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汉语心得记录文章 经典文章 浏览文章内容

《劳拉的原型》的读后感大全

hanchuanzi 汉语心得记录网 2021-02-24 16:06:15 244

《劳拉的原型》是一本由[美]纳博科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劳拉的原型》精选点评:

●纳博科夫的遗作。一个故事的三种说法,或说一部小说嵌套两部元小说。到最后三个不同视角的活着的王尔德都将变成死去的王尔德,三个不同说法的故事都将变成一个故事。死亡的疼痛永远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劳拉的原型》我觉得纳博科夫完成了,劳拉是每一个正在面临死亡的人。

●补20190203 死亡是欢愉的

●是钻石的粉末…… 这些疯狂的碎片如果有足够时间的话,会在纳博科夫脑袋里重新长成让人困惑又迷恋的富江啊…… 先堆积凭空掉落的段落做卡片再整理的办法,竟然和偶像一样……信心倍增…

●纳博科夫最后的手稿,第一遍读下来有点云里雾里,可能读过其他作品再来看一遍会有新的感悟。

●新版重读: 1.终结之书。极度#伤感#与高度凝缩之作,建议在看完纳所有作品之后读。 2.双重原型。假如能够理解何以“福楼拜本人就是包法利夫人”,那么就能明白本书,即,纳博科夫本人正是劳拉的原型(是劳拉而不是弗洛拉,因作者隐秘而精心地在书中每个角色身上投下自己深长的影)。 3.以及纳博科夫所有小说的原型——卡片,手稿,未完成(极精美/冷峻/纳式)文字片段(犹如蛇蜕)。对于情感的表达,他仅“用白银填满裂缝”,不欣赏也不采用浮雕式强烈的凸显手法(“冷漠”之诟病或来自读者对浮动于字间的情感辨识能力之匮乏)。 4.导言信息量很大。 5.旧版影响理解的一处硬伤:42页her译作“他的”,新版未作订正。此处明显在讲女主家世(以及与《洛丽塔》之隐秘联系,但提这个并作为卖点其实非常无聊)。

●读的第一本博纳科夫,看友邻说要读完他的其他作品再读这个,没太读懂,会再读的

●很难讲,对于为什么纳要留下烧毁的遗嘱、作为他最后一部作品的感慨、这个难懂的故事本身……但一切都很诱人是真的

●“自杀引发了一种愉悦,它诱人的空虚,足以造就一行诗句。”

●多视角的作品每一次视角的转换都不显得突兀会不会反而是一种缺憾,或许意味着每一部分(包括弗洛拉的部分)同样是写作者的污泥,是卑鄙的,也是宽慰而又绝望的一个整体无法被抹去的不同时期。

●太不尊重了:)0星给这本不应该被出版但却出版了的动作

《劳拉的原型》读后感(一):未完手稿的魅力

一本被嘱咐烧毁的未完之作最终还是被出版了,书中收录了完整的纳博科夫手稿的影印件,一张张被不断涂改的卡片配着中英双语就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故事不长,读完并不需要耗费太多时间,或者严格来说这并不能算是一部小说,只能算是小说的大纲。这本还未来得及填充血肉的大纲阅读起来并不会让人觉得乏味,作者对文字的把握和对细节的塑造让故事情节变得紧凑却不失阅读到乐趣,他照顾到了故事的方方面面,使这本书读起来依然是完整的。纳博科夫在离世前没有完成对卡片的整理,这个遗憾带给了读者一种全新的体验,读者可以从卡片中感受到一个文字创作者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寻找灵感并反复修改的点点滴滴。书中人物的死亡似乎与纳博科夫本人生命的终结遥相呼应,世界上再也没有一本由纳博科夫创作的小说了,但是他笔下所塑造的世界并未终结,它们将乘坐文字的小船继续徜徉在世界文学的海洋中,“爱情、生命与死亡”这个永恒的主题也会由后人继续书写。

《劳拉的原型》读后感(二):劳拉的原型(2019.1.18)

看到书的封面和名字觉得挺不错所以买的。

开始看以后才发现和洛丽塔是同一个作者。

不同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完成,而只是手稿的合集。

看完以后觉得真的是天妒英才,如果这本书能够写完一定是一本能和洛丽塔相提并论的书。

故事十分饱满:

男主人公充满着自卑、痛苦和爱。

男主人公的小说中类似心理实验记录般的写着一个想要剥离痛苦的人,反映着自己的内心。

女主人公在破碎的家庭中成长,为名利和男主在一起,可是男主不能满足性瘾者的她,于是她在外有着许多情人,就手稿来看她是因为小时候继父的骚扰,于是封闭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其他还有女主人公父亲的故事:绘画历程的失意、成为同性恋者的经历、喜欢的男人掐死了另一个更喜欢的男人的故事;

继父的故事:前妻和女儿的去世,对现在妻子和女儿的移情

女主人公情人写的小说:描写的“女主人公、男主人公及他自己”的故事。

这些故事交织成了一个大的世界,让整部书充满着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

然而可惜的是这些故事都还不完整,很多故事还没浮出水面,就随着作者离开了人间。

于是我们只能想象。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副标题。

或许是描写男主人公的,或许是男主人公那篇神秘稿件的名称,或许是在映射书中每一个人,因为每一个人都厌恶着自己的一部分,内心中都有一个想消灭的自己。

死亡是欢愉的。

Dying is fun。

《劳拉的原型》读后感(三):《劳拉的原型》

在我看来奈博科夫的作品本来就有点难懂,而这本书又只是他还未完成的作品碎片,只能大体看出故事的框架和脉络。是一本很用心的书,每一页上附有作者原稿影印、英文和中文翻译,甚至还有一些注释帮助理解。因为只是手稿,只看一遍的话,会觉得这本书有点乱,很难想像出小说的内容,看完译后记再回过头看可能好一点。三点五星推荐。 这是一部典型的“元小说”,即故事中套着故事的故事。表面上这本小说是在讲王尔德和妻子弗洛拉之间不幸的婚姻——王尔德是一名出色的神经病学家,拥有足够财产可以生活优渥。他可谓应有尽有,就是长相寒碜了点儿。他娶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妻子弗洛拉。年轻的弗洛拉与年长的王尔德之间并无爱情可言,故屡屡背叛王尔德。 在这条主线下延生出三个“元小说”,一是勉强算得上作家的王尔德正在完成的一份神秘手稿,出现在P128-174,这份手稿应该是王尔德内心的一种写照;二是弗洛拉的身世及成长经历,在P43-107;三是弗洛拉的情人拉维奇将他们故事写成小说《我的劳拉》发表,并将其寄给王尔德,在P119-127。 “对艺术,对爱,对梦与醒之间的差别,她都一无所知。” “她不希望自己将来受到约束,所以拒绝讨论下一次约会。” ——2020.01.07

《劳拉的原型》读后感(四):纳博科夫的未剪辑“影像”

《劳拉的原型》从非传统意义上说,是纳博科夫最后的小说,但其实是未完成的作品,他甚至给妻子留下遗嘱:若自己最终未能写完《劳拉的原型》,务必销毁底稿。

但他的妻子在面对纳博科夫生命最后时光仍念念不忘的183张手写卡片时,迟迟未能决定它们的去留。它们在银行的保险箱中,也在外界的纷纷议论中,更在纳博科夫家人的两难中,静静躺了三十余年。

他的儿子德米特里·纳博科夫在反复研读父亲的手稿后,决定整理出版这些未竟的遗稿。于是,纳博科夫书写在小卡片上的清晰笔迹和思想残影最终避免化为灰烬,转而重见天日,也让我们得以窥见文学大师最后的创作。

《劳拉的原型》被归为“元小说”,或者“关于小说的小说”。“元小说”在结构上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在故事中揭示作者构思框架,而纳博科夫正是当代元小说创作的重要代表。在人生最后的作品中,他仍然以极大的热忱进行元小说的实践和进一步探索,由此可见他对这种创作艺术的钟爱。

虽然纳博科夫奋力追赶时间,但仍未能赶及,甚至未能整理出完整的初稿。不过,这种遗憾也使《劳拉的原型》成为一部特殊的元小说:作品的主构架已经明朗,但仍有许多待丰富和改动的空间。它就像工匠刚捏好的泥坯,已可见初步轮廓,但又并不就此确定,工匠的手完全有可能施以大刀阔斧的增删。这种有限的确定与可能让它处于“进行时”,并使读者伴着他刚摘录完的笔记和疾笔写下的灵感,有机会参与到“捏泥坯”的过程中,像是读完《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之后的课后实际操练,只是此时再听不到那位骄傲老讲师的评判了。

实际上,如果仔细分辨,可以发现这些遗留的卡片不仅包含着一部作品的各种可能,还有作者的最后留影。纳博科夫在其中仍然不忘使用自己一直喜欢的双关语,也似乎总在思考《洛丽塔》中的“亨伯特”;他是那个长于隐喻和试验创造新词的不安分的老头,又仿佛还是那个常在文字中同时使用英语、俄语和法语的孩子。读过这些尽管只是雏形的文字,读者一定会毫不犹豫的确定:这很“纳博科夫”!

同时,从这些卡片里也能读到一些“奇怪”的信息。在总数不过百余张的卡片中,有十余张上写到了死亡或各种病痛,而关于“脚部”的困扰则又占了其中的七八成之多。在弥足珍贵的时间里,在通向死亡的路途中(特别在后期),纳博科夫却对双脚的问题产生了更多的关注,这自然值得读者们的关注;而参照德米特里·纳博科夫的回忆,原因才浮出水面:原来,纳博科夫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深受脚趾发炎之苦,有时觉得宁可剁掉脚趾也不愿接受那些试验性足疗(卡片中几乎一字不差记录了这一想法)。

而也许正是因为自身迈向死亡的过程步步维艰,纳博科夫才会记下托尔斯泰书中人物关于自杀的赞词:“……不过我的自杀行为是圣洁的,因为它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乐趣。”这是他处于苦痛中的欣羡?还是单纯为书中人物的结局进行的思考?斯人已去,只余猜想。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或许未完成的手稿也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纳博科夫和读者的合作。而阅读《劳拉的原型》的过程就像在拍摄关于纳博科夫“导演”制作电影的纪录片,是在拍摄“元电影”。他未经编辑的思路与灵感,得意与卓群,斟酌与尝试,以及珍贵的原始素材,都被一一纳入,甚至他在执导时的煎熬与烦恼也被忠实的镜头记录下来,由你我进行最终的剪辑和编排。

《劳拉的原型》读后感(五):魔法师的脚趾

“将锋利的剪刀伸入一个向内生长的趾甲下剪掉那个令人不适的角而产生的愉悦,加上因为发现其下还有一个琥珀色的脓肿流着脓血带走了可恶的疼痛而额外生出的惊喜。”1977年,当身体每况愈下的纳博科夫在洛桑医院的病房里忍受他“脚指甲下面及其周围没完没了的发炎”,他笔下这个炫技的长句几乎带有一种救赎般的狂喜。愉悦,惊喜,某种隐秘而共通的激情,某个时刻光影色彩的真切,这正是纳博科夫自己在《文学讲稿》中所论证的:“所有的小说创作应该建立在某种有光彩的生理体验上。”

诚如布赖恩·博伊德所言,《劳拉的原型》不是又一部《洛丽塔》或《微暗的火》,而是“一部迷人的纳博科夫小说,是进入他创意作坊的门径”。在生命中的最后两年,纳博科夫开始创作这部融汇了他晚年对死亡的思考的小说,尽管未能完成,却释放出一种全新的生命力。这些编好号的卡片展示了文学大师创作思考的过程,他如何捕获灵感并斟酌字句,他流畅的思路又如何使小说的结构和文体发生不可思议的化学反应。

在《劳拉的原型》第一章,当小说以一段可疑的自由间接体在它庞大的叙事空间上打开一个入口,叙述者刻意隐去了自己的身形与读者玩起了躲猫猫游戏。这个信息量爆炸的开头——“她回答说,她的丈夫也是一位作家,至少勉强算是”——将一个风流成性的女人、两位尚不知名的作家看似随意地丢进了故事里,背景是数量不可知的手稿或笔记,而我们却永远无法知道被这个提问的“作家”删掉的自我介绍。“作家”在叙述中删除了自己,只留下凝视,如同后来王尔德在精神的影像中不断地将自我抹去,而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却巧妙地留存下来。

凭借元小说的隐身衣狡猾地留下的蛛丝马迹,纳博科夫让他的读者在《劳拉的原型》与《我的劳拉》、王尔德的笔记与埃里克的笔记、弗洛拉与劳拉之间迷失,而这迷失同等地属于他笔下的角色。在虚构与“现实”之间模糊的边界上,他们绝望地自我否定,甚至自我删除,却不得不在书页的“每一个转角处直面你自己”。然而,当弗洛拉在朋友的劝诱下仍然拒绝翻开书页去“直面”书中与自己相似的角色那“尘世间最疯狂的死亡”,虚构叙事在虚构叙事中的被否定预示了人物对命运的反抗。

这是否也是纳博科夫本人对命运的反抗,当他缠绵病榻,想着某种翩翩起舞的蝴蝶却无法再举起他的捕蝶网?菲利普·王尔德在手稿里记录他从意识中删除自己脚趾的极致愉悦,他不断地练习死亡,仿佛个人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身体意志真正地掌控命运。在访谈里,纳博科夫早已经厌倦于将他所创造的角色与他本人混为一谈的评论,或许王尔德的痛苦确实源自他的痛苦,但王尔德的愉悦并不完全是他的愉悦。

事实上,一直以来,纳博科夫都在以一种悲悯的态度写到死亡。从《庶出的标志》中面对克鲁格之死时的愤然站起,到《爱达》中对死亡描写的否认(“此刻,我找不到下一页记录了”),再到《劳拉的原型》里被拒绝的会令人“笑得发疯”的死亡,作家对死亡的否定不言而喻。尽管亨伯特·亨伯特以一种近乎玩笑的态度对待黑兹太太的死,但在这个疯人的头脑里,我们又该期待什么呢?戏谑只是纳博科夫用以淡化死亡痛楚的一种方式,当注定要死去的卢塞特在《爱达》里像奥菲利亚一样沉入水底,他在冰冷的书页和海水间写道,“死亡只不过是孤寂的无限碎片的一个较为完满的形式而已”。

熟悉纳博科夫的读者或许会对《劳拉的原型》中所出现的旧日主题——死亡、回忆、欺骗、背叛以及洛丽塔的发音(Lolita,Flora,Laura)——感到审美疲劳,但它们的出现并不是单纯的重复。当神似(但绝不是)亨伯特·亨伯特的休伯特·H·休伯特抚摸他十二岁继女弗洛拉的淡褐色头发,纳博科夫早已告诫他的读者不要落入陷阱:“一种混合着烟草、汗渍、朗姆酒,还有坏牙的腥臭这四种味道的气息,从可怜而又无害的老休伯特身上散发出来,这一切太可悲了。”在这里,洛丽塔主题的出现是一种终结,作家已经点明了他的方向,他的同情是对死者的同情。这位次要的、无趣的休伯特只是一个怀念自己死去女儿的父亲而已,为了安抚他无法得到慰藉的怀念,作家让这位父亲在酒店电梯里安静地死去。

当纳博科夫用文字拆解死亡,他实际上是在实践贯穿他一生的创作理念:作家如何通过文字掌控生命。从脚趾出发自我消解而后自我重建,这是字母I的胜利。“我”的胜利。文学的胜利。我们惋惜作家过早的离世与其中尴尬的细节,亦庆幸他的夫人与儿子对他深沉的爱意使得这部本应被销毁的书稿得以重见天日。回到这本书的标题,《劳拉的原型》的副标题是“死亡是欢愉的”(Dying is Fun),这份自脚趾出发的欢愉何其神秘,如同教堂彩绘玻璃令人目眩神迷的细节,却必然、也必将终结于一声叹息:“享受毁灭,但不要在自身的废墟上留连,以免患上不治之症,或在准备好去死之前死去。”


本文章为汉语心得记录网文章频道经典文章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