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禅的故事》是一本由作者:易中天 / 绘者:黄永厚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禅的故事》精选点评: ●有的时候感觉被启迪了,有的时候想想又觉得还是啥也不知道。 ●黄永厚的画还是不错的。 ●通俗易懂,但是也过于简单。比不上中华史的禅宗兴起。 ●是真佛法在人间,满船空载月明归 ●破执难,破执难 ●非常的通俗易懂,是我寻找的那种禅宗哲学的科普书,但不能算是佛教的科普书。唯一不足的就是写的太短了,还标价这么高。。。。。这也真的是略坑啊。。。。 一沙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花一如来,一树一菩提。禅的思想在于悟,不在于顶礼膜拜,不在于繁文缛节。好像王阳明的心学,人人皆可圣贤,佛理自在人心。 ●喜欢书中提及的禅机故事。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有些地方可能不太正确,但是作为一本禅宗历史的科普书籍已经很不错了,浅显易读。但每章开头的打油诗实在受不了,懒得吐槽了 ●评书体~ 佛教的根儿是“不可知论”? “机锋”不就是“抖机灵”么? ●关于禅宗的小科普书,很有意思。 《禅的故事》读后感(一):禅宗的兴趣入门,尚可 大约可以算是易中天的《中华经典故事——禅宗故事》的扩充版,引用了算是耳熟能详的禅宗公案,其实在小时候看蔡志忠的《禅说》、《六组坛经》都看过。总的来说作为一个普及知识、兴趣入门的书,尚可,但至于说点评分析的如何,倒不太值得一提,也许也是因为本身的定位,不过是个普及吧。不了解禅宗的,看看还是不错的入门读物。 《禅的故事》读后感(二):入门 通俗 易懂 有趣 禅源自印度语"jana"静的意思,音译"禅那",后世称"禅", 禅宗发源自印度, 释迦摩尼讲法时通过“拈花微笑”传给摩柯迦叶, 摩柯迦叶及之后在印度传了28祖, 菩提达摩是禅宗在西天二十八祖, 中国南北朝时达摩到中国传法,是汉禅宗始祖。 时梁武帝慕名问道与达摩 梁武帝: “大师,我修众寺庙,抄众佛经,广供养,我功德如何?” 达摩: “无有功德” 梁武帝: “明明功德巍巍,大师为何说没有功德呢?怎样才是功德?” 达摩: “不可着功德之相,自净其意,自空其体,不着贪相,不以世求。” 鸡与鸭讲,谈话并不愉快 后达摩到少林寺后山洞中面壁9年,后传衣钵与慧可,授<楞伽经>四卷,并立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这些故事当然大抵90%以上是扯淡的, 印度那二十八祖印度历史和经书上不可考,所以叫教外别传,就是体系外的,所以无记录,倒也能自圆其说,不过禅宗在中国快速传播,尤其为很多士大夫所接受是事实, 我们知道就有苏东坡与禅僧佛印的故事。 那么禅的核心精神是什么呢, 总结来看几点, 一是悟,禅不是知识,通过讲授就具备了,所以在禅宗这里,有没有文化不重要, 六祖慧能就是文盲, 有没有地位不重要, 几代祖师都是地道草根, 有没有悟性是关键, 禅宗师父干什么的, 可以帮你悟, 比如用讲故事,禅宗里叫公案, 给些提示啊, 禅宗叫机锋, 甚至用粗暴的呵斥和殴打都有, 手段不一而足, 主要还是靠自己悟。 悟可以是快或慢,既顿悟或渐悟, 顿悟是六祖慧能南宗观点,渐悟是神秀北宗的观点, 神秀后北宗无继, 南宗光大。 二是执,或破执, 执则迷,迷则不悟,破执就是去除一根筋, 破了执就是自由了, 每个人都有各种执念, 破执是很难的事情, 要破我执,法治,空执, 我执就是自我执念, 法执就是对规则的执念, 空执就是对空的执念, 这个不好理解, 万法皆空, 鸡汤常说的放空, 怎么还有执, 执着于空,开口闭口说空, 你认为空无, 就是实相?也是执, 空也是空。大乘佛教观点就是: 非有 非无 非亦有亦无 非非有非无, 其实翻译成计算机语言就是 0 1 00 11 都不是。 书里说破我执就是罗汉,破法执就是菩萨,破空执就是佛了, 可见禅宗修为标准是很不同的 三是空,万法皆空,诸相空相, 这里的空也是空, 不是说这杯水空了, 这是实相, 落入实相又非空, 所以, 禅宗不可说,一说就错, 就是一说就落入实相。 靠体悟吧。 这本小书可读性好, 关于空和执的理解精道, 关于禅宗的核心要义不够系统, 这本书是易中天讲演稿, 是关照的趣味性和可讲性, 了解个大概还是不错啊, 关于破执里边的一些故事有趣 补充:禅宗法脉记要 禅宗的机锋总像做脑筋急转弯, 待我读完六祖坛经再来评价 《禅的故事》读后感(三):禅的智慧 在春节回家的火车上用 kindle 读完这本200多页《禅的故事》的大部分,觉得挺有意思,在此做一些总结。 序、禅没有意义 禅宗的特点: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是智慧的一种,追求的是最高智慧,故不可说一、起源 如是我闻:大部分佛经开头都是“如是我闻”,是弟子对释迦摩尼演讲的记录 天花乱坠:讲经时,感动了上天,下起花雨,即为天花乱坠 拈花一笑:佛祖有一次拈花示众,只有摩诃迦叶笑了,于是佛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就是禅宗的起源。 法门:修成正果的门路 涅槃妙心:最高智慧 正法眼藏:又名清净法眼,泛指佛教的正法 心意相通 -> 契合 -> 默契 -> 心领神会 -> 会心一笑 -> 心心相映二、衣钵传人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另立一个学派传递佛法(即禅宗) 修成正果:按照佛门正道修行,得到正果,否则为盲修,结果是邪 证得之果:得到证明的正果 以心印心:以心相证,心照不宣即可 法嗣与传人: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三、传入中国 菩提达摩:将衣钵和禅宗传入中国 一苇渡江:达摩离梁武帝而去,折了一根芦苇渡江而去,到了北魏 面壁九年:达摩在少林寺后山面壁静修多年 (二祖慧可)断臂立雪 只履西归四、五祖和六祖 四祖道信 五组弘忍 慧根:领会佛法的天赋 法器:具备传承佛法才能的人 菩提本无树:惠能与神秀做偈,衣钵最终传于六祖惠能 历史都是胜者写的,实际上神秀可能才是真正传人,但是北传禅宗没落了 惠能开始不传衣钵,不再单传五、南传禅宗 发大慈悲 慈航普渡 自度:到达彼岸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度人需自度 (不明白时师度,开悟后自度) 风动幡动,心动 不二:非常非无常,非善非无善 不二法门:明白常与无常并无区别,善与不善并无区别便是不二之法六、净土宗 净土宗是佛教与本土化的产物 净土宗求来世 四圣谛:苦、集、灭、道 观音:大慈大悲、有求必应、千手千眼、万千化身 东晋高僧慧远是净土宗的始祖七、禅宗的优势 - 回到人间 无神 佛法就在世间,修行就是生活 百丈怀海改革:创立《禅门规式》,规定僧尼必须参加生产劳动,自食其力 荤腥并忌(印度佛教忌荤不忌腥) 禅院制后来为书院所效仿八、立地成佛 佛的本质即觉悟 无上等正觉:无所不知的最高智慧,又称为菩提智慧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众生 <自觉> -> 罗汉 <觉他> -> 菩萨 <觉行圆满> -> 佛 佛无定像 禅非坐卧 南顿北渐:顿悟与渐悟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九、机锋与破执 机锋:机缘之锋,又叫禅机 执: 执则迷,迷则不悟, 所以需要破执 我执、法执、空执 破执极难,需要机锋 传灯:佛法如明灯,可照亮人心,因此传法又叫传灯 崇信点灯灭灯 读经无用 (然而一定不能读也是执) 坐禅无功 (一定不能坐也是执) 禅在梵文中指静虑,这个梵语词翻译为英文又叫 冥想 禅宗主张可以总结为四句话:净土无理、佛也是人、读经无用、坐禅无功十、非常手段 打哑谜 (赵州和尚) 禅不可说 当头棒喝:临济喝,德山棒 丹霞天然喝骂佛祖 (直接了当地破执) 破我执是破执,不是破我 不昧因果与野狐禅 禅经常采用否定的表达(禅宗史否定的哲学) 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 想入非非:非想,非非想,非亦想亦非想 禅是需要有机智的,有机智才会有机锋十一、自由之路 认识自己的心,通往心灵之路即通往自由之路 智慧和知识是不一样的 (知识可以传授,智慧只能启迪) 启迪智慧需要机锋,机锋需要契机,即契合的机缘 (如牛顿的苹果)《禅的故事》读后感(四):几乎贡献了半部中国成语词典,他们讲段子写香艳诗放飞自我成禅宗 一部禅宗的历史,几乎就是整个佛教在中国自救自度的历史。 (一) 立地成佛 佛教传入中国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水土不服。 因为中华本土并没有宗教传统,道教是佛教来了以后才被创造出来的。 所以从东汉到魏晋,这个外来宗教往往被大多数人看作巫术的一种,龟兹和尚佛图澄更是只好靠装神弄鬼变魔术来打动那胡人皇帝。 那么,佛教又怎样才能立足华夏,站住脚跟呢? 达摩祖师完美的解决了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难题,让佛教禅宗中得以在中华大地立足生根。 达摩祖师是个讲故事的高手。 首先神化自己的创始人,释迦摩尼佛祖。说老大讲法太精彩了,下边坐着的一圈神仙听众,听到精彩之处,忍不住纷纷把鲜花朝讲台上扔,五彩花瓣落下如同下雨,精彩的演讲,让地上的石头听了都忍不住点头称是,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祖登坛说法时的动人场面。 老大就连收徒弟传位都非同一般。话说那天佛祖在灵山说法,诸神感动,天降花雨。佛祖拿起一朵花给大家看,多数人都莫名所以,只有摩诃迦叶一个人破颜微笑。于是佛祖说:刚才,我已经把最高智慧通过特殊途径传给了摩诃迦叶。 后来的佛祖们也都自带网红段子手光环。 公元526年,菩提达摩在广州登陆。 一个外国人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怎么才能快速涨粉呢? 网传,那天菩提达摩离开金陵来到长江边,随手折了一根芦苇,站在上面飘然而去。 大魔仙小露一手,立即登上微博热搜榜首。瞬间圈粉无数。 为了保持话题热度,他又找到河南少林寺背后的嵩山半山腰一个山洞,玩起了真人野外生存直播。 菩提达摩在山洞里终日默然,一言不发,小鸟都在他肩膀上筑起巢来。 真人直播坐山洞,这个绝妙的点子引发了巨大轰动效应,精准吸引了原本就厌世信佛的粉丝群体。 达摩的“微信公众号”很快就篇篇十万加,尽管上面一个字都没有。 (二) 普度众生 立足之后,如何让佛家思想传播开来,老百姓都能积极参与,并让大家路人转粉,也是一门大学问。 大名鼎鼎的玄奘法师努力过,为了求取最正宗的佛法,不惜千辛万苦远涉万里,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取回佛经。 玄奘法师载誉归来时,受到了太宗皇帝礼遇有加的隆重接待,长安市民万人空巷的热烈欢迎。帝国政府还为法师的译经活动提供了种种方便和大力支持,玄奘和他的弟子窥基也共同创立了法相宗唯识论。 可惜因为太专业,要不是吴承恩老先生编了一部西游记这样的神话故事,我们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大法师和万里取真经的故事。 而净土宗的最受欢迎之处,就是用通俗易懂的道理和简单易行的方法,让佛教迅速传播开来。 他首先教育大家,人生的真相就是两个字:痛苦。 生老病死,贪嗔痴怨,各种悲惨。总之,人生就是无穷无尽的痛苦相伴一生。 然后告诉大家,痛苦的根源是你投胎生错了地方,现在在东方这个满地秽土的地方。 随后悄悄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有一片西方净土,那里没有痛苦,只有欢乐。 知道你一定会问怎么去那里,还知道你一定会担心船票是不是很贵? 我佛慈悲,以上都不是问题。 你只需要念诵几遍“南无阿弥陀佛”就行。 当然要注意,“南无”不能读成难吴,要读如那摩,意思是致敬。 因为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也是往生净土的接引佛。只要虔诚信仰阿弥陀佛并向他致敬,他就能在你临终之时把你接到西方净土去,还给你办永久居住证。 啊?还要等到人死之前?! 可是我支付宝花呗,明天就是到期还款日了。我可是眼前这道坎就过不去了,怎么办? 好吧好吧,佛祖也服了you。 看你可怜,免费赠送一套现世解决方案:虔诚地念诵“南无观世音菩萨”。 这个你懂得,有了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保佑,请问你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观音菩萨解决现实问题,阿弥陀佛解决归宿问题,今生来世都有保障。而且修行的方式简单到只要念诵一声,既不苦,也不难,还很方便,专为懒汉伸手党量身打造,实在是居家旅行,走亲访友必备良方。 于是佛教一下子普及开来。神州处处都有善男信女,双手合十,喃喃自语,虔诚礼佛。 (三) 灭佛兴佛 佛教的发展伴着历代皇权的更迭,一直起起落落,多次甚至是几乎走向灭亡的边缘。 历代统治者对佛教并不放心,灭佛的事件一再发生。北魏的太武帝,北周的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都有毁佛灭佛或整顿佛门之事,史称“三武一宗”四次大法难。 痛定思痛,历史上佛教先后开展了几次大的改革自救,实现了自身的涅磐重生。 佛教让统治者放心不下的,首先是自成体系,独立性强。 五胡十六国以后,僧尼不入编户,不纳赋税,不敬王者,许多寺院甚至有着自己的法律法规和武装力量,叫僧律和僧兵。这就俨然王土之上的国中之国。 从经济上看,佛教僧尼非但不纳赋税,还要百姓供养,这就严重地影响到帝国的财政收入和国计民生,不能不引起反弹。 更严重的是,靠着佛教,外来文化和异端邪说有了“思想租界”。 那些崇洋媚外和离经叛道的异己分子,完全可以躲进那里“政治避难”,以佛祖的名义蛊惑人心,不断挑战儒家伦理的底线,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挑战皇权。 寺院超过规模,会亡国;信徒超过数量,会亡种;文明根基动摇,会亡天下。因此,在统治阶级和正统儒家眼里,佛教岂止精神鸦片,简直就是定时炸弹。 必须有一种与儒家伦理和皇权政治完全没有冲突又能自成体系的宗派,才能彻底解决问题。这个任务就落在了禅宗头上。 要想彻底打消统治者的顾虑,就必须让对方相信:寺院僧尼不但看破红尘清心寡欲,绝对不会谋反篡位,而且也不会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 于是,佛教便通过种种方式和途径,包括对寺院规模和僧尼数量的自我控制,一再向统治者表明心曲:自己将永不谋求执政地位,也不打算将中华帝国变成中华佛国。 惠能的弟子神会还在安史之乱时,以九十高龄挺身而出,设坛度僧收“香水钱”为唐肃宗筹集军费,让朝廷大为嘉许。 危机终于过去,效果也不错。至少北宋以后,佛教就安然无恙,中华文明也完全接受了禅宗,改革为佛教重新赢得了尊重。 (四)众生皆佛 我们仔细观察可知:佛的汉字写法很有意味。半边是单人旁,表示是人,半边是弗字,表示否定。佛,是人,同时又不是人,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 这也是佛教的终极问题:如何成佛? 人们总是问:路在哪里?却很少问:我在哪里?总是问:那是什么?却很少问:我是谁? 其实这还算好的。更多的情况,是常常惦记和纠结别人怎么看自己,却很少去想自己怎么看自己,或者羡慕嫉妒别人的成就,不想自己有什么问题,该怎么办。 佛教,就是主张觉悟的宗教。成佛,则是从众生转变为觉悟的人。 也就是说,佛教不是教你去找佛祖,而是让你找回自我。 因为佛教认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然而,佛性虽有,找回不易。如同任何成功的取得都要历经千辛万苦,要想修身成佛,悟道正果,找回内心,认识自我,也需一番艰苦修行。 当年禅宗五祖传位,自己的两个弟子都很优秀,于是搞了个作偈比赛,谁的偈诗水平高,谁就接任掌门人。 大弟子神秀在师兄弟中水平最高,他的偈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然而,却被师父弘忍点评说:唉!你这是尚未入门啊! 当时,还是寺院厨房烧火僧的惠能,也写了一首偈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不用多说,高下立判。为什么呢?因为这就是佛教的本义,也是禅宗的主张:世界在本质上都是无,因此也叫实相无相。 参禅苦修多年的大弟子都没有悟透佛法,何况你我常人,所以认知世界、认识自我不容易。 慧能历经艰险,终于成为禅宗六祖。他一路南行回到广东,在广州法性寺甫一亮相即语惊四座。 那天,寺庙里面的幡(旗帜)翩然起舞。一众僧人议论纷纷。 问:幡是无情物,没有意识,怎么会动?答:风吹幡动。 又问:风也是无情物,怎么会动?有人说:因缘和合。也有人说:幡不动,风自动。 这时,惠能从人群中站了出来,对众僧一声断喝:什么风动,什么幡动,都不过是你们心动! 又是一语道破佛门玄机。因为佛教最看重的就是心,认为一切皆由心造,万法皆由心生。 这样看,风动幡动,岂非都是心动?不过,如此透彻了悟,一般人做不到。能说出这话的,必是肉身菩萨。 佛是佛陀的简称,梵文Buddha的音译,意思是觉悟的人。 佛祖释迦牟尼本是净饭国王子,跟普通人并无两样。后来他成为佛或佛陀,就因为觉悟。 觉悟到什么呢?无上正等正觉。 这是能够真正掌握一切真理,如实了知所有事物,从而达到无所不知境界的最高智慧。 最后再讲个香艳故事吧。西晋美男子潘岳小名檀奴,于是女孩子就把心仪的帅哥叫作檀郎。帅哥哥到家里做客,千金小姐不便出面相见,就频繁呼叫丫环小玉。其实她什么事都没有,只是想让情郎记住自己的声音。 于是就有了有两句诗: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当时有位大宋提刑官在请教修行悟道的法门,法演笑眯眯地看着他说,这句情诗你懂得? 官员听罢,唯唯诺诺而去。 和尚圆悟勤听了五祖讲禅,也做了一首香艳体诗呈给禅师: “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五祖一看,高兴了,遇人便说圆悟勤参得禅了。 它告诉我们的道理是:通过什么途径觉悟,是吃饭、睡觉还是喝茶或者恋爱,都无所谓,因为频呼小玉原无事,甚至就连“檀郎认得声”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认得心”。 认得心就是认得佛,也就是觉悟。 认识自己是一件漫长的、足以持续终生的事情。这个过程既是一场探索,又是一种学习。因为“自己”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我们在变化,也在成长。 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佛与众生,只有一念之差: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但好在,人生很长,风景很美。在了解自己的旅途中,有禅宗相伴。 禅的故事7.3作者:易中天 绘者:黄永厚 / 2018 / 浙江文艺出版社 《禅的故事》读后感(五):禅,就是心灵哲学;从正念视角解读书中的15个故事/诗歌 我们最初是从英文文献中了解到正念冥想,深入之后,才发现,和中国的禅宗有很多相似之处,于是想找几本有关禅的书,来读一读。随便一搜,就搜到了易中天老师的《禅的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串起了禅宗历史的经典故事、观点,其中也有作者对禅的理解。既然是禅的故事,哪本都一样,说的都是典故。 我们提取了书中的15个故事/禅诗,从正念视角予以解读,希望桥接正念与禅,这两套语汇。于是有了下面这篇文章。 禅与正念,什么关系?一提到禅,很容易让人想到宗教,但这可能是对禅的一大误解。正如书里说的,“作为佛教的一个宗派,禅宗是宗教色彩最淡而哲学意味最浓的。它其实就是人生哲学”。 禅宗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经本土化后,衍生的宗派。从公元526年起,禅宗初祖、印度人菩提达摩在广州登陆后,禅学已经在中国发展了将近1500年。 期间,每隔百多年,就有一些领悟能力极强的禅师,提供新的阐释。这些精辟的语言今天读起来,仍然鞭辟入里。抛开古今中外语言的区别,在本质上,禅和正念说的是一码事。 而实际上,正念冥想也是佛学在流入西方后,其思想精髓被提取出来的结果。近年回流中国,从英文翻译成中文,彻底变成了人人都能听懂的大白话。 今天,我们就用正念大白话来解读禅的故事。我们一边引用故事 ,一边解读。 我们录制了音频,首发于公众号 Mindiverse。想听的朋友,可以点击这个链接。 以下是文稿,一个小提示,这是一篇干货长文,约7000字。如果这次读不完,可以收藏,找一个安静的时间,平心静气,慢慢读。那我们就开始吧—— 1.禅有什么用?禅宗追求的是最高智慧,或者说是终极智慧。 终极智慧可说吗?不可以。 正如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真理,如果可以言说,那就不是永恒真理。 概念,如果可以命名,那就不是永恒概念。 禅有用吗?看似无用。但禅又是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对抗孤独,缓解焦虑,变得聪明。 《禅的故事》,易中天C:换句话说,正念有什么用?没用。正是因为没用,所以特别有用。因为当你想通过正念来实现什么目的的时候,当你有这种期望的时候,你反而无法正念了。当你对正念没有任何期待的时候,你去做正念,却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书中说,禅宗是宗教意味最淡的。或者说,禅宗根本就不是宗教,它就是一种心灵哲学,通过合适思考来唤起大脑合适的神经回路,来达到一种平静、快乐的状态。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禅,听起来好像很神秘,这是因为我们心灵的这种本质。但当我们全面接触之后,发现它比什么都来得实际,一点都不神秘。 2.禅的传播禅宗的特点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虽说不立文字,但是禅宗也留下了一些故事来启发思考。 禅起源于印度的佛教,这段历史留下一个故事叫拈花一笑。 有一天,佛祖在灵鹫山说法。因为说的太精彩了,天神都被感动,天上开始下起花雨。佛祖拿起了一朵 花给大家看,这叫拈花示众。 什么意思呢?谁也不知道。所以,在场的人都莫名其妙。众多弟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觑,只有一个人笑了。他叫摩诃(喝)迦叶(社)。 于是佛祖说:刚才我已经把最高智慧通过特殊途径传给摩诃迦叶了。 怎么传的?我拈花示众,他微微一笑。 就这两个动作,就把最高智慧传过去了。C:这个和我们传播正念是一种感觉,感觉彼此之间很近,但确实有一堵很厚的墙需要穿透。 当我们去交流、分享正念的时候,其实我们希望把正念这套神经回路分享给大家。但是,这种分享没有途径。 我们无法通过写文字,告诉你怎样。我们只能给出一些点让你去思考,点到为止。但很快你就会意识到,我们所讨论的这些东西已经触及到语言的边界,语言已经无法传达。每个人需要去观察自己的内心,才能够捕捉到这些东西。 所以说,传播正念也罢,传播禅学也罢,最大的问题就是传播。它是超越语言的,但又不得不借助语言去传播。 我们通过语言,是希望能够启发大家去思考。但是,语言是有边界的,我们只能是告诉你怎么去更好地观察内心,但剩下99%的路,需要你自己去走。 这是第一个小故事,拈花一笑。 3.一个有名的禅宗公案禅宗五祖,法号弘忍。弘忍准备交班时,便对弟子们宣布:你们都各依本性作一偈(jié)来。谁最有觉悟,衣钵和佛法就传给谁。 弘忍的大弟子神秀作诗说,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私下对神秀说,唉,你这是尚未入门呐。 而当时在厨房做工的惠能作诗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C:小时候也听过这首诗,但当时抓不到那个点。现在来理解,说的就是一切皆空。一旦我们执着于某种形式,包括菩提树、禅修,包括佛法,一旦去执着于这些形式,那就不是正念了,也不是禅了。 一切皆空,从无中来,从无中走。 4.虽然一切皆空,如何合适地看待「空」?关于空,书中还谈到了对空的执着—— 如果执着于空,开口闭口说空无,那就变成了空执。 在禅宗里,觉悟的关键是两个字:破执。执有三种:我执、法执、空执。 能破空执,就是佛。但这很难。C:怎么看待破空执?首先要认识到一切皆空,但是不能认为一切没有意义,就此消沉。 空是因为大脑神经元的活动,让我们产生想法、感受,随着神经元的变化,这些想法、感受也会此消彼长。它很空。 但是呢,我们现实世界又是存在的。人、人的关系、人性,又是存在的。既要意识到空,也要意识到周围事物的存在。 如果执着于空的话,我们就会进入一种所谓的虚无主义。认为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没有意义,那么人就会借此消沉。 如果我们不执着于空的话,那就要和谐地看待空和色的关系。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是事物的本质,色是事物的表象。一定要形成一种和谐的观点,既要去感受空,也要接受表象的存在。 这个世界、万物、我们依然存在,我们依然生活在这样一种游戏规则里面。但同时意识到一切皆空,所以,我们能产生一种和谐的状态。 身在游戏中,心在游戏外。 据我观察,这也是正念冥想中非常危险的一个点;即如果执迷于一切皆空,我们就会遁入虚无主义,认为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毫无意义,然后产生一种极其悲观的状态。那不是正念。 正念是不执着,而当我们执着于空的时候,自然就不是正念了。不执著于一切,对空不执着,对正念冥想本身也不执着。 咱们接着往下读—— 5.六祖惠能关于「度」的阐释禅宗五祖弘忍把衣钵悄悄传给惠能,并嘱咐他马上离开寺院,隐居一段时间,再出来传法。师父弘忍想送他过江的时候,惠能却说: 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一语双关,通“渡”。)C: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很多人在正念冥想的初始阶段,如果有人引导,能够更快地领悟内心的本质。 一旦大家开悟之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导师。 这也是为什么说在正念传播中,要去权威化。我们只是在大家练习正念冥想的最初阶段,提供一些帮助,来引导大家去思考,去观察。但是,绝大部分功夫来自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付出。所以,没有权威。 当大家自己领悟到之后,你就不需要任何人来引领你了。 好,咱们继续往下看, 6.六祖惠能的一首诗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兔子头上有角吗?没有。 人世之外有佛法吗?也没有。C:这话写得很好。如果翻译成正念,就是在正念里生活,在生活里正念。 正念冥想不能离开生活。恰好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人世间,有各种影响,各种动态变化,我们需要通过正念来调整自己的内心,来观察、领悟内心的变化,让我们能够掌舵于人世间这条大河。 一旦脱离了人世间,我们的生存也没有意义了。我们是社交性动物,需要在关系中找到我们的社会属性,找到真实自我。 7.什么是佛?禅主张立地成佛。什么是佛?佛的本质是觉悟。 实际上,佛是佛陀的简称,梵文Buddha的音译,意思是觉悟的人。我们知道,释迦牟尼本是净饭国王子,跟普通人并无两样。后来他成为佛或佛陀,就因为觉悟。 不过觉悟以后,就非同常人。所以,汉字便写成半边表示否定,半边表示是人的“佛”。佛,是人,同时又不是人。C:因为正念并非是一种人的自然状态,而是当我们去观察自己的内心,掌握了内心规律之后,我们重塑了思维状态,所以既是人,也不是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也不是自然的一部分。 8.觉悟的三个阶段佛是指觉悟的人。觉悟也有三个要求: 自觉:自己觉悟。 觉他:让别人、让众生觉悟。 觉行圆满:所思和所得,度己和度人,自觉和觉他,思想和行为,都完美无缺。C:按我的理解的话,这三个词有一个递进关系。 首先要自觉,我们要通过正念冥想,通过禅修,去感受和领略内心的本质,自己先觉悟。 第二,我们要通过分享这些东西,通过去给大家引导,能够让更多的人觉醒。 第三,当我们生活在一个觉醒的社会,我们周围人都觉醒的情况下,当然这是一种设想,我们每个人才可以做到觉行圆满。 当只有我一个人已经觉悟,但周围人还没有觉悟的时候,我无法做到觉行圆满。因为周围人还会产生各种歹念,我要去制止,需要去对抗,这并不是一种圆满的行为。 但我需要那样做来压制这些歹念,焕发出对方的好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无法做到觉行圆满。只有大家都正念,大家都觉悟的情况下,我才不需要去付诸于这种斗争,来去制止对方。 换句话说,觉行圆满,不只是一个人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觉悟才算圆满,这里有个隐含的前提是,周围人都觉悟了,才能真正地做到觉行圆满,那是真正地和谐。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是一个累积的过程。 9.觉悟为什么很难?禅宗认为,人不能觉悟,问题出在一个字: 执。 什么是执?就是一根筋,死心眼,不开窍,非在一棵树上吊死不可。执则迷,迷则不悟,所以叫执迷不悟。 所以,觉悟的关键是两个字:破执 破执有三关:我执、法执、空执。 首先要破的,是我执,即对自我的执着(可参见之前发布的「谈自我」)。 第二步,是破法执。法执就是执着于法,以为法就是真相。 再升级,得破空执。空执就是执着于空,开口闭口说空无。但是,一口咬定空无,就是实相吗?不是,因为这还是把无当作了有。……能破空执,就是佛。但这很难。C:空执的说法非常简练,用一个字「执」描述了所有人的症状,各种执着。 我们总是被一些虚幻所左右着,我们希望能够追求一种稳定,一种安全感。 所以,「执」似乎变成一种方式 ,我们能够利用这种执来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稳定感和永久感。但恰好是这种执念,这种幻想,让我们对人生不断的迷惑。当我们不断迷惑的时候,我们无法开悟。 「执」非常精妙,只有一个字。 看看生活中,各种执,对于自我的执着,对金钱的执着,对时间的执着,对生命的执着,对于爱情婚姻的执着、对亲情的执着,对理想梦想的执着,对于社会地位、钱权名利的执着,对于空的执著,都是一种执着。 执是问题的一个根源,但每个人破执的方式不一样。 我们都知道自己执着,但如何破执?没有人能够帮得了你,只有你自己。 你看,这是语言的边界,我们能够说大家的执着,但如何破执?不好意思,没有语言可以描述。 10. 如何破执?破执的方法有常规和超常规。常规的包括打坐等,超常规里有一种很有意思,叫呵佛骂祖。什么意思呢? 有一个禅者叫 丹霞天然,某年在洛阳慧林寺,由于天气寒冷,竟然将木头佛像烧了取暖。 院主也就是监寺吓了一跳。他呵斥说:你这是哪里来的野和尚,为什么烧我木佛? 丹霞天然不紧不慢地拨着灰烬说:取舍利。 这里说的舍利就是舍利子,也就是释迦牟尼或得道高僧遗体火化后的结晶体,历来受到佛教徒的供奉和礼拜。 为了取舍利而烧佛像,至少听起来冠冕堂皇。 院主说:木头佛像,哪来的舍利? 丹霞天然说:没舍利吗?那就再烧两尊。C:这种行为对常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但他恰好通过这种方式完美的展示了佛法。禅宗说破法执,包括这种法相,佛像是一种符号,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是空的。 当那么冷的情况下,你宁可冻死,也要去把佛像守好,那是没有意义的。 这种非常规的方式恰好是对不执着的完美阐释。 看似是一种对法相的破坏,但实际上是对法相的一种最高程度的尊敬。 书中说,因为众生执迷,总认为世界上有某种东西不能不死认,比如号称三宝的佛、法、僧。死认就执着,为了破执,只好壮士断腕以身试法,拿佛和祖师开刀。 是啊,最伟大最庄严最神圣的都可以不当回事,还有什么可执着的,又有什么放不下的呢?C:在正念冥想中,当大家到一种高级阶段之后,能感受到对正念本身的执着,那种状态反而会干涉你进一步正念。 那种状态和故事里描述的状态是非常相似的。 最终一定要突破、抛弃对正念本身的执着,来实现正念。 对正念的执着,表现为什么症状呢? 具体来说,可能是对冥想的执着,或是对正念本身的执着。比如,一个人想,我都到高级状态了,我要保持长久的正念状态。这就是执着。 如果某一天生活里有一些波澜,打破了这种正念状态,他可能会难受,一种羞愧感、耻辱感油然而生,因为他把自己当佛了。 任何时候,我们一定要谦卑,意识到我们就 是普通人,啥毛病都有。我们始终是人,人的问题始终都在。 之前说了,禅是宗教色彩最淡、哲学意味最浓的一个学派,接下来就要进入哲思比较浓厚的部分了。 11.禅宗是否定的哲学有一位高僧叫怀海。 有位老人前来请教一个别人曾问过他的问题:大修行的人还会落入因果报应吗? 怀海说:你怎么回答? 老人说:不落因果。 怀海说:好!你再问一遍。 老人说:大修行的人还会落入因果报应吗? 话音刚落,怀海就应声答道:不昧因果。 老人大悟,躬身答谢说:我已脱胎换骨。首先,这里的昧字是什么意思呢?汉语里,昧有几个意思,一是糊涂,愚昧、蒙昧;二是隐藏,拾金不昧;三是违背,比如不要昧着良心做事。在这里偏向第三个意思,不违背。怎么看待不落因果和不昧因果的区别呢? C:不落因果,它变成一种逃避,一种避免。我们通过正念禅修,要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种非常强的、错综复杂的因果链中,但逃脱不是目的。 我们不是说要通过修身养性来摆脱因果链,不是这样子的,而是我们要去观察它,不带任何有色眼镜地去观察它。当我们观察到了,实际上我们就意识到了这些因果对我们的影响。 我们依然无法摆脱因果链,但我们可以像刚才说的「不昧因果」,可以去遵循着这些因果关系来过我们的人生。 因果链是一条大河,我们是一艘船,无法逆河而上,只能顺势而为。掌舵我们的人生。 12.禅宗是否定的哲学,再来看一个小故事有人问高僧慧轮:宝剑未出匣时怎么样? 慧轮说:不在外面。 又问:出匣以后怎么样? 慧轮说:不在里面。 首先,否定的表述更准确,也更加留有余地。因为“在里面”就是在里面,而“不在里面”却未必就是在外面。其次,否定比肯定更有力量。C:这个地方也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局限。语言有非常强的绝对化倾向,比如里面,外面。 但是当我们抛开语言看的话,在里面和外面中间还有一层。里面和外面并不是连接的。它还有一层在这隔着。当不在里面的时候,包括外面和那一层;不在外面的时候,包括里面和那一层。 这一层是什么呢?它就是一种边界。 当我们用语言去描述里面、外面的时候,这个边界就被忽略了。 不在里面,不等于在外面。 不在外面。不等于在里面。 这种描述方式恰好体现了语言的局限。 13.一首禅诗船子和尚说:满船载得月明归。 一无所获,就是满载而归。 这就是禅宗的辩证法。C:正念冥想或说是禅修,看似没有让大家学到任何能够变现的技能,比如,学门技术,会一种软件,能去找份工作。这不是禅修、正念冥想能给大家带来的东西。 但是,当大家通过禅修、正念冥想来观察和修正内心,会发现当我们不再因为执着而痛苦的时候,内心是一种平静和快乐。 看似一无所获,却是满载而归。 这里不是否定大家去学知识和技能,只是提醒大家要呵护好心灵。有时候,我们看似学了很多知识、技能,但在生活里打拼的时候,我们的心理状态并不给力。 看似什么都有,却是一无所有。 这不仅是一种辩证法。任何问题都是一种角度,每个角度是不兼容的,你需要选择一种角度去看。 生活就是这样,所有事情、任何问题总是有多种角度,而且每种角度是不兼容的。 就像我们看一座山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你只能选择一个角度,你不可能同时站在两个角度上来看,人生也是如此。 至于选择什么角度来看?那就是一门学问了,那也是我们通过正念冥想需要去修炼的。那也是人生的智慧。 14.如何用禅宗的辩证法来理解觉悟?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表述什么是觉悟。 觉悟是思想吗? 不是。最高智慧不是可以想得出来的。 那么,是不要思想吗?也不是。 用《楞严经》的话说,非想非非想。 那是什么?超越思想,就像涅槃是超越生死。 不是想,不是不想,也不是又想又不想。C:什么是想?什么是不想?当我们去看「想」的定义时,特别的模糊,一种空的感觉又回来了。所以这种描述依然是对语言的一种抛弃。 我们需要合适的回路在大脑里运行着,才会觉悟。而那些所谓的神经回路,既可以是想,也可以是不想。 想也是回路,感觉也是回路。不可区分。 从神经元的角度来解读,它们是一致的。 咱们接着往下读—— 15.禅宗是否定的哲学,否定之后又怎么样呢?否定以后,就自由了。 实际上,一旦觉悟,哪里没有佛?什么不是佛?尤其是大自然,最不刻意,最无烦恼,因此最有如来佛性,也最为接近无上正等正觉,正所谓: 青青翠竹,总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般若要读波惹,意思是最高智慧,法身则是佛的真相。这在一般人看来,是遥不可及琢磨不透的。 然而禅宗却说,你想看见法身吗?春风里那青青翠竹就是;你想把握佛性吗?阳光下那郁郁黄花就是。涅槃妙心和般若智慧并不神秘,它就在你身边,而且它就是美。C:当我们说否定的时候,实际上是解脱了对语言的执着。(可参见以往文章语言无法定义你是谁,放下身份和标签,才能回归真实自我|空谈) 当我们解脱了对语言的执着之后,其实我们的「套」基本都解完了,剩下的不是自由是什么?(注:这里的套,可以理解一种思维习惯、习性,有些是从社会、文化、环境中习得的) 当我们自由地去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发现自然是最有佛性的地方。通过正念,通过禅修,让内心回归自然。(可参见以往文章正念冥想是一种技能,渗透在生活各处,从言谈举止到人生选择)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当我们的内心是自然的情况下,那必然是自由的。自由是自然的法则。 当我们的心变得自由的时候,我们也和世界上那些植物、动物、那些生物一样,也没有什么过度思考,就是在大自然里这样自然地生活着。 不是非得努着去做什么,也不去回避和逃避什么,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来了,就去接受、应对。 拥抱一切,拥抱多样性,这是大自然的美。当我们内心拥抱多样性的时候,这是我们人性的美。 结语好,至此,易中天老师写的这本《禅的故事》就读完了。我们试着从正念的视角来读禅,帮助大家把这些语汇桥接起来。抛弃古今中外语言的表象,大家说的都是一回事。 如果大家觉得这种形式不错, 可以通过转发或是好看的方式,给我们一点鼓励反馈。 我们还会继续读下去,书目不限于中文、英文、古代、现代。如果你有推荐的书目,不妨给我们留言。或许,某一次,我们就会解读那本书。一起读,一起聊。 如果喜欢我们的分享,欢迎留言、点赞、转发或收藏,给我们一点反馈,让我们调整创作方向,多分享一些大家需要的内容。 分享人—— Cico,Mindiverse创始人,荷兰在读博士,研究兴趣涉及神经科学,哲学,人工智能,数学,生物信息的交叉领域。和中西方现实的深度交互,为他探索精神世界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和推力。近年正念冥想修习又整合融汇其以往的积累,令其有所体悟,开启分享之旅。 感兴趣的朋友可关注公众号 Mindiverse,我们已经发布了多期「空谈」,偏重心灵哲学,谈人生的意义,谈影响,谈自我,谈智慧;多期「空唠唠」,关于冥想的方法、正念冥想入门的心态等各种话题。还有数十期冥想语音引导和纯罄引导。 我们目前在录制为期9周的正念冥想入门课程,计划2020年初发布。欢迎关注进展。 |
精彩图文
- 苏晚晚沈渊(苏晚晚沈渊)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苏晚晚沈渊)苏晚晚沈渊章节列表
- 我死后渣男太子哭倒城墙(温墨韬崔韫欢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我死后渣男太子哭倒城墙小说温墨韬崔韫欢列表
- 时光(时光)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正版无弹窗_大仙掐指一算退婚方能暴富小说免费阅读全文无弹窗_笔趣阁
- 傅承京沈念云(沈念云傅承京)全文免费阅读_傅承京沈念云全文阅读_笔趣阁(沈念云傅承京)
- 沈念云傅承京小说免费阅读-傅承京沈念云完整版全文大结局
- 直播算命你五行缺德(殷灵)免费小说-主角殷灵全文在线完本阅读笔趣阁
- 主角叫宁从闻沈梦璃的小说-(宁从闻沈梦璃)宁从闻沈梦璃全文无弹窗完整版阅读
- 霍斯言宋晚慈(宋晚慈霍斯言)小说免费在线阅读_霍斯言宋晚慈全本免费小说阅读(宋晚慈霍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