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汉语心得记录文章 经典文章 浏览文章内容

《几度春风几度霜》观后感精选

hanchuanzi 汉语心得记录网 2022-10-28 11:33:18 274

《几度春风几度霜》是一部由阿伦·雷乃执导,萨宾·阿泽玛 / 芬尼·阿尔丹 / 皮埃尔·阿迪蒂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几度春风几度霜》精选点评:

●7.7;你還沒找到嗎,它正附於你身

●和女主死后两个男人的那场戏比起来前面都是神经质的渣。在那场仅由两个男人的对话完成的戏里,得以听见最美丽的遗书,最诚挚的狡辩,最隐忍的真情。

●【B】舞台剧、话剧与电影,在如此特定条件下,似乎永远无法被分割。

●敢再爱的扭曲无聊一点?

●三幕剧式的舞台剧电影,演员表演和剧本台词都非常抓马,靠表演和台词将剧情内容完整展示。他俩都认为她爱的是另一个他,而婚外情的考验无非是徘徊在欲望和礼数之中。

●台词,这部电影的台词做到了所说的契诃夫所说的“在舞台上应该像在生活中一样复杂和一样的简单。人们吃饭,就是吃饭,但与此同时,或是他们的幸福在形成,或是他们的生活在断裂。”

●演员出彩 开头结尾喜欢 重现久远的读小说的感觉 怀旧使人为其增添美好光环

●神经质的女人真心迷人 也真心吃不消 3个前滚翻后滚进了河 干的漂亮

●发了疯的一见钟情,发了疯的婚外恋,同样是深情,同样是悲剧。PS:这海报看上去很邪恶!

●13.1.17/资料馆。戏剧的,太戏剧的,坚持看完就是胜利,总之你爱他,他不爱你,他爱你,你不爱他,两个人相爱注定要分手,整个戏的高潮全在阿泽玛的那几个跟头里了。我好喜欢皮埃尔家的那个靠着书架的沙发怎么办?我怎么看都觉得演表妹的贴上胡子就是纯爷们怎么办?

《几度春风几度霜》观后感(一):雷乃的“左拉风”

包括Mon oncle d'Amérique,Je t’aime,je t’aime... 雷乃的风格,虽然谈不上有精深研究,但是确实深感“左拉风”hhh

无论是本片的场景对白,或是生物理论的试图展示,亦或是科幻描绘... 迷茫和未知并不会成为一个直观感受,而整个叙述过程才是它们的解释。

对生活本质的思考本身就没有对错,更没有答案,所以思索本身亦是一种迷茫的漂浮,雷乃就是在努力纪录下这些漂浮吧。

《几度春风几度霜》观后感(二):灵性损毁

在可以想象的表演局限下,简单几个室内场景,居然可以构建出如此细节充沛,张力十足的感情纠葛,太令人震撼了。

只是我对活泼/自私/爱情都已陌生,再去装腔作势形容这部片子,也略有辛苦。

与爱你的人结婚:自私快乐的女孩如此葆有青春的活力和永远的趣味。只是音乐家的一席话,不小心偷走了她的爱情。音乐家喜欢的,正是这种顽皮动人的家伙,她们冲任何人抛媚眼,制服所有男人于自己裙下。他并不知道,自己这位细述爱情故事的才子,已经俘获了又一位灵动的少女。

轻浮从来不是贬义词,尤其当它与快乐相伴,

更改又履行的约会,两个人已经开始在丈夫背后的幽会。萨宾在这部戏中弹钢琴的姿态太美,全身心投入,正如她投入一切快活的行动。被侮辱后又保持着一直的优雅。

只是最后结局太凄怆,果真是她唯一一次欺骗深深爱她又了解她的丈夫。

《几度春风几度霜》观后感(三):轻吻你的忧伤

当这部闷得发荒的电影出现在法国文化中心的时候,我想很多人都快疯了,但这确实是一部艺术水准很高的电影,虽然观众很多人睡去,很多人笑场。

它继承了欧洲传统知识分子电影的精髓,故事引发思考,思考探究人性。影片的开头的确让人昏昏欲睡,对白拖沓冗长,剧情推进缓慢。但这像是一个寓言,反映了人物内心的焦灼与矛盾。影片最后才开始发力,对白越来越精彩,节奏也越来越快。感情的强烈迸发把观众从一个极端带向另一个极端。

纪录似乎是欧洲现实主义电影一个惯用的方式,影片不带有道德倾向,只是叙述,故事结束,影片既结束,残酷而冷静,留下的却是无尽的思考与评判。从这个意义上,导演和评论家的分工是那样的明确。

这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却能让你在观看过程中,不断的反观自己,思考人生。

男主角由于过往的经历,不相信女主角爱的纯粹,虽然他也很爱她,却始终由于道德的愧疚刻意保持着爱的距离。女主角为此痛苦不堪,一方面她有着同样背叛的罪恶感,一方面她对男主角的爱,如此执迷,不容侵犯。背叛与专一,在她身上成为矛盾的混合体,最终导致了毁灭。

在这部电影中,男人的爱被无限缩小到无情,女人的爱被无限放大到无私,从而可以窥见导演观察爱的角度。

《几度春风几度霜》观后感(四):那些善良的人啊永远摆脱不了生活带给他们的痛苦

1986年,法国导演Alain Resnais将1929年Henri Bernstein的同名话剧Mélo搬上荧幕。三个人,简单十场戏,干干净净,没有酷炫的机位,没有额外的“动作”戏,也没有复杂的后期剪辑,全凭台词和演员的表演拿捏,他们只站着或坐着说话,就把一场三角恋的纠葛演绎地刻骨铭心。简单的形式包裹着复杂的情感,这样的电影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呈现生活。正如契诃夫所说:在舞台上应该像在生活中一样复杂和一样的简单。人们吃饭,就是吃饭,但与此同时,或是他们的幸福在形成,或是他们的生活在断裂。 Marcel和Pierre是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的同学,Marcel的演奏事业开展得很成功但四处漂泊,至今孤身一人;Pierre娶了Romaine,享受着巴黎郊区的家居生活。1926年三人第一次晚餐。聊天中,Romaine爱上了Marcel的忧伤,之后两人一边偷偷幽会,爱得痴缠;另一边又看不到这段关系的出路。最终Romaine在绝望中走进冰凉的塞纳河里自尽。Pierre遵从Romaine的遗愿娶了她表姐克里斯缇娜,还生了一个孩子。他的生活似乎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但其实Pierre对Romaine的死一直难以释怀。搬去突尼斯之前他去找了Marcel,问他Romaine是否爱上过他,但遭到Marcel的坚决否认。Marcel,Pierre和Romaine三个人的情感纠葛,其灵感似乎来自于钢琴大家勃拉姆斯、舒曼、克拉拉三人之间的故事。 列夫·托尔斯泰说:“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心地,造就不同的爱情。” Pierre和Romaine无疑是相爱的一对。在Pierre眼里Romaine乐观风趣,总是人群中最活跃最闪耀的那颗星,他毫无保留地爱她的一切,给她自由,即使没有给他生小孩,他也不会因此少爱她一分。但Romaine在他的这份爱里并没生长出匹配的踏实与幸福感,她表面大大咧咧,其实骨子里敏感又脆弱,她甚至认为贤良温柔的克里斯缇娜更适Pierre。在见到Marcel的那晚,却被他的伤感与单纯吸引,深陷其中无法自拔。Marcel是单纯的,对待爱情不容有半点瑕疵。如果发现关系中的另一方有丁点隐瞒,他会认为对方背叛了他,自己成了别人的牺牲品。所以在生活里他找不到快乐,也失去了对快乐的期望。漂泊、孤单、忧伤的他对Pierre和Romaine甜蜜安定的生活羡慕不已,准确地说是崇拜优雅、骄傲的女主人Romaine。当她背着Pierre来到他家时,他顾忌与Pierre的友谊一开始拒绝了她,但她的坦诚与魅力最终击败了他。两人爱得难分难舍。Marcel希望她陪伴他一起去南美洲演出,但她没有同意。他希望回来后她已经重回自由身。可是当Pierre生病后,Romaine偷偷跑出来见Marcel,他却因良心过意不去坚持让她回到Pierre的病床边。他说,我会带你离开,但是他病的时候不可以,绝对不可以。我们会毁了我们的未来,我会讨厌自己……我是一名罪人……我很堕落。不仅如此,他那多疑的毛病又发作了,问Romaine在他外出演出期间是否有见其他人?!或许就在这个时候Romaine彻底绝望了,她最担心的事还是来了。Marcel并没有那么爱她,或者说爱得不彻底。曾经Romaine趴在Marcel家的地板上忧心忡忡地问:“如果我们引起悲剧,那会毁掉你的一生的,对吗?你对我的爱会怎样?会讨厌我吗?我知道会这样的。” 爱情的力量使她几乎冲破世俗的藩篱,去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Marcel的罪恶感让她陷入了绝望,她看不到这段关系的希望和出路。忠于自己感情的Romaine,勇敢而真诚,她无法对着Pierre弹那首勃拉姆斯的曲子,正如她无法从家里逃离出来后再掉头回去一样。又一次她选择勇敢,直面死神,在绝望中自杀。 这些善良的人啊永远摆脱不了生活带给他们的痛苦。Romaine去世已经三年了,Pierre依然在痛苦中疑惑,无法找回平静。他希望Marcel能给他一个明确的答案。他列出了种种指向Marcel的证据。Pierre乞求Marcel:“如果你跟我说实话,真正的实话,我就可以得到解脱,我不和你开玩笑。我不是一个爱妒忌的人,我需要平静。我愿意不惜一切代价找回平静,听我说,我已经不恨马尼什了。只有你,可以改变一切,你有勇气、智慧,马塞尔,明天我就要走了,不要让我活在疑惑中。” 可马塞尔却说:这个女人从来没有爱过我,她从来没有爱过我。Romaine在我眼里像个孩子一样任性,享受生活,精力旺盛,喜欢娱乐。Marcel其实什么都明白,从那晚三人第一次晚餐心里就明镜似的。伊人已逝,他又何必打破沙锅问到底,非得从Marcel嘴里刨出个所谓的“真相”呢?!深陷痛苦,实因放下太难。三年了,他依然无法接受她已离去的事实。 面对痛苦的Pierre,克里斯缇娜也曾想把Romaine和Marcel之间的秘密告诉他,但最终还是接受了教士的劝解,他对克里斯缇娜说:“痛苦本身是无辜、干净的,会随时间而消减,慢慢融入宽容,但是你要小心那些可能扭曲这些情感的东西,要保护好伤口上的绷带和药膏,相信一个老教士的话,失望、受辱、欲望、嫉妒、仇恨,这些行为很快能置心灵于死地。” 生活啊,自会消化一切,既不要人帮忙,也不要人同意…… 电影最后Pierre与Marcel的那场对峙戏真是精彩,两个儒雅的男人坐着或站着说话,却把各自断裂的内心鲜活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一波一波的情绪后浪推着前浪,来势汹汹,又席卷而退。无奈的Pierre只能请求Marcel跟他共奏一曲,希望音乐能治疗他心里的痛,生活给的痛。 本片获得1987年凯撒奖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奖。

《几度春风几度霜》观后感(五):人生看不清却渴望永恒

本片共10幕,分享几处感触较深的点:

第6-8幕,对心理变化的刻画从而对人性的展现非常值得探究。对于Romaine,其实自从一见钟情后,与Marcel的情愫在增多的交集中渐丰,也愈发依赖,但是,这样的爱慕之情更应该定义为一种理想主义的相投,因为回到生活,她不能彻底放下深爱着她的Pierre。她不敢面对Pierre被背叛后可能产生的结果,也不希望辜负Pierre,所以在内心深处,始终无法说服自己一走了之不管不顾。但是另一方面,对Marcel的爱也是真挚的,只有和他在一起,她才是真正快乐自由幸福的,那是她心灵真正的归宿。所以,人性的复杂自现:真爱,值得努力追逐,无畏一切,但是羁绊住脚步的那根线,真的舍得间断而去么?理想主义的美,真的会胜过对现实的留恋么?Romaine一方面逃离着现实,渴望走向心中的期许,一方面又找着机会留在原地,看似精神的分裂其实正是这些纠结在勃发。

主流价值观总是觉得出轨是一种不忠,是一种情感的自私,殊不知伦理永远落在理。私人若彩虹,心中的情意渐浓,许多事情是不知不觉的,情感的产生并不可控。所以当冥冥中的的积累,演变成不得不面对的选择,看着眼前那么多的放不下,在内心这样撕扯煎熬的时刻,正也是体现人性本质的好机会。而这部电影,描绘出了人性真正的善。Romaine既不想伤害深爱自己的Pierre,也不想Marcel和自己背上那么重的心里负担悲哀的活着,但却也不能背叛自己对Marcel一腔热血,所以她的选择是自杀。选择结束这个世界的生命,把对Marcel的爱埋藏在心里,带向另一个世界,而不背叛Pierre。理想与现实打了个平手。

这一选择:把整个人物以及叙事推向了真正的高度,人,产生了有悖伦理的情感,但是没有选择真正背叛,但也不屈从与现实,仍然保持着此刻内心对爱的仰望与坚持,以死亡去两全必须面对的两面,这才是真正勇敢而庄严的灵魂,这才是真正的善良。

就好像我们常说,犯了错误没事,关键要勇于面对和承认。这大概是最言易行难的一句话,世界太多的装腔作势与自欺欺人,日益积累,最后都演化成了异性的邪恶。因为简单的真实总是残酷犀利,Romaine以死坚守了她的底线,遵从了她真实的内心,既没有辜负理想,也没有辜负现实。

人性最本质的善,在激烈的斗争中被挤压出来,显得弥足珍贵动人。 Romaine虽然在现实中无法看清自己的人生应该何去何从,但是她的内心却希望自己的爱以及爱他的人永恒……

第9幕,教士的看法对电影表达的精神内涵进一步升华。痛苦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邪恶的憎恨而产生的痛苦。因为纯澈的痛苦是对失去的不舍与不愿面对,生活继续,在生活的长河中,那些曾经的情感与留恋终将成为回忆而习惯。但如果夹杂了负面的敌意,那人性中的报复与反抗心理会促使自己永远记在心里,企图去释放不满,而面对现实又难免无奈,长此以往,自我折磨反复,终无法获得幸福。所以真正的善,并不是做一切合乎情理的事情,而是做不“引恶”,不带来负面情感的事情。之所以《老子》中始终强调“不争”这一概念,其实深究到底,正是因为不争才不引人嫉妒,也不妒忌他人;不争才不憎恨失败,不择手段地追逐优越……不争,因而不会带来让内心困惑迷乱的复杂负面情欲,从而使人保持身心真正的净洁与和善。

这一段跳出Romaine本身,从处理Romaine真相的角度,阐述了为人的真善、处事的奥义。

其实Marcel本身的性格特点也很值得探索。追求万事百分百的完美,追求爱百分百的忠贞,因而试图绝对控制一切,一旦有所瑕疵,立刻敏感猜忌。面对选择,考虑到难以周全的种种,怀着内心本质的善,优柔寡断,就好像面对病态的Pierre,难以决心带Romaine一走了之。这类人,很多时候会被认为是内心深处的自卑,但我觉得未必。更认可这是因为:一方面天生缺乏足够的安全感,而产生的强大的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生性善良,因此非常照顾和在意身边人因自己而产生的感受,从而在生活中逐渐形成“极致完美主义”。他们本身未必是自卑的,只是担心自己被伤害,同时也担心自己伤害他人。Marcel担心被爱人背叛,担心好友因自己而更加悲伤,正是这2点的体现,所以我觉得,Marcel本身的性格特点也不仅造就了故事的合理性,也很契合现实社会中“极致完美主义”者的行事作风。

本身是一个“出轨”的故事,但是整部电影可以带来的,是在这个概念下更加宏大而有层次的精神世界与设计格局。Resnais许多技法处理,凭上文提及的一二可见一斑,电影真正的意义在于仔细品味剧情的过程中启发个人的精神世界,也许个人感受未必符合原作,但这正是电影的精神意义所在。


本文章为汉语心得记录网文章频道经典文章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