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汉语心得记录文章 经典文章 浏览文章内容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摘抄

hanchuanzi 汉语心得记录网 2020-03-14 12:05:08 238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本由[德] 歌德著作,读客图书·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90,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维特的烦恼》精选点评:

●少年我的烦恼是不喜欢这本书里角色的人设。

●千万种的孤独

●我是少年!我是少年! 我有如炬的眼, 我有思想召唤泉。 我有牺牲的精神, 我有自由不可捐。 我过不惯偶像似的流年, 我看不惯奴隶的苟安。

●对于浪漫主义者而言 死亡是浪漫的必然组成

●青年歌德是推崇天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少年维特的烦恼》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维特就是狂飙突进的浪漫天才——博学、激情、狂热、浪漫、孤高。他与俗世格格不入,唯独钟爱绿蒂。也许他并没有爱绿蒂,只是把一切浪漫化的理想都寄托在绿蒂身上,绿蒂只是浪漫化的化身。当绿蒂开始拒绝维特的时候,他的理想就崩塌了,仿佛是世界末日一般,因此他唯有自杀得以解脱。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狂潮突进运动稚嫩的地方,对天才的解放是伟大的,但稚嫩在没有克服黑暗的勇气,还没有经受住尼采所言的“永恒轮回”的考验,热爱本质悲剧一般的人生。维特的光芒和美过于转瞬即逝。

●emmm,虽然这本书世界名著,歌德是大文学家,但是,维特也太幼稚了,绿蒂也太绿茶了,当然幼稚的男生总是看不透绿茶。

●气自己怎么那么冷漠读不懂别人称颂的浪漫主义

●读客的书 做得太差

●「他那不幸的热情。」 以寻求解脱的目的来看,自杀与自渎无异。我理解也完全体谅一切的自杀,但向来都害怕过于偏执和暴烈的感情,维特自我代入后为杀人犯农民的辩护让我觉得很恐怖。在认为感情应当节制的方面,我大概也算是被维特痛骂过的,可耻的,冷漠的清醒者。

●翻译太差。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一):至真至纯的毁灭

原本一位《少年维特的烦恼》只是一本爱情小说,读过之后才发现,它用少年维特的视角审视了当时的社会。

维特是纯粹的,高尚的,理想的。可不论是事业还是在爱情,都受到了现实的阻碍。

在阅读本书前半部分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要讲的是个稚嫩青年逐渐世俗化的过程?他的烦恼很多来自对社会现实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而读者也只能从维特的信中得到事件的片面解读。我甚至怀疑,绿蒂究竟爱不爱维特,他们之间的感情是不是只是维特自己的臆想,因为很多时候,爱情会蒙蔽人的眼睛。

但读到最后一部分才发现,维特只是单纯。他不愿意改变自己去迎合世人,结果事业受挫。他对绿蒂的爱不符合当时的伦理道德,他知道他们没有未来,便压抑着自己感情,承受着痛苦,最终走向了自我灭亡。期间的各种机缘,也很难去责怪某个具体的人。绿蒂和他的丈夫的行为都是合乎常理的,至少激不起我的愤怒。

歌德似乎在说,社会容不下这样纯粹、高尚的人,容不下这样炽热、纯真的感情。读完才发现,歌德是一位勇士,敢于批判社会现实,而角度是那么巧妙,技巧是那么高超。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第一次读《少年维特的烦恼》时不觉得这是一本多么精彩的小说,第二遍细读,才明白为何成为经典,他的经典不仅仅在于人物的境遇前后呼应,对少年内心世界的描写细腻透彻,还在于对其他人物的描写也是立体而生动,没有说教式的定论,都是人物举手投足、言谈话语流露出的本性。

乡间美梦

少年维特善良、聪颖,能诗善画、纯洁多情、热爱自然。他来到乡间的古堡,结识了乡下的男女老少,被田园风景所吸引,一边作画,一边了解着那里的风土人情。在这里维特充分享受着这里的美好,一个是乡间的一家人:大小孩照看小小孩,母亲操持家务,父亲进城似乎能继承些遗产回来,多么温馨、幸福的一家人啊;另一个是青年长工:他痴心的爱上了雇佣自己的单身女主人,一个不很年轻的寡妇。

除了外部环境另维特感到温馨,他还遇到了心动之人——侯爵管家的大女儿——少女绿蒂,虽然第一次见面维特就知道绿蒂已经有未婚夫,但还是深陷情网不能自拔,即使在绿蒂的未婚夫外出归来,维特还是忍不住去见她。

仕途经济

在情网中越陷越深的维特觉定换个环境,他来到一位公使手下办事,维特年轻气盛,办事干脆洒脱,公使却喜爱繁文缛节,做事古板谨慎、啰里八嗦,两人显然和不上来。在工作中维特结识了一位侯爵,并深得其赏识,就在他以为遇到知己兴奋不已的时候,却被伯爵高傲的宾客所厌弃,瞧不起他的平民身份,维特倍感屈辱愤而辞职离开此地。

梦醒时分

维特忘不了他心爱的绿蒂,又回到了乡村,然而物是人非。之前温馨的乡间一家人,最小的孩子病死,丈夫长途跋涉却没能继承到一分钱;痴心的青年长工表白失败并被解雇,女主人的哥哥为了霸占财产又要解雇新的长工,痴心的长工因爱生恨竟然打死了他的继任者,自己也被捕难逃一死。

曾经的美好都成了回忆,残酷的现实使得维特焦躁不安。一次偶遇,维特见到了因为爱慕绿蒂而疯掉的秘书,再次刺痛了维特的心。

维特的频繁拜访也使得绿蒂和丈夫渐生嫌隙,维特在一次次内心的挣扎后,终于决定用结束生命来获得解脱。

少年维特像极了《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同样是聪慧而善良,敏感而多情,不屑于封建社会的世俗经济,一心追求平等、自由。然而他们都是被封建礼教所不容的,悲剧的结局也在所难免。

有的人觉得维特是破坏别人幸福生活的第三者,真的是这样吗?在维特的眼中,绿蒂就是天仙一样的完美,她孝顺父母、爱护弟妹、照顾病患,弹琴跳舞多才多艺,可这都是表面现象,真实的绿蒂是怎么样的呢?由于是书信体小说,绝大部分都是维特的主观判断,我们只能从客观事实入手了,首先,绿蒂送给维特的生日礼物暗藏玄机,送什么不好,偏要送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绿蒂戴的蝴蝶结,这不是定情的象征吗?想想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才送自己随身之物呢。第二,维特说他特别喜欢帮绿蒂做各种事情,随叫随到的那种,是问,就算是朋友也没有这样随意差遣的吧,除非是绿蒂故意为之。第三,就是绿蒂父亲的秘书是如何疯掉的?听秘书母亲说他平静下来已经有半年了,那么发疯就该在更早以前,而且绿蒂的丈夫知道的一清二楚,说明当时在她家也应该是件不小的事情。然而绿蒂没有丝毫的伤心难过,和维特照样是有说有笑的,即使眼看着维特陷入感情不能自拔,也没有任何举动,只是在丈夫生气的情况下,才让维特少来几次而已,可见其内心的自私、自傲,完全不把别人的悲喜放在眼里。

比起绿蒂这样伪善的人来,一直和维特通信的威廉,可能才是个真朋友吧。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三):愿你半生归来仍似少年——征服世界的成长小说

如果有人推荐送给送给十八岁的成年礼物,我恐怕会首先推荐《少年维特的烦恼》。因为,这本书写尽了一个青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爱情、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这里面有你正在经历的或者即将经历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维特

“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三百多年前,诗人歌德写下这么一句话。也成为了后世经久不衰的一句。

可是如果说把维特的烦恼归结于爱情,我会觉得太过肤浅。但即便是爱情,维特的爱情也是我们万千情窦初开少年的缩影。

你还记得你第一次爱上的人吗?

是否也是那样青涩、手足无措、试探着小心翼翼着,却在当爱情来临时表现得如此炽热欢快。恨不得用全世界最美好的词汇来形容他

“一位天使!——得!谁都这么称呼自己的心上人,不是吗?可我无法告诉你她有多么完美,为什么完美;一句话,她完全俘虏了我的心。那么聪敏,却那么单纯;那么坚毅,却那么善良;那么勤谨,却那么娴静......"

情窦初开的我们,将那个心上人奉为天使,现如今再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穿透时光也看到了当时的我,面对第一次喜欢上的人,热烈却又小心翼翼,哪怕他无意间的一瞥都会觉得是恩赐。而那些心思,无以言说,只能写进上锁的日记本。

”清晨,我从睡梦中醒来,伸出双臂去拥抱她,结果抱了一个空。夜里,我做了一场梦,梦见我与她肩靠肩坐在草地上,手握着手,千百次地亲吻;可这幸福而无邪的梦却欺骗了我,我在床上找她不着。唉,我在半醒半睡的迷糊状态中伸出手去四处摸索,摸着摸着终于完全清醒了,两股热泪就从紧迫的心中迸出,我面对着黑暗的未来,绝望地痛哭。“

这是维特在听说绿蒂已经订婚后觉得生活陷入了浓稠般的黑暗,觉得爱情充满了无望,这段描写像极了那曾经被心上人拒绝的少年苦闷绝望的心态,年轻时觉得爱情是一切,被喜欢的人拒绝仿佛世界都塌陷了。

维特的烦恼并非只有爱情

如果你觉得维特的烦恼仅仅因为爱情,那对这本书的理解就太肤浅了,《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部写尽年轻人烦恼的成长小说。

而成长的路途中,除了爱情,我们也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理想、自由与现实的冲突。每个少年在初涉社会时都是一张白纸,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希望。

而维特最后的结局却是举起了手枪,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除去面对爱情破灭的绝望,还有的是对生活的绝望。

亦如我们初入职场带着满腔热忱与希望,但是却遭到现实的无情嘲笑。维特也是这样。当爱情遭遇不顺,他试图通过事业来排解情绪,然而污浊的环境,在大使馆工作一段时间后,他陷入了很大的烦恼中, 因为事务的死板和礼仪的拘束摧毁了他的希望 。他被无情嘲笑,空有一腔抱负不能实现。这时的维特对理想破灭感到非常痛苦。

维特的自杀恰恰是对生的渴望

维特举起手枪之前他犹豫过很久,但是他还是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对死神的热烈赴约其实正是他对生充满着希望,满腔愁绪无处排解,想要爱情,想要理想,正是因为他的自我救赎和对人生抱有希望,不愿意被污浊所同流,才选择避世。

可是这不也是一种自我救赎么?

维特是孤独的,因为前行的路上没有朋友也没用伴侣,但他是热情的,他对爱情真诚,对穷人热心。

我们无法想象如果维特没有举起手枪,他平稳地度过中年、晚年,我们不可知他是否会逐渐接受这个当时污浊的社会,是否会被同化。

那个少年把他最纯净的心灵和极致的孤独和热情留在了年少里,一尘不染。

希望所有看完这本书的人啊,能保持年少时的热情和纯真,在某个角落里,时常拿出来温习。

这是一份少年的烦恼书,更是万千哪怕不是少年的你的成长之书,哪怕而立,哪怕知天命,也要想起心中的那个少年。

愿你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四):《少年维特的烦恼》——一部跨时代的精神共鸣

《少年维特的烦恼》应该是青少年必看书目之一。起先我认为是一本儿童书籍,直到近段时间真正的读了一遍,才发现这本书的奥妙所在。这本书成书于1774年,作者是著名的德国作家——歌德,我想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人物,他的作品《浮士德》和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这是歌德的成名作之一,写于狂飙突进运动的背景之下,是德国思想启蒙运动的突出代表作。下面我们便来详细介绍一下这本书。

少年维特的烦恼7.5[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 2018 / 读客图书·文汇出版社

整本书采用书信体写法,每一个日期都是一个小标题,讲述了出身于中产阶级的维特,在体验乡、山村自由自在生活的时候,遇见了法官女儿绿蒂,但是却因为绿蒂已经被人定了婚约而不得不离开她。回到城市后,维特不习惯自己工作中的官僚作风,在一次被歧视后,毅然辞职。后来又回到山村,却发现绿蒂已经成为人妻,加上自己见到许多善良的的村民遭受不幸,变得心灰意冷。在圣诞节前某一天维特来到绿蒂住处,热烈的拥抱和亲吻绿蒂,两天后,在给绿蒂写完遗书之后,维特选择了自杀。

这本书采用了书信体写法,可以很好的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感慨直抒胸臆的表达出来。而感慨和思考中,有很多是关于生命意义和人生的探讨,这就是这本书在18世纪掀起轩然大波的原因。它远远超脱于那个时代,给在中世纪沉迷于宗教理论和神明思考的社会,给予了当头一棒。掀起了从宗教思想到关于个人主体的转变风潮。有几句话我简单的抄录了一下“多数人为了生活,不得不忙忙碌碌,花去大部分时间;剩下的一点点儿余暇却使它们泛其愁来,非想法设法打发掉不可。这就是人类的命运啊”、“我们生来就爱拿自己和其他人反反复复比较,所以,我们是幸福或是不幸,全取决于我们与之相比的是些什么人”“攫取本是人类最自然的欲望”........

除却了里面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和这本书不同于那个时代文坛的主旋律一样,书中的主人公也明显和书中描写的封建社会格格不入,他追求个人的自由,喜欢自由自在的山村,享受其中的怡然自得,讨厌官场的风气,讨厌封建体制下个人必须服从于权威,就像是订婚制度抹杀了他的爱情一样。爱情上的绝望,世态的炎凉,官场的腐败,让这位可怜的年轻人倍感抑郁,最终选择的举枪自杀。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歌德在这本书中,是将自己的世界观、宗教观、审美观,以及他对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期望,通过维特表达了出来。歌德的遭遇和“维特”很像,只是最终“维特”选择了自杀解脱,而歌德沉浸在了痛苦和写作中。经历过同样的爱情失败和封建制度的约束之后,歌德通过《少年维特的烦恼》写“维特”的自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写出了自己的“自杀”帮助自己走出痛苦。所以很大程度上,这是一本半自传式的小说。

这本书,就算放在了现代,我想很多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维特”是生活在封建体制下,经历对于自身的卑微反省。而我们千千万万的年轻人,也是在经济化社会的背景下,进行人生和灵魂探索,找寻能在匆忙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让内心沉稳下来的方法。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该全集中于外在的物质探索而忽略人的内心抚慰。

《少年维特的烦恼》,跨时代的精神共鸣,是人性深处存在的灵魂本体。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五):不过是个漂泊者《少年维特的烦恼》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也是一本奇书了。先撇开内容和形式不说,歌德的文字在巴蜀译翁的再创作之下,依旧洋溢着浓郁的情感和饱满的韵律,于是乎,即便是相隔百年又跨海隔洋的读者,依旧可以从平面的文字里,描摹出那位少爷的一二样貌。日记,或者说书信的形式,想来在那个年份颇有几分私人纪年的意思,少年人迷茫又哗然的数月时光,如同隔了树冠洒落到地面的太阳光点一样,虽然零散,却也能勾勒出完整的轮廓和时辰,很是有趣。

不过最富趣味的点,大约是在于那一位少年维特的烦恼了。尽管在很多不嫌刻意的段落里,大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比如对“好朋友”而言很是适合维特在乡下阅读的书目的嫌恶,维特直白的表达了对它们的不屑,认为这些具有指导、鼓舞或者激励作用的书本,不过起到了让他已然烦躁的心愈发烦躁的作用。然后随之而来,维特呼唤着可以让他的灵魂以及血液平息的催眠曲——而这如此分明的讲述了少年人在回头看或往前看的时候,都没有办法辨认出方向的躁动不安。维特要的是催眠曲吗?还是说,可以把他的烦恼盖掉的另一些东西呢?类似修正液,可以涂掉一些东西,然后变成了新的画布,再任由他泼洒新的颜色。

歌德在这里也有一处可心的设定,维特是一个学画的人,至少在行文里,他不止一次提到被敦促在画艺上的进一步提高。而和大部分少年人一样,面对练习,他总是意兴阑珊以及冷若冰霜,觉得绘画或者描述不过是白白唐突了天地间美的恩赐,然后到了要用的时候,再摆出一副“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滑稽面孔——这一点有些突兀的出现在他因为自己画艺不精于是无法还原绿蒂的美貌,最终只能勉强的画一副剪影而已。

好吧,绿蒂,应该才是这本书里头最要紧的人物——她是维特的爱和憧憬,也是维特的烦恼之根源。不过从另外一种解读思路来看,未尝也不是维特最终下定决心还自己“漂泊者”身份的决定性因素。好吧,绿蒂,就是维特的死因吧。当他不无做作的对着天地峡谷嚷嚷“唉,我不过是个漂泊者,是个在地球上来去匆匆的过客!难道你们就不是么?”的时候,他应该已经动了某些念头,只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正经的觉得,他看到和遇到的这世界的教训,是如何让他的生命变得“一塌糊涂”。

绿蒂是谁?书里面最可爱的女孩,谁见了她都会忍不住把自己的倾慕毫无保留的双手奉上,可以无比卑微而且永不怀疑,以她为自己心跳的节拍和血流的动能,失了她便失去了天地间一切让人觉得兴奋的因头。

歌德的笔下,维特似乎把这个世界上一切单纯美好的辞藻都用来描绘绿蒂和人们对绿蒂的爱上,甚至连因为绿蒂所产生的各种心理上的跳针和思考的断片都没有放过,一一完整又保真的留在纸面上和他的爱友分享——至于那一位读信人是否觉得维特不过是“情人眼里出滤镜”,其实有一处旁敲侧击的情节,暗示了些许。

阿尔伯特,绿蒂名正言顺的未婚夫曾经跟维特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长工爱上了他的女主人,于是不顾一切的去寻她、告诉她自己炽热的感情,然后把他爱的女主人丢进了羞耻的境地,长工本人也失去了生计和营生。维特当然知道阿尔伯特的立场和说这个故事的寓意——维特是少爷,绿蒂是管事的女儿,阿尔伯特也是在贵族家谋着差事伺候着公文的人——但是维特还是毫不顾忌的表达了对故事里的爱情的热诚歌颂,认为这是最大的忠心和热忱以及最纯真的爱情,且只出现在维特们眼中缺乏教养的人们心中。显而易见的是,这离经叛道的故事,并没有因为它的“高贵”而被维特认为是主流的东西,只是因为维特眼中主流的东西、有教养的东西实在是一塌糊涂,所以才觉得这故事让人振奋以及心动。但同时,维特也保留了转述这故事时候的干涩和冷淡,虽然他把这个归咎于阿尔伯特讲述的乏味。所以,维特并不是不觉得这故事里的人物有着显而易见的不妥——仅仅是因为这故事的女主人是绿蒂早亡的母亲,便在心里加上了假设,以为绿蒂应该有和她母亲一般的炽热,而自己也可以像那长工,也就是绿蒂父亲的秘书一样不顾一切,然后让那家族里的华丽故事上演第二篇章存了几许被合理化的可能性。

好吧,知道这是不对的,但是还是很想去做,然后堆砌了各式各样把这件事合理化的理由,还类似于“引经据典”的方式,以发生过但完全可以拨乱反正成为美谈的“他们”的故事为自己背书——有多少的少年人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呢?

必然发生的事情是,绿蒂一定会被抽象成某种图腾,比如和沉闷的礼教格格不入的鲜活灵魂、企图突破固有认知的尝试和探索、女性被忽略的智慧的伟大启蒙意义等等。但是回到少年维特,或许仅仅只是他想要标榜自己在被教养过度于是一塌糊涂的世界里,自己的热情和活力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自己的浪漫和本心又是多么的值得珍惜,那么绿蒂则更像是一个不被允许打开的潘多拉魔盒——那是维特的父母亲和朋友们谈之色变的存在,也是伊甸园里头被耶和华禁止的智慧果,更是让奥林匹斯众神很是讨厌的普罗米修斯。

没有人可以单纯的说它好还是不好,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它经常会产生让人尴尬的结果,比如在这本书里,维特最后因为绿蒂于是用了阿尔伯特的枪自杀了。

在哪里见过,说这本书老是导致一些自杀潮然后让人发明了“维特效应”这么个专有名词,感觉就是因为太多少年人从维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有着的烦恼,也在他情感上的辗转反侧和寤寐不宁中,发现了无力反抗所谓“父母强权”的自己,便觉得大少爷维特都没有办法挣脱那些讨人厌的束缚,只能一死了之,而离着维特终极烦恼状态越来越近的自己,只怕也无力解决,不如速去的关系吧。

那么这本书成为奇书,是因为维特效应的夸张念力吗?

其实,对我来说,除了那些相隔了好几百年,曾经的少年人和当下的少年人都有过的烦恼,那些和谁谁谁都差不多的烦恼之外,还是有一些其他更富趣味点的东西。

比如他说:你要是问这儿的人怎么样,我只能回答:跟到处一样!人类嘛,都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多数人为了生活,不得不忙忙碌碌,花去大部分时间;剩下一点点儿余暇却使他们犯起愁来,非想方设法打发掉不可。这就是人类的命运啊!

很有些对“庸人自扰”冷嘲热讽的滑稽——也有着他晚些时候,因为乡下生活无所事事又不肯精炼画艺,然后陷入了“绿蒂”的自己的奚落,或曰戏谑。

再比如他说:我平生最讨厌的莫过于人与人之间相互折磨了,尤其是生命力旺盛的青年,他们本该坦坦荡荡,乐乐呵呵,实际上却常常板起面孔,把仅有的几天好时光也彼此给糟蹋掉,等到日后省悟过来,却已追悔莫及。

分明就是对每一个闹别扭的你我他的呵呵,还有在看不惯其他人之后,不得不在心里去面对自己对自己的看不惯。当然,承认自己越来越让自己讨厌很尴尬的,维特自然也是如此。

还有维特对系着自己童年记忆的树被砍掉以后的抱怨:呵,可惜我不是侯爵!否则我真想把牧师娘子、村长和镇公所统统给……侯爵!……可我要真是侯爵,哪儿还会关心自己领地内的那些树啊。

默默的透出那一个国王用金扁担挑水的寓言的呼应来。至少维特也是晓得,不同角色和不同位置的人,肯定是有不同想法来着。只是他也清楚的晓得,他就是不喜欢那些和自己不同的想法,哪里有什么理由呢?不过为了反对而反对嘛。

所以,不过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不过是为了不喜欢而不喜欢,所以才成了所谓的漂泊者,才去死吗?

不晓得了,毕竟我又不是维特。子非鱼,不是吗?


本文章为汉语心得记录网文章频道经典文章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