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汉语心得记录文章 经典文章 浏览文章内容

《大西洋》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hanchuanzi 汉语心得记录网 2022-09-15 23:45:37 344

《大西洋》是一部由玛缇·迪欧普执导,阿卜杜·巴尔德 / 艾敏纳特·卡纳 / 伊布拉西马·姆巴耶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西洋》影评(一):本片还是惊悚片?

本片还是惊悚片,本片导演想玩跨界,但是每成功,非洲的灵异看起来很陌生。本片还是惊悚片,本片导演想玩跨界,但是每成功,非洲的灵异看起来很陌生。本片还是惊悚片,本片导演想玩跨界,但是每成功,非洲的灵异看起来很陌生。本片还是惊悚片,本片导演想玩跨界,但是每成功,非洲的灵异看起来很陌生。本片还是惊悚片,本片导演想玩跨界,但是每成功,非洲的灵异看起来很陌生。

《大西洋》影评(二):不错

ouleiman的离去作为开端。为了追寻更美好的生活,这名达喀尔年轻人乘船离开了故土。玛缇·迪欧普以这个看似寻常的悲剧现实为起点,展示出了非法移民所需面临的集体困境,并同时向塞内加尔的青年一代致敬: 他们虽然遭受了磨难,但也胸怀希望,敢于大胆发起公民行动,如2012年反抗瓦德总统的“厌倦运动”。除了政治与社会层面,这位新一代塞内加尔电影人还选择通过这段以沃洛夫语讲述的故事,展示女性敢于反抗现实的强大力量。片中的主人公Ada是一名包办婚姻的受害者,在她的爱人Souleiman离开后,她尝试去感受“之前从未有过的非洲青少年的生活体验”。

《大西洋》影评(三):洋

海洋,是电影绝佳的表达意象。在吕克贝松的《碧海蓝天》里,大海是快乐和悲伤的混合体,情绪剥离了情节和台词,镜头跟随让雷诺沉溺于大海的无穷尽;在张作骥的《黑暗之光》中,李康宜面朝基隆港的房间,范植伟奔跑而过的海岸,伴随海浪呼吸,若有若无的节奏,再次让画面静默,静默,是冻结的语言和留白的空镜;在侯麦《夏天的故事》中,布列塔尼亚的海风是爱情的催化剂,潮湿而甜美,海岸线勾勒出男男女女的心事,那离别,那相遇,而后反复被潮涨潮落吞噬于无。 Mati Diop的这部《大西洋》,同样运用了“海”这一柔软的意象,电影无数次出现“大西洋”的solo take,汹涌的,咆哮的,奔腾的,不存在“nonstop”的概念,让积蓄的情感戛然而止,镜头叙事中断了,却又暗中酝

《大西洋》影评(四):“她”在大西洋里涅槃重生

太喜欢了,片中的大西洋脱去冰冷的景观面具,成为艾达的具象幽魂,她的挚爱葬身于此,即是葬在了艾达的未来与过去。

Mati Diop把严肃题材处理得很轻盈,当然,并不是避重就轻为罪恶脱责,也不是爱情架空了现实的屠戮,其实很少有影片借由悲剧去触发上扬的“个体觉醒”,如果这种轻盈能做到镇定而不轻浮,便尤为可贵。

达喀尔是Mati父亲故乡但不是她的故乡,局外人视角帮助她看到这片土地上真正的消失和损耗,猛击式的恶行揭露和愤怒大抵是局内人的应激反应,但在Mati眼里,历史或未来之语境的强调与负重都是虚幻的,被其目光所聚焦的是被使用、被拒绝、被欺骗、被抛弃、被吞噬的年轻人。

我喜爱Mati在灾难叙述上的抉择,当爱人葬身于大西洋,艾达并未被失去所击败,反而明白该怎样去活,裸露的达喀尔何尝不是另一片大西洋,女人不必出海就能被埋没溺亡于此,这样的超现实甚为优雅,幽灵的显现是启示意味的,而非滥用对神灵的幻想去惩戒或规范。

所以尽管将恨稀释,我们依然看到了沉重的东西,那不喧嚣的僵硬的一团污泥,逼人失足,逼人落网。

苏雷曼的死亡在影像中缺席,却在另一个空间勾起连锁反应,被抽离情感光晕的艾达在熟悉的世界里举步维艰。这是更能被我接受的娓娓道来,它否定了以往被反复突出的死亡恐惧,生命确会终止,但爱不会,如果爱死亡了一半,它会在另一半复活,这种重生召唤了真正的未来,无论是达喀尔、大西洋还是西班牙,均非应许之地,艾达注定在原地涅槃重生。

想必Mati从克莱尔·德尼那儿学会了一样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帮演员成为自己,而不是提前设计角色再生套给演员,所以十分超现实的《大西洋》也是真实世界的产物,Mati在达喀尔找到了艾达也找到了苏雷曼,这种影响无声地延续至戏外,作为角色的艾达留在了影像里,而真实的演员带走了艾达的觉醒体验。

甚至可以这么比喻,艾达的角色停滞在了被称作“电影”的又一个大西洋中,电影播放完毕,艾达就死在在了电影里,而饰演艾达的演员,终会回到自己的生活,但涅槃与否,则是件未可知的事,未满20岁的她可能仍会嫁人,也可能会读一所大学或是投入热爱的事情,但她再也不会是曾经的她。

今年看到了最美的两扇窗,一扇来自《雷和莉兹》,一扇来自《大西洋》,自燃烧女子而来,再次感谢摄影师Claire Mathon的眼睛。

《大西洋》影评(五):巧合地呼应了MeToo运动里女性的真实诉求

近年来在欧美盛行的MeToo运动不仅给电影圈里遭受凌辱和性侵的女性有机会勇敢发声,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给予女性在电影行业里享有更多保障和发挥的机会。就像在今年戛纳,有四位女导演作品入围主竞赛单元,这在戛纳历史上恐怕是罕见的。这四部作品里三部出自法国导演之手,一部来自奥地利,题材和类型多样,从古典到科幻,从两性关系到同性恋,从欧洲跨越大西洋来到非洲大陆,无不象征着女性导演的自由表达与广阔的创作眼界。而在这四部里面我最喜欢的要数这部评审团大奖作品《大西洋》,尽管这位导演的资历和年纪都是最小的一位。玛缇·迪欧普(Mati Diop)这位名不经传的法籍塞内加尔裔女导演此前在导演克莱尔·德尼的影片里出演过角色,而她的父亲是著名音乐家,叔叔则是塞内加尔著名导演迪吉布利尔·迪奥普·曼贝提(Djibril Diop Mambéty)。

也许是血统的关系,她的导演处女作长片选择了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作为叙事的背景,内容讲述几个当地的年轻工人为了讨薪而冒险乘船横渡大西洋,之后引发一连串离奇神秘的事件。影片一开场就是工人们在工地讨薪的场景,即便是随后寥寥几笔的爱情刻画也是充斥着陈词滥调的现实主义底色,但没想到的是出海后的情节不动声色地过渡至惊悚悬疑类型,令人倍感惊喜。这种类型片的处理手法令作品迅速摆脱了司空见惯的现实主义卖惨或者说教口吻。

如果说神秘失火、手机短信和警察鬼上身这些类型片里的细节显得老气横秋,像是八九十年代港产片里的情节再现,那么作品里诗意与迷幻的作者风格则令人另眼相看。导演反复使用大海和日落的镜头,打通了现实环境与神秘主义之间的壁垒,灰蒙蒙或者月光下的大海,暗含多层寓意。尽管这片汪洋是男主角魂断的哀伤地,却似乎也指代着男女主角之间汹涌难断的爱情。而日落的情景则暗示着男主角的鬼魂开始出没,凭借他人肉身来寻觅昔日爱人。而在海边酒吧里,彩色射灯和镜子反射的画面具有迷幻的气息,为高潮一幕人鬼重逢烙下鲜明的印记。

玛缇·迪欧普的野心不仅仅在于拍摄一部非洲版的“人鬼情未了”,其鲜明的作者风格散发出奇异的微光,穿透这个非洲人鬼恋故事的表层,刺向其核心的殖民主义与虚伪的全球一体化。关于殖民主义题材的影片,今年我还看到另外两部作品有异曲同工的表述。在法国导演波尼洛的《僵尸儿童》里,男子被巫术弄成活死人替种植园主人辛苦劳作,之后逃脱回到家人身边,而在葡萄牙导演科斯塔的《维塔利娜·瓦雷拉》里,在非洲生活的女主角远赴重洋来到葡萄牙寻找海外打工的丈夫,却发现丈夫已经死去多日。而在本片里则更加赤裸裸地反映在资本家剥夺工人的工资,制造出贫富悬殊以及非法移民等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新时代的殖民主义近一步戳穿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假面具,全球一体化原本令各国经济互相开放,互相交流与合作,实质上却造成发达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资源掠夺,令这些地区陷入更不平衡的经济状况。

作为兼具两种地区与文化背景点导演,玛缇·迪欧普在女性思想解放方面颇具勇气与胆识,在影片里直接表现为大胆违抗父母之命,主动逃离包办婚姻的社会传统,勇敢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坦然面对成长过程里的苦难。这种女性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也令迪欧普有别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依赖神秘主义或民族美学迅速蹿红的导演,同时也巧合地呼应了MeToo运动里女性的真实诉求。

《大西洋》影评(六):一首104分钟的诗

海洋,是电影绝佳的表达意象。在吕克贝松的《碧海蓝天》里,大海是快乐和悲伤的混合体,情绪剥离了情节和台词,镜头跟随让雷诺沉溺于大海的无穷尽;在张作骥的《黑暗之光》中,李康宜面朝基隆港的房间,范植伟奔跑而过的海岸,伴随海浪呼吸,若有若无的节奏,再次让画面静默,静默,是冻结的语言和留白的空镜;在侯麦《夏天的故事》中,布列塔尼亚的海风是爱情的催化剂,潮湿而甜美,海岸线勾勒出男男女女的心事,那离别,那相遇,而后反复被潮涨潮落吞噬于无。

Mati Diop的这部《大西洋》,同样运用了“海”这一柔软的意象,电影无数次出现“大西洋”的solo take,汹涌的,咆哮的,奔腾的,不存在“nonstop”的概念,让积蓄的情感戛然而止,镜头叙事中断了,却又暗中酝酿着更浓烈更猛然的转折。和电影其他时候的大面积霓虹色调不同,每当出现大西洋的空镜头,总是灰蒙蒙的,失落和寂寞的交替侵袭,对深陷其中难以掌握未卜将来的主角们来说,大西洋或许就像《东邪西毒》里欧阳锋口中的那座山:跨过去,可能意味着逃离悲惨命运,也可能重新跌入另一种“现状”。

Mati Diop的诗意表达看似玩世不恭,却不代表立场的软弱,这也是最喜欢《大西洋》的地方,突破了以往知识分子在探讨严峻社会现实时自带的悲天悯人的视角,一种越来越陷入cliche的悲伤咏叹调;《大西洋》充斥着灵异、鬼魂、复仇的大杂烩式元素,甚至有几个片段让你想起古早片里的警察探案,炸尸还魂也有那么几分cult片精神。当我们习惯了达内兄弟,抑或是肯洛奇式的底层人物辛酸史拍摄手法,Mati Diop的《大西洋》似乎让阶层、贫穷、落后世俗等等这些沉重议题,不再那么难以承受。

电影以塞内加尔工地上讨薪群戏开场,混乱场景中,镜头扫过建造于沙漠之上的高大建筑,产生了强烈的逼仄感,也预示着讨薪行动注定无疾而终。对Souleiman而言,未来是迷惘的,黑白的。大西洋,破鱼船,颠簸不止,一切都令人心灰意冷。但在街头与Ada的相视一笑,短暂破解了人生的谜题,车来车往,快速行进中的静止,恍惚间的抽离,距离开始不确定。

两人在海边幽会,面朝大西洋,粘稠空气中的暧昧成分陡然增加。镜头拉近,近景是两人耳鬓厮磨的特写,远景的海虚化至只听得见海浪声,被某种骚动的氛围笼罩,虽然焦急,镜头仍然小心翼翼地试探,仿佛不在场的第三者。这种调情式的拍摄手法撩拨效果一流。

那天夜晚,Souleiman没有赴约,他登上了开往西班牙的小船,远离塞内加尔,那条送给Ada的项链寓意告别。途中船只失事,远赴他国展开新生活的愿景化为泡影,痛失爱人的Ada继续与旧世界做着困兽之斗。她的未婚夫Omar是一名有钱商人,这桩婚事似乎一直是靠外力推动,Ada对他并无实质的情感,或者说,Omar对Ada给予的物质满足无法转化为精神满足。对Souleiman的思念,在收到后者的短信那一刻彻底决堤。这是编剧的幽默,她决心,让鬼魂成为搅局者,打破在地文化的束缚和种种限制。Omar家得知Ada劈腿怒不可遏,要求她去医院验明是否还是“处女之身”,这是Ada觉醒的关键点,她单方面取消了婚约,对Omar来说,Ada不是不可替代品,他的愤怒来自于眼前这个认知中卑微的女性竟然敢这么跟他呛声,这让他送Ada的豪华床垫看起来像个笑话。如果说被鬼魂Souleiman烧掉的床垫(外部因素)是毁掉婚礼的导火索,那Ada对自我命运的逐渐掌控(内部因素)则是解放的序曲。Ada曾是朋友疯狂嫉妒的对象,她们在Omar买的婚房里拍照摆造型po社交网络,在这里,每个女孩梦中的理想人生,就是找一个有钱老公,坐拥豪宅,有花不完的钱,感情则退居其次。并不是在金钱世界里爱情才沦为廉价次品,只有你在乎它,它才有价值。Ada和Souleiman的感情之所以珍贵,因为那些驻留在记忆中的美好时光能够让人生摆脱贫瘠与苦闷,生活里,上升的,下滑的,停滞不前的,前进或倒退,每时每刻都在被某种状态奴役着,没有百分百的快乐和自由。

《大西洋》的超自然风格决定了,它既拥抱现实,也沉溺过去,与记忆共舞,而记忆,本身就是飘忽不定的事物,就像涌动的大西洋,一波海浪象征着一重记忆,彼此覆盖,下沉,而后再度形成新的记忆。人类总是逃不过借海传情,Ada和Souleiman的爱之记忆给人的感觉是流动的,朦胧的,柔软得像泡沫,一碰就破,是一场梦,一次寻觅,一种追忆,搁置现实产生的阻碍:金钱、身份、世俗约定...人鬼情未了的设定虽然俗套,但内置于宏大的议题之下(移民,妇女解放等等),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你会不甘心它只是一个爱情故事,好在它也并未浅尝辄止。电影模糊阴阳两界,生和死成了一具躯壳能够同时拥有的状态,无论出自何种目的还魂附体(讨薪抑或是为了心上人),都让《大西洋》披上了一层揶揄的外衣,当我们以为故事的基调应是悲惨的,令人同情的,它竟用超自然现象颠覆观众的预期,随着警探莫名其妙生病等一系列状况发生,这一魔幻现实逐渐合理化,没有让电影沦为漏洞百出的B级片,虽然某些段落仍旧无法自圆其说。

导演的叙事是碎片化的,如同一首诗,前言不搭后语,没有起承转合的必然联系,常会令观众感到迷惑。文本的断裂,并不意味着画面也是如此,《大西洋》的诗意流动成线,镜头与镜头间的联结行云流水,进入这样的电影是需要状态的,因为文本和画面的错位会导致这样一个情况:当你还全情感投入在那些梦幻酒吧戏或大西洋边的恋人絮语时,导演已经抽身而出,热火朝天地聚焦在另一个主题里。加上故事run起来比较单调,导致一个原本充满琳琅满目元素的剧本流于形式,框架有了,想法也到位了,却像匆忙下的赶工之作。

有人抱怨这届戛纳电影的魔幻元素太多,变成类型片大杂烩。但我其实不太喜欢这种对电影粗暴的划分,好像对于一个高高在上、正式的、讲究的电影节来说,狂丢血包、用戏谑腔调说话成了一件很本末倒置的事。有人这样形容72届戛纳:“...think of it as a zombie in a tuxedo,muttering “cin-e-ma”from its cold blue lips as it lumbers down the red carpet outside the Grand théâtre Lumière.”(像穿着晚礼服的僵尸,在卢米埃尔电影宫外的红毯上笨拙前行,边走边从它冷冷的蓝色嘴唇里,咕哝着发出“cinema”这个单字)但别忘了,THE DEAD DON’T DIE,它只是换了另一种方式继续存在。而自以为是的我们,在喋喋不休的同时,是否也和被吐槽的戛纳电影节一样,成为另一种形式的stereotype?

.电影里黑人是在翻白眼吗...我以为是在夜晚的室内,灯光稀薄的时候进行拍摄的原因,黑人眼白部分会比较明显?但我后面比对了下,好像有时候并不会是这样的呈现啊,所以应该是导演有意而为之的操作吗。真的给电影的诡异气氛加分不少!

《大西洋》影评(七):原始且有张力的美感 Une esthétique brute

《大西洋》是极具美学价值的一部电影,与《燃烧女子的肖像》是同一位主摄影师(Claire Mathon),却拍出了完全不同的风格。这一次是和西非的土壤、大海契合的原始且有张力的美感,如果用法语说,也可以说une esthétique brute,brut这个形容词,有“原始的、未加工的、粗糙的”意思。Claire Mathon也是《燃烧女子的肖像》的摄影师,而后者的美是近似油画质感的那种精致又细腻的古典美。

同时《大西洋》又是集合了很多元素的一部多样化的电影,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现实主义的,但走向却是超现实主义的。用分析传统的剧情片的方式,简单地从故事情节的角度来分析这部电影是极其不恰当的。

他真正的迷人之处是它叙事方式的美学,而这种美学从刚开始海出现的那个镜头就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海”在电影里作为一个非常关键的存在,以不同的面貌被呈现在观众的眼前:时而像在雨雾里般模糊;时而又是汹涌的,海浪不停地向岸边涌来;而有时却又恢复了平静。大西洋这个符号与整个故事是相印相衬的,与此同时,他又像是幕间曲一样的存在,穿插在影像之间。

杜拉斯《阿伽达与无限阅读》(1981)海报

电影里有很多的独白是在镜头定格在海上时出现的,我们并不能看到叙述者的面孔,只能听到独白本身和海浪以及风的声音。这些独白本身是文学化的。 我想到杜拉斯(Maguerite Duras)导演的电影《阿伽达与无限阅读》(1981)里也有类似的场景,这样的处理方式是极具美感和诗意的,它可以唤起观众的想象力,是将影像和文字相结合的一种方式。

Mati Diop

空降戛纳的玛缇.迪欧普(Mati Diop),对很多观众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值得一提的是她是一位法国、塞内加尔双国籍导演。她的母亲是法国人,父亲是一位塞内加尔音乐家,叔叔是塞内加尔著名导演Djibril Diop Mambety(代表作:《土狼之旅》《卖太阳的小女孩》)。她最初进入这个行业是参演了Claire Denis(克莱尔.德尼)的电影《35杯朗姆酒》(2008)。将她与克莱尔.德尼联系在一起是非常自然的一种反应,两者从某种程度上都有着双重身份的烙印,她们也都(曾)选择将非洲国家的故事作为自己的电影题材。当然,我无法断言说玛缇.迪欧普一定是受了克莱尔.德尼的影响,我想表达的也不是这个。我想说的是她们同样有对于身份归属的困惑,对西非这片土地也都有着特殊的情感,这些作品也可以看作是一次自我解密,一次身份追寻之旅。作家可以通过将心中的困惑、挣扎书写出来以此寻找答案,而对导演来说,影像就是他们的文字,摄影机就是他们的笔。

克莱尔.德尼《巧克力》(1988)海报

克莱尔. 德尼的长片处女作《巧克力》(1988)即是一部半自传性质的作品,取景于西非国家喀麦隆,是承载了她童年回忆的地方。而《大西洋》讲述的完完全全是一个塞内加尔的本土故事,这也是玛缇.迪欧普的第一部长片,在此之前她曾拍过45分钟的影片《千阳》(Mille Soleils)(因为我还没有看过《千阳》,所以无法判断两者之间是否真的有所联系),距离《千阳》的拍摄已过去了六年之久,才有了这部惊艳的戛纳首秀。相比于迪欧普,克莱尔.德尼在执导完全属于自己的第一部长片之前已经有非常丰富的从影经验了,在《巧克力》之前,她曾为文德斯、贾木许等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导演做过助理导演。巧合的是在看完《大西洋》在巴黎的点映以后,我在路上偶遇了两位观众,聊了很久以后才发现有一位是曾多次与Claire Denis合作过的非洲裔男演员Alex Descas, 不仅如此,他还参演了迪欧普出演过的《35杯朗姆酒》。Alex也认同了我的观点,并且说自己在观影过程中也曾有同样的体验。强调这一点并不是为了进行一次比较分析,因为《大西洋》和克莱尔.德尼的作品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只不过有一些直觉促使我想要将这些相似性提出来,也许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除此之外,玛缇.迪欧普的出现也是女性电影人和非洲视角的一种延续,她目前还只有36岁,处于创作的黄金期,并且从她这次首秀的成果来看,她的成功绝不是得益于所谓的“非洲神秘主义”或者“女性电影人身份”的加成,她的作品拥有着出色的叙事美学,这种能力是跨越国界和题材的。

Claire Denis 《35杯朗姆酒》(2008)剧照Mati Diop&Alex Descas 《35杯朗姆酒》(2008)剧照

关于《大西洋》这部作品本身,有很多可以写的点,目前我只想写这么多,其他的内容还需要酝酿和推敲,是最直观的一些感受。这个篇幅发短评字数过多,只好发长评了,有很多内容我在微博上也写过了,这篇算是一次总结和梳理。(图片来自豆瓣各个电影及影人页面,侵删。)

等待二刷。

《大西洋》影评(八):海的另一边(简评,Atlantique)

love will keep us alive...

塞内加尔电影《大西洋》

作品类型:剧情

主要演员:Mame Bineta Sane

故事概述:生死情未了

上映时间:2019年10月2日在法国上映

作品获奖一览:

现实且扎心的片子,那么真实、那些玄幻、那么迷人,爱情是什么?金钱算什么?理想靠什么?简简单单的作品,却让笔者读到了不一样的内容。

进入简评,尽可能用最少的词汇解读最深的内涵。

故事讲了什么?

1,讨薪(举步维艰)

2,赚钱(远渡重洋)

3,爱情

a,嫁给“爱情”---ada+Souleiman(一场春梦过后,“自由”觉醒了)

,嫁给“金钱”---ada+Omar(更多的是“包办婚姻”成分,这样的爱情,不是每个人都适用)

4,领钱(魂归故里)

5,释放(爱情的力量、自由的信念)

将这些“词汇”串联在一起,组成了本剧的故事线:讨薪男魂断大西洋,痴情女情定镜中影。横批“痴心绝对”。

现实意义及启发?

1,爱情是什么?

最初是“卿卿我我”

随后是“展现真我”

接着是“无视你我”

最后会有两个结果产生。一,穿越双方的缺点,走进彼此;二,执着于完美的错觉,分道扬镳。

2,迟到的公义

讨薪之人在死之后,才得到了应有报酬,这个结果令人唏嘘,这类“迟到的公义”,在现实中,不少见,尤其是发展中及落后的国家,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为什么?因为“人微言轻”、因为“各类缺失”。如何解决?一声叹息...

3,大海的意义

a,即是“围城”,城里的想出去,城外的想进来。

,即是“隔阂”,分割了两个世界---贫穷与富裕。

c,即是“包容”,忘记背后,努力面前。

d,即是“自由”,追云逐月,朝着梦想乘风破浪。

一个简单的故事,折射出了世界的丑陋与美丽,细数了人间的善与恶,海的另一边,是“新生”、是“希望”,或许更是“失去”、更是“徒劳”。

终。

编剧★★★★☆(故事设计不出挑,胜在“真实”)

导演★★★★★(对于故事的调控及作品整体的把握,比如摄影、剪辑、配乐,堪称“高能”)

演员★★★☆☆(女主的容貌堪称“沉鱼落雁”,男主的演技也就“神经兮兮”)

剧情★★★☆☆(故事简单,道理通俗,看着不累)

视效★★★★★(美学再现)

音效★★★★☆(非洲的音乐,原生态的魅力)

推荐度★★★★☆(此情可待)

《大西洋》影评(九):海的另一边(简评,Atlantique)

love will keep us alive...

塞内加尔电影《大西洋》

作品类型:剧情

主要演员:Mame Bineta Sane

故事概述:生死情未了

上映时间:2019年10月2日在法国上映

作品获奖一览:

现实且扎心的片子,那么真实、那些玄幻、那么迷人,爱情是什么?金钱算什么?理想靠什么?简简单单的作品,却让笔者读到了不一样的内容。

进入简评,尽可能用最少的词汇解读最深的内涵。

故事讲了什么?

1,讨薪(举步维艰)

2,赚钱(远渡重洋)

3,爱情

a,嫁给“爱情”---ada+Souleiman(一场春梦过后,“自由”觉醒了)

,嫁给“金钱”---ada+Omar(更多的是“包办婚姻”成分,这样的爱情,不是每个人都适用)

4,领钱(魂归故里)

5,释放(爱情的力量、自由的信念)

将这些“词汇”串联在一起,组成了本剧的故事线:讨薪男魂断大西洋,痴情女情定镜中影。横批“痴心绝对”。

现实意义及启发?

1,爱情是什么?

最初是“卿卿我我”

随后是“展现真我”

接着是“无视你我”

最后会有两个结果产生。一,穿越双方的缺点,走进彼此;二,执着于完美的错觉,分道扬镳。

2,迟到的公义

讨薪之人在死之后,才得到了应有报酬,这个结果令人唏嘘,这类“迟到的公义”,在现实中,不少见,尤其是发展中及落后的国家,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为什么?因为“人微言轻”、因为“各类缺失”。如何解决?一声叹息...

3,大海的意义

a,即是“围城”,城里的想出去,城外的想进来。

,即是“隔阂”,分割了两个世界---贫穷与富裕。

c,即是“包容”,忘记背后,努力面前。

d,即是“自由”,追云逐月,朝着梦想乘风破浪。

一个简单的故事,折射出了世界的丑陋与美丽,细数了人间的善与恶,海的另一边,是“新生”、是“希望”,或许更是“失去”、更是“徒劳”。

终。

编剧★★★★☆(故事设计不出挑,胜在“真实”)

导演★★★★★(对于故事的调控及作品整体的把握,比如摄影、剪辑、配乐,堪称“高能”)

演员★★★☆☆(女主的容貌堪称“沉鱼落雁”,男主的演技也就“神经兮兮”)

剧情★★★☆☆(故事简单,道理通俗,看着不累)

视效★★★★★(美学再现)

音效★★★★☆(非洲的音乐,原生态的魅力)

推荐度★★★★☆(此情可待)


本文章为汉语心得记录网文章频道经典文章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