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汉语心得记录文章 人生哲理 浏览文章内容

静下来,听听自己

hanchuanzi 汉语心得记录网 2021-11-11 10:20:11 436

1

鲜花、小草、树木是最美的,但它们不说话;

朝霞、夕阳、月亮是最美的,但它们不说话;

黄山松、沙漠胡杨是最美的,蓝天、白云、霞光是最美的,田野、高山、湖泊、大海是最美的,但它们都不说话……

顾城说,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星星不说话,夜静;人不说话,心静。最美的月色是一轮圆月挂在风静云止的夜空,把一缕一缕银色的静洒满静的大地。

水静则明,心静方悟。你若不美,说再多就会变美了?你若最美,还用得着开口吗?

自然大美不言,天地大善不言,地球大慈不言,太阳大德不言,人间大音希声。

种子发芽时是静的,花朵开放时是静的,植物结果时是静的,太阳升起时也是静的……

大地,静乃最美。

2

山村的夜特别静,月光似水洒落下来,把夜也湿透了。

一个人静静地站在夜里,能听到夜的声音——虫的鸣叫,蛙的合唱,蛐蛐的独奏,树叶的朗诵,植物的拔节,花开的声响,甚至能听出树梢上鸟儿的呼吸、青蛙的叫声是什么颜色。

夏夜,山村的一个个窗户敞开着,仿佛一只只静静的耳朵,它们在倾听什么呢?

夜静如水,心静如水,你会听到一朵花与一朵花的对话、一棵树同一棵树的低语。

小时,最喜欢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骆宾王等人的“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有静才有美,美中都有静。

虽然夜雨“润物细无声”,但你若静下心来,还是能听到一些细微的声响,也许还能隐约听到夜的另一种声音——村庄的低吟,窗棂的呼吸,大地的韵律,灵魂的碰撞,梦的运行,心与心的轻轻跳动。夜是一部宏大、无声的交响乐,每一颗星星都是一个静静的音符。

你触摸过夜的脉搏,听过夜的呼吸、夜的心跳吗?你的心跳及心语,夜的耳朵正听着呢!

夜沉默、寂静,其实,静是一种更大的力量。夜的秘密,其实是静的秘密。

3

读书,就是读静,读一篇静的故事,读一个静的意境,读一幅静的风景,读一片静的天地。书中没有嘈杂声,每一个汉字都是静静的,连标点符号都写满宁静,一本书从头至尾全是静音。

书中潺潺的流水声,波浪的翻滚,江水的咆哮,瀑布的轰响,你都听不见。水流动的声音,全藏在一个个汉字里让你想象。

思想是静的,智慧是静的,文学是静的,诗是静的。读《史记》《汉书》,历史尽管充满刀光剑影,但此时是静的,静静地躺在已沉静了数千年的长河中。

喜欢到图书馆读书,那里静得连掉下一根针都听得见,谁若不小心发出一丁点儿声响,马上会有许多尖利目光刺向你,仿佛你会将书中的人物全吵醒似的。

医院的病房,贴着一个大的“静”字,静能疗伤,静可祛火,静会养心,心静自然凉,静是一片看不见的药,静是一种最好的疗养。静中伤口才能长出思想。

古人说,源静则流清,静可行端影直,静可深思熟虑。水流最静之处乃最深之处。大道全凭静中得。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4

城市需要绿色,绿多了,静才多;没有绿,便没有静。

据研究,植物是天然空气净化器、调温消声器,树叶表面气孔和茸毛能吸收噪音,声波碰到树木,可被吸收约30%。有人用数公斤炸药进行爆破试验,结果声波在无林地带传播了几千米,而在树林中仅传播了几百米。

原来,树上的一片片叶子仿佛一只只绿色的小鸟,它们张着千万张小嘴,把如小小害虫般的噪音一口一口地吞掉了,轻轻咀嚼成了一片片绿色的宁静。

怪不得公园或郊外树林里那么幽静。每一棵树,每一种植物,都是噪音的天敌,都是一片静的绿荫,都盛开着静的花朵,都生长着静的果实,都散发着静的芳香,都流溢着静的甜蜜。

一棵树,就是一棵绿色的静。一排排高大茂密的树木站在那里,就是一排排站着的静。

我真想把这片树林搬到家门前,让它们把一个个嘈杂日子咀嚼成一天天、一年年的宁静。

我真想将这片树林移栽至心,让静长满一生,从静到静。

5

雪落无声,雪落又有声。难怪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

当一簇簇雪花悄悄落下时,如玉如晶的花瓣——那小小的结晶便会轻轻拍打着房顶、枝头、窗棂,发出一阵十分轻微的声音。每逢下雪天,我总要听听这雪声,一听就是30多年。

听雪,最重要的是心静,沉心静气,有一分与雪一样静的心。心不静,太多浮躁与杂念欲望,太重名利与是非,怎能听得见这来自上天的美妙之音呢?

听雪,不是用耳,而是用心;听雪,不是听别人,而是听自己。把耳朵轻轻贴在雪上,我仿佛听到了雪的呼吸、雪的脉搏……

我在听雪,雪也在听我吗?

只是,如今又有多少人有雪一样宁静的心呢?

一个人只有心静了,才能听到许多平时听不到的声音。

静,才能听见自己,才能听到自己的心跳,才是心与自然、灵魂与大地、自己与自己贴得最近之时,才能听得见静……


本文章为汉语心得记录网文章频道人生哲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