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汉语心得记录文章 经典文章 浏览文章内容

顾准日记读后感锦集

hanchuanzi 汉语心得记录网 2021-01-27 11:37:29 246

《顾准日记》是一本由顾准著作,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4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顾准日记》精选点评:

●商城日记部分最好看

●读《顾准日记》,城里日记仅记书名,还是乡下日记有意思。印象最深的是他说:“我偷吃了,我偷吃的了,我偷了吃的。”那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所留下最为真实的控诉。还有他会骂天,差不多是谢逊“贼老天”之类。晚年除了六弟陈敏之还去看他,被儿女和弟妹们抛弃的顾准,弥留之际舐犊亦不可能,可见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也正是那样的一个时代,我们看见了思想的微茫,道义之残存。有一点我是不喜欢的。或许是他的经济思维作怪,他多次在日记里说要死掉一部分人,才能达到目标;又说死掉劳动力比死掉老人和孩子更为可惜。这种纯目的论,和所谓独夫者流准备随时死掉几千万人的确论,究竟有何区别?死亡,是一个一个人的死亡,万万不能以数计的。一个人的死亡,也是所有幸存者的死亡,会反刍,会自我警醒,绝不是麻木和忘却,漠然他人生死,一文不名。

●拆下肋骨当火把。可顾先生你有几根肋骨,能照亮多大的区域呢?

●只能让人感受到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辛酸,与一代思想家的良知。鉴于对近代史的了解极度匮乏,也只是一只半懂,愈发感觉到历史的重要性。

●顾准没有儿孙福,掉泪来着,有什么办法呢,生了他们,给不了他们想法,或许他们只想过安稳日子,也不是错啊,复杂了去了。

●有人说顾准是拆下肋骨当火把,但顾准有几块肋骨,又能照亮多大地方?这样的隐喻明显是想把他摆上神坛,时穷节乃见之类的评价或只是今之视昔乃时所需。一页页哀鸿挣扎,我读到的是无奈和压抑。还有对一个知识分子的同情,和对那个失序年代的恐惧。

●2009

●顾准 日记

●多年过后。我们依然想念他

●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饥饿与思想的关联。没有两个顾准!!!

《顾准日记》读后感(一):自己记日记的范本

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如何在滚滚大浪中,力求内心与外在的平和。面对家庭的变故,子女的误解,内心的煎熬都在笔端。

读到家庭,给我的教训是:无论如何,一定要把家放在身边。让你的爱人,你的未成年子女在一起,无论如何,一定要在一起。

《顾准日记》读后感(二):一个思想家的修养

顾准,13岁迫于生活进入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创办的立信会计学校,16岁开始走上讲台,因为年龄太小而被大他很多的学生轰下了讲台,后来潘先生亲自陪同他走上讲台,19岁写出了《银行会计大学通用教材》,34岁出任新中国上海财税局长,建立现代科学的财税制度,后来因为不同意当时的苏联榜样的财税制度坚持自己的真理而开始遭受了长时间的磨难,在磨难中自学数学、西方思想史,成为一个思想者,他认为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然要走过的阶段,后来被认为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人”。

顾准是一个天才,天才注定是骄傲的,他坚信自己学到的知识是科学的,不轻易迷信榜样。他从单纯的会计数学出发,认识到简单的数学统计背后的经济制度思想渊源,并由此在那样一个混沌的时代中培养出众多的学生,为后来的中国提供了足够闪亮的光芒。

《顾准日记》读后感(三):顾准日记

本书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日记部分,另一就是序言、信件、附录部分。由于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个人日记,其内容多为每日生活经历及思考,读起来甚为轻松,而作者的日记内容又使得阅读过程不轻松,对恶劣生活细节的描述往往会与自己所接触到的一些材料相联系,比如父辈们对那个时代的个人经历以及一些历史资料(如香港中文大学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记述。

部分摘抄:

别了,劳动队这个Concentration camp;

难道社会主义也是愈到东方愈野蛮吗?

国庆建筑与哀鸿遍地同时并举,但人们对此联想不多;

饥饿是可怕的!饥饿促使人相食、卖X、说谎、拍马、害人自肥。

我要活下去…;

力求在一个没有希望的世界上寻求自己灵魂的安宁;

中国农民是容易满足的;群众不济事,决定领导可以胡作非为;

高尔基区分了家雀与海燕…驯顺的家雀…海燕又怎么能是驯服的工具?

若没有一定的宗教情绪,某些崇高的情绪,在知识水平低下的人们中间是不容易产生的;

我是否变得卑鄙了?不,没有。

当人们以烈士的名义,把革命的理想主义转变成保守的反动的专制主义的时候,我坚决走上彻底经验主义,多元主义的立场。

宣传与教育的力量…人们硬是说,相信丰收,又自觉节粮。

《顾准日记》读后感(四):所在意的几个片段

商城日记(1959.10~1960.1)是挣扎求活的写照。特留意几处:

“十一月十八日:薯田累承命宫照顾,柳学冠犁田时公社一小孩跟随捡薯块,所得甚少,而喜悦愈恒。一派灾年景象!”

似可见雀跃儿童,不久即为饿殍。

“强迫劳动,慢性饥饿与死亡,是大跃进必不可少的产物,也是新的人口问题的解决之方。”

顶着右派帽子,竟敢出此言!

“十一月二十一日。现在外厨房帮烧火。烧火,有幸福之感。一时脑袋中想起想写的东西都忘却,简直是陶醉了。”

人的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十二月十七日下午七时半:昨晚,附近路倒尸二起。八组黄渤家中,老婆,父亲,哥哥,二个小孩,在一个半月中相继希望。这个家庭也特别大,未死人前连黄渤本人共十五人,小孩七人。十五人中死五个,则死比例也不算小了。现在问题已不在死人不死人,而在死些什么人。黄渤说,父亲死了,死了没啥。孩子,死了也没啥。哥哥死了,是糟糕事,诚哉斯言。农村中死掉一些孩子与老人,达到了Malthusism的目的。若死强劳动力过多,则是大大的纰漏了。

息县日记(1969.10~1971.9)是闻妻子自杀、儿女决绝后,肝肠寸断的日子。

假日生活篇:这些家务活动,过去是写信给秀的资料,现在则“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旬日,梦寐中曾痛哭失声,醒来强自抑制,犹留呜咽...然而生机蓬勃。被服如此补充,逐渐可以成套,用的是大量素白维尼纶纺布,枕套被里都是。我国服丧从白,这词儿整理起来小的被服,大体上可以用到我长辞人世之日,服丧从白,从古礼也....

《顾准日记》读后感(五):两个人的1969(二)

顾准将1969年11月至1971年9月间的日记命名为“新生日记”,“是为了纪念三期学习班上,决心转变立场,跟毛主席干一辈子革命”。表面看上去这名字蛮有时代特色,可再往下读,到觉得这“新生”的含义绝对没那么简单。顾准的妻子汪璧68年4月自杀身死,可直到69年11月,顾准下放河南息县前夕才得知噩耗。11月12日日记:“晚上找杨清华指导员,保证无论她死了,疯了,病重了,都一不影响下去,二不影响改造,杨才去找陈德金说了实话,可是死期,死况,遗言,一概不知……杨告我时,我说‘她为什么自杀?她不是不许我死,说要害人。她为什么害人?’……吃了几口饭,悲从中来,脸伏在饭盆上失声大号。但是我还是抑制住,努力把饭吃完。我要活下去……”读到此,算是体会到了顾准将这日记取名“新生”的真实含义。

日记从11月1日到12月31日基本上每天都有一句话的当日概述,17日抵达息县,18日便开始运砖,做煤饼,此后一天天都是劳动记录,送尿、运砖、修路、运砂、搭工棚、打夯……每隔十天,会看到一条“假日生活”。休息日的日记除了记录当天的生活外,还有作者对经济形势,对民生的思考。息县地处淮河北岸,12月11日,顾准论及淮河治理:“治淮问题的症结,既在于把淮河上游一切水源都筑成水库,也在于中下游大办方田,使平地沟恤相通,形成网状平原水库,同时抬高地面……”强体力劳动的间隙仍然忧国忧民,翻着一页页的日记,不觉唏嘘。吴敬琏当时同在息县五七干校,日记序言中吴先生回忆道:“1969年在河南息县的时候,他已经痰中带血,除了参加劳动外,还得应付没完没了的交代和批斗,有了一点时间,他就抓紧读书,认真思考问题……”伟大的人格,远不是那疯狂的国家机器轻易能够碾碎的。


本文章为汉语心得记录网文章频道经典文章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