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汉语心得记录文章 经典文章 浏览文章内容

《为孩子重塑教育》的读后感大全

hanchuanzi 汉语心得记录网 2021-02-24 21:33:36 261

《为孩子重塑教育》是一本由[美]托尼·瓦格纳 / [美]泰德·丁特史密斯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2.9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孩子重塑教育》精选点评:

●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出路。特别是教育,美国人已经忧心忡忡,高科技高中已经逐渐崛起,中国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取经学习,我们还在等什么?

●好无趣啊,我当然明白孩子的人生有很多可能,学习不是唯一的出路,他有自己的天赋和才能,但是反思一下,当前教育体系是不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可能成功的路。对于作者的观点见仁见智,不敢苟同

●观点有启发: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 沟通合作和如何学习 。语言偏啰嗦,论证方法不够严谨。

●有启发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作为教师,我该如何教如何和孩子一起面对变化中变化的世界?

●书中说到不要做知识的搬运工,而要做知识的创新者这个观点很新颖。之前一直都在做前者的事,很少进行再创造。本书虽以美国为蓝本,但是里面举的很多例子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也依旧感同身受。孩子确实不能也不应该成为考试机器,更多还是要运用学到的知识获产出新思想。

●对教育现象描述得比较清楚,但是对于如何做理论多于实践。而且似乎很多方式也不能套用于我们的国情。

●2018第五本。之前被教育专家推荐的一本书,看后感觉过于一边倒的在批判美国k-12和大学教育。不过其中定义的21世纪学校教育必备技能倒是挺有启发的,可以抄下来。

●重点聚焦在项目式学习的好处和标准化学习的弊端,也缺乏更多落地的措施。

●- 教育创新五部曲: 为孩子重塑教育 让思维自由(重视不同智力模式 在不同学科之间/教育/商业/大众之间建立一种创造性关系) 发现天赋的15个训练方法 让天赋自由 让学校重生

《为孩子重塑教育》读后感(一):不要指望他教给你方法,他给你打下思想刚印,并指明方向

我是书和纪录片一起看的,身为职场人,感触特别深。一般企业,全球职场创造力已经没有那么的充裕,英国,美国,中国,日本,香港,大家都是按部就班的在工作,无论你是咨询公司出来的,还是某个厉害的MBA毕业生。

这本书给我们指名了大概的方向,真正的教育,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去探索,去组织,去突破。加油

《为孩子重塑教育》读后感(二):要理解教育的困境,首先要知道它的由来

最早的口口相传到学徒制,师傅的名气就是学徒的文凭; 教会学校的出现建立了抄写经文的标准化理念; 18世纪的工业革命催生了学科、年级、班级的划分,以更好地培养产业工人; 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高速发展,教育越来越成为流水作业、批量生产机械重复的劳动者的“加工厂”。 ——《为孩子重塑教育》 而今天,我们已经明显看到当前教育体质的弊病: 1、不能满足智能时代的实际用人需求; 2、不能满足孩子们追求独特人生价值的需求。 未来,我们需要具有常识和底层逻辑思维,能理解世界运行的基本规律,同时,又保有个性和好奇心,充满情感和创造力的孩子。

《为孩子重塑教育》读后感(三):有太多的主观臆断和个人偏见

有同名(英文名)影片《最有可能成功》,据说拍得很好,感动无数人,有说法是最好的讲创新教育的书,慕名买来看,但是!好久好久没有看完前言目录就想吐槽的冲动了!借用影片片头引用了杜威的一句话,“如果今天我们像过去一样教育,我们就是在剥夺我们孩子的明天。”书的基调可见一斑(我怎么当时就没看破呢!)

书当然是畅销书啦,里面说的教育要改革,要关注人,要有多元评价体制不要单一标准化考试,要让学生解决真实的问题,亲自动手去实践,在做中学,没什么问题,都对,也说得挺好。但我忍不了的是文中浓浓的焦虑感和鸡汤味,不是说好了是一种讲创新教育的书吗?难道我的打开方式不对?

书中有太多的主观臆断和个人偏见,随便引用几句大家感受一下,有这种小标题,“决胜未来的十大能力”,“教育走向拐点,你还在让孩子死记硬背吗”,还有这种论述,“富家子弟潇洒地享受着大学生活,没有债务困扰,不必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穷人家的孩子却为了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不得不出去打工,找那种按小时计薪的活计”……我真是内心一万句wtf飞过,什么鬼!

传统教育确实有很多很多的问题,但这种二元对立的论述我实在是接受不能,也许本质上我还是个改良主义者,做不到不破不立,全盘否定。创新也不是推翻啊,教育研究一直在进行,即使是决策层面的创新很缓慢,推动起来不容易,但也不意味着煽动情绪去反对过去就是对的啊。

诚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挑战,有不同的偏好,不同的教育者也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改革,但教育应该关注人本身,关注人的成长与完成,我相信几千年来一代代的教育践行者都没有分歧,从因材施教到多元发展,教育的内容、对象和方法都在不断扩展,教育所带来的人群的成长和进化是肯定的。

也许,问题出在“最有可能成功”、“为职业发展做好准备”,还有“未来能赚多少钱”,但恕我直言,这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但不是教育的全部,这样的创新教育,我接受无能。

《为孩子重塑教育》读后感(四):重塑我们的教育

当我学了《为孩子重塑教育》后,脑子里最强烈的感受是:考试,就算考了100分,文凭,就算是名牌大学,又怎么样呢?当我出社会工作了,才发现,实际的工作和我所学相差十万八千里,如何销售,如何出报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更别谈当众发言,还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我都是小白啊,处处碰壁在所难免。 读书时,那些理论,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也只是为了那个文凭。比如,学了那么高深的数学,给我一个数据,我会统计和分析数据背后隐藏了什么信息吗?不能。比如,给我一个主题,我能侃侃而谈,有理有据,深入浅出的探讨吗?不能。比如,我被情绪激怒了,我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与人建立良好沟通吗?不能。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想起我们从小的教育,几乎都是在听老师讲课,接受大量的知识,一整天下来,还要做大量的作业,也只是为了巩固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脑袋哪里时间空出来独立思考。 而现在呢?“事实知识”或“内容知识”可以快速通过互联网获得,成年人需要有能力问出一针见血的问题,对信息进行批判性分析,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并进行协作和有效交流。 如此以来,我们该如何重塑教育呢? 1.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比如“安医生”事件,公民为什么去人肉安医生,把安医生的所有个人信息发布到网上,最后安医生不堪舆论压力而自杀。不管是安医生还是公众,都具有批判性思维吗?面对一个新闻事件,能否想想新闻是以什么角度来报道,这个角度是公正客观还是为了博得眼球,背后隐藏了什么意图,焦点不一定等同于事实真相。还有,我们想过没有:事情发生的证据是什么?有没有可能存在另一个观点,此前发生过吗?有什么规律?此事有可能出现其他情况吗? 2.培养我们的有效沟通。想想自己,临近每月要写一篇感悟时,就开始焦虑,写什么,如何写,用什么标题,主题是什么……还好,每次写完都收到老师和小伙伴们的反馈和鼓励,而当众演讲呢,至今不敢,紧张又不知道说什么,最近看《奇葩说》,最大的感受是:不管奇葩选手们说得有没有理,他们都敢于在众多目光下亮出自己。我看着都羡慕。更别提用恰当而精准的词汇表达,以批判性的眼光阅读文学作品,形成自己独立大胆的视角并进行解释了。 3.培养我们与他人建立富有成效的协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充满了各种矛盾。有次,我在的一个微信群,准备搞擂台赛活动,群里有好几个评委,其中一个评委制定了擂台赛的规则,有些规则受到其他一个评委的反对,接着又一个评委反对的,这下,制定规则的评委恼怒了,言辞激烈,你一句我一句的咋开了锅,甚至上升到人生攻击,谁还想到擂台赛规则啊。这次冲突的发生,评委之间有过协作吗?一人干了所有的活,其他人又有分歧,这能行吗?不行,所以,一开始我们应该分工明确,让所有人各尽其责,发挥优势,使得我们团队充满真诚的协作氛围。 4.培养我们学会如何学习。这是我们最最重要的技能,没有之一。金老师作为我们读书群的群主,勇敢发起了变革,他说:过去的三年,以书籍理论分享为主。今年起,想更多的落实于行动。是的,我们是通过做事来学习的,只有那些拥有真实世界实践经验的人,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过去的教育之所以过时,是整个教育体系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培养有能力从事生产工作的人。而现在这个以创新为动力的社会中,最重要的不是你知道什么,而是你能利用你知道的东西做什么。所以,金老师不是在引领我们学会如何学习吗? 现在,通过倾听来学习的教育理念已成为过去,若想真的学习,我们需要持续不断的思考,对观点进行阐释,提出并回答优质的问题。这样一来,我们学习时还会打瞌睡,还会走神严重吗?老师还会口若悬河的满堂灌输知识吗? 所以,当我们拥有评判新思维,懂得有效沟通,善于与他人协作,最最重要的还学会了如何学习,重塑我们的教育还等什么呢,2019,愿与小伙伴们一起成长!

《为孩子重塑教育》读后感(五):因为坚信,所以批判

整书的思想,用一张图可以表示

基于任务的学习有一个明确的教育目标:为职业发展做准备。此种教育方式比应试教育功利性更强。

首先,当我想象着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于文科类的教学里,我想不到很好的应用方案。我们无法用基于任务的教学方式让孩子懂得一叶知秋的美丽,又如何让他们体会诗人在研究“推”“敲”时的那种执拗。对美的认识,是一个横跨一生的学习,无法拆分成任何一个有目的的任务。我们也无法评价孩子们对美的审美中到底孰高孰低。关于美的教育,它无能为力。

另外,未来始终是不确定的。教育始终存在着不确定性,我们无法笃定地说,未来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协作、解决问题或者文中阐述的任何一种能力。既然做了预期,树立了目标,人们就要承担失败的风险。

最后,应试教育在中国已盛行百年,其根蔓已经深深扎入这篇黄土地和人们的心中,想要拔除谈何容易。

如果与一线的家长、老师沟通,你听到的话题都是这样的:“我的孩子什么都好,就是不爱学习啊。每次做作业,不是要上厕所,就是要喝水,磨磨蹭蹭一天过去了,作业还没动笔。”“我的孩子,哎,每天就是玩游戏,怎么样也控制不住。” “我的外甥,初三光一对一补课就花了10万。他没有时间上什么兴趣班,他的所有同学都在补课,如果不补课他就上不了名校。”“我现在教的班级学生都是比较优秀的,跟家长聊天的时候我就说我以后只要崽健康快乐,普通一点也没关系,她们说曾经她们也是这样想的,然后从读书开始她们就慢慢的变了,觉得小孩多努力点、多学一点,能够读一个好大学,孩子未来机会就会更多一点,选择也会更多一些。”

即便如此,我也坚信,书中的教育理念是先进的,变革总会来临。

如何变革?我认为的变革会是从某一个领域切入,然后再慢慢渗透至其他领域。现有的切入点有两个:①教育上的弱势群体。他们没有优质的教学资源,现有的教育模式无法恩泽他们。②非刚需的教育领域,如兴趣班。家长对这些班级要求低,对新的教育理念容忍程度更高。

而之前提出的那些基于项目学习无法解决的问题,只能抱着接纳的态度。相信未来的教育,也将是一个多元化的教育!

附:有思考价值的东东

七大生存技能

·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元协作的能力和以身作则的意识

·敏捷性和适应性

·积极性和创业精神

·有效的口头、书面和多媒体表达能力

·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好奇心和想象力

各个学科学习技能的变化大学的变化


本文章为汉语心得记录网文章频道经典文章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