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汉语心得记录文章 经典文章 浏览文章内容

战略简史的读后感大全

hanchuanzi 汉语心得记录网 2020-03-13 06:24:33 244

《战略简史》是一本由[美] 沃尔特·基希勒三世(Walter Kiechel Ⅲ)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略简史》精选点评:

●看看MBB的发家恩怨情仇,更多的跟脚还是在于基于一切可被衡量的基础;现在越来越碎片化的后红利期中国商业环境里如何不停的判定迭代会变成一个日常问题;书中不停重复出现的耳熟详概念也是帮自己思考手边的工作

●382千字,400页。叙事不流畅的感觉。介绍了三大咨询公司的由来和创始故事,如其标题:主要内容是历史

●学哲学就是学其发展历史,学战略,这本书也提供了历史发展这一视角。最大的收获是: 对商业管理我们必须升级"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顺其自然的想法"。必须有不同战略路径产生不同结果的推演,定出切实可行的行动目标,当然其中也必须容许少量战术灰度,从而最终形成螺旋形的上升循环。

●1、正如书名,就是(美国)商业战略界的历史、(美国)商业战略思想的历史。美国战略管理大师们的名字,在书里悉数出现。2、人类商业领域的顶级智力生意模式。以商业战略为生意的生意场变迁。3、启发了我:理念是重要的,但比理念更重要的仍是实践的力量。(歌德的“理论是灰色的但生活之树长青”是深刻的)4、没有绝对正确的范式,这个商业战略江湖,竞争的各派以自己的、或自己相信的理论自居。

●3.5分,历史线梳理的比较清楚,稍微浅显了点

●意料之外,超出预期

●了解一下战略发展的过程,还是有点意思的,不适合用于指导企业制订战略,不是方法论,适合看看消遣

●了解到很多有趣的"黑料" 作者对于战略革命了如指掌 甚至可以具体到某家firm发了哪篇文章 十分惊人 看短评有人说是HBR的长期主编 也难怪了 对Consulting的了解越多 就越想成为其中的一员 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去到dream firm 参与到这浩浩荡荡的战略革命当中

●战略理论的进化史,以及咨询三大的发展史,贝恩也是从bcg分裂出去的,我记得波特前两年破产了

●书名《战略简史》,其实英文名应该是“战略之王”,是几大战略咨询公司的发展史,有着历史小说的趣味。同时也是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将1960年代直至2010年的40多年间战略思想的演化史融于其中,读来既有趣又有益。

《战略简史》读后感(一):企业战略的知识考古

沃尔特·基希勒三世整理了咨询公司“战略思想”产品的演变脉络,从历史的档案中打捞“战略”、“经验曲线”、“7S”等名词如何在会议室、图书馆、项目实战中诞生,逐渐变成商业畅销书里不引用不过瘾的热词。曾经人们热衷讨论“核心竞争力”、“流程再造”,到近年铺天盖地的“O2O”、“互联网+”、“大数据”,词语的热度会消退,但这些蒙上“知识”面貌的名词确实影响过不少管理者看待企业和竞争的方式。

遗憾的是,不少人对这些名词的理解过于静态,仿佛它们的内涵就是商业词汇书上简短的解释。事实上,战略思想作为咨询公司的产品,就像飘柔、海飞丝等产品一样,不断创新完善,例如2014年BCG重新探讨了BCG Matrix如何在新的商业环境适用;2017年思略特基于“能力派”思想,提出能力驱动战略以求“精实增长”。战略首先是一种思想,而后化身为方案。把握思想而不是只懂得固守名词解释才是理解的关键。

作者沿用了Barry Jones的3Ps模型,把战略思想发展史勾勒出定位主义、流程主义和人本主义三个阶段。定位和流程逐渐深入人心,但人本主义战略思想的发展尚未有重大突破,曾经闪现人本光芒的麦肯锡7S理论止步不前。作者指出的三种人本战略,培育人才、网络关联、私募基金,难说会否是下一个重大思想诞生的领域。

战略思想的未来,也许会诞生在后发国家(如中国)或新型环境(如tech giants下的竞争格局)的案例考察和总结,也许在人本理论的深入探索,也许会是跳脱出“数字派”和“人本派”的范式之争的第三条道路。可以肯定的是,洞观的视野仍然需要扩宽。

《战略简史》读后感(二):理解战略的历史,纠正对战略的偏见,发挥战略的价值

战略在商业领域作为一个西方世界的舶来品,在中国的商业世界似乎一直颇为尴尬。在实用主义至上的中国企业家来看,战略作为一种理念和方法难以落地,所以不切实际和空虚无用。而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随着市场爆发式的增长和需求巨量的释放,更受关注的往往是那些叱咤风云的企业领导者,而战略所创造的影响也着实颇为有限。但是在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战略却在帮助美国企业击败日本竞争者,全面提升企业运转效率和竞争力,实现企业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那么这其中对战略认知和价值创造的差距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或许这本书从历史的视角看待战略理念与方法的发展过程会给我们一些独特的启发。

与早已汗牛充栋战略类书籍相比,《战略简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着墨于这些战略理论与方法的优势,也没有说到底如何运用战略才能给企业创造价值,而是瞄准了一个更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战略到底是因何而存在又是如何发展的。作为资深媒体人士,作者不仅深入访谈了推动战略发展的众多咨询界、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核心人物;在哈佛商业评论任主编多年的经历,也让他可以时刻感受着战略发展的脉搏。在这样独特的优势之下,他才能以一个超然的视角,从时间和空间上来观察战略这个理念与方法的复杂综合体形成和发展的完整过程。而作为一个优秀的商业书籍作者,他也通过深厚文学功底,以结合商业传记和学术研究的独特方法,清晰的逻辑和有说服力的讲述,将战略思想的发展和推动战略发展的人与组织的历史巧妙的融合起来,形成了一幅展示半个多世纪以来战略改变世界和推动经济发展波澜壮阔的完美画卷。

而现在的中国正在以大国身份逐渐融入全球格局,中国企业也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走向全球市场,面对贸易战的袭来和国际、国内环境的日趋复杂,中国企业必须摆脱过去那种仰赖资源、政策和市场红利一路狂奔的野蛮生长方式,而迈入一个能够融入全球市场和遵循国际竞争规则,能够得到全球竞争者认可和尊敬的全新时代。而在这个时代里,中国企业必须学会通过全新的方式创造自身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从而建立自身的独特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了解战略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欧美企业通过战略构建自身优势,从成长阶段走向成熟阶段的路径显然有其必要性,而本书也正是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独特视角,能够让我们完整地看到这一过程。相信这也会对中国企业形成强大的战略意识和能力,从而屹立于世界商业企业领域潮头提供重要的参考。

《战略简史》读后感(三):战略简史

这部战略简史其实是商业战略史,颇有黑格尔哲学史的风范!参照一般历史的写作手法,商业战略史至少有三种常规写法,第一种是类似编年体,以战略提出时间为主线顺序写就的方式,这种方式按发生的先后顺序安排内容就可以,这种方法最普通,是一般教科书常用的手法。第二种是以主题归纳汇总的写法,这种写法的常规程序是先基于现有的战略思想构建一个分类框架,然后根据具体战略思想的特点,把这些战略思想逐个填充到不同的类别下,然后按照类别展开阐述。第三种可以是以战略提出者为纲目的写法,这种写法基于战略提出者,阐述战略思想。

这三种商业战略史的写法虽然都足以说明主要的战略观点,阐述清楚这些思想的产生背景和历史渊源,但是总体上呈现给读者的还是显得零碎的战略观点和由这些零碎观点所构成的一幅散乱图景。尽管作者都会注意到这个问题,而且往往也都会做出额外的努力,试图通过时间、类比、作者等要素构建一条思想脉络之线,通过这条线将不同战略思想衔接起来,使得各方面内容能够显得更加紧致一些,但是这种努力即使不是徒劳无功,也是并无多大益处的。因为散乱的,总归还是散乱的,绝不会因为貌似有力的外力聚拢而改变局面。

下面来看作者的写法,作者的写法颇具黑格尔写就《哲学史演讲录》风范。首先在作者看来,商业战略绝对不是由一堆零散的观念、框架和工具构成的一个杂合之体,而是一个经历进化发展而来、必将进一步经历进化发展而去的有机生命体。从商业战略这个概念被模模糊糊的提出来,到第一代商业战略思想初步形成,再到后续的商业战略不断生发,整个历程既像一颗种子落地,生根发芽,吐枝开花的历程,也像一种生命从其原始形态,历经多种生命形态,不断变化,不断进化的过程。所以不同的商业战略也就不再仅是一堆零碎的观点及其框架工具,而是商业战略思想进化历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这些产物表面上差距极大,但是却一脉相承,表面上有不同的组织,不同的人士提出,但是却源于一根思想主线。

作者正是具有类似黑格尔的历史洞察,也采用了与黑格尔哲学史相仿的观察和阐述手法,商业战略从零碎、散乱走向了系统和秩序,从貌似无关走向了进化。这种处理手法可能尚需实证,对于一些细节的处理也需商榷,但是客观上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商业战略历史解读和构建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各种思想之间被发现了或者是被赋予了有意义的逻辑关系,而逻辑关系显然特别受人的大脑和认知体系欢迎,因而也就更易于被读者接受和记忆。

总之,虽有缺点,但是新颖精致,易于记忆,很好。

t

《战略简史》读后感(四):没有绝对正确的范式,这个商业战略江湖,各派以自己相信的理论自重 / 那么,中国当然可以有自己的探索

1、先说作者。他是有资格、有阅历写这本书、这个主题的。沃尔特·基希勒三世:《财富》杂志前总编、哈佛商业出版社前总编及《哈佛商业评论》出版人。

2、正如书名,就是(美国)商业战略界的历史。现代美国战略/管理大师们的名字,在此书悉数出现,如:波特、哈默、金伟灿,还有德鲁克、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大前研一、 詹姆斯·柯林斯……这些重量级的名字都出现在此书历史舞台上了,虽然许多是高度概括性的出现。

3、人类商业领域的顶级智力生意模式。以“战略”为生意的商业实践变迁。也可叫“一个战略咨询行业的生意史”。麦肯锡、波士顿、贝恩,这三家是其中的公司主角。如003页讲波士顿的创始人亨德森:“也正如他自己所言,这份工作以及后来的所有工作,最后他都以被解雇告终。不过,他在1963年创立了波士顿咨询集团(BCG),而这家公司后来改变了整个商业世界。”“他和他所创立的咨询公司引发了整个企业战略领域的革命。”

4、再次警醒、启发了我:理念是重要的,但比理念更重要的仍是实践的力量、活生生的人的力量。(歌德“理论是灰色的但生活之树长青”)

5、没有绝对正确的范式,这个商业战略江湖,竞争的各派以自己的、或自己相信的理论自居。当然,也并非没有学术的深度、严谨的逻辑、积累的传承。毕竟战略是世界一流智商的人演义、领衔的领域。

6、那么,中国人当然可以在这个领域有自己的探索、总结。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从有利的一面说,中国本有深厚的战略文化。许多中国的顶级商界人士,也有此心愿,现在耕耘的结果也有相当成就了。比如书里前言也提到的马云和任正非。他们的公司都在输出战略理念。

7、看此书,会想起曾鸣教授总结的2本书:10几年前的《略胜一筹》和现在的《智能商业》。还有最近贸易战中任老体现的谋篇布局。

8、另外,此书也提到了毛选和孙子兵法。

9、重要人物的理念、秉性的不同,也导致分裂或诞生的公司不同。不管是在咨询界还是各行业。就像贝恩从波士顿分裂出来。或像许家印从他原来公司出来。或像傅盛从360出来。吴恩达从百度出来。这种现象其实是秉性之因,自然现象。

10、金融危机的危害,从“害”的原意来说,不论对你是穷国富国都一样有害。

11、顺便揭示了一些“资本主义”模式产生的残酷一面,见本书相关原话。(也可以想想你看过的派拉蒙公司电影《华尔街之狼》,这个电影还是拍得太擦边、太含蓄)另,资本主义发展了这么几百年,现在遇到了新麻烦。当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都贫富差距巨大、动乱不稳。呈现少数金融、科技精英与“占领华尔街”、“黄背心”大众并立的局面。

12、我的其他启示:“人定”有时可以“胜天”,有时并不可以。力量越大责任越大我们都听过,力量越大敬畏越大,是我最近吸收世间的综合感知。没有人能为所欲为,哪怕你是顶级企业家、宗教领袖、总统。

《战略简史》读后感(五):战略之王:三大咨询公司如何创造并推广战略咨询

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信息简史,商业模式简史,当历史细分到具体领域,还是比较引人注目的,分工越细,每个人的未知空间越大,知识焦虑是得到、喜马拉雅、蜻蜓等知识付费业务蓬勃发展的基础,樊登读书会,每日听本书,等知识简化转化的形式大受欢迎,甚至通过公共号用干货满满的方式总结的万字长文等也大行其道,看到未必知道,知道未必记到,记到未必用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隐秘路径决定着确实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

回归到这本书,恕我孤陋寡闻,沃尔特的名字真的不知道,隆重推介的慎思行竟然没有介绍作者,一度以为买了本攒出来的假书。百度之后,才知道老爷子在管理领域长期担任过哈佛商业评论的主编,其余不论,仅此点而言,这本书的分量可想而知。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关键在于想象力,思维和概念的创造与演变对人类达成协作与共识至关重要。管理学一般追溯到科学管理,战略规划的时间更短,上世纪60、70年代有了概念和思维的萌芽,80年代逐渐形成共识、形成模式、充满思辨,90年代中后期除了耳熟能详的战略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之外,鲜有重大的创新与发展。

对战略咨询行业的熟稔,对战略概念发展的脉络,过程,奇闻趣事,在故事中娓娓道来,身临其境,时而慨叹,时而会心一笑,毕竟是多年的哈弗商业评论主编,叙事能力,语言操控,文字功底无不让人倾佩,当然,翻译此书的慎思行也功不可没。

战略从概念到操作执行,首先是从BCG的创立者布鲁斯亨德森开始,后来的BCG主席约翰克拉克森从哈佛mba毕业被亨德森指导关注学习曲线,提出了经验曲线理论,经验曲线在百得与德州仪器的成功与失败一直存在崇拜与争议。

波士顿大学金融副教授艾伦扎肯在米德公司多元化研究中首先提出了增长份额矩阵,增长BCG的波士顿矩阵作为战略工具的顶尖地位至今威力不减,业务分析时仍要拿出来去理清思路,判断现状,其发现的过程既有灵光一现的天才瞬间,也有在实践过程中持续的打磨与改进,而BCG就是靠这个工具打下了咨询行业的半壁江山,一度让老牌的咨询机构麦肯锡处处被动。

CG聘用了哈佛大学顶尖的MBA毕业生,退出了专业的《管理新视野》,提出了很多著名的观点,亨德森的三四律不知是否是杰克韦尔奇数一数二理论的最初来源。

另一家著名咨询公司贝恩源自于BCG的一次分裂,亨德森对竞争概念的迷恋使他超越业务寻找实体对立的深层根源,将公司分成了蓝色、绿色、红色三个小公司,贝恩的蓝色公司成了BCG利润的主要来源,贝恩创建贝恩公司的根源在于他认为战略不止是为客户出报告的层面,而在于深度参与运营,当然成于深度参与1986年超越了BCG,也败于深度参与,在客户消耗过多的时间逐渐丧失了优势。

麦肯锡的再度崛起是因为弗德德里克.W.格鲁克,格鲁克在《战略管理的演变》中提出了萌芽阶段的财务规划,启蒙阶段的预测计划,解决资源分配的投资组合分析与bcg增长矩阵类似的麦肯锡九宫格矩阵。第三阶段的外向型规划对商业环境竞争态势竞争策略全面分析,把转折点转变为吸引力业务,第四阶段终极的战略管理阶段。

商学院学术界对咨询行业的在迈克尔波特成名前对战略规划业务嗤之以鼻,迈克尔波特早年的波折一度失去同事们终身教授选举的投票,在提出了竞争力五力模型并出版了《竞争战略:分析行业和竞争者的方法》之后,才无可争议的获得终身教职并大放异彩。但是最后波特成立的摩利特咨询公司在金融危机中也沦为破产。

上述战略关注与数字、工程却缺少人的因素。汤姆彼得斯的《追求卓越》虽然扬名立万却悖于麦肯锡的工作文化,是在麦肯锡离职后发表的。《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等都是从人性出发战略影响的畅销书,在理念上激励企业改进实践,但终因无法构建战略方式,成为泛泰勒主义式战略的延续。

战略范式希望通过数字的度量和操作的改进落实战略的执行,追求卓越企业案例的1/3销声匿迹,一半中只有5个还没彻底完蛋。而一系列通过访谈归结的范式都难逃此书的命运。

从理论到现实,一系列公司战略实施的案例在验证、促进、变革战略管理的理论,时基竞争、核心竞争力、流程再造潮起潮落承载战略理论的兴衰成败。麦肯锡、BCG推动全球企业战略革命的发展。

《忠诚效应》、《智力资本》,培育人才、网络概念分析个体联系、私募基金是三个以人为本的战略。面对未来,战略历史上人性正是导致范式无法建立量化计算方法的因素,组织应当构建一个正当的机制,公平公正对待大部分人,开放鼓励冒险、好奇心、想象力和企业家精神。


本文章为汉语心得记录网文章频道经典文章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