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之美》读后感精选
《宇宙之美》是一本由[法]雅克·保罗(Jacques Paul) / [法]让-吕克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4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宇宙之美》精选点评: ●天文学太伟大了 ●一本集合了与宇宙和天文学相关图画的典籍。 ●在亿亿万个平行宇宙中,可能只有这一个我们会相遇 ●这是一本“存在必读”系列! ●关于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大爆炸到大坍缩,整个宇宙的演化史如同电影一般。 ●从大爆炸到大坍缩跨越200亿年的宇宙编年史。 ●刘博洋推荐 ●科普向,图片能更清晰一点的话就更好了。 ●看不太懂 很多词没听过 也只是一带而过 更多的就是一个皮毛的科普吧 ●果然外国人写的科普和中国历史上的科学贡献几乎沾不上边。。 宇宙在200亿年前诞生,在10^200年后灭亡,人类如此渺小,从一开始就不断的想要了解这个世界..... 感觉和历史上所有聪明人一起想问题还真是了不起呢 《宇宙之美》读后感(一):宇宙从诞生到终结的宏大史诗 小时候,我们抬头仰望星空时,可能会想象着地球之外会存在怎样的文明,也可能想到了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星空,是悬在我们头顶的一个未知的谜团,它引人遐思,启发着人的幻想。 前几天的月全食,让不少天文爱好者大呼过瘾,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要做一名合格的天文学爱好者,基础的天文学知识可不能少。 这本《宇宙之美》,堪称是人类已知宇宙知识的大合集,这本书由雅克•保罗,还有让-吕克•罗贝尔-艾斯尔两位作者共同完成。这两位作者,分别是法国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以及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专家,有了这样的专业背景,可以想见,这本《宇宙之美》必然是一本干货满满的天文学科普读物。 在这本书里收录了,宇宙从诞生之后的200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并且还配有200张高清精美的天文学图片。通过这200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就能够了解到成系统的天文学知识。虽然,这些知识可能还不够深入,但作为一本面向大众读者,尤其是没有天文学知识的普通读者的科普读物,它已经覆盖了比较全面的关于宇宙发展历程的重磅信息。 《宇宙之美》这本书,从宇宙诞生之初开始写起,书中讲到了太阳系的诞生,还讲到了现在的宇宙。这几个部分,是从宇宙的发展史来说的,而接下来,作者从天文学的研究历程开始了讲述。通过作者的讲述,我们既了解到天文学发展的艰辛历程,同时,也勾起了我们对天文学在未来时代将如何发展的好奇心。 在一些读者的固有观念里认为,科普读物就是一本正经地讲科学知识。但是,假如你读过了这本《宇宙之美》,你就会发现,本书的语言并不枯燥。与其说,作者在科普天文学知识,不如说,作者在给我们讲述一个关于宇宙的史诗。宇宙从诞生到终结,这期间发生的故事,并不只是科学家的臆想,而是通过观测研究,得出来的推论。 我们的宇宙,已经有200亿年的历史,虽然,从远古时期开始,人们就对头上的星空产生了好奇,产生了幻想,但实际上,经过千年的研究,我们对宇宙的奥秘,依然知之甚少。所以,这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让我们看到已经确定的事实,更要看到那些尚待认识、还没有挖掘出的秘密。 一本好的科普读物,不只是让我们看到眼前的事物,更重要的是激发起我们对未知事物的兴趣。在这个巨大的宇宙摇篮里,我们人类不过是懵懂无知的小孩子,而我们做出最大的努力,所探知到的领域,可能不过是宇宙中的一小角。 宇宙不断膨胀,而人类也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正如本书作者所说:“天文学已超出了一门科学的意义,它还代表了我们与宇宙这个万物之源、人类诞生之所的基因联系。” 我们探索星空,探索地外文明,探索银河系之外的领域,并不能简单归结为人类的好奇心在推动,而是因为,我们人类,已经逐渐认识到,我们脚下的地球也会有资源枯竭的一天。待到地球不再适合人类居住,我们就会深入宇宙,为人类寻觅一处暂且栖身的地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也在不断刷新。宇宙的起源是一场大爆炸,而宇宙的终结则很可能是由于大坍缩。虽然,宇宙也会有终结的时候,但我们不需要悲观,而应该庆幸,庆幸我们在有生之年还能看到那么多天文奇观,庆幸我们能够在先人研究的基础上,翻开这部关于宇宙从诞生到终结的宏大史诗。 《宇宙之美》读后感(二):上帝用双手创造世界,人类用双眼去探索世界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最先提出了原子论,“整个宇宙由无限的空间构成,其中有无数原子在运动。空间没有界限;没有上也没有下;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界。原子除了形状以为别无特性。它们没有重量、颜色与味道。”他认为万物的本质是原子,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物质最小的单位,无法再进行精细的分割,原子活动的范围称为“虚空”,它为原子提供了运动的条件。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曾写下壮丽的诗篇《物性论》(The Nature of Things),卢克莱修将哲学、原子理论以及精巧的论证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这首诗歌,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相呼应,“我们都来自同样的种子/拥有同一个父亲/如母亲般哺育我们的大地/接受清澈的雨滴/产出明亮的麦穗/繁茂的绿树/还有人类/和各种野兽/供给食物,滋养生灵/繁衍子嗣……” 德谟克利特卢克莱修和德谟克利特是最早的一批认为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但他们的理论仅仅来源于臆想,早先的原子论中的“虚空”实质上就是“场”,原子并不是最小的单位,比原子小的还有电子、质子、中子、夸克。 由法国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萨克莱核研究中心科学顾问雅克·保罗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巴黎第七大学粒子天体物理与宇宙学实验室研究工程师让-吕克·罗贝尔-艾斯尔所撰写的《宇宙之美》,读这本书,仿佛两位科学家带领着读者在时空中漫游,从宇宙的诞生到地球的形成,遥远的一望无际的星空,那披着五光十色外衣的宇宙,在他们的解读下,如同拨开了一层层浓厚的白雾,映入眼帘的是广袤无垠的绚烂的壮观景色。 勒梅特在20世纪30年代做出猜测,“物质、空间、时间均源自于独特的‘原始原子’。”“原始原子”即为后世称为“大爆炸”理论的原型。在《希伯来圣经》中,世界本事一片混沌,上帝用他坚如磐石的双手,将黑夜和白昼撕扯开来,天地就此创造了出来。在三国时期所著的《三五历记》中,盘古用巨大的神斧,肆意挥斥,那匍匐在地表氤氲的云朵被他砍向了上空,地表也渐渐变的辽阔,世界在他的斧头下就此诞生了。古人不知道世界是如何产生的,于是将个体的意识赋予到了神明上,以此借神明的威望来传播某种意识形态,大部分子虚乌有的传说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 宇宙的产生实质上是源于“大爆炸”,“宇宙是在过去有限的时间内,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太初状态演变而来的。”大爆炸一词沿用至今,因为它解释了三类确凿的观测结果:①距离观测者越远的星系,看起来远离观测者的速度越快。这一现象说明,初期的宇宙更为致密高温。②宇宙的前三分钟留下了一个致密高温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重子(夸克结合形成的复合粒子,由三个夸克形成)中仅质子和中子保留了下来。在强力作用下,质子和中子结合形成简单的原子核,如氘。原初核不仅有氘的形成,还形成了大量的氦。原初核合成之初仅有质子(氢核)和自由中子,结束后氢仍占极大比例,但部分让位给氦-4(原子核数占比百分之八,质量占比百分之二十五)。可观测宇宙中几乎各处均可测得这一比例的氦,如仅仅凭借恒星内部发生核反应生成氦这一原因,似乎很难解释这一现象,故这足以成为宇宙经历过致密高温阶段的有力证据。③宇宙在经历冷却后的数十万年间,温度仍超过3000K。起初,光子足够强,能组织电子和原子核在短暂相遇时聚合。当宇宙的温度降低至3000K之下时,周围的光子就变得很微弱,无法阻止电子和原子核聚合。原子大量形成,宇宙中不再有自由电子,因为对于宇宙的背景辐射变成透明,微波波段中探测出的宇宙背景辐射同样证明初期的宇宙致密高温。 宇宙不仅仅产生了大爆炸,别切夜以继日的不断膨胀,才到达了今天的状态,在长达138亿年的膨胀过程中,亮度损失了一万亿倍,所以夜晚才会像我们熟悉的一样黑。在复合时期,也就是高热状态开始不断膨胀的过程中,天空背景亮得完全像太阳一样。太阳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诞生的,在大爆炸后的92.3亿万年,此时银河系中气体整体十分稀薄,于是它们开始了漫长的寻亲之路,它们四处聚集后形成了密度更大的旋涡。这些星际分云在分子和尘埃颗粒的辅助作用下,变得不透光。其中某一星际云在距离银河系中心27000光年处漂浮着。突然,或许是在附近超新星爆发的影响下,该星云一部分向内坍缩。这个球状体在自引力作用下收缩成原恒星,其引力能则转变为辐射。当球状体核心温度升高至发生热核反应并引起氢聚变时,收缩停止,一颗行星便诞生了,也就是现在的太阳。 在太阳还是原恒星(处于慢收缩阶段的天体)时,收缩的最后阶段,外围弥漫着气体和尘埃,形态呈现为盘状,随后碎裂成无数小天体,小天体有时会聚集成为更大尺度的结构,地球便因此诞生了。 《宇宙之美》不仅仅讲解了宇宙的形成,地球的形成,还讲述了科学探索的历程,从害怕宗教分子报复的提出日心说的天体学家哥白尼到敢于同周边所有权威教授争辩的伽利略,从被苹果树杂种脑袋而推理出万有引力定律的牛顿到大脑异于常人提出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的爱因斯坦,知识的进步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去发现错误,进行更深刻的研究,我们的思考常常会桎梏与常识,常识在思维里属于根深蒂固的思考方式,很难去改变他,我们很难摆脱常识去看待其他事物,这就是认知上面的局限性,若是想改变常识,就必须得打破当前体系的知识框架,自己去重新构造一个截然不同的框架,再在这个框架内思考佐证自己所提出的观念。 宇宙虽然广袤无垠,但和人类的大脑比起来,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未知的领域还有许多探索的地方,在宇宙的深处还有更多等待被发现的美。 《宇宙之美》读后感(三):时空的回眸与眺望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这是国学经典启蒙读物《千字文》的开头,讲的是大地宇宙的起源,日月星辰的运行。可见我国古人早就把对宇宙的认知看作启蒙教育最基础的知识。不仅是我国,所有的古文明都早早开启了对自然、地理、天文学的探索。 脚踩在地球上的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浩瀚宇宙的向往。人类敬畏宇宙,也热爱宇宙,一直努力想要揭开宇宙的全部奥秘。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只有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的人类史,在宇宙138亿年的大历史中也只是一瞬。可就是这短短几千年的文明史,成为宇宙史上最惊艳的一瞬。 人类中那些最优秀的大脑不断突破限制,循序渐进,绘制了从大爆炸之初到未来的宇宙演化图景。这幅图景仍有许多有待探索研究的空白之处,但也足够人类在时空历史上确定自己的坐标,并以此为基准梳理过去、认清现在、畅想未来。 法国科学家雅克•保罗与让-吕克•罗贝尔-艾斯尔综合人类已知的宇宙知识,创作了《宇宙之美:从大爆炸到大坍缩跨越200亿年的宇宙编年史》这部野心之作,用“200个里程碑讲述宇宙从诞生到终结的宏大史诗”。在这本书中,两位作家带领人类进行了一次伟大的时空回眸与极目远眺,不但回顾了宇宙138亿年的演变过程,更对宇宙的未来做了科学有趣的预测。 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始于最朴素的肉眼观测,如今飞入太空的先进设备大大提高了观测的范围和精度。在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对未知的科学推算,合理的推算填补了认知的空白。最有意思的是对未来的预见,激发人的想象力,让人的思想飞得更远。 观测“天文学是一门观测科学,全部的研究成果均来自天体发出的信号。”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创造各种条件、发明各种工具,扩大观测的范围,提升观测的精度。人们看到的越来越多,越来越清晰。 在古代,人们只能用肉眼进行观测,记录星象变化,总结运行规律。比如依据日月运行规律,编定历法,用于管理农业活动、葬礼、祭祀、文化活动等。 对于特殊的天象,古人们会忠实的记录下来。比如被视为不祥之兆的彗星。巴约挂毯上有一个场景就绘制了人们发现彗星的图画,意大利画家乔托•迪邦多纳的壁画《东方三博士来朝》同样描绘了彗星。乔托当然无法预料,他所描绘的彗星,将以哈雷彗星的名字被人们所熟知,而发射到哈雷彗星的空间探测器则被命名为“乔托”号。 欧洲特大望远镜(E-ELT)效果图提到日心说,我们都会想到哥白尼、布鲁诺。实际上,最早提出日心体系雏形观点的是毕达哥拉斯的弟子,希腊人菲洛劳斯。菲洛劳斯认为地球环绕宇宙中心——“中心火”运行。哥白尼则明确构建了以太阳为中心的运行体系。 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成为首台真正的天文观测仪。牛顿发明了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如今,甚大望远镜、特大望远镜等大型高精度望远镜成为天文台的主要观测工具,哈勃望远镜则飞翔在太空。观测仪器的不断革新,帮助人们观察到更多天体,获取更清晰的细节。 牛顿通过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为彩色光谱,使天文学研究不再局限于可见光,奠定了现代天文学的基础。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各种超清晰的天文摄像图,都得益于多种不同光谱的成像技术。 十种光谱下的银河系英国人约翰•哈里森是一位天才发明家,造出了能够计算精确时间的航海钟,进而帮助海上航行中测量准确的精度。他凭借航海钟的发明获得了乔治三世的经度奖。因为既不是天文学家也不是科学家,他遭人刁难,半个世纪后才拿到奖项。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研究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快,对宇宙的探索也取得了更多进步。人类登上了月球,进入太空;各种先进的探测器、望远镜等设备翱翔在天空中,获取到许多高精度图像,并采集物质样本用于研究。人类向天空迈出了更多步伐,视界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2016年人类首次成功探测到引力波,人类打开了另一扇认识宇宙的窗口,未来将有更多惊喜的新发现。 推算随着人们掌握的信息越来越详细,结合精确地计算、合理的假设、有力的证明,不但对天体运行规律认识越来越多,还能从已知寻求未知,依据现有知识推算出新的天体和物质的存在,可信的规律,以及天体的形成过程等。 1846年奥本•勒维耶提出有一颗未知行星导致了天王星摄动。一个月后,海王星在预测位置被成功发现。这一发现被评价为“笔尖下发现新天体”。这是天文学历史上第一次通过计算而不是观察发现的行星。 不同航天器拍摄的太阳系八大行星图片暗能量的存在,同样与推算相关。科学家研究证明宇宙膨胀正在加速,这与之前的认知不符。如果宇宙仅受到其内物质的引力作用,膨胀应该减缓而不应加速。将膨胀减缓的趋势扭转为加速的趋势,必然存在着一种能量,这就证明了暗能量的存在。 关于宇宙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实际上,宇宙自大爆炸起138亿年的可能发生的演变过程,都是科学家们通过天文、物理、化学、生物、考古学等相关知识的研究,合理假设,科学证明,得出的可信结果。 在翻看《宇宙之美》时,随着自宇宙大爆炸起记录时间表的推进,回顾了宇宙的整个历史,如同进行了一次时空旅行。宇宙从大爆炸初期的混沌状态,物质不断转化,形成星系、星系团,太阳系逐渐形成当前的格局,恒星的演变,黑洞、超新星、星云,头脑中如放电影一般想象着整个过程的雄伟壮观。 预见正如现代宇宙航行学奠基人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所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科学家在深入研究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对宇宙的未来做出了预测,也给未来的研究制定了一定的方向。最引人遐想的莫过于地外生命和太空移民的话题。 MRO拍摄的加尔尼陨石坑,位于火星赤道地区。人类是宇宙中孤独的生物么?在太空深处,是否存在其他生命、其他文明?人类对此充满好奇、同时也伴着焦虑。天才作家阿西莫夫“一直相信科学是治愈时代焦虑的良方妙药”。他在科幻作品中对人类未来、机器人和星际殖民做了大胆设想。 1961年,弗兰克•德雷克提出了“德雷克公式”,计算出在银河系大约存在一万个可能的地外文明。不论结果是否可信,它反应了人们对地外生命探索的热情。《宇宙之美》的两位科学家作者对地外文明探索做出了预测。未来技术成熟、时机适合时,人类必然会在太空中寻找“可能的伙伴”。 人类会登上火星么?许多科幻作品围绕着火星展开。火星也是科幻爱好者讨论的焦点。人类是否会移居到其他星球?这些都是有趣的话题。 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大犬座NGC 2207和IC 2163相撞。两大星系将合并演化成超巨椭圆星系。在更加遥远的未来,两位作者畅想了太阳转变为红巨星、地球成为荒漠不再适宜人类居住、彗星被潮汐力撕成碎片、本星系团的银河系和仙女座大星云碰撞合并的场景,并设想了未来宇宙大坍缩、黑洞都被蒸发掉、宇宙成为一片虚无的最终命运。这些对我们来说无限遥远的未来设想非常大胆,给天文爱好者提供了新思路。 《宇宙之美》中讲述了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时空的长河中,做一次优雅回眸,似乎望见宇宙从最遥远的来处缓步走来;再做一次极目眺望,感知宇宙绝尘而去的神秘背影。我们敬畏宇宙,也热爱宇宙,它是我们探索不完的家园。 2018.02.25雾凇 《宇宙之美》读后感(四):从璀璨星光到诗意宇宙 从璀璨星光到诗意宇宙——读《宇宙之美》 文/斯索以 0. 举头望明月,梦里的缥缈层云、闪烁星子、朗朗娥色是宇宙的一部分;低头思故乡,眼前的起伏山峦、丰美河流、温婉人情,是宇宙的一部分。在文化、情感层面,“宇宙”这个概念是复杂的,远远多于科学已经给予我们的东西。 在日常生活中谈到宇宙,我们总喜欢将其与浩瀚的星海联系在一起。它代表着深邃、闪烁、诗意,永恒地存在于那里,与我们面对面,却似乎又有着无法穿越的距离。所谓“距离”,也许是《宇宙之美》一书所描绘的时间图景,及其冲击过人心理层面时所造成的巨大沟壑。 以科学的眼光看宇宙,目前我们所探索的宇宙几乎是个无边的世界,从人类智慧的边缘穿驰而过,所有想象的触角也几乎被它看不到的尽头所淹没。一边是科学的大刀阔斧,如吴刚伐树;一边是宇宙的周而复始,纹丝不动。人类始终“正在”探索一个神话般的世界,以科技触碰诗意,用有限解释/解锁未知,借假设搭建攀登的脚手架。在《宇宙之美》的前言中,作者雅克·保罗、让-吕克·罗贝尔-艾斯尔如此感慨:“可怜的人类,犹如婴儿,蜷缩一角,迷失在巨大的宇宙摇篮中,努力探索着自己小小世界的边缘。”但是,同时:“不触及宇宙边缘,人类永远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也许,有朝一日,当地球不再宜居时,人类必将会“深入宇宙,寻找栖息之地”——但在此之前,人类已经开始在各个维度上探索,假设、幻想乃至亲见了宇宙之美。 宇宙之美,是一种实际之美,也是一种可能之美。我们所认识的宇宙,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假说与想象上,科学力量所延伸到的空间,或许仅是它的起点。天文学上的一切努力,无疑已经成为人类与浩瀚宇宙之间全部生命联系的一条脐带。 书中讲述的,是“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中可能发生过的,正在发生的,即将发生的一切”。可以说,这是一部宇宙史;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人类有关宇宙的认知史。作者以时间为序,通过200个相关的主题,从已被证实的宇宙起源(大爆炸)直至宇宙可能的结局(大坍缩),全面梳理了宇宙的历史,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又不乏细节、科学与想象交织的宇宙全景图。我们惊叹于造物的神奇,惊诧于物质世界的美和力,惊讶于人类对宇宙已有的探索和二者之间微妙的联系。 1.大爆炸 宇宙是多重的。书的开篇便推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借用美国哲学家与心理学先驱威廉·詹姆斯1895年提出的术语,概括了当前人们对宇宙的普遍认知。也就是说,只要空间无限,在可观测的宇宙之外,应该存在肉眼与仪器尚观测不到的实体。在当前科学发展水平的前提下,无论广义相对论,还是量子力学,都不否认多重宇宙存在的可能性。 1915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提出以后,许多科学家便开始着手为宇宙建模,宇宙从“膨胀”中形成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与此相关,我们所熟知的“大爆炸”理论应运而生,1949年,天体物理学家弗雷德·霍伊尔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大爆炸”不仅仅是一种假设,而有着实际观测结果的支撑,对此书中解释,它至少可以对三类确凿的观测结果加以解释: 一是举例观测者越远的星系,看起来远离观测者的速度更快。而这一现象恰好说明,初期的宇宙更为致密高温。二是宇宙中所有区域的氦元素比例相同——这一现象说明,宇宙初期密度与温度应相当高,从而促成氦元素的合成。三是微波波段中探测出的宇宙背景辐射同样证明初期的宇宙致密高温。 从神话与古老文化的角度看,与人类文明起源有关的一些传说,与“大爆炸”理论便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尤其是天地的创造过程。为此,科学虽未抵达探索的终点,科学家却似乎比普通民众更先一步笃定那个未知世界的存在,而在这背后,是无数实际数据与观测结果的支撑。再伴随着人们的大胆假设,人类离这个神秘的宇宙的真相似乎越来越近了…… 2. 扩张的宇宙 “大爆炸”带来的,是宇宙的扩张;而扩张的结果,是直接导致宇宙不断趋向平面化。到了20世纪60年代,宇宙学家确定了宇宙的三个特性:均匀,即在大尺度上,各处的物质密度相同;各向同性,即所有方向上看起来都相同;平坦,即三角形的三角之和为180°,宇宙若是像球面一样弯曲则不会如此。 1980年,美国宇宙学家阿兰·古斯提出,早期宇宙可能经历过一个非常快速的膨胀时期,发生极度扩张。这就是所谓的“暴胀”:“暴胀使宇宙变平,正如把一个起初很皱的气球吹到地球那么大,就会发现它的曲率接近于零,而站在地球的表面,地球就像是平的。” 正如炸弹爆炸一样,暴胀带来了能量,暗物质粒子随之产生。和构成恒星和人等物质的基本粒子不同,暗物质粒子是不可见的,由大质量的粒子构成,对电磁的相互作用毫无反应,也不受制于强相互作用。在茫无涯际的宇宙中,它好似一张无形的大网,维系着宇宙的整体结构,虚幻缥缈、捉摸不定。如果从大爆炸那一刻算起,暴胀发生在大爆炸后的10-35秒,暗物质粒子则产生于大爆炸后约10-12秒。紧接着,在这条时间的轴上,10-6秒形成重子物质,大约3分钟后,形成氦;大约20分钟后,形成氘……而这一切,距离今天大约138亿年。 3.银光乍现 大爆炸之后,宇宙经历着一段漫长的“黑暗时期”,一切都是混沌的,等待被点亮。直到在暗物质的影响下,重子物质不断凝聚、分裂,最终形成恒星。紧接着,在某一个时刻,有一颗恒星开始发光,周围黑暗突然被擦亮,整个宇宙犹如银光乍现!而这一幕,发生在大爆炸后约1-2亿年。因为这颗恒星的发光,大量的紫外线辐射开来,强烈到足以破坏宇宙复合期所形成的中性原子;这种真正的介质再经过电离,逐渐遍布宇宙,诸多天体悬空,黑暗时期宣告终结……大爆炸后20-30亿年,宇宙已经基本如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模样。 大爆炸后38亿年左右,是恒星形成的巅峰时期,星系频繁碰撞,环境很不稳定。就在这样的碰撞与燃烧中,富含金属元素的气体和不含金属元素的气体逐渐达到平衡,恒星形成率降低,“21世纪测量时,元素的相对含量(按质量计算)稳定在了以下数值:氢占74%,氦占24%,其他元素占2%,其中氧含量最高,其次是碳、氖和铁”。也就是说,一个稳定的宇宙逐渐形成。 4.拥抱银河系 云淡风轻的夏日夜晚,当我们抬头向浩瀚的宇宙望去,映入眼帘的璀璨景象便是银河系。 天文学上的银河系,是一个美丽的漩涡形结构。这主要是因为,“环绕着银河系的暗物质聚集着重子物质,使银河系越来越快地自传,并最终形成一个自传速度很快的薄盘,扫过银河系的密度波使它形成了点缀着年轻恒星的漩涡结构”。这就是那个我们的先辈们曾幻想着住着玉帝和七仙女的神仙世界。 银河系的形成生动地让我们看到:一切,在力量中冲撞;一切,又因力量而绚烂无比。 就在这样一个无时无刻不上演着力量角逐大戏的银河系中,距离今天大约45.7亿年,也就是大爆炸后92.3亿年,一颗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恒星诞生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身边一切物质能量的来源、地球环境的第一手缔造者太阳。书中,作者对这颗恒星的出场给予了如下壮观且诗意的描述: “此时,银河系中气体整体十分稀薄,四处聚集后形成密度更大的涡旋。这些星际云在分子和尘埃颗粒的辅助作用下,变得不透光。其中某一星际云在距离银河系中心27000光年处飘忽着。突然,或许是在附近超新星爆发的影响下,该星云的一部分向内坍缩。这个球状体在自引力作用下收缩为原恒星,其引力能则转变为辐射。当球状体核心温度升高至发生热核反应并引起氢聚变时,收缩停止。一颗恒星诞生了……” 接下来,就是中学课本里同学们熟知的太阳系历史:因为核聚变的作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年轻的太阳变得光芒万丈,且足以燃烧上百亿年(如今,则刚刚过去一半);周围那些漂浮着的尘埃颗粒,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漫天星子,并在不断的碰撞中实现分化和吸附;随后,在地球形成过程中,因碰撞散落的大量物质碎片迅速聚集,幻化而成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天体——月球,伴随着人类日日夜夜、世世代代的仰望,她已经充分地人格化,照耀在文学、乡土乃至爱情的山盟海誓中,且直到人类登月的那一刻,古老的神话依然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5.我们的地球 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但绝对是一切生命的中心。至少在已有的生命活动版图中,它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如母体或摇篮之于婴儿一般存在着。 当这部宇宙史写到生命诞生的一刻,大约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此时此刻在时间坐标轴上,大约是大爆炸后103亿年。此后,时间的进度似乎在变慢,人类的进程逐渐可以以年为单位来审视,直到书中所写与我们最近的2016年,这段宇宙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人类的文明史,所发生的故事几乎都有迹可循。 全书并没有在2016年的门槛戛然而止。毕竟,科学除了解释过去,还担负着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探寻未知、假设未来。作者以2020年旅行者2号跨越太阳系边界、2029年毁神星飞掠地球、2034年启动空间引力波探测、2042年发现地外生命、2051年宇航员登上火星等时间节点上的事件或猜想为基点,将科学的触角伸向未知,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宇宙未来图景。而这一切,基本上是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由此我们或可猜想,未来的宇宙是泛人类文明的宇宙。 那么,如书中假设,以公元0年为起点算起,1000万年以后,人类能够实现殖民银河系的梦想吗?3亿年后,当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双星系统PSR1913中的两颗中子星合并时,地球的命运又怎样?6亿年后,面对渐行渐远的月球,看了最后一次日全食的人类,会做何诗意感想?12亿年后,地球上的生命会迎来终结性的一刻吗,此时的人类又移居何方?在1060亿年后的那场大坍缩中,宇宙的命运会走向哪里? 书中指出,“未来的宇宙在万有引力的吸引力和暗能量的排斥力中来回拉锯。宇宙的命运主要取决于暗能量的发展趋势”。大爆炸1200亿年后,“宇宙在暗能量引力和万有引力的双重作用下发生大坍缩……无数黑洞融合成一个更大的黑洞,裹住整个宇宙,宛如系绳的袋子。最后,宇宙中只剩下一个致密致热的奇点,将来演变成另一个宇宙”。按照这样的假设,宇宙因其本身的运动变化,将永恒地存在着;并且,新的可能,将孕育新的文明。 当大坍缩的那一天真的来临,唯一的见证者,或许只有宇宙本身。那时候,当无数的星子散去,光亮骤然暗淡,一切曾“活过”的寿终正寝,最后一批黑洞也蒸发,连时间本身都失去意义,作为曾经存在过的人类,其文明还会在静寂中回响吗? 2018.9.6于北京·既往居 《宇宙之美》读后感(五):宇宙中最不可理解的事情,就是宇宙是可以被理解的 我们今天所有的天文知识,正是来自于我们投向夜空的一瞥。智慧果一旦吃下,知识的雪球便越滚越大,积累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站在现在的宇宙这个点,我们已经能够描述从138亿年前已证实的“大爆炸”开始,到1060亿年后可能的“大坍缩”为止的“宇宙全史”。 《宇宙之美:从大爆炸到大坍缩,跨越200亿年的宇宙编年史》(以下简称《宇宙之美》)以时间为序列出200个主题,从已证实的宇宙起源(大爆炸)直至宇宙可能的结局(大坍缩),全面梳理了宇宙的历史。该书由法国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专家权威撰写,每个主题均运用高度简练的话语呈现每一次思想碰撞或重大发现,配以一副色彩绚丽、引人遐想的图片。由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欧洲空间局(E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欧洲南方天文台(ESO)、哈勃望远镜精选计划等供图,全四色200余大画幅高清图片,铜版纸印刷。本书真可谓是一场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天文学盛宴。 这是一部宇宙全史仰望星空,几乎是我们每个地球人的本能。在晴朗的夜晚,一轮皎洁的明月就足以吸引我们全部的注意力……古往今来的人,无一例外都有同样的体验吧。对于从小长在现代城市里的我,直到成人后的一次祖国西部之旅,才第一次见识到真正的星空,千万颗星星向你眨着眼,那是人生中无与伦比的震撼。星空并不像城市里看到的那样沉寂静默,而是密密麻麻,异常喧闹,让人余生只愿在这样的天空下度过。我们今天所有的天文知识,正是来自于我们投向夜空的一瞥。智慧果一旦吃下,知识的雪球便越滚越大,积累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站在现在的宇宙这个点,我们已经能够描述从138亿年前已证实的“大爆炸”开始,到1060亿年后可能的“大坍缩”为止的“宇宙全史”。 《宇宙之美》正是这样一部集合人类已知宇宙知识的野心之作。这本书按照宇宙演化的时间顺序编排,选取了200个里程碑来讲述这一宏大的宇宙生命乐章。我们知道,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是先从离我们最近的世界里上演的天文现象开始的。在四大古文明时期,就已经有对于太阳系五大行星的观测与记录了。到中世纪,我们还在为地球中心论和太阳中心论争执不已,并有许多科学前驱为此付出过生命。直到20世纪,人类才第一次冲破地球引力,真正登上了另外一个天体,并从宇宙中回望自己的家园。虽然万有引力的发现和相对论的提出,让我们可以回答诸如宇宙起源和宇宙消亡的问题,但构成宇宙物质四分之三的暗物质,对我们来说仍然神秘。我非常喜欢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他说,“宇宙中最不可理解的事情,就是宇宙是可以被理解的”。跨越上百亿年、横亘上千亿光年的故事,是我们人类在这个浩瀚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隅,用短短几千年的时间发现并谱写的。《宇宙之美》的内容蔚为大观,完美呈现了我们的宇宙全史,再现了这一热血澎湃的发现之旅,读之依然令人大开眼界,激动不已! 人类所处的宇宙在沿超星系赤道平面上某一片段的图像,其中橙黄色线条标示出星系移向拉尼亚凯亚引力“吸引槽”的轨迹。图中橙黄点即为本超星系团上的一个个显示。本超星系团边界之外的移动显示(蓝色线条标示)汇入相邻的超星系团(如上方的沙普利[Shapley]超星系团和后发座超星系团)的吸引槽宇宙认识与认识宇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我们现在已知(或推测)的某一天文事件的实际发生时间,而非按照人类认识宇宙的时间线编写而成。在书的下方有两个时间轴,表示了为以大爆炸为起点纪年的事件日期和以公历纪元的事件日期。 本书的前半部分——“宇宙初期”“太阳系的诞生”“现在的宇宙”三章,讲述的是人类出现之前宇宙的模样。而本书编排的妙处,在于讲述一个主题的时候,会告诉你发现这个主题的相关人物与故事。你会知道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是如何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138亿年前,也就是所有故事的开端,是我们现在耳熟的“大爆炸”,它的理论基于爱因斯坦于1915年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和哈勃在1929年观测到的星系退行现象。而首次提出“大爆炸”(Big Bang)这个词的却是一位态宇宙模型的支持者天体物理学家弗雷德 · 霍伊尔,他绝没有想到自己发明的这个词进而汇成为天文词汇中的“明星”。(见P14) 在大爆炸50亿年后,银河系开始形成,这让我们与一位传奇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见面了。他不仅是天王星的发现者,更因为出众的制作望远镜的能力,证明可银河系从侧面观察时就像一个由恒星构成的圆盘。银河在西方叫作milky way,这个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在这之前,我们一直把银河看成一条带子;从这以后,我们知道,银河这个方向上其实是银河系恒星更密集的地方。(见P64) 不仅人类自身的历史充满了偶然与冲突,就是宇宙自身也是如此。假如1.6亿年前,小行星带没有发生相撞,从而形成巴普提斯蒂娜族(Baptistina family)行星,那么今天不会有人类,甚至也不会有月球!2007年,科学家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成功重建了巴普提斯蒂娜族小行星的运动路径。他们据此证明了该家族中的两个成员是两个著名陨石坑的“罪魁祸首”:一个撞击了月球,另一个则撞击了地球,并造成了恐龙的灭绝!(见P122) 本书的后半部分——“古代天文研究”“近代天文研究”“现代天文研究”三章,讲述了古今中外对于天文学的探索。这一段非常巧妙地编入了古希腊、中国、阿拉伯、玛雅、伊斯兰、近代欧洲等文明对于天文学的各自贡献,你可以领略人类认识宇宙的回肠荡气的曲折故事。 1901 年,安提基特拉机械在基特拉岛和克里特岛间的一艘沉船中被发现,直到2005年的一个世纪后,通过拍摄的X 线照片,才知道这个小型青铜机械由100 多个零件组装而成,其中含30 多个齿轮传动装置。原来这台机械可用于计算太阳和月球的运动,还可预测交食现象、行星运动、公历和奥运会日期。它真是古希腊科技的一个绝佳缩影!(见P212) 完成于7 世纪中叶的敦煌星图,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星空图。中国的星空是皇权社会的真实写照,是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很中肯的评语。但我们的天文学记录对于科学家来说也是巨大的宝藏,因为古代的天文学家曾非常忠实地用文字记录下了彗星经过、超新星爆发等各种不同的天文现象。(见P220) 更令我们叹为观止的是位于印度西北部的斋普尔的简塔 · 曼塔(Jantar Mantar)天文台,此天文台修建于1728年,配有全套星象观测的石制天文仪器,体量宏大。该天文台由印度王公杰伊 · 辛格二世主持,他还曾用梵语翻译欧几里得、托勒密、约翰 · 弗拉姆斯蒂德和牛顿的著作以及乌鲁伯格的星表。(见P276) 最后的一章“未来的宇宙”则展望了我们派出的空间探测器的未来历程,并预告了宇宙的最终命运。 天体物理学的诞生、宇航学的助力,无疑是了解宇宙的绝佳武器。“天体粒子物理学”是一门诞生在21世纪的新学科,结合了粒子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极大(天体物理学研究宇宙大尺度结构和大爆炸之后的宇宙演化)与极小(粒子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小尺度物质结构和粒子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看似矛盾却可统一(宇宙学则用来检验早期宇宙是无穷小的理论),这是宇宙的奇妙。(P350) 当带着人类信息的旅行者2 号飞到天空中最亮的星星天狼星附近时,旅行者1 号已经飞行了4 万年,此时时钟指向公元296 000年;地球上生命的终结将发生在12亿年后,希望这个时候人类早已殖民银河系;40亿年后,银河系和仙女座大星云将发生大碰(融)撞(合),最终将演变成一个庞大的椭圆星系;77.6亿年后,太阳将演化成白矮星;然而就算人类走得再远,也会迎来宇宙终结的一天,大爆炸1200 亿年后,宇宙在暗能量引力和万有引力的双重作用下发生大坍缩(Big Crunch)。大坍缩是大爆炸的逆向运动,从形式上来说,一切很完美。 敦煌星图里的北极星图,1900 年中国丝绸之路上一寺院中发掘的宇宙地图。该图为所有文明中已知的最早星空图,完成于7 世纪中叶。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就像我们抬头望向天空,被云诡波谲的天空深深吸引,运用哈勃、斯皮策等空间望远镜看向宇宙身处的科学家,也时时被天地大美震撼着,没有哪一位人类的艺术家可以创造出这一没到窒息的图景,他们感慨道。 本书在选材上也非常宽泛,并非只局限于科学领域。可以想见,人类的进程是各种思想交汇影响的。如古希腊时期先贤泰勒斯,他以精准地预测了公元前585 年5月28日发生的日食,并测量出埃及金字塔的高度而青史留名(不仅是哲学史,还有天文学史)。(见P186)“宇宙岛”这个概念的雏形来自于著名哲学家康德,他设想了一个存在多个星云的宇宙,而星云是与太阳所在的恒星集团相似的天体系统。他还明确指出这些天体系统从正面看呈圆形,从侧面看呈椭圆形。康德所处的18世纪,人类已经可以使用望远镜观测到星云这种圆盘状天体。这种把宇宙比喻成海洋,而把星系比作岛屿的说法,在今天看来很形象,也仍然不失其准确性。(见P64) 除了西方哲学家的身影,本书还关注了东方的智者。佛教中缘起、性空、无常的概念与2500年后的量子力学中的部分概念惊人地相似,因为在量子力学中,粒子不能被看作拥有速度、位置等确定属性的实体,但两个相互作用的粒子不管相隔多远,始终互相关联,因为它们都是整体的一部分。(见P192)在天文学的发展历史上,也少不了女性科学家的身影。本书介绍了天文学领域的女性第一人——亚历山大的希帕提娅(Hypatia)的故事,她是著名的女性科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因参与调整星盘闻名,后被狂热的基督徒用石块砸死,遂成为支持实证主义、科学和女权主义的女英雄。(P218)天文学的发展似乎也离不开科幻小说的推波助澜,《从地球到月球》奠定了凡尔纳预言小说大师无可争议的地位,同时却出乎意料地预测了美国的探月计划,尤其是阿波罗8号的绕月飞行任务。(见P298) 最后的最后,在黑洞和其他所有由核子构成的天体消失后,宇宙的温度将接近绝对零度,变成一片虚无,只剩下逐渐失去活力的光子。那时连时间也失去了意义。可面对这样的宇宙,作者仍然联想起一副由瓦西里 · 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创作于1907年的画作《运动1号》(Movement 1)。让我们跟着科学家的眼睛,试图理解这古今一体吧(见P411)。 未来,宇宙中可能只剩下光子。这些光子太过沉寂而无法进行反应。这让人联想起瓦西里 · 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的画作《运动1 号》(Movement 1)。这幅画创作于1907 年,在莫斯科的一家画廊里展出多年。走向未来谜一样的宇宙,是我们诞生的家园,但和我们每一个生命体一样,也会走向终结。读这本书,就像沿着时间行走,一路上看到过令人惊愕的绚烂星空奇景,认识了揭开宇宙神秘面纱甚至献出生命的科学家,编览世界各地人类探索广袤星空留下的伟大遗迹,并欣赏到艺术家创作的宇宙幻想作品。 读完本书,我们不仅可以回答一些天文学上的问题了:比如,星系的颜色从哪里来?我们一定要担心宇宙射线吗?太阳将所归何处?存在其他的宇宙吗?为什么只有我们的宇宙演进化出了智慧生命?同时,更能深深体味到天文学之美、宇宙之美,以及科学之美、艺术之美,我们身为人之美。站在宇宙的尺度来重新思考人生的定位,或者也是我们迷恋天文学的一个原因吧。 而对于科学家来说,寻找宜居的系外行星也是一个梦想,毕竟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人类天性中就渴望了解未知,对外界世界的探索也塑造了我们自身。前不久最新的消息传来,人类又在木星新发现了12颗卫星,仅仅在太阳系还有很多未知等待我们去发现。希望这本书成为更多朋友探寻未知,激发自己好奇心的起点。就像本书引用的帕斯卡《思想录》中的一句话,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见P262): 人只是一根芦苇……一根会思考的芦苇。用不着宇宙全副武装将其粉碎;一股浪、一口气、一滴水都足以使其灭亡。然即便宇宙使人灭亡,人类仍比杀死他们的宇宙更高贵,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要死亡,也知道宇宙相比他们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一无所知。 |
精彩图文
- 周寒琛许妙音(许妙音周寒琛)完结版小说-周寒琛许妙音小说全文免费阅读笔趣阁
- 裴骁年许青黛(许青黛裴骁年)全文免费阅读大结局_裴骁年许青黛(许青黛裴骁年在线小说免费阅读)全文阅读大结局
- 江知愉在哪免费看江知愉结局是什么(那一瞬的地老天荒江知愉)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 江知愉(那一瞬的地老天荒江知愉)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那一瞬的地老天荒江知愉完整版小说阅读(江知愉)
- 江知愉全文免费阅读大结局-那一瞬的地老天荒江知愉完整版无弹窗
- 将女凌云(颜凌云贺洛初)全文免费阅读_(将女凌云)免费阅读无弹窗最新章节列表
- 颜凌云贺洛初(将女凌云)全文免费颜凌云贺洛初读无弹窗大结局_将女凌云免费颜凌云贺洛初读全文最新章节列表_笔趣阁
- 穿成受虐童养媳,断亲和离爽歪歪(萧逸风江雨桐)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萧逸风江雨桐)小说免费阅读最新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