉自己已经没有太多挑战,很大程度上已经在原地踏步。甚至不会去考虑除此之外自己到底还能做些什么。但是也不会后悔,从教是种体验,也是人生里宝贵的一部分。 牛根生离开蒙牛时已经四十余岁,他曾到人才市场找工作,因年纪太大又没有具体技术,一般的用人单位都不要他。也有人知道他在伊利做到过副总裁,企业管理不是问题,可中小企业感觉聘请不起他。此时牛根生发现自己,没有任何技能。记得我在学校的院长曾今说过,他自身没有任何技术,把书法和开车牵强算上,但也只是业余,不能靠它吃饭。 我发现自己也是没有任何技能的人,有知识、有文化,人格、气质都非常好,就是不懂任何技术,而社会需要最多的恰恰是专业、精深的技术型人才。有知识、有文化,有优良道德和高尚品格的人,在学校教书育人可以;但到了社会就没有展现舞台,学识、涵养只能束之高阁。有那么一点点后悔,安然于学校的这些年不去学点技术。 具备实用性的技能,至少不必为生存担忧,至少在思考人生、思考哲学的时候不会饿肚子。人不但要学识渊博,锐意进取,还要有所专攻,至少有一到两门不至于饿肚子的手艺。灵魂、思想可以在别处,但生活、生计注定了只会在此处。当人格健全、知识渊博、道德高尚之后,再去学习具体技能也不是特别困难的事,只是稍微晚了点,亡羊补牢。 我到真不畏惧找不到工作,哪怕持续时间更久。如果非要问我现在这种感觉如何?我会好不牵强地说:“挺好!程度还可以在深一些,情节还可以再恶劣一些。”虽然已经开始有些痛苦,但希望更痛苦,即便到了这样的年龄我还是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提高、去突破自己的人生容挫率,很好奇它的极限在哪里。 人生中,成长里,无数人叫嚣过、叛逆过,可是摔的跟头多了,磕磕绊绊的教训多了,开始学会妥协、学会权衡、学会认命,把生龙活虎的少年活成麻木模糊的成年。即使做着不喜欢的事也不敢跳槽,面对着恶心的上司也没勇气逃跑。很多人刚到而立之年,一眼就可以将其余生遍览无余。那不是我所想要的,相比于那种安逸,我情愿选择风暴、荆棘。 舒适的生活、稳定的工作,人们总是自以为聪明的选择。可是人生总有意外,谁又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现在的选择将来不会更糟?只有时间才是真正的翻云覆雨手。看似谨慎、稳妥的一辈子,谁又能保证这期间是不是失去更多?梁朝伟曾说“我理解的成功,不是衣食无忧,不是获奖无数,而是真正享受每一次努力的过程。” ‘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不是看他站在人生巅峰时有多高,而是看他从巅峰滑落谷底之后的反弹力’。我坚信:只有彻底输过的人,才会赢得漂亮。 乙未年七月初六 写于腾冲 [来源:汉语言文学网 Http://www.hanchuanzi.cn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