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汉语心得记录文章 读后感 浏览文章内容

《生命中最后的女人》读后感10篇

hanchuanzi 汉语心得记录网 2022-12-23 05:56:38 279

《生命中最后的女人》是一本由(美)埃勒里·奎因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中最后的女人》读后感(一):莱特镇的完结

莱特镇系列的最后一部,从第一部1942年的《灾难之城》到1969年的这最后一部,写作年代上跨越了27年之久,或许是和前四部的时间设定相差太远,这一部也只有莱特镇的名字让读者觉得它是整个系列中的一部,这一点不得不说是相当的遗憾啊。

剧情介绍

同性恋律师爱上了雇主,在被辱骂以后冲动杀了雇主以及知晓此事的敲诈者,奎因找到决定性的证据,然后律师在浴室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生命中最后的女人》读后感(二):再见奎因

当年曾经对奎因的作品非常迷恋。1980年前后一本《希腊棺材之谜》,和《福尔摩斯探案》、《苏联秘密警察》一起,真的对原来的阅读经验构成了巨大冲击。搬到西单来,在旁边的盗版书店里曾经连续打折买入奎因的一套作品,记得是内蒙古出版的。现在是儿子在追,我就是搭车了。

《女人》很不错,我还是被书名中的“女人”误导了。尤其好玩的是,书中对人名和受害人提供信息之间关系的设计(原谅我,不能剧透)。作为濒临死亡者,还能这么头脑清明,给出凶手信息时,会顾及不要与身边所有人混淆起来,这也就是推理小说中才可能有的情节。设计的技巧就在于此。

《生命中最后的女人》读后感(三):两个小问题~

其实,作为莱特镇系列的收尾之作,本书是不合格的,感觉意犹未尽。文风和社会元素是奎因后期转型的目标,不赘述。在诡计上更有些第一时期的影子,提两个小问题吧:

1.异装癖和同性恋不能一概而论。百度百科:同性恋者虽然有时也穿戴异性服饰,但这是因其行为带有异性特点而喜欢模仿异性生活使然。异装症者穿戴异性服饰则是为了寻求性刺激,达到性兴奋和性满足。文中描述的更像后者。

2.死亡留言中的homo:n.<拉>人,人类(学名); 〈美俚〉同“homosexual”,美国人对这个词其实很敏感,所以奎因反应不过来的话,倒是蛮奇怪的。

《生命中最后的女人》读后感(四):死不瞑目的凶手

dying message的解读相当巧妙,其它就一般般了。

读完过了几个小时,突然意识到,这个案子在法律上根本站不住脚。

唯一能指控凶手的证据,是埃勒里以非法手段获得的,根本不能呈上法庭。

而另一方面,因为没有丝毫站得住脚的线索能将凶手和谋杀案联系到一起,因此法官也不可能签发搜查令,没有搜查令,也就不能合法地取得证据……

如果这不是推理小说,如果这是法律小说,凶手完全可以高枕无忧。

凶手童鞋,你死不瞑目吧。

.s. 如果是法医鉴证小说,检验一下凶手留在现场的衣物就可以了吧。CSI的童鞋们,你们在哪儿呢……

《生命中最后的女人》读后感(五):中规中矩

相对于劳伦斯,花了三天才读完的薄小说《生命里最后的女人》逊色多了.

情节拖沓,人物亮点并不多.

起初我以为是因为我没读过系列的更多部,但我想,至少应该可以看出主角的魅力.

直到最后,除了结果有些牵强的令人惊讶,无可圈可点.

埃勒里.奎因这对兄弟作家,被我排除出了阅读范畴.

若说让我记得的段落.无外以下一点.

quot;奎因探长,约翰尼跟我们说,实际上是威胁,如果我们打扰了你们

他会把我们的头撞到一起."

quot;她不断使用眼神和手势,显然有人对她说过,她属于塔露拉.班赫德那种类型.

她便从未摆脱."

quot;三位前妻中,有两位像是为了比赛而穿着,她们穿的晚装似乎在召唤快艇驾驶者

手中的发令枪...这位美女宽阔的红色缎子腰带高高地束在腰上.

像是给她的乳房加了一道下划线."

《生命中最后的女人》读后感(六):這是篇針對人“性”反思的作品

埃勒里的倒數第二本,對同性戀犯罪的反思,其中還有作者許多慣有的暗諷共產主義的文辭,提到過越共等,奎因的古典推理較之現代的硬漢吸引人的多,埃勒里的人物性格桀驁不馴,父子之情感人,看破細節的機敏。

埃勒里的富翁朋友被殺,嫌疑人為三個前妻,但是最後發現兇手是摯友律師,其人同性戀,因愛生恨。

被殺富翁每結一次婚,就能從先父的遺產中得到巨額本金。最後一次找到真愛的女子,但是遺憾身死不能結婚,而生命中最後的女人至始至終不愛她,讓我看到真實的上個世紀60年代的美國,男女婚姻觀的任意妄為,不負責任。

了解到早起社會將同性戀作為一種精神疾病,後來被取消,知道今時歐美已經開放到承認同性戀合法婚姻········尊重他人取向而避免悲劇的發生,也是埃勒里晚年作品的反思和升華!

《生命中最后的女人》读后感(七):仅诡计耳:奎因老矣,不能饭哉(无泄)

虽说此书是奎因后期难得一见的,能隐约见到往日霸气的作品。但终究不得不承认廉颇老矣。

无须说,临终遗言诡计是做得很好的。之前有人说这本书的遗言涉及英文发音,对中国读者不公平,但读完可以负责地告诉各位,只要认真背过六级词汇,基本没有困难。所涉及的最难的词汇也是出现频率中等的六级词汇,网络上的使用频率则更高。线索也非常公平,奎因的某一次提示甚至到了“赤果果”的地步。

但一个出色临终遗言是难以独撑大局的,充其量只能撑起一个短篇;70年代尚且如此,何况现在新本格和冷硬惊悚派逆转不断、诡计层出的年代?

奎因这本书里文笔枯燥乃至糟糕,人物塑造平白、公式化的毛病依旧不改(莫以为莱特镇系列的文笔都是好的。事实上,只有凶镇的文笔、凶手是狐与十日惊奇前期的文笔,才算是好的,而且还仅仅是和奎因自己比较。一旦拿森村、夏树、畅销君、京极堂等人来比较,莱特镇的文笔依旧不值一提),甚至个别地方出现剧本式对白这种敷衍的东西(就是人名+冒号+台词,换行,再人名+冒号+台词;这不是引用审问记录,而是小说的正文描写)。

悬念感控制度和节奏感虽然比第三、第四时期很多作品要快,但横向比较,依然是那种温吞水的故事,尤其前期,人物塑造鲜有亮点,确实要让人打瞌睡。

我给三星(百分制里面我给的是75分),很大程度上也是看在曼弗德雷-李第二年就去世,这是他最后绝唱的面子上才给的。

不过若是奎因粉,倒是建议收了这本,毕竟,后期的众多书里,这是最能引起奎因迷对巅峰奎因回忆的一本书。

《生命中最后的女人》读后感(八):平平淡淡的莱特镇终章

“生命中最后的女人”,是奎因于1969年完成的作品,系莱特镇五部曲的最后一部,可惜这部莱特镇终曲显得十分平淡,未能给莱特镇系列划下一个完美的休止符。

从写作风格来看,“生命中最后的女人”一点都不像是莱特镇系列的作品,该系列中常见的细腻的人性刻画以及小桥流水般的叙事风格,在本作中都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略显生硬的人物对话和死板的案件调查过程。可以说,“生命中最后的女人”在叙事风格上更似奎因第一时期的作品,这点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奎因警官首次介入到了以莱特镇为舞台发生的谋杀案调查中来。虽然我很怀念奎因父子倆同心协力一起侦破案件的场景,但是难以否认的是,这两个大男人凑在一起,莱特镇系列中以往的优雅的文学气息很难不遭到破坏。少了一个漂亮姑娘在故事中作为陪衬(不要跟我说那三个前妻和那个幸运表妹可以用来凑数),莱特镇系列中惯有的浪漫主义气息在本作中基本上是淡然无存。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莱特镇系列中的老面孔在本作中基本都没有出现,系列中常提到的帕特里夏夫妇,威洛比医生,马丁法官等人都没有被提及,就连贯穿莱特镇系列前四部的达金局长也只是被提了一下,其在故事中的地位也被新任局长纽比所取代,莱特镇系列的气息在本作中几乎被稀释到了最低水平。也许是奎因希望在莱特镇系列中做一些新的尝试,又或者是奎因想在莱特镇系列中重温一把黄金时代的往日美好时光,“生命中最后的女人”呈现给读者的仅仅只是一个名义上发生在莱特镇,但实际上已经脱离了莱特镇系列既往风格的故事。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在形式上是第一时期的作品,但是本作的推理成分相较于奎因早期作品,水准也是大大地降低,全书没有早期作品大段的推理说明,就连整个案件的发生经过,也是通过罪犯自己叙述出来的。“生命中最后的女人”既没有莱特镇系列在故事发展上一贯引人入胜的情节,在结尾处也没有早期作品中强悍的推理分析让人回味无穷,通篇看完之后感觉十分平淡,鲜有值得回味的地方。显然,本作是尝试在动机上做出突破,可惜少了莱特镇系列细腻的心理描写或者国名系列强大的逻辑推理作为陪衬,使得本作的内核实在是太过空泛,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本作中最后的死前留言分析是本作中为数不多的一个亮点,可惜其难以改变本作整体的颓势。

最后还得顺带吐槽一句,在”生命中最后的女人”中,埃勒里距离首次来莱特镇已经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了,莱特镇那般老面孔死得死,退休得退休,可是我们的埃勒里依然是一个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模样(要是初次来莱特镇,埃勒里是30岁的话,本作中他就该接近60了),甚至还能向小姑娘调情,看来主角不成长定律早在柯南之前,就已经存在啊,而且还更为强大(周围的人都变大了,自己却不变)。

《生命中最后的女人》读后感(九):奎因的绝唱

大多了解奎因的读者都知道。通常我们评论奎因的作品时都会把他分成四个时期,而奎因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都集中在第一时期中。例如“国名系列”和“悲剧系列”,在这个时期里,奎因用他那强大的逻辑推理征服了每一位读者。而从第二时期开始奎因的作品则进入一个“改变”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奎因在作品中出现了大量好莱坞元素,故事的叙述也不像之前那么冷冰冰的了。这些新鲜的元素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可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却普遍不被推理爱好者看好。直到第三时期《凶镇》的发表,奎因才完成了他的转型。这一时期的名侦探埃勒里·奎因已经不再是《希腊棺材之谜》中那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了,他稳重了,也谨慎了许多。甚至有时候他会感到绝望,会哭,会爱!虽然这一时期没有出现《希腊棺材之谜》以及《X的悲剧》那样华丽的大段逻辑推理。但是作为小说的整体质量都要高于第一时期,这一时期有时候也被一些人称为奎因的巅峰时期。可是奎因的第四时期却是相对暗淡的。没有第一时期的锋芒毕露,没有第二时期的五花八门,也没有第三时期的深刻感人。这一时期中奎因的作品似乎很少被人提起。即使偶尔被提及的,评价也不会高。而这本《生命中最后的女人》,正是出自这一时期。

发表于1969年的《生命中最后的女人》是“莱特镇系列”的最后一部,也可以说是整个“埃勒·里奎因系列”长篇的绝响(本书发表后的1971年,奎因之一的曼弗雷德·本宁顿·李去世,从此,奎因再也没有发表过以埃勒里·奎因为主角的长篇作品)。然而,这本作品却让我读到了久违的第一时期感觉!

本书描述了富翁约翰尼·B将他的三位前妻聚在一起,并告知她们,他即将第四次结婚。并且声言第四任妻子将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女人”。然而,就在当天晚上,他被谋杀了。凶手留下的线索很少。但是每一件都很要命。那分别是第一任前妻的晚礼服,第二任前妻的假发以及第三任前妻的手套。而在约翰尼死亡前,他拼命给他的好朋友埃勒里·奎因打电话求救,但是奇怪的是,无论埃勒里问他什么,他只是反覆地说“home”这个词。于是,奎因不得不面临着他在莱特镇遇到的第五桩奇案!

不知是否刻意,本书中奎因使用的各种手法似乎都在回顾前期的作品。埃勒里似乎又回到了从前的年轻气盛。例如他在预感到约翰尼家将要发生一些事情的时候,那种像猫见到鱼的心痒难耐被刻画的惟妙惟肖。而且他又开始对自己的推理三缄其口,不管老奎因侦探如何的反对;又例如,这次的破案关键与当年的“国名系列”一样,奎因多次告诉了大家线索,而且只通过一个明显的证物便做出了精彩的推理,找出了幕后的凶手;而本书强大的逻辑推理。使我在读完全书后,久久不能平静!

本书的亮点我认为是其中对于“死亡留言”的推理。为什么死者在能够打电话求救的时候没有直接说出凶手的名字,而是反复的再说“home”这个词?这个悬念从案件发生开始就被搁浅到哪里,后来的调查中,似乎奎因把这个问题忘了。即使在揪出凶手的时候也没有提到这个问题。然而奎因毕竟是奎因,怎么可能犯下这样的错误呢?所以,当大家以为故事已近尾声的时候,奎因忽然笔锋一转,将这个几乎被遗忘的问题变成了本书中最为震撼的推理!“死亡留言”在奎因的作品里可谓是“老熟人”了。可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奎因居然用这种方法去推理死亡留言(不能泄底……)。而这部分写在凶手伏法之后,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小小的逆转。

由于本书篇幅很短,所以奎因并不能像在“国名系列”中那样布太大的局。整篇小说就像一个推理小品一般。轻松活泼,又不失震撼。尤其是对于约翰尼·B不同风格的三任妻子的描写更是“各具风韵”。而老奎因探长和埃勒里之间互相信任又互相埋怨的父子戏也是很值得读者会心一笑的。


本文章为汉语心得记录网文章频道读后感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