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汉语心得记录文章 读后感 浏览文章内容

《生活的艺术》经典读后感10篇

hanchuanzi 汉语心得记录网 2020-03-13 09:47:25 297

《生活的艺术》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一):不知生活,谈何艺术

近些日子动荡不安,希望早日进入下一个阶段,无论成败,专心去做,失败了就从新来过,吸取经验教训。

生活总归是要体验的,别人的永远是别人的,未曾经历,何成经验。

23岁的小年轻的认知,不可能有32岁的见解,需要通过去打击,去吃苦来矫正自己的认知,丰富自己的认知,尽你所能去想,去做。失败了又如何,so what?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二):愉快的哲学

我对人类尊严的信仰, 实是在于我相信人类是世上最伟大的放浪者。人类的尊严应和放浪者的理想发生联系, 而绝对不应和一个服从纪律, 受统驭的兵士的理想发生联系。

如果世间有东西可以用尼采所谓愉快哲学(Gay Science) 这个名称的话, 那么中国人生活艺术的哲学确实名副其实了。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有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意义哩。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商人的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三):关于人生这场戏

这是前几年买的书,匆匆浏览了几篇便放下,很多观点,无法认同所以也无法读下去,加上翻译的干涩难懂。最近在读时,完全变了想法,这个福建人不遗余力的向全世界宣扬中国式的人生态度,不高不低,不快不慢,不富不贫,不卑不吭。所有太用力的索取也不过是演给观众的一出戏,如果太高傲,生命便会显得短促,如果内心平静,那这运气好可能有九十年的人生也完全能看够世事变迁。当人生舞台闭幕的时候,也能够心满意足的对自己说,“这是一出好戏啊。”然后欣然离开。

想起前几日看的电影《鸟人》。充满梦想的中年男人在舞台上朝自己开了一枪。关于人生这场戏,主角和导演都是我。你们看的开心,我随时都可以离开。我相信,最后他长出了翅膀,飞向了天空。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四):林语堂和他的文章

不知道该不该写这篇文章,犹豫是因为贸然地写肯定写不出好东西,但内心又有很强烈的表达欲望。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今年的下半年,我打算每看完一本书,就写下一篇长文作为总结和加深记忆,这不免加上一丝功利的气息。

本来打算模仿阑夕那样的方式,尽量客观地针对一本书来写,但那样的旁征博引客观叙述,现在我肯定写不出来,如果未来几次强制性地写,说不定能够掌握这种写法。

林语堂的书我看过三本,《苏东坡传》、《吾国与吾民》、以及这本《生活的艺术》。

在漫长挣扎的六月,林语堂常常以传统文人的视角,在文章中传递乐观随性的态度,这不免让人有几分逃离避世的感觉。在现实中失利,便隐居山林,在古代尚且可以,而那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种植技巧,这还是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特有生活方式,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梦幻泡影。

林语堂是幸运的,他正是当代的文人士大夫,以美国的生活方式,中国文人的观念,点评议论这个世界。

并不是说我完全赞成他的观点,尤其在“家庭之乐”这一章对于女性的态度、独身主义和家庭观念,我全部反对,这当然可以理解,林语堂是传统文人的延续,无论是阶层还是思想观念,他受惠于此,也乐于为此站台。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五):对于《生活的艺术》一书中的一些小感悟

两个月断断续续的看完了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刚开始看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不明觉厉,因为语言非常的晦涩难懂,但是用词语句却很优美,讲的又是一些如人生之类的深刻的主题,人们可能对于看不太懂的东西都会莫名其妙的产生些佩服的感情⋯⋯

书中从人生、人类起源、生活、家庭、大自然、宗教、旅游等几乎人类一生中所能经历的方方面面都有所论述,让人不得不佩服林语堂先生的博学,引经据典,从古希腊文化,到中国古代文学,再到自然、宗教,均有理有据的进行概述。而且作者是一个很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举例来讲,书桌上因吸烟经常放烟头的地方的痕迹都能引申出一系列的思考。

但是看到后面,越来越觉得这本书充满了浓浓的老学究的味道,从喜欢穿袍子从而批评西方硬邦邦的西服,再到觉得女子生儿育女是天职的观念等等,书中充斥着大量与现代观念相冲突的理念。

作者有一个很大的世界观,书中很少从小角度来论述观点,而通常都是以整个古代时期为背景写,或书中最多的就是以整个中国和以整个西方国家为对比,或是以所有中国人与所有外国人为对比,并且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一个概念叫”宇宙观”,可见作者心中有个非常宏大的世界观。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生活的艺术》本身是一本英文著作,译者越裔汉,能够将英文中深刻的含义准确的表达成中文,并且辞藻优美,可见译者不仅有着很强的翻译功底,同时也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六):家里没有早饭,你好歹喝完参汤出门也行啊!——林先生眼中的旅行

林语堂先生在《旅行的享受》一文中慨叹道旅行到了现代似乎是一种没落的艺术,继而提出了不能算作为旅行的三种虚假旅行。

第一种虚假旅行,便以旅行以求心胸的必进为基调将旅行团针砭的一文不值,在林先生看来这种停留在某一景点听导游滔滔不绝的讲解那就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第二种虚假旅行,便是谈资与拍照,为了可以见到更多的名胜而拿着一张旅游行程表,为了拍照而忽略了其他景致在林先生眼中那简直是十恶不赦的罪孽;第三种虚假旅行,便是那些订好了行程的游人,因为这些游人的行程表让他总是想起工作表的那种紧张。

于是乎我们的林先生便提出所谓的一个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的心态,要随遇而安,要漫无目的,要忘却自己,忘却一切与旅行无关的繁文缛节及大小琐事,旅行便只是旅行。

其实归根结底林先生提出的那种旅行心态无非就是关于“钱”的那么一点事儿。有了钱,我可以抛开旅行社自由旅行,不在乎什么打折的机票、团购的酒店,可以任意甚至任性的参观与闲逛,可以在一个景点驻足一整天,也可以在一间咖啡馆逗留一个下午只为了感受下这异国情调。时间不够没关系,今天我登了埃菲尔铁塔,我可以下个月再飞次法国就为了去参观卢浮宫;心情不好,买张晚间飞往斐济的机票,什么计划和行李统统都无需准备,那么所谓的三种虚假旅行也就不复存在,林先生的困惑与担忧也便迎刃而解。

所以哪有什么圣人之心与流浪的态度,林先生对于旅行的享受便是那富家子弟对着饿倒街头的苦力那句不解的问话:“家里没有早饭,你好歹喝完参汤出门也行啊。”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七):亮亮的二十一不亦快哉

冬日午睡醒来,潜入阳台,开上一曲轻音乐,翻开kindle,品一品书中界,会一会书中人,不亦快哉。

夏日,炎热之时,毒热难忍,益友携冰瓜而来,一口大半,凉爽通透,欢快畅聊,不亦快哉。

春秋之时,天气怡人,办事顺畅,不亦快哉。

开学之初,叹假期之无所作为,望本学期做番大事,随大定计划于醒目,难忘之地,顿想自己有大作为之日,不亦快哉。

相伴同行,与学友关于某个观点发生争执,相持不下,气氛严肃,恰巧一漂亮女孩路过,转为她念,暂停辩论,品头论足,不亦快哉。

一日,晚睡,早起,做事困倦不已,然不管不顾,脱衣扑床睡去,不亦快哉。

一晚,忽接老友电话,相约见面叙旧,且说好久不见,这客我请,不亦快哉。

问路,见一老年大妈,因有事相求,叫声大姐,大妈喜悦指路,我亦顺利达到目的地,不亦快哉。

杂事已清,闲来无事,跑他个八九公里,冲澡半小时,神清气爽,容光焕发,不亦快哉。

与朋友相聚,互捧,互怼,逗来逗去,朋友气不过,声称要放鬼故事,立马泄气,闭嘴不言,几秒之后,相视一笑,不亦快哉。

活泼之时,闲来无事,打开网易,听一听时下流行,评一评此时风尚,不亦快哉。

敏感之时,心念多事,展键盘,秀盲打,抒感悟,写一写身之情,不亦快哉。

伤感之心突起,想起万千往事,脑中挥之不去,任它想去,拿出照片,忆一忆前景往事,念一念心牵羁绊,暖意袭来,伤感之情顿去,不亦快哉。

好友约晚饭,不亦快哉。

被推荐一本好书,熬夜观看,不亦快哉。

计划之未完成,细想明日再做,拖一日算一日,不亦快哉。

健身,遇熟人,互谈健身之乐,之益,之想,不亦快哉。

读《生活的艺术》不亦快哉。

时而肠胃和谐,时而一泻千里,不亦快哉。

照镜,柔光自拍,欣赏镜中人,照中像,不亦快哉。

一场盛宴,尽情品尝,人生尽如此则不亦快哉。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八):再也不读林语堂的书了

再也不读林语堂的书了!不止是他的书,还有类似这一类的书都不读了。太费劲了!王小波的书还能感受到他批判的含义,林语堂的书读了真的是……当然以我的智识我要字句斟酌才能理解。某些话说的我在百度里搜都不知是什么意思。我记的初中的时候老师要我们每个星期到图书室选一本书,那时候余秋雨是我唯一知道的作家,然后傻愣愣的选了文化苦旅,从此再也不读余秋雨。

‘论不免一死’这一段里有四个不可逃避的后果:1、我们都不免一死;2、我们都有一个肚子;3、我们有强壮的肌肉;4、我们都有一个喜新厌旧的心。这段后分别对死、肚子、肌肉进行了讨论,唯独没有喜新厌旧的心。这个纠结呀!!于是我百度了喜新厌旧是不是和前三个一样是进化过程中与生俱来的。结果如下:《人类喜新厌旧的根本特质》——审美递增递减律,人生下来就要去学会识别哪些东西好哪些不好,慢慢地就会形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也会影响到文化的发展。一种文化一旦存在太久了,见得太多了,人们就会不满意它,就希望有新的变化,这叫做喜新厌旧。 但若非常理性地考虑一下,可能某些东西的现存形式本来就达到了最佳阶段,本来就是是最好的,只是因为存在太久了,人们感到厌倦而不喜欢。但人的本性中除了喜新厌旧这种偏好外,还会喜旧厌新,到一定程度,人们的审美趣味会返回来,会认为越古老的东西越好,而对新的东西发生厌恶,因为这与固有的审美观产生了冲突。 有时某些人反对某些观点,并不是由于能明白那个观点,只是因为他们不喜欢持这种观点的人。换了另外一个人来陈述同一个观点,他们可能会说"说得好!" 爱情也是这样。你可能喜欢上一个人,但并不是因为有什么特殊原因,而只是因为喜欢他的某些方面,比如外部特征。为什么会喜欢他这种外部特征呢?这个问题若追溯上去,就有可能是自己的积淀的审美观造成的。 打个比方,假如你自己父母的那种脸型你从小就看惯了,于是心目中就有个潜在的模型在那里。突然有一天,你看到有个和那种模型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脸型,让你很熟悉很亲切,你就自然很可能一见钟情了。 当然也可能是由于其他原因,但这种原因也是存在的。传统文化也同样。有些人不喜欢它,就是因为她太古老了,而西方文化他很少接触过的,对他而言,属于新的文化种类,于是他就一股脑儿扎进去了,直到碰得头破血流。当然,他也有可能有一天忽然醒悟,这种文化虽然有魅力,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毛病较多的,他有可能恢复到过去的相思立场上来。但这个过程实在太痛苦了,应该避免走这种弯路,否则会产生很大损失。

我以前只认为很多人都喜新厌旧,但是从没有想过喜新厌旧是人类的特质。就是这样,有些东西不理解就是因为这些像树枝一样的他自己认为是常识的东西,也许等到十年后我学到的东西都变成常识了再来读这些东西就容易得多了,另外对书里的东西实在是插不上嘴,不过我可以把它当作枕边催眠的安眠药。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九):睁一只眼奋斗,闭一只眼悠闲

最近的阅读计划中有一大部分是重读经典。重读是特别愉快的过程。一本好书,刹一谋面,面目依稀可辨,又倍感陌生。随着与作者“对谈”深入,记忆的芬芳氤氲,“喜从中来乱狂呼”。林语堂先生说,读书所得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份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作为读者,从书中得到的,与自我的丰富程度成正比。时间沉淀,读者在成长,一切好书重读起来肯定可以获得新的见解和乐趣。

重读林语堂先生《生活的艺术》,总结几点感受。

人生没有好坏之分。

一日有上午、中午、日落;一年有春、夏、秋、冬;人生有童年、青年、中年、老年。人生属于自然,人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在那一季里好的东西。每个人需要做的,在自己的季节里,做更好一些的自我。

百年苦乐半相参。

儒家积极的人生观和道家圆滑和顺的人生观念,协调起来成为一种中庸的哲学,成为一般中国人的“宗教”。这种动与静冲突的结果产生了一种妥洽的观念,使人们对不完美的人生也感到满足,产生智慧而愉快的人生哲学。不去追求完美,不去寻找势不可得,不去穷究不可得知,平和地工作,旷达地忍耐,幸福地生活。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者也。”庄子云:“送君者皆自厓而返,君自此远矣。”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在动与静之间寻觅平衡,空寥自足。名和利,有修养的人只能避免利的诱惑,只有伟大的人物才能够逃避名的诱惑。绝利易,绝名心难。宽容对待自己有时驿动的心。忍受暂时的失败,静待时机,相信天地万物间,没有一个人能永远占着便宜,也没有一个人永远做“傻子”。百年苦乐半相参。

心灵与肉体的快乐不可分。

人类一切快乐都属于感觉的快乐。清晨起床,神清气爽,煮一杯咖啡,捧一本书,精神与身体皆与世无争,这份快乐是属于肉体还是精神?为什么有人常常不快乐?原因是感官的敏感性减退。这种人很少去感受,视觉听觉麻木不仁。获得快乐,要主动去感知生活,体味人生。

梁实秋先生之十一则不亦快哉,与金圣叹之三十三则不亦快哉,异曲同工,彰显大师的洒脱、幽默、出尘。有了先生们的这般心性,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多不亦快哉的时刻。

不被利用的时间是最宝贵的。

“闲暇之时间如室中之空隙。”我们有了闲暇,才能感知生活的乐趣。城市高楼林立,鳞次栉比,空间的狭仄令我们局促不安。我们渴望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让视野和心胸变得开阔。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精神世界更需要“屋前空地”,给心灵和思想以自由与想象的空间。

学而不思比思而不学更不好。

我们教育的危险在于割舍了鉴别力以求学问,视强记事实即为教育的本身目标,脱离了教育的真正理想,即智识上鉴别力的发展。孔子说:“多见识之,知之次也。”庄子说:“我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真正的学问,是拥有智力上的胆力和独立判断力。

学者与思想家的区别。

学者在写作中,大都借材于别的学者。他所引用的旧典成语越多,越像一位学者。一个思想家于写作时,则都借材于自己肚中的概念,越是伟大的思想家,越会依赖于自己的肚腹。“一个学者像一只吐出所吃的食物以饲小鸟的老鹰;一个思想家则像一条蚕,所吐的不是桑叶而是丝。”

什么是美?

所谓文学的美和一切事物的美,大都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变换和动作。“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宇宙中凡是活的东西都有着文学的美。凡是活动的东西都有一个“式”,所以也就有美、力和文,或形式和轮廓的美。

“在被时间击败、被时间席卷、被时间吞噬方面,万物皆平等,因而都值得在颤抖中被文字拥抱。”既然如此,让我们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睁一只眼奋斗,闭一只眼悠闲,既不辜负所谓“生命的意义”,亦不要错过人生的乐趣。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生活的艺术。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十):林语堂是个老顽童

以前没有好好读过林语堂,这次有幸读到他的《生活的艺术》,才发现他是个挺有趣的人。

他在自序里面说“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我想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你完全信任的人从背后抱住你一起蜷曲在床上的感觉。踏实舒服安全感爆棚。反正我是不想在泥土里拱一拱去感悟他的心情。

1、科学公式

现实主义,梦想,幽默感,敏感这四个元素的融合与早就

他说,

现二梦三幽一敏一等于日本人

现四梦一幽三敏三等于中国人

我觉得日本人的敏感度至少有3

这个公式太有意思了,于是我研究了自己。25岁是我的一个小的分水岭。

25岁之前。现一梦三幽一敏一

25岁之后。现二梦二幽一敏二

嘻嘻,你的呢?

关于这个公式,他还说明了:

幽默感用以纠正不切实际的梦想,玩笑者常常使理想主义者幻灭。

人类不像动物般对于环境始终如一地机械地反应着,而是有决定自己反应的能力和随意改变环境的自由。所以人类的心思琢磨不透,是一种好奇的、梦想的、幽默的、任性的动物。

2、科学使我们从身体的动作得到一种更奇妙的感觉,它教我们怎样更进一步去尊敬我们的身体。我们对于自己身体形成的研究,身体的神秘和美丽,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都是相互联系的。

林说到我们的躯体的艺术,和他后面的想说的,身体和心灵的统一性有关。以前就听人说身体和情感可以分离,这都是自欺欺人。其实精神享受和肉体享受很难分呢,因为我喜欢读书,也喜欢吃吃吃,摸摸摸啊。

他还证明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因为我们爱一个女人,不单是爱她外表的曲线美,也爱她的举止,她的仪态、她的眼波和她的微笑。那么,这些是属于肉体的呢?还是精神的呢?我想没有人能回答出来吧。”

“享受一块夹肉面包和享受四周的景色(后者就是我们所谓诗歌),其区别是否很容易地可以分出来呢?听音乐,我们称之为艺术的享受;吸烟斗,我们称之为物质的享受;可是我们能说前者的享受比后者更高尚吗?所以在我看来,物质上的欢乐和精神上的欢乐,它的分别是紊乱的、不易分辨的、不真确的。我疑心这种分类是根据于一种错误的哲学理论,把美和肉严加分别,而并没有将我们真正的欢乐直接严密研究一下子以为证明。”

3、他大加赞赏中国人的“吃”,对食物的享受感。我们与大自然的关系,和吃分不开。

“我曾在别处说过,中国人对于快乐的观念是“温、饱、黑、甜”——指吃完了一顿美餐上床去睡觉的情景。”

外国人静静的吃饭难得朕心。“静静地吃饭,几乎无法表达愉悦,我想这或许就是阻碍西方烹调技术发展的真原因。”反正我是觉得亚洲这边的食物做的好,西方国家根本不就叫做食物,只是补充身体能量的物质而已。

4、胜者就是正义

以前看legal high不明白来自何方的这句话,林语堂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

“天使完全以说话去解决争端;禽兽完全以肌肉和爪牙解决争端;唯有人类拿拳脚和说话去解决争端。天使绝对相信公理;禽兽绝对相信强权;只有人类以为强权就是公理”

“我们说话的目的是想影响人家,如果我们知道力量足以影响人家或统治他们,那又何必多说话呢?”

5、人类的灵心

“如果我们看小说时,确知书中每个人物的未来灵心动作,因此而料到小说的最后结果,那么所有的小说无一读的价值了。阅读一部小说,便是在追求一个多变动的、不可测度的灵心。”

他通过小说的价值来说明灵心多变的意义。我想到《我勒个神》里面阿尔米汗演的外星人,在他们国家握一下手就知道对方的心思和全部经历。这样的设置可能会更安全,但缺少了人类的乐趣。

“在这么一个世界里,人生的一切兴奋和骚动全都消灭了。世界没有文学了,因为那时已没有罪恶,没有错误的行为,没有人类的弱点,没有混乱的情欲,没有不规则的举动,最坏的是,没有令人惊异的事物,那就等于四五万观众在看他们预先已知道哪一匹马得锦标的跑马比赛一样,毫无趣味。”

6、成功的骗局

他说成功所倡导的“名、权、利”其实是骗局来的。我们以为得到这些就会快乐,其实是这些东西在支配着我们的生活。但极少人能不为之诱惑。

7、中庸之道

他开始说的中国人“以放浪者为理想”以及后来说的“玩世主义”

放浪者有:“一种嬉戏的好奇心,一种梦想的能力,一种纠正这些梦想的幽默感,一种在行为上任性的、不可测度的质素。”

“中国并没有人人都服从玩世主义,他们只在失败后才做玩世者和诗人”

其实这里面都包含了中庸之道,这是他认为的理想之道

“所以理想人物,应属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懒惰中带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于穷到付不出房租,富也不至于富到可以完全不做工,或是可以称心如意地资助朋友;钢琴也会弹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的用处还是给自己消遣;古玩也收藏一点,可是只够摆满屋里的壁炉架;书也读读,可是不很用功;学识颇广博,可是不成为任何专家;文章也写写,可是寄给《泰晤士报》的稿件一半被录用一半退回——总而言之,我相信这种中等阶级生活,是中国人所发现最健全的理想生活。”

8、统治这世界的是热情,不是理智

他理解热情和经验的关系:我们的热情随生命而来,却在追求“世事经验”的时候会摧残这种天性,变得麻木迟钝。

他对于“近情、热情”这种感性的词的热爱远远大于“逻辑、理智”这样的词。他说

“近情的国家将生活于和平之中,近情的夫妻能生活于快乐之中。在我替我的女儿挑选丈夫时,我将只有一个标准:他是否是一个近情的人?我们当然不能期望世上有终身不吵架的夫妻,我们只能期望他们都是近情的男女,只近情地吵架,并近情地言归于好”

9、快乐

快乐在他看来其实很简单。我觉得这需要一种知足和珍惜的精神。

“一个人大便通畅,就觉快乐,否则就会感到不快乐,事情不过如此而已。”

10、最后想说说他对于旅行和读书的理解

他说了三种虚假的旅行:谋求开阔心胸,为了谈话资料,定了游览旅程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一个好的旅行家绝不知道他往哪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

让我想起那句歌词“我要带你去流浪,没有悲伤和彷徨”

他说读书就像男人和女人的一见钟情,要自己去找喜欢的作家。

“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读书艺术呢?简单的答语就是:随手拿过一本书,想读时,便读一下子。”

这样就可以细细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啦。文艺一下,我想喜欢一个人也是这样。

钱钟书说他会在书旁边作批示,我也会,因为这样会感觉到和作者在对话。


本文章为汉语心得记录网文章频道读后感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热点读后感

  • 1沈知意周时樾(在线征婚!渣前夫太能干了)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在线征婚!渣前夫太能干了:沈知意周时樾最新章节列表_笔趣阁
  • 2爱得太迟,逆光寻你归(大结局小说全集完整版)江昊辰苏念卿小说_爱得太迟,逆光寻你归全文阅读笔趣阁(后续)+(全文)
  • 3我见青山多妩媚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陈千周青山)免费阅读全文无弹窗
  • 4陆凌天曲云依(曲云依陆凌天)免费最新小说_曲云依陆凌天(陆凌天曲云依)免费版今日已更新
  • 5霓婵玄烨(玄烨霓婵)全文小说-霓婵玄烨小说最新章节免费阅读(免费)+(全文)
  • 6浅婚衍衍,偏执大叔宠我上心尖尖!(苏团厉司寒)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完整版,(浅婚衍衍,偏执大叔宠我上心尖尖!)免费阅读全文最新章节列表_笔趣阁
  • 7秦书雅江言傅(行至爱意消散处)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秦书雅江言傅免费阅读)行至爱意消散处无弹窗最新章节列表
  • 8离开后,星辰不可见(安宁沈妄)小说全文无删减版_离开后,星辰不可见最新章节列表_笔趣阁(安宁沈妄)
  • 9镜子通古今我靠亿万物资养扶苏(李蓉蓉)全文无弹窗阅读-镜子通古今我靠亿万物资养扶苏(李蓉蓉)最新章节完整版阅读
  • 10督主别杀了夫人攒的功德全被你败光了(玉卿卿)全文免费阅读大结局_玉卿卿免费在线阅读无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