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浮世绘》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巴黎浮世绘》是一部由迈克尔·哈内克执导,朱丽叶·比诺什 / 蒂埃里·钮维 / 约瑟夫·贝尔比奇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浮世绘》影评(一):未知的是密码亦是命数 无论是在哈内克还是在阿巴斯,亦或是基耶斯洛夫斯基这些大牌导演的镜头中你总能看到比诺什的身影。从而是的一部浓情巧克力开始对这位并不算美的法国女星一见倾心。如今她已是法国知名度最高身价最高演技最高的女星,近期还投身舞蹈界,神一般的存在。 虽然更喜欢(隐藏摄像机)的故事节奏。但此片依旧十足哈内克。两个哑谜分割开头与结尾。故事的主线也是由一个未知的门锁密码开始又从另一个未知密码结束。多人物多线索同时进行的叙述方式并不少见,但导演依旧能拍的一气呵成引人入胜。 想来,未知的又岂止是一个密码,亦是那芸芸众生的命数阿。 《巴黎浮世绘》影评(二):未知的是密码亦是命数 无论是在哈内克还是在阿巴斯,亦或是基耶斯洛夫斯基这些大牌导演的镜头中你总能看到比诺什的身影。从儿时的一部浓情巧克力开始对这位并不算美的法国女星一见倾心。如今她已是法国知名度最高身价最高演技最高的女星,最近还投身舞蹈界。神一般的存在阿。 虽然更喜欢其出演的同样哈内克导演(隐藏摄像机)的故事节奏。但此片依旧十足哈内克风格。无解的开头和结尾。从一个未知的门锁密码开始又从另一个未知密码结束。一个个看似完全不会有联系的人又因此展开千丝万缕的交集。 多线索同时进行的拍摄套路并不少见,但哈内克依旧拍的一气呵成引人入胜。未知的除了密码亦是芸芸众生之命数阿。。。 《巴黎浮世绘》影评(三):浮世绘 人的命运很象是在水面上做着布朗运动的花粉,每一下碰撞都是数不清的力量的综合结果,不知道下一秒钟会遇到什么,不知道会不会从此改变别人,或被别人改变。让随手扔了一卷破纸,阿玛杜和玛利亚的生活就打了个岔,看起来因果分明。可是真实的生活并非这样简单明了。也许阿玛杜爱抬杠和冲动的个性,或者玛利亚偷渡来巴黎,才是引出这段生活间奏的真正原因,也许构成原因的还有电影中提到和没提到的很多事情……在这些数不清的相互作用中,又怎么分得清谁是谁的因,谁又是谁的果?没有人知道命运的密码,没有人知道来也何故?去也何缘? 本片由一连串没有关联的段落,牵连出一幕幕最具戏剧张力的场面,以没有结构去建立一个完整的而呼应的剧情脉络。导演在整个剧情与演员的表演处理上,始终运筹帷幄,井然有序。每场戏起初都是风平浪静,但总令人有意外惊喜。 茱丽叶.比诺什的表演朴实无华,令人折服。 《巴黎浮世绘》影评(四):对“简介”的几点异议及其他 首先, 我个人不赞同最后是玛利亚付钱给蛇头,打算再偷渡回巴黎。 我觉得这是一个打散的倒叙结构。 也就是说结尾对应的是影片的开头, 影片开头的事情发生在结尾的后面。 玛利亚不是要付钱给蛇头再次去巴黎, 而是她在那个地点坐着, 遇到了摄影师他弟弟朝她扔纸袋(开头那一幕)。 而,结尾时安娜在地铁上的遭遇, 让她做出决定和摄影师分开, 把家里单元门的密码给换了, (开头一幕摄影师弟弟问他们的大门怎么换密码了)。 总而言之,倒着推,是导演采用的叙述结构。 未知密码这个名字很好。 影片核心说的就是人和事情, 下一秒的未知走向。 有点蝴蝶效应的意味在里头。 一件突发事情让女主决定离开情人。 一个“见义勇为”的人, 反而导致他“帮助”的人被遣返回原籍。 父亲花了不少钱给小儿子买他喜欢的摩托车, 结果是小子骑着车兴高采烈的跑了, 不再回来。 行为导致的未知, 是这个片的魅力所在。 《巴黎浮世绘》影评(五):关于影片一些时间顺序的整理和补充感想 =代表同时发生,并行事件 →代表导致,或之后发生的事 +代表和 (安在地铁被黑人青年骚扰+各种拍戏后与男演员有些暧昧→回家改了大门密码)+(乔治弟弟在农村和父亲每天辛苦劳作→乔治跑到巴黎)=乔治在外地出差拍一堆血腥照片→弟弟进不去安和哥哥的家=黑人司机家小男孩被学校的白人小孩校园霸凌=玛丽亚偷渡到巴黎→黑人司机家的小哥街头看到白人小孩(乔治弟弟)丢垃圾给玛利亚乞丐不爽→(黑人小哥被抓进监狱→黑人司机爸爸说要回非洲,妈妈表示不想回去那个苦地方)=(乞丐玛丽亚被遣返→遇到开车老乡,对他说谎自己在巴黎一个学校工作)=前面因为安改了大门密码使下雨天回来买了礼物的乔治也被拒之门外→安门上贴了求助纸条→安去找乔治和好并一起去超市→和乔治抱怨贴纸条的事→晚上安和乔治与朋友聚餐看到与乔治弟弟争吵的黑人小哥带白人女朋友→被虐待小孩去世,安和邻居老妇人参加葬礼→玛丽亚再次来到巴黎。 补充: 片子展现的黑白特写照片是通过乔治挂在胸前的照相机偷拍的 暗示: 片头小女孩表演,小朋友猜不到什么意思+片尾小男孩表演,观众猜不到什么意思→影射人与人虽然相互表达了却难以理解对方。 给予却得到意想不到的反馈的情节: 父亲给儿子买自行车,儿子却离家出走了; 玛丽亚给吉普赛人钱,自己却嫌脏洗手,被吉普赛人偷来厌恶的眼神;衣着讲究的绅士给玛丽亚钱,同样嫌脏把钱丢到她腿上; 乔治出差回来给安买了香水,安却改了大门密码; 黑人小哥帮玛利亚出头,却导致玛丽亚被遣返。 《巴黎浮世绘》影评(六):看完之后的一些想法 整部电影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冷,固定长镜头(冷漠的旁观者视角),偏冷的色调(外景大片大片的蓝色调图像),人物之间疏离的关系。这些都赋予了整部电影冷冽的气质。哈内克标志化的具有一定冷感的影像风格依然非常鲜明,大量长镜头的运用也恰到好处(比如固定长镜头、跟着人物运动而慢速摇动的长镜头)最为重要的是,摄影很稳,没有手持摄影设备的粗砺感与摇晃感,反之哈内克的长镜头给人的感觉则是一种带有一定刻意的工整感。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简洁却直击人心。 不得不说电影的名字取得很精妙,整部电影都是对于现代巴黎(或者说以巴黎为代表现代都市)的群像刻画。而哈内克对于群像塑造的方式是多样的。从开头几个小孩的群像,到多线叙事的剧情结构,到每个场景的群戏调度(比如30多分钟处打鼓,比如63分钟处的舞会)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哈内克直接对巴黎群像的整体刻画的尝试。而从成品效果看,哈内克做得相当好。 电影一大优点在于多线并进的叙事结构,哈内克很好地在各个剧情线索间做到了平衡,巧妙地将各个看似不相联系的场景/事件并置在一起(而这些事件形成了奇妙的化学反应,2017年的方形在这一点做得同样精彩)不同叙事线索间的跳转也显得十分自然。同时,哈内克引入了戏中戏(一开始的女孩子似乎是在舞台上演哑剧,40多分钟处出现的拍戏场面,70分钟的舞台独角戏,结尾小男孩的哑剧)这些戏中戏的设置同样很好地调节了叙事结构。而哈内克在电影中好几次通过几张照片的配上独白衔接从某种程度上直接打破了第四堵墙,而那些照片也从某种意义上形成了蒙太奇,丰富了创作手法,也很好地将导演的拍摄动机表达了出来,这一点非常让人惊喜。只不过在每一部分结束后,导演选择直接黑屏来切分部分显得有些不自然。(后知后觉地发现开头结尾孩子在台上的哑剧使得电影的剧情结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结构,大赞) 但是就内容而言,不得不赞赏导演对于选材的广博视野,家庭矛盾、街头矛盾、种族问题、城乡矛盾,哈内克这么早开始就保持着对于社会如此敏锐的观察实在是难能可贵。在新千年的时候,随着城市化与全球化的推进,全球城市社会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哈内克敏锐地感知到了问题的存在,并通过冰冷的旁观者视角展现了问题,但却并没有给出解答。不过现在想来,对于这些问题,谁又能给出解答呢? 《巴黎浮世绘》影评(七):社会解码 毫无疑问,只是一部结构十分复杂甚至有些混乱的影片,但在影片的开头Haneke已经说了这个是几个“不完整的故事”,故事中的几个主要角色都在开场的十几分钟长镜头中出现。随后的叙述则是根据他们几人在同一时空相碰后所发生的事。 看完影片的第一感受不仅仅是Haneke的客观、克制、内敛,而是Haneke似乎在尝试询问我们 “真相真的就藏在真实之中吗?” Haneke "重口味”的真实是他作品中非常突出的特点。而他在这部解码游戏中他不断让Anne出现在她拍片的过程中,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舞台”、“摄影机”,听到导演对她的指令,不断反复出现的“戏中戏”都在让我们不断思考什么是真实。同时,Haneke所给的影音信息永远是不完整甚至是破裂的。Anne深夜所听到的叫喊声无处而来,邻居否定了Anne的“一厢情愿”假设;George的父亲总是阴沉少言地出现,在儿子出走后,把所有的牛羊都杀了,但他的结局也是不完整的;黑人与被人女孩约会,他亲吻了她的手后,女孩似似而非地接受了他,但她再也没出现过;George片尾未能入门,是Anne已爱上与她搭戏的男人,还是George在戏中的时序是在Anne在地铁中被褥回家之前。 全片中有太多的细节值得推敲和质问,并非是因为导演剧本的前后矛盾,而是在他打乱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线性单视角叙述后,观众拥有更多的空间推问故事中未被说明的一切。如结尾片断和开头的长镜头似乎是相互呼应,但他们相互之间的时序关系也值得商榷。在张镜头中Anne向Geroge的弟弟解释她改了大门密码,而George外出拍照三个星期,她在去新片发布会的路上;可是,在戏尾George不知道大门密码,似乎暗示这发生在我们看到的长镜头之前。所有的“时间混乱”都在挑战着观众习惯的观影模式。 全片涉及种族、阶级、非法移民等社会议题,很好地体现了电影作为艺术媒介独有的社会意识。比如,Anne在地铁内被挖苦嘲弄的那场戏,一个静止长镜头,通过人物的走位,景深的改变,和画面外声音的处理,Anne在被羞辱后的哭泣都强有力地体现一种真实的阶级对立。这种感官精神体验,是只有电影才能做到的。 细腻复杂的人物内心体验并没有因为全片强烈得社会性而黯然失色。在超市购物Anne向男友抱怨并最后爆发为激烈冲突的那一场戏,也是一镜到底的长镜头,但是不如开场长镜头般客观,人物在移动中在镜框内的位置不断发生改变,镜头内的情感是热烈火热的,不如大街上那种旁观者的角度。如果细心观察,整部戏中摄像机的角度在改变中让观众往往在“参与者”和“观察者”之间转换,但永远有一种漠然的真实感融入其中。 《巴黎浮世绘》影评(八):心灵迷宫—未知密码 看完《未知密码》紧跟着就是失眠,躺在床上脑子里面全是他碎片式的剧情,电影的片头和片尾都是哑谜,没有谜底的谜题,当片头小女孩表演完毕,字幕“CODE UNKNOWN"浮上来的时候,我还很是激动了一下,我想这样的片子一定会好看。黑色幕布上的白色字幕,不知道小女孩想表演的是不是恐惧和疏离…… 多线索的交叉叙事,这样的编剧技巧并不少见,甚至有些刻意为之。像《木兰花》,把巧合放在看似平常的语境里,导演在开场就告诉观众,我想说的就是巧合,这些巧合离奇并且匪夷所思,但他们每天都在发生,而且就发生在你的身边。《木兰花》是在“建构”一个“真实”世界,《未知密码》却是避免技巧的展示,把生活撕裂再拼在一起。所以片段之间都采用黑暗分场,所以每段故事都是在某一句话或某一个动作的进行中戛然而止,他追求的不是完整和巧合,而是生硬的拼接,就像看够了一个人的生活突然转台,不需要任何圆滑的预热。 影片的另一个名字叫做“巴黎浮世绘”(这个译者一定是看过片子了),但我还是觉得“未知密码”更有诗意。除了片头和片尾的哑谜是未知的密码,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密码。 青年,让。他最早出现在朱丽叶·比诺什的生活里,带着青春期的叛逆和不成熟的傻气,他和自己的父亲除了沉默无法沟通,没有人关心他的想法,就像朱丽叶·比诺什门上的密码,对于一个孩子,外部的世界永远是封闭的,就像是他们自己的内心一样。他最后只能留下一个纸条出走,至于去处和下落,到最好,还是未知的,密码。 中年女人,被驱逐与被流放。乞讨的妇女,因为黑人男孩无来由的“正义感”被遣送回国,又再一次地潜回巴黎。在电影里很少给她近景或特写,只能看到她模糊的脸和身形,她一直处于边缘化的位置,没人知道她为什么执着地要到巴黎去,也没人知道她在巴黎的生活会走向何处,最后她走过朱丽叶·比诺什的门前,像是刻意地完成一场交汇,依然,表情隐忍。 摄影师和他的情人。从科索沃回来的摄影师,和自己玩的小游戏是把相机挂在脖子上,把快门藏在口袋里拍地铁上冷漠的人像。(我是真的真的也想这么干)他和朱丽叶·比诺什的爱情是在未知的密码中结束,当他走下出租车却发现她的密码早已换了,他再也不能进她的门,就像他从未打算进入她的心一样。 始终记得《乱世安娜》里的一句台词,你的内心,连着一片深渊。 交流失语,奥赛罗的悲剧是坚持爱情的纯粹,每个人到最后都会明白,除了自己,这个世界上没有另一个领地能够被你完全占有。 即使有了共同的语言,人和人之间也无法沟通。 这是一个没有原由的故事,也就自然地导向没有封闭因果的结局,每个人的身上都带着谜题,答案的寻找只是徒劳。 关于长镜头: 哈内克的长镜头用的谨慎而不刻意,没有超出正常人的接受极限,除了一个舞台上的片段,我对着朱丽叶·比诺什的独角戏大声呼唤近景,其他的镜头都自然放过,也许导演是故意的,那场戏应该是《第十二夜》,一个女人在台上大笑,跺脚,歇斯底里,可是你别想看到她的脸。 其他的镜头都用静谧的缓慢跟拍表现难以言说的寂寞张力,既然要把生活的无奈撕开,就要撕得彻底…… 用的最好的应该是影片的最后,朱丽叶·比诺什在地铁里被小混混调戏,演员的调度是从远处的背影走到摄影机正面的近景,摄影机一直保持着正面的审视姿态,车厢里每个人的表情都占据一个角落。遭到恐吓的朱丽叶·比诺什和帮助他的老男人分据画面的两端,两个人久久地相对无言,比诺什终于从嘴里挤出一句谢谢,接着就不可抑制地哭了出来——长镜头——残忍地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细微地表情。 我想静止不动的镜头要拍得好,要么用戏剧化的激烈辩论填补大段的空白时间(如《饥饿》),要么就用空白本身把寂寞做到极致,这似乎是废话,可是我还是如此地喜欢长镜头……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还是符合我的观影期待(嗯,每个人看电影都得有点期待)可能他不够好看,可是确确实实在下雨的夜里让我失眠了一个晚上…… 《巴黎浮世绘》影评(九):哈内克的精心布局与深刻目的 在今年的科幻电影《降临》里非传统单一线性结构的叙事手法让人大加赞赏,首尾呼应,巧妙的形成一个因果相连的环形结构, 而一向自带寒流和戾气的哈内克在其较为冷门的作品《未知密码》里也来了这么一出,在结构与格局上做了文章,开头和结尾在因果关系中切换衔接,但即便有这个看似灵巧有趣的设计,影片的整体风格、基调还是延续了哈内克一贯的特色,冷峻、沉闷、残酷而现实。 在观众的评论里又看到了不少熟悉的字眼,无聊、纳闷、什么鬼、接受无能,仿佛可以看到他们一脸困惑和难受的样子,像是没事又找了一次罪受。这次哈内克摒弃了富有合理和逻辑性的完整叙事结构,而是采取碎片化的方式采取多线叙事手法揭露巴黎的真实生态和社会境况,剪辑相当的干脆和凌厉,跳接的时间点和频率甚至有点让人触不及防,需要观众自行联系并消化其中给予的间断性信息和线索,理解其中的深意。 一聊到巴黎很多人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浪漫唯美抑或流动盛宴、艺术之都之类的主流印象,而哈内克则毫不留情的掀开了这层光鲜亮丽的外衣,直面常被忽视和掩盖的伤痕与疮疤,在这座城市里暗藏着暴力,沟通的无力,不公的对待,阶级、种族等一系列问题,一开始的突发事件哈内克就已经抛出了一个“现实的真相”,受到制裁和遣返的始终是被差别对待的弱势群体,街边乞讨的非法移民和挺身而出的黑人小伙。 近年因为叙利亚局势的恶劣和动荡(片中也谈论和展现了战争的惨烈与弊端),迫使大量难民涌入欧洲,种族之间逐渐激化的相处隐患被无限的放大和凸显,至今依旧是西欧许多发达国家需要妥善处理和左右为难的严峻问题。 片中无论是开始因“无意的侮辱举动”而导致的“黑白冲突”引向的不公结果,到后来在餐馆里黑人男孩与白人女友间对于“平等关系”的顾忌、敏感和重视,以及黑人小孩在学校受到的欺凌,黑人家庭遭遇的种种不公和欺压,再到地铁里直接明了的挑衅和侮辱,根植于西方精英意识形态里的等级待遇和两者间日积月累的矛盾所导致的种族冲突始终没能得到有效的缓解,甚至愈演愈烈。 在很多人看来哈内克不过是有些枯燥的记录了一些巴黎繁华美好面下真实而不堪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太多技术层面的讲究,但仔细捉摸就会发现哈内克在布局上下了功夫,包括严苛执行的调度和运镜(特别是几场长镜),一些与哈内克有过合作的电影人都曾由衷地感叹过哈内克的难搞和苛刻,但最终的效果却是出奇的高,在《未知密码》里透过比诺什饰演的安娜一角,以戏中戏的形式哈内克再次探讨了摄影机介于主客观间的存在作用,并牢牢掌控了观众的理解和意识,也就是说模糊了虚实的界限。 和《隐藏摄影机》一样,同一场戏,不同的拍摄角度和方位表现出的镜头语言和情境体验都会很不一样,片中几场安娜的“表演课”,对于哈内克的意图很多观众可能会和安娜在应对片中导演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中显现出的莫名表情一样,不明就里,从密室里的情绪崩溃到配音的难以入戏再到台上的浮夸表现,有多少本能有多少发自内心又有多少演的成分,哈内克又像玩起了关于人性实验的游戏,人似乎始终都在被性格、情绪和环境左右着,深深影响着未来的决定和走向。 开头开得很妙,像是一群聋哑小孩间的玩耍,一个小孩负责做动作,一些小孩负责猜,可惜都没能猜中,脸上挂着失落的表情;加上后来农场父子间压抑的沉默、疏离与隔阂,礼物却成就了儿子的离开;安娜和摄影师男友乔治的争吵;白人与黑人间的大打出手,都反映出了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徒劳和无望,这点在安东尼奥尼和伯格曼的电影里都让人深有体会,彼此的关系进而有了难以修复的间隙和裂痕,迎接的只有苦闷、愤懑、反感和泪水。 罗马尼亚妇女若没有抓住离开的机会或在巴黎没被两男子“骚扰”;安娜没有因邻居虐待孩子的问题而和乔治起争执,在地铁里没有遭受羞辱,乔治也许就不会无奈的进不了门;父亲若没有买摩托车,儿子应该就会乖乖的呆在农场……没有这些种种因由或许就不会有开头阶段的后果,这看似是种无解而既定的人生走向和命运的指引,但也是人出于本能的自我慰藉,为不快和不如意的结果找的借口和理由,然而俗话说得好: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很喜欢片中乔治将相机挂在胸前利用暗藏的快门线在地铁里偷偷拍下的一组人像,可谓是巴黎的众生相,他们大多神情凝重而麻木,甚至透着一种淡漠的忧伤,哈内克依旧用透着凛冽、写实而犀利的刀尖划破了美好的伪装,再次让人看到了从个人、家庭到社会的种种不堪、恶劣而偏负能量的一面,给予了观众深刻的体会和反思,最后伴随着富有节奏感和紧迫感的鼓点,高明的哈内克带着观众从结尾又走向了开头。 首发 | 一个冷门的公号:yuchishangjiu,欢迎订阅。 |
精彩图文
- 舒婉婉楚淮霄小说主角叫什么 舒婉婉楚淮霄全文免费阅读大结局
- 舒婉婉楚淮霄(舒婉婉楚淮霄)全文免费阅读-舒婉婉楚淮霄最新章节阅读
- 主角是侯府表小姐孟朝言的小说叫什么名字-侯府表小姐孟朝言小说全文免费阅读
- 侯府表小姐孟朝言(侯府表小姐孟朝言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侯府表小姐孟朝言小说免费阅读全文大结局)最新章节列表_笔趣阁(侯府表小姐孟朝言)
- 乔知意谢景彦抖音高赞小说 乔知意谢景彦全文无弹窗阅读
- 赵良(开局透视眼女总裁被我气哭了)完整版小说阅读_开局透视眼女总裁被我气哭了赵良全文免费阅读
- 简言顾川小说完整版阅读-(简言顾川)小说全文免费阅读
- 重生七零娇娇甜妻很旺夫(陆珍珍精彩美文)免费阅读-小说陆珍珍最后结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