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汉语心得记录文章 读后感 浏览文章内容

雷蒙德·卡佛的读后感10篇

hanchuanzi 汉语心得记录网 2020-03-13 09:26:18 312

《雷蒙德·卡佛》是一本由(美)卡萝尔·斯克莱尼卡著作,龙门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6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雷蒙德·卡佛》读后感(一):杯酒人生

上周花了四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Raymond Carver的传记。

这位美国当代短篇小说家在其50岁的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与贫穷、酒精、家庭责任抗争着。

书里讲述了他一生的许多细节,以及他身边的人。里面的颠簸、相爱、离弃令人感慨。

合卷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平静。但后来释然。从宗教的眼光看,任何的得失成败爱恨都是一种过程,一连串moment的组合。所以,不用太纠结。

《雷蒙德·卡佛》读后感(二):原来一个伟大作家的诞生,需要那么多人、事的成就

号称“史上最权威卡佛传记”,看了,确实名副其实,600多页的大部头,事无巨细演绎了卡佛传奇的一生。都说作家的生活经历就是他作品最好的底本,在卡佛身上这一点显得尤其真切。除了这些,更深感一个伟大作家的诞生,需要的是那么多人事的成就。与生俱来的天分、传奇的经历、慧眼识珠却把他的作品删的体无完肤的编辑,还有给人印象最深的卡佛的妻子,从未怀疑他将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并默默支持,一步步将卡佛推向伟大作家的殿堂…… 再说一句,看过英文版,这本书的翻译没得说,老老实实兢兢业业还原了原版面貌,这年头这样较真的译者不好找了……

《雷蒙德·卡佛》读后感(三):看看卡佛背后的那些人

其实,关于卡佛的关键词——早婚,失业,酗酒,婚姻创伤,离婚,被伤害的子女,远离都市生活的不适,崛起,成为“极简主义”当家人,功成名就之时英年早逝——可以勾勒出相当多美国作家的群像。

但是,他变化无常又充满情感纠结的往事仍然让人充满好奇。

16岁就嫁给他,想尽一切办法维持他的生活,对他的写作才能坚定不移的妻子;在好莱坞混的妻妹;暧昧的情人;最后的伴侣特丝•加拉格尔……还有活跃在美国文坛的一帮哥们儿,理查德•福特、托拜厄斯•沃尔夫、约翰•加德纳、乔伊•威廉斯、阿尔•扬、威廉•基特里奇、伦纳德•迈克尔斯、查克•金德和海登•卡鲁思,最后,还有一个成就他的声名、把他的稿子删得面目全非的编辑戈登•利什。作家的生活,真的就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雷蒙德·卡佛》读后感(四):终于能从想象和片断的资料中走出来,看到一个真实丰富的卡佛

刚刚拿到这本厚得像砖头可以防身的大部头,翻了几页,没有继续翻下去,因为太想一气呵成读完卡佛的一生,嗯,有点贪心,所以决定假期时好好读。自己并不是卡佛的粉丝,之前只看过《大教堂》和《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两部作品。喜欢他文字的极简与现实的混搭,简约的东西有时常常充满棱角,有点冷漠又有些懒散,但卡佛能让这些不怎么讨好的感受组合起来,变为一种当下的真实情绪和生存状态,虽然很琐碎很乏味,但生活就是所描述的那样,没有矫情与铺张。我自己是喜欢这种“于无事中寓情绪”的调调。因为喜欢他的文字,以至于想了解他的人和他的生活。还记得在读《大教堂》时,曾开小差地想象过,卡佛自己的生活是否也如他的文字所述的那样,流水账似的缓缓地、有些无聊地铺卷开呢?是不是呢,读完这本防身大部头再来评价吧~~

《雷蒙德·卡佛》读后感(五):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雷蒙德·卡佛”也逃脱不掉

人们聚在一起,总要有话题。西藏、香格里拉曾是这样的话题,神秘、品位,青藏铁路开通后,是个人都能去,神秘不在,于是话题不在。

一波又一波的流行语来了又去,人们总是在追逐潮流,以前是“米兰·昆德拉”,现在是“雷蒙德·卡佛”。

雷蒙德·卡佛?他适于被消费吗?他的文字平板、简单、直白甚至像流水账。他的文章没有尖锐的批评心酸的嘲讽,就那样简单,可也就那样心颤。让人发冷的感觉。生活就这样消逝了的感觉?读后是压抑的。有些文章,几乎没有架构,大量的留白,所以这种读后的压抑,是持久的,是刻在心上的。

所以,如果想消费“雷蒙德·卡佛”,要先“消费”他的生平。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人,又为什么会有这么一种文字?又是谁塑造了这种风格?

这本书几乎正应了标题——一位作家的一生。看了这本厚重的书,才理解了那大量的“留白”,让胸闷的压抑找到出口。

《雷蒙德·卡佛》读后感(六):不那么光怪陆离的生活

其实看之前挺好奇,卡佛不过活了短短五十年,作品又简洁得要命,貌似也没有像海明威那样传奇的经历,去哪里鼓捣出来这么大部头的传记。看完了才明白,敢情作者是把卡佛的一辈子当成史书来写了。看得出来,作者对卡佛用情至深,那资料搜集得一堆一堆的,虽然文学性稍欠,不过胜在都是第一手资料,对资料的安排也算条分缕析,可读性还不错。

先放开对卡佛小说的评价不谈,就说一个人五十年的生命里,为写作坚持了三十多年,就值得尊重。也无怪乎卡佛说,最好的写作方式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和一点点想象力混搭。看这本书,真的很容易把卡佛的小说带入,小人物在悲催生活里的压抑和不放弃,野心面对现实的碰撞,爱情的忠诚和背叛,家庭的责任和负累,关于时间和死亡的思考,还有几乎每个作家都逃不了的酗酒成瘾。其实,他的生活真没有那么浪漫和光怪陆离,除了写作的天分和疯狂之外,他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宁死无悔的坚持。

《雷蒙德·卡佛》读后感(七):因为我也是个和你一样不被理解的人。

很多人已经把卡佛了解得滚瓜烂熟了,每个人心里都有个雷蒙德卡佛?

我的雷蒙德卡佛是个傻大个、缺乏运动。

我的卡佛是个大宽肩、只爱打猎和钓鱼、肉松松垮垮的男人。

我的卡佛从小是个小胖子、爱夸张自己的痛苦、敏感脆弱也不是什么硬汉。

我的卡佛有时候挺像海明威的、也许他想要那个样子、但是我知道他只是个小怂包。

我的卡佛控制不了什么欲望、抽烟喝酒泡妞吹大话一个也不落。

我的卡佛最平凡不过了、局促和不被人理解、看上去有点傻。

我的卡佛可能活得不太自在、当他抱住你的时候、你觉得他有点僵硬。

我的卡佛很会讲故事、他活在故事里、你跟他说的话都会被他写到小说里、不夸张也不加形容词。

我的卡佛和我一样是个小人物、但是你永远都应该爱他、原谅他的任何一次任性。

如果死时可以抱着一本书、那么我一定选卡佛。算是力荐吧?

《雷蒙德·卡佛》读后感(八):标题:他和她的故事

在卡佛的一生中,出现过两个重要的女人,第一任妻子玛丽安•伯克•卡佛。他们15岁偷偷订了婚,她到18岁时已经给他生了两个孩子。

她曾对卡佛说:“你以前的运气实在太坏了,但是你遇到了我。”他们在一起,不是彻底的快乐,就是彻底的沮丧。

她给了他一生的素材,但是他亲手把她变成了失去一切的人,她就是雷蒙德•卡佛故事里的精髓,她就是卡佛故事里的人。

20世纪60年代初期卡佛在洪堡州立学院上学时,晚上去木材厂打工,玛丽安白天上班,做电话接线员。卡佛已在一些小型刊物上发表他的早期小说和诗歌。

30岁时,玛丽安•卡佛大学毕业并且成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使雷可以集中精力写作短篇小说。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没钱。他们工作累得吐了血,他和他爱人都使尽了全力,但生活也没有任何进展。对于他们来说,有比写小说和写首诗更重要的事情,但她却始终坚信卡佛会成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她选择让卡佛继续写作,把牛奶、食物和房租当成自己的职责。她最终离开他时,他终于有了声名和收入——那一年她38岁,却已经跟他生活了二十几年。

第二次婚姻

成功戒酒后,卡佛开始了被他称作“第二次生命”的生活。获得了更多的经济资助,找到了更稳定的工作。但他也与玛丽安正式分手,开始了和女诗人特丝•加拉格尔的共同生活。

1978年,卡佛在达拉斯的一次作家会议上认识了特丝•加拉格尔。第二年的5月到8月,他们在华盛顿安吉利斯港朝海的一间小木屋里住在了一起。

当年,他带她去旧金山参加在查克•金德和黛安娜•塞西利的公寓里举行的一个大型感恩节聚会。

1987年夏天,已经功成名就的卡佛与特丝在安吉利斯港区的锚地散步。

当年 10月初,卡佛被查出患有肺癌,他的左肺被切除了三分之二。

第二年6月,卡佛的肺部再次发现癌细胞。当月,他和特丝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卡佛确确实实是在遇到特丝之后开始“转运”──在开始同居的4个月里,卡佛居然写了200首诗。在最后的日子里,有一天,这位作家对他的妻子说:“宝贝儿,我们已经被载入史册。”

1988年8月2日清晨,卡佛因肺癌死于家中。卡佛死后,特丝得到了几乎卡佛所有的积蓄21.5万美元,以及所有作品的处置权。

《雷蒙德·卡佛》读后感(九):漫漫长夜,如何度过?

最近看了观海的开学演讲视频,竟然有些后悔当年没好好读书了!“ 不管你决定做什么,我都希望你能坚持到底,希望你能真的下定决心 ”,“ 你要记住,哪怕你表现不好、哪怕你失去信心、哪怕你觉得身边的人都已经放弃了你——永远不要自己放弃自己 ”, 看着看着莫名想起了雷蒙德·卡佛。

卡胖出生在典型的美国工人家庭,老爸是个锯木工,后来还失业了。虽然出身不好,可人家理想牛逼啊,他是啥都不想干,就是要当作家。话说美国孩子都比较早熟,卡胖高中一毕业就结婚了(17娶15,让我情何以堪啊),然后就开着辆破车带着老婆跑到加州一个大学,宣称要边学小说边工作。 什么看门大爷、仓库保管、清洁大叔等等都干过,当然做的都不咋地,不如意的时候还会冲孩子发脾气,有点杰克的感觉,当然差了个Overlook Hotel(斯蒂芬·金你确定没有黑人家卡胖吗?)。归根到底,在他看来只有写小说最牛逼,其他都是shit,真正做到了双手不碰家伙式,一心只把小说写,要不是有个能挣钱愿养他的好老婆,不知道会不会饿死。就是在这种穷困潦倒中,卡胖依然坚持着学习与写作,一直到40岁才有点名气,然后这小没良心的就把人家玛丽亚给踢开了,娶了个新媳妇。凭借小说,他的名气越来越响,生活越过越好,一直到50岁因肺癌挂掉。

卡胖后来被称为“继海明威之后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作家” ,“极简主义大师”,虽然不知道什么意思,但听着蛮牛逼。卡胖晚年的时候,有个铁粉专程从日本跑来美国看卡胖,卡胖夸奖说小伙子不错。这小伙子带着偶像的赞许回了日本,没几年鼓捣出一部大受欢迎的小说,叫什么《挪威的森林》,后来这小伙子还把偶像的小说全部翻译到日本。

其实卡胖的一生足够灰暗,他出身低微,因生活原因没读过全日制大学,穷困潦倒还酗酒闹事,因骗领社保上过法庭,名声鹊起后搞外遇,最后还抛弃糟糠妻。说实话,卡胖这形象一点不符合这篇积极向上的演讲,但我一下就想到了卡胖,这样一个除了写小说,啥都不想干,啥都做不好的人,凭借着自己对小说执着与坚持,终成一代大师。大家说,在卡胖人生的漫漫长夜里,到底是什么玩意支撑着他坚持下去,并最终逆袭?

《雷蒙德·卡佛》读后感(十):人人都爱雷蒙德

我猜想,在2010年之前,雷蒙德•卡佛---这位擅长短篇小说写作的美国人—-大概还不被许多中国普通读者所熟知,直到他的小说集《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正式引进出版之后,才在我们读书界中掀起一波“卡佛”热,以致“当我们在谈论××时我们在谈论××”一度成为许多写手最爱借用的标题范式。最有名的一例是知名作家村上春树,他算是卡佛的粉丝,他在一本随笔集题名里就曾移用过这个范式。借助国内这波“卡佛”热,有关他的生平、他的文学创作历程也在读者面前逐一得以披露和呈现。

这或许正暗合了卡佛那纠结尴尬的一生。卡佛短暂的50年人生,前半期充满了苦难与失望,待他在写作事业上声名渐起,开始被文学界承认时,生命却走到了尽头,来不及享受生之辉煌。值得庆幸的是,他终究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丰厚的文学遗产。

美国传记作家卡萝尔?斯克莱尼卡所著的《雷蒙德?卡佛:一位作家的一生》对他的一生作了详尽的描述。显然,卡佛并不是一位天才,他仅是一名锯木锉工的儿子,童年时,跟随他的家人在美洲大陆上多次迁徙,历尽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他也没有值得炫耀的教育背景,在学校,留给师长和同学们最深印象的是他的木讷、结巴和孤僻;但他的和善、宽厚的性格也让他在一生中获得了不少同道挚友。卡佛不是一个善于生活的人,他常常受困于失业、破产、酗酒窘境,成年后,跟他的家人的关系若即若离,始科难以调和。但他天生有一股对写作的热情和痴爱,他把写作当成了生活的全部,所有的一切都要为此而让路,为此,他也失去了生活中的许多家庭亲情,最终导致与发妻玛丽安长达二十多年婚姻的破裂。他不是不爱玛丽安,而是他选择了写作—-他一生苦苦坚持的终极目标,他为此而生,也为此而死,他是他内心文学梦想的殉道者。

卡佛很在意文学界对他努力的评价,这在他与编辑利什的关系上可以一见。作为编辑,利什显得有点独断自信,他时常不顾卡佛的感受想法,大胆删改其提交的作品。这对刚出道且急于想被主流文学圈内接爱的卡佛来说,显然是无奈而又不得不甘服的选择。随着卡佛越来越被接爱和承认,他不甘愿让利什以他的文学领路人和导师自居,他以他内敛的方式婉拒了利什对他此后文学作品的修正,在他身后留下的大量的两人来往信件中,卡佛并没有明确地提到这点,而是对他们之间的关系掩掩藏藏,依他的性格,他是不想也不愿把两人的关系弄僵,事实上,他还是极为看重利什对他文学生涯的益助的。

卡佛的作品有他自个独特的生活经历印记。他的作品题材并不宽泛,大都描写社会中低阶层人的失意事,常常以一对夫妻为中心,继而展开,把与相关的人的关系裹挟进来,结局大都是灰暗绝望,让你看不到一丝希望的微光。他的“极简主义”写作风格,有海明崴的遗风,露出的仅是冰山一角,但大部分都在海平面之下,场景白描的不多,背景基本不交待,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推进故事发展。对此,有的人喜欢,有的并不予以认同,但无论怎样,这才是卡佛真正的属性。

相比之卡佛,我本人则更爱同一时期的作家--理查德•福特。理查德•福特比卡佛出道更早,文学成就也不逊色于他。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中期期间,两个人交往密切,互为益友,相互影响,惺惺相惜,要不卡佛怎会把身后作品的部分处理权委托给他呢。福特的作品也是走极简路线,笔下的人物也常归属于失业者、离婚者、犯罪前科者等底层边缘人之列,不过,他爱用第一人称写作,作品的基调虽呈灰色,但没有把人写死,还是留余一点希望之光,并非绝望到底。因此,福特的故事更好读一些。

无论怎样,卡佛的文学地位是不能否认的,在他50年的短暂人生中,他始终以自已的方式在坚持着,对文学的那分执著,对多难波折一生的价值的追求。这是我们很多人都喜爱他的原因,正如上个世纪风靡全美的一部家庭情景喜剧的剧名--《人人都爱雷蒙德》一样,我们都爱雷蒙德,当然,还有卡佛。2012-5-15


本文章为汉语心得记录网文章频道读后感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热点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