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汉语心得记录文章 经典文章 浏览文章内容

《血腥星期天》经典影评有感

hanchuanzi 汉语心得记录网 2021-10-18 15:12:15 275

《血腥星期天》是一部由约翰·施莱辛格执导,彼得·芬奇 / 格兰达·杰克逊 / 穆雷·海德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血腥星期天》精选点评:

●John Schlesinger 竟然在《午夜牛郎》之後導了如此平淡沉悶的片子,主題顯得散亂。倒是片中的倫敦風情,濕冷地很有韻味。

●{★★★☆} 高级艺术,你稍不注意就会以为这是一个平淡无奇的狗血故事,它不是。就像对标题的误读,星期天并不“血腥”,它表达的是庸碌者的诅咒:该死的生活。就在当中,有恍惚、噩兆、陪伴与孤独,以及互成镜像的主角--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尽力地想抚摸到第三个永远也不会爱他们的人。霎时间,生活里什么都不剩,只剩思念,余下的都是痛苦。

●你不是我一直想要寻找的那个人,你是我爱的那个人。散漫 ,忧伤,摇摆不定

●盖伊不容易,老盖伊更不容易。

●豆瓣的劇情簡介全錯, 我不想多說了, 自己看電影吧

●电影中亚力克和丹尼尔都有各自心灵史的展现,一个关于历史一个关于宗教,两个人的潜意识中也都有死亡投下的阴影。唯独鲍勃,这个三角恋的中间人,那么来去自由了无牵挂,完全70年代自由精神的体现。

●還不錯吧有點意思 又讓俺想起關於Guilty跟Responsibility的課題了..

●本片中的人物关系设置的确叫人惊奇,这在当时年代也堪称大胆了。平白的叙事中暗藏着成人世界里不断寻求慰藉的不安与无奈,两个情人间对比分明,却在同一个人身上寄托安稳的情愫。电话铃声不断穿插在剧情中,成为这个缺少沟通的社会里冰冷的符号。人物感情的起伏蕴含在平静的叙事中,导演的确高明~

●2.5 真心受不了此类散漫风格的英国文艺片

●open relationship.

《血腥星期天》影评(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一个生命特轻的人在两个生命很重的人之间游走的故事。。。

ob既没法满足Alex也满足不了Daniel. 如Alex所说’ you’ll think it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Daniel. Well, it hasn’t.’ Bob有再多情人也无关。有关是Bob非完人, Alex和Daniel也非完人,他们各有各的追求,各有各生命之重。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爱情,世上没有“绝对”,只有“相对”。正如Alex老妈说’there is no whole thing. You have to make it work.’ Alex认为爹妈的爱情是’Nothing’, 她无法理解他们的爱情也是“相对”完美的。

人类不断追求爱情,却又无法满足于不完美的爱情,俗说的不能承受之轻就是这样的不完美吧。Alex无法满足于不完美, 宁愿要’nothing’. Daniel同样追求完美,却也接受了不完美的’something’, 心痛也是心痛,满足也是满足。

道理是没有完美,所以不需完美,只需满足。

***吐槽一下Bob这人真的好废柴。。因他扣一星

《血腥星期天》影评(二):你耻笑 只因你不懂爱的卑微

给自己订了个作业,2天看一部CC。

最近的作业是1971年的“Sunday Bloody Sunday”,开始以为是英国式的情感文艺片,后来发现其实不然。顺道一提,此片的翻译相当狗血,称其“血腥星期天”,观完全片实在是看不出血腥在何处?后经豆瓣网友重新释义后,改其题目为“该死的星期天”也许有更好的翻译,但这个翻译已经比血腥星期天好很多了。

本片共有三位主角,年轻有为,热情洋溢的英国青年鲍勃,离异的经理人阿历克斯和稳重的犹太医生丹尼尔,在电影里有许多细节显示当时的社会背景是隐喻而萧条的,一是艾力克斯在去鲍勃的朋友家时收音机不断播放经融危机的种种报道。二是丹尼尔在遇到过去的同性男友后为了替他为手消炎走进药房,而药房里到处都是受伤和生病的嬉皮士,而丹尼尔以一种上位者的身份俯视这些嬉皮士,但他却也是属于当时失落,沮丧,萎靡的社会背景下的一员。在丹尼尔发现自己被前男友报复偷走医药箱后,出现了一个场景,几个嬉皮士相互搀扶,相互拥抱打气的场景,导演为什么要拍这个场景呢?丹尼尔和这个反目成仇,甚至不予理睬假装不认识的前男友过去也许也有同样相互拥抱,相互需要的一幕,但是最终也走向对立的道路,他们终究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前男友问丹尼尔是不是还记得他,丹尼尔说,“是的,我记得,我记得你最后很愤怒的样子。”我想这就隐喻丹尼尔很可能是主动提出分手的一方。

回到开始的时候丹尼尔为病人诊治的时候,病人笃信自己必定是患了癌症,而丹尼尔是故意隐瞒的。我可以暂时和你谈天说地,也可以拥抱你,但并不代表我是信任你的。

再看看鲍勃朋友的孩子,10岁的小孩子和大人一样老气横秋,抽起大麻信手拈来。而在父母面前又是另一套顽皮孩子的乖乖牌作风。又是对成人世界的模仿,和不信任。而露西在家里像是个妈妈一样一揽大权,对鲍勃和阿历克斯的感情指手画脚,语言刻薄。

阿历克斯和丹尼尔知道彼此的存在,但为了保护鲍勃之间的关系,选择无视,但这样是不是就能成全三人,并没有。阿历克斯在帮鲍勃的朋友照顾孩子的时候,阿历克斯选择离开去见丹尼尔,而阿历克斯在家里孤独的等待鲍勃的归来,即使吃着甜到腻人的甜点,她依然酸苦的流泪。而丹尼尔虽然约好和鲍勃去意大利,而一直反复的去准备资料,学习意大利语,但他同时也明白,他留不住鲍勃的心。对于爱这件事,不论异性恋,还是同性恋,都没有太大区别。

在象征上来说,阿历克斯象征理性的情感,丹尼尔象征艺术性感性的情感,而鲍勃象征自由不拘的情感。但爱即无私又是独占的,阿历克斯最终无法再忍受鲍勃的离开,她对鲍勃的感情在我看来是对父爱的一种延续,她希望能束缚鲍勃但也担心束缚的结果就是分离。她在开始争吵的时候,最终选择低头道歉,但在鲍勃选择去纽约发展后,她最终明白自己的退让是无用的。丹尼尔在知道鲍勃要去美国后,收起摊开的意大利宣传册不无悲哀的说,我早知道我们不会去意大利。

注意看阿历克斯混乱而无章的家庭摆设对比井然有序光洁亮丽的丹尼尔家,就能看出2人的性格,阿历克斯是单纯,坚强和倔强,丹尼尔更为理性和内敛,对于感情更信奉细水长流。

愤怒的阿历克斯会说出:“我受够了什么都有一点,比什么都没有强。但有时候,什么都没有比什么都强。”来指责鲍勃感情态度的自私和不平等。而丹尼尔仅仅只是失望的说了一句,“我早知道我们不会去意大利”一句话仅仅对自己的付出感到绝望,对情人的离开感到哀怨,仅此而已。他依然无望的反复练习意大利语,独自活在对鲍勃的思念里。而愤怒分手的阿历克斯却得到了鲍勃寄养的鹦鹉,同样是归还钥匙,一个无声,一个有声,差别当下立判。

最终一切的纷争归于平静。

但在爱的面前我们其实都是失败者。

我问一个网友,你觉得我们是失败者吗?他回答,我常常觉得自己是失败者。但他从来没有接受自己是失败者的事实。

而另一朋友对我引用艾力克斯的签名非常的不解,她讪笑道:“这句话既愤怒又无奈。”我没有过多解释,仅仅推脱为电影的台词,但在我的心里,对她的耻笑不以为然。

你懂的很多,可惜你不懂爱的卑微。

《血腥星期天》影评(三):关于我们的爱情

约翰•施莱辛格的《血色星期天》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将一个绝对称得上是“惊世骇俗”的故事用一种极其优雅、浪漫的方式来讲述,让观众忘记了这是一个关于两男一女混乱关系的另类电影,而记住了在所有复杂表象背后隐藏着的成人世界的痛苦与无奈。

《血色星期天》的原名里的“bloody”也许翻译为“愚蠢”更合适点,而两个“Sunday”也暗示出影片中关键的时间节点。鲍勃是一个年轻、英俊的青年设计师,他同时与公司经理阿力克(女)、犹太医生丹尼尔(男)交往,而他的这两位情人也知晓彼此的存在。作为一部拍摄于70年代初的电影,这样的剧情设计可以说是非常大胆。此时美国电影业刚刚摆脱了“海斯法典”的阴霾,过往的禁忌题材开始出现在银幕上,像这样一部讲述一个双性恋、一个同性恋、一个异性恋的电影则向观众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电影大爆炸的时刻即将来临!

在两年前,施莱辛格才用伟大的《午夜牛郎》征服了好莱坞,这次的《血色星期天》走的更远。如果说《午夜牛郎》中,里佐与乔恩有超越友谊的感情的话,那么它也是通过某种既残酷又温柔的诗意来呈现的。《血色星期天》不一样,从影片开始不久,在鲍勃与丹尼尔的热吻中观众就必须接受“这两个男人是同性恋”是事实,后石墙时代,施莱辛格有理由如此大胆。在世界电影史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同性恋往往只是一种次文本的存在对象,即使60年代某些以此为主题的电影里,都把同性恋视为“歇斯底里、性执迷和自我鄙夷的角色,结尾常不外乎是自杀”。在敏感时间诞生的《午夜牛郎》里,两位主角也时常发泄某种“恐同”情绪,但在电影结尾,我们却发现里佐与乔恩的感情才是最真挚的。在“平权”意识风起云涌的年代里,《午夜牛郎》最终登顶奥斯卡,也被认为是奥斯卡历史上最勇敢的一次选择。

在《血色星期天》中,我们会发现三位主人公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常常伴随着激烈的性行为,这无疑是对之前好莱坞信奉的DF原则(男女主人公再结婚之前不能发生性关系)的一次终极反叛。影片不仅为我们展示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性场景,甚至两位男主人公之间的性行为导演也没有回避。《午夜牛郎》中的身体关系是肮脏、丑陋的,充斥着金钱与犯罪,《血色星期天》却将“性”进行了更加人性化的展现。鲍勃与丹尼尔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性倒错,有过任何的迷茫与纠结,相反,他们对此都能坦然接受。丹尼尔与阿力克在与鲍勃的交往过程中也均与其他人有过性关系。由此看来,影片想要探讨了“爱情”是某个特定环境下的情感状态,一方面它是成人世界的欲望出口,另一方面又是对童年时期所缺失的爱的补偿。影片中对阿力克和丹尼尔童年时代的闪回向观众讲述了两人不安、迷惘的成长经历。阿力克生活于一个气氛呆板、无聊的家庭里,父母之间早已没有了夫妻间应有的炽热情感,这导致了阿力克对稳定婚姻关系的不信任,而二战时期的生活经历也让她对“死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使她选择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丹尼尔则成长于一个拥有众多家庭成员、教义森严的犹太人家庭,从此规则与秩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逾越的规则。从丹尼尔家中规则有序摆放的各种医疗用具到阿力克家中的杂乱无章、垃圾遍地,我们也能看出这俩人的不同。因此鲍勃在他们生活中的作用也就显示出差异来。对于丹尼尔,年轻自己很多的鲍勃象征着激情,象征着告别自己循规蹈矩生活的力量,而对于阿力克,他则是一个虚幻“家庭”的象征,在与鲍勃一起照顾朋友孩子的过程中,阿力克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但美好的星期天终将过去,鲍勃对这种复杂关系的厌倦与那个年代年轻人追求的不确定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他并不想被困在某种“稳定”的框架中,特别是在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鲍勃的离开不仅让丹尼尔去意大利旅行的计划落了空,也直接粉碎了阿力克那仅存的一丝关于“家庭”的幻想。

在《血色星期天》中,电话铃声成为了叙事的第一推动力量。影片从始至终、无时无刻不充斥着刺耳的电话铃声。电话铃声象征着一种干扰的力量,在丹尼尔与鲍勃的几次亲热过程中,电话铃声无一例外“准时”前来问候。阿力克更是在电话接线员那里发现这个接线员也同时为丹尼尔服务。在现代人的交往中,电话又象征着机械般的麻木与冰冷。两人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了,但心灵却离得更远了。

《血色星期天》没有任何大起大落的剧情,也没有那些情侣之间常见的争吵,似乎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当鲍勃即将离开,丹尼尔最后一次捧起了他的脸,阿力克则潇洒地转过了靠背椅,这就是他们最后的告别。在影片最后,两位“情敌”终于见了面,但他们只是互相握手,几句简单的问候,然后就离开了。多么神奇的两个人,他们都背负着童年的阴影,却想在成人世界里寻回慰藉。恍然间,我觉得阿力克与丹尼尔不是在和鲍勃恋爱,而是在和弗洛伊德谈恋爱,否则,我还真看不出这个古怪的故事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血腥星期天》影评(四):假象充斥的生活

高兴的是,一早就看到了2012年—2013年度NBA直播,分别是热火对凯尔特人和湖人对小牛。而这两日横扫美国东部的超强飓风“桑迪”,造成了美有史以来最大损失,估超过500亿美金,水电管网系统遭不同程度的毁坏,连纽约城区都蔓延进了海水,这自然影响到了美国总统竞选。美国百姓常说:“了解到他们在看什么书,就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奥巴马在看麦卡洛的《约翰·亚当斯》传记,罗姆尼在看《乔治·W·布什白宫回忆录》,民众自然以为从中能看出他俩的心智和路向,其实这有失偏颇,或者根本就只是一种以讹传讹的假象。就如岭南的冬意,也多为一种理想化的假象。

假象总是充斥着人类的生活。英国名导约翰·施莱辛格自1969年拍出了佳作《午夜牛郎》后,继续他的另类情感创作,于1971年拍出了更为耸人的极具前卫意识的《血腥星期天》。只是前者的故事选在纽约,由乔恩·沃伊特出演的德州牛仔前往纽约淘金。结果与达斯廷·霍夫曼出演的老实人混在一起,除了一身力气,全无用处,只得卖身做牛郎,上演了一曲有史以来最为震撼的牛郎悲歌。虽然在美引起争议,但还是赢得好评,且成为后人此类题材永远无法逾越的经典。

也许是乔恩过多的专注演戏,忽视了对女儿安吉丽娜·朱莉的照顾,直至今成为布拉德·皮特爱妻的朱莉仍不愿与这位老父亲来往,这不能不说是乔恩心中永远的痛。唯一值得告慰的是女儿承继了父亲会演戏的优良基因。1971年乔恩还主演了一部惊险刺激又怪异的名片《激流四勇士》。而霍夫曼在1969年可谓是好戏连连,在《毕业生》中,他出演大学毕业生本杰明与老戏骨安妮·班克劳夫特出演的鲁滨逊太太连袂搭档,上演了一场情感游戏的智勇大战,终抱得美人归。

约翰·施莱辛格的超前大胆构想,可谓曲径通幽。大获成功的秘诀,自然有别于常规导演的寻常创作路径。在《血腥星期天》中,通过一周的记事,构建了所谓的艺术家埃尔金,混迹于异性恋与同性恋之间的纠葛中,这其实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假象。因为埃尔金的异性恋人中年妇女亚历克斯与同性恋者“钻石王老五”的老医生丹尼尔,皆对埃尔金的背后乱象心知肚明,只是没有挑明。

妙就妙在这里,观者希望有朝一日他们能穿帮,可直到埃尔金飞往美国后,被戏弄的他俩才有幸见上一面且是只言片语的匆匆而过。这种细腻节制的处理感情方式,并不多见,从中看出导演的用心之处。把故事放在伦敦,可能也有避开《午夜牛郎》所引发的议论,好让自己专注于拍摄。

约翰·施莱辛格是名副其实的大导演,他开先河拍摄出这些另类情感片,皆成为永恒的经典。这不落俗套且如此精妙的创作,非一般人所能及。难得的是,在清教徒看来不可饶俗的电影中,他总是勾勒出诗意与浪漫的情境。如《午夜牛郎》中乔恩离开德州坐上大巴,远眺窗外急驰而过的奇诡与荒凉,似乎预示他黯淡的前景,但这种横贯西东部的情境刻画,加之乡村动听的音乐陪衬,还是活生生的烘托出一个不甘平庸的青年人,向往着更美好生活的那份喜悦。可哪想到前路茫茫,等待他的却是另一条棘丛险途,这与当下的中国现实颇相类似,可谓诗意后的惨淡人生。

而在《血腥星期天》中,浪漫后的愁肠百结,愉悦后的若有所失,总是萦绕在这三个人的心境中,看似缓慢莫明却让内心无比肿胀,最后不得不以告别而曲终人散。

这种对人性细致入微的刻画,唯有耐心的琢磨和体味,或者抽身离开,到达一个遥不可及的荒野之地,才能看透现实看清世事人生。这也许恰恰是当下中国人所缺少的,因而需彻底清除浮躁之气。透过浮华和粉饰太平的假象去看透糜烂又腐朽的现实,再多点耐心与磨砺,沉下心来,才能创作出象样的作品,对电影对小说和其它艺术都一样。

2012、10、31


本文章为汉语心得记录网文章频道经典文章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