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城读后感精选
《人·地·城》是一本由徐远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5.00,页数:3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地·城》精选点评: ●“得到”上推荐的书籍,一口气读完了,前面对于城市得起源,城市的认识,后面主要就是对于中国的城乡二元的分析,了解中国城乡有了更深的认识,作者后面基本上讲的就是如果释放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如何带来更多的经济增长,土地的改革等等,虽然跟自己想看想了解的城市有些越来越远,但是对于了解中国经济确有了认知,这样看国家政策也能了解一点了…… ●作为经济学著作太浅,作为文学作品太干 ●一书写清城乡二元。对于人类城市起源的章节也不错。PS.应该让太太香帅写个序嘛~ ●香城 ●从徐远老师的公众号到这本《人地城》,多了对城镇化和农村改革的理解。 ●对我帮助很大。帮我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起码在城市化这个话题上,徐老师是真的理解中国的。很值得看的书。 ●年初读香帅三星,年底读她老公徐远的书我还只能给三星。对于城市的见解和品味的确非常一般,然后就是大规模的土地制度,很像周老师书里的场景,但又与周老师的见识差了一截。这么优秀的学术背景真的可惜了。 ●非常耐心 ●比较基础 《人·地·城》读后感(一):土地 农民 粮食 农业土地受歧视,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转让权,所以价格不一样,无法分享到市场的红利。 农民太多,人均耕地面积不够,需要降低农业人口,提高人均耕地 粮食价格保护,相当于给农民补贴,补贴数量在人均耕地面积上来看其实是很少的,而价格差价会导致寻租和腐败。 读完我来畅想一下户籍改革的未来,国家鼓励农民往城市迁徙,降低了农民的数量,使留下的农民生活变好,城市进入新劳动力,由于资源有限,阶级分化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穷人如何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呢,他们储蓄能力,抗风险能力都不行,这些可能还是要靠政府的政策安排吧 《人·地·城》读后感(二):经济增长新动力? 虽然没有太新鲜的结论,但是逻辑还是比较清晰的,描述了中国土地政策的清晰路线,给了很多好的建议。核心的结论有: 马尔萨斯人口论已不再有效,人口不会大规模增长,技术进步使得粮食产量大增。 中国的耕地还有很大空间,农村的利用率不高,宅基地占用过多。 中国的粮食是足够的,可以多些进口,节约自身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城乡二元土地现状应该尽快改革,促进农地可交易,增加农民收入,消除户籍限制,增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接纳更多农民进城。 城镇化应向城市化发展,小城市就业空间小,不利于资源有效利用,城市的趋势是大城市化。 个人思考:技术已经与发达国家接近,快速进步空间不大;受环保约束,资源有限,资源粗放型发展已不可能;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增长引擎会不会是大量农民进城(还有至少1亿人口)增加劳动力,进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关键在于制度设计和改革,放宽户籍限制,推动农用地市场化。 《人·地·城》读后感(三):浅显易懂,对中国的土地政策以及城乡二元经济有了解 这本书让我十分涨见识,对自己所处的人(城市的人和农村的人)、地(城市的地和农村的地)和城(城市化)都有了从无到有的认识,让我可以就此去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历史、政治、现状以及未来。 他着重论述了城乡二元经济的由来和当今政府努力的打破这种历史包袱;他论述了中国土地二元经济现状的历史原因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让农民真正能土地和人力这两个要素中获得实质性收益,从而让一部分农民进城参与城市化建设,最终享受与城市人相等的就业、医疗、养老、教育和居住等权利);他还讨论了农业问题,也就是粮食的问题,农民进城了,那国家会不会产生粮食危机?结论是,政策引导的对,农业可以进行规模化生产,加之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的贸易,中国的农业效率会大大提高而且十分有保障,所以,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不是问题;最后,徐远对当今的‘城市化’建设的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现在是成书后的2年,这些政策已经在我身边的农村发生,年轻的农民开始发生了变化,他们想进入城市,并且享受城市里的吃喝玩乐,农地开始确权,宅基地开始上户口,虽然大部分周围的人不知所以然,但我想这是很重要的转变,下一步,土地的经营权就会放开流转,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就会产生无数规模化经营的大小农场,农村会产生一大部分剩余劳动力,他们有了土地带来的收益,他们有了“活的资产”,他们会更加有信心的进入大城市,进入服务行业,中国的大中城市势必会被这股力量改变。政府,你需要言出必行,否则,失望的就不知道农民了,还有诸多的学者以及翘首以待的新生力量。 《人·地·城》读后感(四):概览土地政策演变,思考土地利用效率 根据徐帆教授的推荐找到了许教授的这本书,果然不负我望,读来甚涨知识。虽是随想结集,但针对中国土地政策的梳理、对农村土地权利流转的建议、对政策的评析都调理清晰、逻辑自洽,论证过程中没有使用艰深难懂的经济学理论和模型,而是引用统计数据、层层推导,文科生读来也毫不费力。 通读全书,有以下感悟,略作记录,以备后查。 1、制度的红利也是推动中国改革和快速发展的要素。土地制度的改革,不仅关系着能否进一步释放劳动要素—人,也关系到能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用市场来调节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同时还关系到农民权利的维护与保障。中国经济发展至此,的确需要通过改革来释放进一步的潜力。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任何政策制度的制定、调整和变革势必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更何况是土地相关的政策,路漫漫其修远兮。 2、城市的扩张总与人类解决问题的智慧相伴。之前常担心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土地不够,房价只会飙升。但是对于其他特大城市,一来城市可以不断的扩张,也许深圳是没地了,但是不代表深莞惠不能成为一个经济体来共同发展。长株潭都能协同发展,深圳也一样,不过地方政府还是得抛弃门户之见,共同努力方可。二是城市可以不断的更新,容纳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一点的思考,让我联想到了能源,80年代报纸到处鼓吹能源危机,石油只能用多少年。可是事实证明,人类在发展,越来越多的石油被开采,新能源的利用方式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能源供应是充足的。同理,大家在叫嚣城市土地的稀缺性时,也只是个伪命题,城市发展总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3、粮食问题的思考给了一个新角度,是否完全的自给自足就是效率最高的方式,本质上维护生产的潜力可能更重要。同理,在家庭家务的规划中,是否完全的自给自主是好事,也是本质维护个人精力和家人关系才更重要,不过要说服家人引入外部服务,呃,任重而道远啊。 《人·地·城》读后感(五):吾心归处即吾乡——读《人·地·城》后感 乡村,这个带有农耕气息和浓浓乡土味道的字眼,在已习惯了都市生活的年轻一代人中,似乎越来越遥远。曾经的乡土人情、家长里短被便捷的网络代替;与自然相伴的日常生活到如今是钢筋水泥的天下,而对故乡的怀念放到今天已成了对自身身份的迷茫。现代人的精神该置于何方?是喧闹的都市,还是远去的乡村?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乡村和城市都是人类聚集的结果。《人·地·城》作者提出的“容器说”颇为形象地展示了这一过程。远古时期人类聚集在一起共同种植作物、驯养家禽,使得食物剩余成为一种可能;旧石器时代的尖锐工具到新时期时代“容器”类工具的转变,更是从一个侧面揭示食物储藏的出现。“在更加抽象的意义上,房屋、村庄、水库、沟渠都是储存的形式。甚至我们今天的城市,也是一个巨大的容器,只不过城市这个容器,要更加复杂和难以理解”。除了聚集,城市更多的意义在于物质上的交换和精神上的交流,也就有了贸易商业、文化教育的出现,并且为工业的规模化推进提供了基础。作为高阶容器的城市,迭代出人类复杂的合作分工机制,以及缤纷多样的业态。 《人·地·城》一书中引用周其仁教授《城乡中国》开篇说的一句话:“中国很大,不过这个很大的国家,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块是城市,另外一块是乡村”,揭示出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事实。在传统意义上,依据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特点,可以分为“城市”和“乡村”。乡村的人口规模一般比较小,百十户人家;城市人口规模则大得多,从小城市的几万人到特大城市的上千万人。乡村的产业结构以农林牧渔即第一产业为主;城市的产业结构以工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为主。但是按照卢作孚的理解,“城市和乡村本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乡村的现代化也谈不上城市的现代化”;张培刚也谈到“工业化是基于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都从根本上界定了乡村和城市在生产要素上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只不过是生产场所的不同。 可是因为目前户籍二元化和相应政策不配套,导致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在当下的政策环境,原本一脉相承的城市和乡村,走向了不同的轨道。近几十年国内城市获得了远高于乡村的发展水平,但也带了了诸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的城市病。而乡村的人们为了改善生活,来到大城市务工,留下的是一家老小和落后的生产力。如果没有政策的强势介入,长久以往,会出现一边是要素和人口不匹配的城市,一边是荒芜萧瑟的乡村。 历史上城市的出现,要么是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而然形成,要么是朝代君王择地而定,但大城市的出现离不开人口的自由迁徙。 两宋时期,随着土地依附关系的解除和门阀制度的崩溃,先前士族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复存在,北宋汴京人口140万,南宋临安人口250万,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中国的城市发展则比较特殊,刚成立的时候人口是可以自由迁徙的,但是到1960年后自由不再,再到1990年后开始鼓励农民工进城务工,城市化一波三折,城市和乡村的人为割裂没有根本上的转变。从个体层面上,生产力和人员的流动被束缚了:很多农民一方面渴望去城市学一门手艺开展全新的生活,可是另一方面要在放弃自有土地上抉择;有些城里人希望定居乡野,却没有办法获得长久定居之所,在城市和乡村的进退间徘徊。 历史上曾经的做法其实已经给我们很多启示。城市或乡村不仅要成为现代人生活日常的“容器”,更应该成为精神寄托的“磁场”,有适度选择的自由,有可以安定下来求发展的空间,有可以回望的过往和期盼的未来。待到那时,心安处,即为乡。 |
精彩图文
- 萧墨宸洛芸初(萧墨宸洛芸初)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萧墨宸洛芸初最新章节列表
- 萧墨宸洛芸初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萧墨宸洛芸初)萧墨宸洛芸初免费阅读无弹窗最新章节列表_笔趣阁
- 我在六零年代平安喜乐邱玉玲是什么小说-邱玉玲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我在六零年代平安喜乐邱玉玲)最新章节阅读
- 程祁言沈涵明(一往情深何处归)全文无弹窗大结局_程祁言沈涵明小说最新章节列表
- 毕竟我们没有以后了江禾(叶青青江禾)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叶青青江禾)全文阅读_笔趣阁(毕竟我们没有以后了江禾)
- 与君携手赴山河陆沉翼(卫绍歌陆沉翼)全文免费大结局小说-与君携手赴山河陆沉翼全文最新章节阅读
- (热推新书)《与君携手赴山河陆沉翼》卫绍歌陆沉翼无弹窗阅读_与君携手赴山河陆沉翼最新章节列表_笔趣阁
- (君翊白灵)白灵君翊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完整版_白灵君翊小说全文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