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汉语心得记录文章 读后感 浏览文章内容

《金融的逻辑》的读后感10篇

hanchuanzi 汉语心得记录网 2021-03-27 15:48:16 310

《金融的逻辑》是一本由陈志武著作,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一):不咋样

烂书一部。不知所云,重复内容太多,不考虑中国实际国情,一概拿国外金融发展史生搬硬套。比如将明清亡朝归结于存款太多,纯属胡驺,完全没有考虑农业社会实际发展情况。对当下社会现象存在的问题提出部分见解,但也都是老生常谈缺乏新意。书名叫做金融的逻辑,实际此书毫无逻辑可言,大部分内容浅尝辄止,没有做出翔实合理的解答。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二):此书指导思想结合全球经济现状…

基本原理写的很清楚。作者极力推崇金融证券市场自由发展。但个人总结下来就是,全球大家一起来透支未来阿,比比谁透的最多,谁透完了钱用的最有效。反正若干年后泡沫破了也是全球一起倒霉,到时候谁国力最强,军事最nb, 先进技术发展的最好,最有影响力,谁就可以把包袱甩给别的国家,印印票子,再让弱国买买国债,不行了就借钱或者赖皮~反正责任有限。。。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三):觉得很好

最近正好有一段时间去寻找,去探索,工作之余看了金融的逻辑这本书,说实话,冲击很大,对现有的知识体系冲击很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看书就应该看这类书,讲金融讲的很透彻,从史到今,但并不教条,讲一件事就是要从这件事的起源开始讲起,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讲话要把来龙去脉讲清楚。

2、这本书很可能改变我以后的生活消费轨迹,不仅仅是生活,包括自己以后的理财,对文化的理解。

3、我们的国民都应该有基本的金融知识,这其实是基本素质之一,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四):如果说历史前进的驱动是人的思维认识的升级,那么生命的此刻时点遵随的规律是则百家争鸣。

大致一年前的元旦左右,友人送书《金融的逻辑》1/2,那时对于金融的理解还处于买买基金和股票等基础的概念,心中对万恶的资本家充满了种种偏见;华尔街是贪婪的,金融是虚拟的,一切盈利不过是投机倒把而已。而这本书陈志武从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的角度给了我新的认识,特别是文化的角度,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是有点受到资本主义毒瘤的侵害造成的,但无论如何陈志武做到了自洽,最起码给我了全新的认识。

学点金融和经济学,虽然不能很快让人的物质变得很富有,但确实给人一个新的世界观,一个新的观察这个世界的角度,以及当自己遇到有些问题的时候不至于愤世嫉俗,懂得以历史全局的角度看待问题。

如果说历史前进的驱动是人的思维认识的升级,那么生命的此刻时点遵随的规律是则百家争鸣。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五):陈式金融

如果从系统性来说,这本书感觉上不如《非理性亢奋》和《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这两本的观点更容易把握和针对,同时《金融的逻辑》很多内容和另两本是有重叠的。

从内容来说,陈志武主要还是在大声疾呼他的美国观念(无贬义)。美国虽然不一定什么都是香的,但至少在金融上面确实比中国要更加深化,更加强大,陈对金融的理解也确实独到而深刻,一些客观或发展规律性的东西被他轻巧地揭示出来。

在世界经济停滞,中国经济金融改革阻力重重的时间点上,读这本书是有启示作用的。这本书的很多文章都在2005年前后写成,但是拿到7年后的今天依然字字珠玑,而且境况似乎也没有的太多的改变。

中国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学习[外]的科学技术,由此发展自己的制造业,但是想要在经济金融上吃透西方这一套理念确实非一日之寒。体制,制度,三权分立,文化,契约精神,急功近利等等,也许得靠一代又一代的人顺应潮流慢慢地去改变了。

对于金融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金融的逻辑》确实能让你建立起以金融经济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任何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用陈的观点来解读的话,与其说是文化的进步,不如说是经济利害关系带来的变革。从这个启蒙的意义来说,这是一本好书。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六):读后才知金融之重要

以前也仅仅觉得金融只是一门学科而已,没有觉得有多么巨大的社会意义。也很少读过有关金融方面的书,如果对经济不是很了解,而又想多了解有关经济金融的读者可以读读这本书。有关当今金融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其来源对理解当今金融产业的品种有很好的意义,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为什么这些金融产品需要有这样的法律或者经济的制度在背后做支持。

当然说的更多的就是为什么我们中国还不能够成为经济大国,从制度,国情,历史上来看,都是有根源的。从而对整个金融,经济有了全面的宏观的了解,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

文字写作也朴实无华,没有论文式写作的深奥和费解,图表有简易明了。也终于明白为什么西方法律制度和西方经济制度是双生儿,没有民主的法律制度做支持,西方金融制度也不会在中国生根发芽,就算即便长成也会成为一滩烂泥或祸水。

本书也许是由一些文章或是论文的集合,所以有些内容如果仔细看会有许多重复之处,反复重复佛罗伦萨和英国的一些金融起源。有点让人厌烦,也许是因为是合集的原因吧。但总体来说不失是本好书,竟然让人读之饶有兴趣。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七):普及金融学常识的书

现在同时看着陈志武的两本书,一本是这本《金融的逻辑》,另一本是《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读陈志武的书就会发现他的书理论性比较强,很多东西都有很强的理论性支撑,可能也因为这个原因,他的书没有郎咸平和宋鸿兵的书畅销。

在字里行间就会感觉陈志武是学术派的人,而郎咸平和宋鸿兵就好像江湖上游走的骗子似的。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不过这本书和他那本《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都是从宏观角度上阐述很多问题的。看他的书就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看问题的角度和立场。比如说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制度以及开始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中国制度为什么会阻碍,又是如何阻碍的,这点可能很多人都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但是陈志武就站在一个经济学的角度,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所以他的文字格外的让人感觉信服。

其实我看这些经济学的书的一个初衷是想学习一下如何理财,不过真正看过以后才发现这些书都是宏观方面的叙述,不过这样的叙述角度确实为我们这些普通人开阔了视野,同时刷新了很多我们之前旧有的观念。

通过中美两国的对比,我们会发现中国的经济金融制度十分地不完善,就连中国的股市,当初设立的目的也是为了给中国一些经济效益不佳的国企融资的,这样的初衷不知道是不是注定了中国股市的先天性不足。陈志武通过中美两国人民手中钱的持有方式,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在中国理财还是要交给专业的机构为好。连这么著名的经济学家都这样说,不明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炒股买证券。

有时候通过对比也会感觉中国为什么现在这样不完善呢,似乎处处都是漏洞的感觉似的,让人都很沮丧,我们目前生活在这样一个制度不完善的国家里面,很多权利也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但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一切都是一个国家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美国也是用了一两百年的发展才换来了今天的繁荣,而中国真正的发展史也就是最近的三十年而已。不管怎么说,虽然是问题重重,感觉还是应该对中国的发展抱有信心的。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八):每日笔记

20180827

金融是跨时间、跨空间配置资源。

价值的决定因素是未来的收益,是效用,而不是劳动时间。

古代以血缘关系做信用(血缘不可选择、永久有效),通过人情关系,进行资源的跨时间、跨空间配置。比如儒家“孝道”则是这种交易的体现,“三纲五常”是维护这种交易的文化制度。比如古代养儿防老,将孩子作为投资品,相当于现代的保险、信贷等。古代交易体系的缺点是:范围小,激励不劳而获、搭便车。

现代金融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是法治增强了信用。

现代国家借贷越多越发达是为什么?

1. 借贷越多越民主。政府缺钱,征税、发债要看人民脸色。钱越多越走向专制。

2. 国债市场实时反映政府制度的优劣。

20180828

中国为什么这么有钱?

首先区分钱、资本、财富:范围从大到小:财富、资本、钱。决定三者距离的是一个国家将未来收入进行资本化的能力,也就是市场、契约、产权制度。货币是将财富卖掉的所得,资本是以产权契约、金融票据、证券契约等形式将财富资本化的所得,是资产和未来收入流的“产权证”。所以只要金融证券等相对于实际价值发行,就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1.因为改革开放,通过“钱化”和“资本化”。初期“钱化”,允许自由市场存在,自由交易。后期“资本化”让企业资产和各种资源、未来收入流可以通过产权化、证券化、金融票据化转化成流通的金融资本。所以一个国家可以被资本化的资产和未来收入流越多,钱就越多。所以产出相同的情况下,市场化程度越高,钱就越多(货币相对于GDP的比例越高)

2.人口流动、异地贸易

3.城市化、工业化,因为农民自给自足交易少,城市里,必须靠交易才能生存。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九):我跟金融结上缘

很惭愧的说自己作为一个财经大学大二的学生,这是第一本读过的金融类的书籍。知道这本书是偶然因为某个老师的推荐,聊到了书中关于金融与养老、子女教育的联系的观点,觉得很感兴趣,就去图书馆借来了这本书,好好的品读了一番。

作者将养老、家庭关系、社会结构等与金融是否发达联系到一起,正是因为金融的不发达,人们对未来的生活得不到保障,从而才强化家庭、家族的作用,把自己的未来与子女捆绑在一起,从而干涉其教育、婚姻、择业。反观美国,家庭之间更多的是爱的交流。该观点固然有一定崇洋媚外之嫌,我觉得中国的家庭生活之中也是满满的都是爱,只不过是爱的表达形式含蓄些而已。而且一些说法真的是让人觉得是人落入了拜金主义的窠臼,但是这种思维,这种金融的逻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应该把一些现实问题放入金融的框架里去考虑。

据说书是由多篇报纸上的学术文章合辑而成,一些内容固然有其重复,而且一些观点真的是翻过来调过去的强调,给人以洗脑之感。虽然经济决定文化这一观点毋庸置疑,但是感觉陈志武教授的观点有一些夸大之处,不过大部分仍是可取的。

感觉冥冥之中能读到这本书是一种很奇妙的缘分,虽然学了很长的金融的二专,但并没有真正的热爱过它,而读完了这部书真的对金融产生了兴趣,希望以后作为一名财大的学生能够对其有着更深的研究吧,读了这本书,与金融结上缘。

我跟金融结上缘,完全是巧合。或者说,整个人生都是一系列巧合,随机事件组合在一起,形成系列,就构成了你问的人生。

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这对于理解金融的逻辑极为重要。

如果美国社会不认同投机的价值,它也就不可能有发达的股票文化,没有发达的股票文化就不会有美国过去150多年的科技发明历史。

谁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把更多的未来收入作证券化变成今天的钱,谁就能在未来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证券融资不只是简单的把未来的收入提前花,而且能为未来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也会决定在竞争中谁会成功。

然秦后两千年来,其政体为君主专制,养成大多奴颜婢膝之国民。子弟受大家族之庇荫,依赖父母,久成习惯。学术上既受文字束缚之苦,又标“受用”“默识”之旨,故缺少伦理学之训练,而理智极不发达。此乃吾族之受病处。

为了生存,人们必须相互交易,特别是为了未来生活安全,人际间必须有金融交易,互相配置今天、未来以及不同事件间的收入和消费。

按照我们熟悉的政治经济学,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也如此,总觉得只有生产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制造实物,那才是真正在做事,在真正创造价值。我们说金融的作用是帮助对资源进行配置、对不同时期和不同状况的收入进行配置,也帮助不同人之间进行资源配置,这些当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贡献。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十):有点远离中国现实的逻辑

首先摘录了一些本书的主要观点:

1、经济金融越发达,借贷利率越低。

2、司法、行政与金融之间的独立性越差,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越大(比如当今的中国就缺乏三者之间的独立性,只能祈祷运气不要太差)

3、现代金融的特点:法制化、契约化。

4、美国金融危机的起因:层层转包,委托-代理链条过长。但不能因噎废食,因为金融危机就放弃金融开发。比如1720年的英国,因股灾暂停股票市场长达130年,以至于最后被美国赶超。

5、消费信贷并无不道德,其本质与生产信贷无区别,同样推动了社会投资,并使借贷人生活更自律。

6、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很大,尤其是出口,中国经济急需转型。

7、中国政府的频繁救市阻碍了股市“买者自负”的原则和“奖优罚劣”的机制。

8、中国股市为国有企业服务、融资,优秀的创业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去了海外融资。(我的看法:目前国内除了股市还有很多风投VC,扶持那些达不到上市规模的创业者圆梦。这比仅仅服务于大中型企业的股市也许更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陈志武应该再更多了解一些当下的潮流,与时俱进。不能只带着体制的有色眼镜而忽视了目前国内发展的新方向。)

9、中国法制、资本市场与民事诉讼案件近十几年来的进步,集体诉讼。

10、儒家文化在金融方面讲究家庭互助,取代了市场金融,从而不利于社会进步、金融发展。

11、儒家孝道与养老金融的矛盾,家庭养老取代市场金融。

12、儒家文化下家庭成为经济利益的结合体,而西方家庭将金融剥离出家庭之外,交付给社会,家庭成为只讲感情的地方。

13、当养儿不再为防老,父母对子女的购房等不再有义务,父母的经济收入不再被剥夺,老了以后也不用看子女脸色生活,子女老了以后也没有太大的赡养压力,每一代人都通过自己的收入,以借贷的形式评价分配一辈子的收入来源。这一点与藏民的思想有一些相似之处,藏民也是每一代人管好自己的生活,不伸手问上一代要,也不遗传给下一代太多财富(据说是为了避免子孙不劳而获变得懒惰)。但不同之处在于,藏民还处于原始的先积累后消费、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阶段,不像汉族人医院讲究家庭内部及家族之间的经济融通,而陈志武强调的西方家庭生活方式,却采用了借贷的方式平滑了一辈子的收支,从而用到了金融市场。

越往后读越觉得,陈志武远离中国多年,对中国的理解更多还停留在湖南老家,或者至少十多年以前的印象之中,还是那个落后、保守、被儒家文化控制的年代。其实这十几年来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对中国的冲击之大他可能未曾亲身感受(至少在出这本书之前还未曾感觉到)。如果他能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城市深入生活一年,并且多接触一些年轻人的圈子,包括年轻的家长和家庭,他会发现很多家庭的理念


本文章为汉语心得记录网文章频道读后感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热点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