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汉语心得记录故事 哲理故事 浏览故事内容

“趁雪打劫”还是雪中送炭

hanchuanzi 汉语心得记录网 2021-01-29 21:05:10 427

引导语:当今社会有很多抱怨的人,我在想,这些人是不是可以设身处地换个角度试试,当人家坐在车里时,你是不是愿意不假思索冒着严寒无偿的及时伸以双手?


一则小小的社会新闻,让很多人感叹“世道变了”。

不和谐的音符出现在哈尔滨今冬的第一场大雪中。冰天雪地里,几名壮汉穿戴严实,出现在当地的工农大街上,专找那些在积雪里打滑的车辆:给50块钱,就帮忙推一程。新闻中写道:“市民都说他们这是‘趁雪打劫’。”

很快,一项据此设计的社会调查出现在某门户网站的首页上:你怎么看待哈尔滨暴雪中有人收费推车?

然而,大众的观感与新闻所流露出来的“趁雪打劫”的评价似乎迥异。对这种行为,七成以上的网友选择了默默点“赞”:“支持,只是自发的市场行为。”

“东北的活雷锋都到歌里去啦?”见到这样的投票结果,不少人显得很不淡定。一位微博实名认证为电脑公司工程师的网友带着浓厚的讽刺意味说道:“以牺牲人文精神和文明为前提,大力发展经济,很有必要!”还有人恨铁不成钢地上升到了民族性的高度:“中国人为什么总在自己人有困难的时候,不是伸出援助的手,而是伸出一只想赚钱的手呢?”

另一方面,赞成收费推车的网友也不服气:“双赢有什么不好?中国人就是被太强的道德观念误导了!”

一样的斩钉截铁,一样的觉得对方不像话。不知有没有网友留言后再翻翻所有评论,觉得两方的掐架造型宛如揽镜自照呢?

其实,对于类似的伦理问题,不少学者专家多年来进行过各种探讨,但谁都难说自己的意见是唯一定论。

可以肯定,这不是专属于中国人的“想赚钱的手”。

美国哈佛大学的政治哲学教授桑德尔在他的《公正》一书中,开篇就举了一个“趁风打劫”的例子。2004年夏天,飓风“查理”横扫佛罗里达州,飓风过境后,当地很多关键物资的价格突然大涨:奥兰多一家加油站原价2美元的冰袋涨到了10美元,商店里通常标价为250美元的小型家用发电机涨到了2000美元……

一位居民在得知他需要花费1万多美元才能请人把压在屋顶上的大树移掉时,说出了如下的话:“企图利用别人的困难和痛苦发财是不对的。”(关于友情的句子 www.hanchuanzi.cn)

这句话想必也说出了大雪中哈尔滨街头或是微博上许多中国人的想法。

不过,如果更深入地了解下去,就会见到另一片乾坤。每当遇到类似的事儿,桑德尔的好朋友曼昆教授都会归结为“自由市场的优势所在”。另一位持此观点的经济学家表示,对于冰块、屋顶修理或发电机这样的生活必需品,高昂的价格既有助于限制消费者不必要的使用,也能刺激别处的供应商向最需要它们的灾区源源不断地提供货品——毕竟对大部分商人而言,有利可图,比什么宣传都更有效。

当然,自由市场不是万能的。经济学家们虽然能解释价格杠杆如何发挥作用,带来好处,但很多人的愤怒与无助不会就此平息。这种情感当然也是真切的。有学者质疑,飓风过境后,许多平民花大价钱买下的服务或物品,看似自由交易,但在那样的情境下,实际更接近于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

关键就是掌握一个“度”。

除了法律的规定之外,这个“度”,或者说金钱与道德之间的平衡点,似乎无法单靠宣传和媒体来定调下结论,而应当是人们借助各种形式的平台进行讨论之后达成的。

就像在哈佛讲“公正”课的桑德尔也承认,判断这些“趁灾打劫”的行为是否正当,需要评估特定情境中关于福利和自由的不同情况。对于富翁而言,在狂风大雨中为一个汽车旅馆房间或是一箱能把他带往安全地带的汽油支付高价,顶多只是件有些讨厌的事儿,但对收入微薄的人来说,付不起这些钱,也许就意味着他们不得不滞留于危险的地方。

但生活中的很多例子并没有课堂上呈现出来的那般极端。比起“查理”飓风中要花费1万多美元才能从屋顶上搬下大树,对哈尔滨街头那些在大雪天开车出行的车主而言,50元钱,恐怕还不足以令他们陷入困境。为了那50元而伸出的推车的手,未尝不是一种雪中送炭。

更何况,不少哈尔滨网友也在评论中表示,自己当天就见过很多被困在大雪中,依然互相帮助的人。世道没有那么坏,而我们还握着可能改进的方向盘——不是举着“道德”的大旗扫倒一片,而是更好地建构对公共事务的讨论空间。[来源:汉语言文学网 www.hanchuanzi.cn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本故事为汉语心得记录网故事频道哲理故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