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汉语心得记录文章 经典文章 浏览文章内容

道可道读后感1000字

hanchuanzi 汉语心得记录网 2021-03-20 21:06:46 451

《道可道》是一本由熊逸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道可道》精选点评:

●有点感悟。。

●有关老子思想的书多如牛毛,但不妨选择熊逸先生的作品,名气虽然不够大,但水准惊人,看来高人在民间,而不是那些挂牌在大众心中的名家和专家们。

●醍醐灌顶,拍脑袋和打脸是同样的意思。解释成什么样没那么重要,有思辨才有趣,过程总是要有的,结果是不是期望的就没那么刻意了。

●我水平低够不着

●《道德经》一书是多人合著,并且存在多个版本,而不同版本存在差异,有些文段表达着相反的意思,这是作者给我的常识。于是这本古籍的真实性以及它所表达的具体意思已经变得扑朔迷离,即便作者勤于考证,东引西索,最终也只是给出各方的臆测与解释。 另一方面,作者常常以现代眼光来理性地审视文本中的逻辑,这与追溯宗教的起源与发展的过程类似,都达到了去神秘化的作用。《道德经》常用经验与类比来阐述,确实经不起深究,所以我也只当作文学作品读读。 与其追求虚无缥缈的神秘,不如做个实在人,同时学习科学知识也很有必要,因为人类常常用自己的想象来催眠自己。

●2019年10月3日读毕,关于老子逻辑化的思考,阅读于人而言,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理论,这也是阅读的趣味所在。本书不失为用另一种视角去思考。

●超出我的能力范围…不太看得明白,以后再翻二遍吧。

●和孟子趣说的风格相差很大了,更多的思想论证和参详,依然旁征博引,但是少了讲故事和说笑话了。读起来开始变得深涩,但探讨的内容无疑是更深刻了。先是对老子的传说、版本简单介绍,然后对一些核心思维和观点进行了分析,最后也讲解了重要的几章,可以说我们现代对老子的误读,好熊都提到了。但是正如他自己提到的,我们关注思想史,更多时候不应该只关注原典原文,更重要的是后时学者,受这思想影响出现的新的阐释。书里对于老子,多取材汉代学者的解析,似乎显得单薄了。

●20190722开读 0802读完 熊大的书意思在于触类旁通+否定

●可能是对老子的体系尚不够深入了解的原因,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缺又无法说明。不过,我该读哪个版本的老子?

《道可道》读后感(一):老子:帝王师的南面之术

本书参照新出土材料(帛书、郭店楚墓竹简),以及西方汉学研究成果,辨析了《老子》81章歧义纷出、人言言殊途的重要章节,还原了先秦道家的“真面目”。

不同于坊间著述多从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角度研究老子真义的形而上学路向,本书多从政治学角度解读老子,辨析了“道可道,非常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将欲弱之,必固强之”等章节蕴藏的君王“南面之术”。

同时,分析了老子思想“师法”自然、类比譬喻,从自然(山谷、水、江海)窥探人事、政事的思维方式,这一方式妙悟有余,实证不足,甚至逻辑上难以自洽。

比如,“三十辐共一毂”、“凿户牖以为室”三个并列事项得出有无相资利用,这是归纳法,但归纳如不穷尽枚举,只要有一只“黑天鹅”出现,结论就不击而溃——休谟对归纳法的谬误论之甚详。

又比如,以舌头、牙齿证明“柔弱胜刚强”,但实际上,同样以人身体取譬,牙齿脱落多半因牙龈松动,并且“人死肉先腐”,以此观之,不难得出“刚强胜柔弱”的相反结论,子之矛攻子之盾也。

本书也指出了通行本实际上并非原汁原味,但通行本流通多年,融入中国文化的血液,积淀成国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基因密码,虽然是删改本,但也只能将错就错,只要错得有深意、错得有水平,同样不妨碍我们将之视为元典、经典。

无独有偶,先秦流传下来的诸子经典多大程度上是本来面目,实在是令人生疑的。

比如,“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名言,据郭沫若考证,只是打碎青铜器上被切割了上半截的一句铭文而已。

《道可道》读后感(二):从众心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老子》常青的群众基础

曾经对《老子》这本奇书的所有想象和憧憬,被熊逸打碎了。喏,就是这本:《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

我没有读过《老子》。道听途说这是中国哲学的启蒙教材。当然,围绕《老子》和老子的若干传奇故事更是光环笼罩,曾经激发我的好奇心。

但我也有小小疑惑:如果这是学术著作,必然因为时代发展和文化变迁而突显缺陷,甚至过时,直至仅存启蒙价值。但它没有,且一直在影响后世若干领域。比如传统绘画、书法(感性层面);比如处世法则(哲学层面);比如风水(心理学层面)……而那些对《老子》的解读,更是把它抬举到无以复加的高度。

感谢熊逸,把《老子》剖开,从读者定位开始,分析整体结构,阐述论证手法,直至考古层面的版本比较,讲得通透、清晰。

我才知道,这是一本写给统治阶层的指导手册(中国传统哲学,永远脱不了这个窠臼,哈哈哈)。它有哲学面貌,但通篇采用类比而非逻辑推理的手法,不免前后矛盾难以自洽,连累了后世解读者不惜往里面夹带、加塞,令其保持万丈光芒的形象。

可悲的当然不是《老子》及其创作团队,而是后人思维定势之强大,居然经千年而不变。原因何在?熊逸归纳如下:

这种模糊的、不成体系的古老经典,往往可以比那些明确的、体系化的东西,带给人们更多的启发,给后人以无限的阐释余地。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强大而无可阻挡的造神愿望,更把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越抬越高,甚至于说老子本人就是“道”。富于神秘主义情调的中国文明不大喜欢搞“逻辑论证”这类乏味的事情,所以《老子》的宇宙生成论直到如今仍然被许多人奉为洞悉天机的妙论。

这些结论,暗合了任何时代从众心理的普遍性以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绵长生命力。

可悲。可叹。

《道可道》读后感(三):道可道

这个熊逸,越读越觉着是我的菜,有意思极了。以前对于老子,就知道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

熊逸讲了个故事:

作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海伦的美丽是无法言说的,而荷马在史诗里这样描写海伦之美:在特洛伊战争结束之后,希腊的长老们商议着如何处置海伦,是把她送回她丈夫那里,还是把她作为战犯处死。正在争议不决的时候,海伦被带了进来,刹那间,从没有见过海伦的长老们全都惊呆了,他们说为了这么美丽的女人,再打十年仗也值。

维特根斯坦说过:语言的极限就是人类的限。“道”是见过,靠“悟”,一讲,就偏了。

关于老子思想,熊逸讲了很多政治,讲了用老子思想去治理国家,喜欢他最后讲的一个故事:

你发现了邻居丢掉的钱包,你会怎么做呢?康德、孟子和老子这三位大哲对你的所作所为又会如何评呢?三位大哲首先都会赞成你把捡到的钱包归还失主,但如何评判你的动机,他们的看法会非常不同。孟子会说,归还钱包的举动应当出自你对邻居遭受损失的“恻隐之心”,或是出自你的“羞恶之心”,因为你耻于占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在康德看来,你归还钱包的举动只在基于以下这唯一的一种动机时才具有的道德价值,即你这么做是出于对正义原则的尊重。相反,无论你是出于自利的考虑(也许你期待得到别人的表扬或是经济上的回报),还是出于恻隐之心或羞恶之心,你归还钱包的行为都会缺乏道德价值。然而康德和孟子的意见都不会得到老子的赞同。老子认为在最好的社会里根本就不该有现金、信用卡或是其他什么值得去偷的东西。在等而下之的社会里,你之所以会把钱包归还失主,仅仅是因为你根本就没动过占有它的念头。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子思想也是,怎么理解也行。

淮南子理解的老子就是:回归自然,回归婴儿状态,万物都有“道”。

钱锺书先生就比较刻薄,他说:根本不可能呀,那就是愚民呀。

朋友说老子思想的精髓就是:发现规律,利用规律。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通行本第十八章

这一章,实在是振聋发聩的名言,而且是用一副愤世嫉俗的口吻讲出来的。虽然悬隔两千年,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出作者在写下这句话时,会是怎样的目光炯炯,怎样的呼吸起伏。

它道出了这个世界上最吊诡的一个真相:越是标榜什么,就说明这个社会越缺少什么。标榜以德治国的时候,恰恰说明了现实最大的问题是缺德;标榜清官忠臣的时候,恰恰说明这些人才是社会的另类。

哈哈,想起来前些日子站在领导跟前背24字价值观,滑稽可笑的,应该录下来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我喜欢的理解是:天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说,却默默地使万物生长,欣欣向荣,领导不做什么条条框框,不要求人们去抬轿子,百姓们各司其职,各自安好。

《道可道》读后感(四):趣味性和慢节奏的熊逸

对于多数人来说,听熊逸讲传统文化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他总是站在云端,环抱双臂,笑吟吟的,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无论飘到哪里都是一个局外人。他没有热忱,甚至没有温度,仅有的只是旺盛的好奇心。他不会帮你提升民族自豪感,也不会从古人那里帮你发掘待人接物的生活智慧,换言之,他既不会满足你的情感需求,也没有任何工具价值,更可恨的是,他总会沉浸在玩乐的趣味里,用狗仔队式的考据带来一波三折,用刑讯官式的逼问制造峰回路转,但在高铁和飞机不断提速的今天,谁还忍受得了厢式马车的节奏呢?

如果你喜欢“一日五游”或者“五天欧洲十国游”这种项目,习惯了打卡发朋友圈的程序,那么在旅途当中,你只需要一个腿脚麻利的领路人,完全没必要花高价去请资深导游。同样,如果你只想花最小的时间成本,用最不动脑的方式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二三四,你应该果断地把熊逸的书扔出购物车。但是,如果你能够把传统文化当成一座古老而陌生的城市,有足够的时间和兴趣想要欣赏它深处的美,而不是不由分说、义无反顾地去爱它,更不是要在险恶而紧迫的生存竞争里快速寻找趁手的武器,那么熊逸的书,会是你最好的陪伴者。

在《王阳明:一切心法》这部书里,熊逸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发现:王阳明的成功非但不是由他的学说带来的,两者甚至南辕北辙,也就是说,王阳明在军事上的攻无不克是一回事,阳明心学的理论建设是另一回事,前者靠的是机关算尽的巧妙谋略,不仅针对敌人,同样针对盟友和同僚,这里边当然少不了大大小小的欺诈手段;后者却是“君子坦荡荡”的极致,凭着这套心法,人在险恶的局面里大概率上会成为杨涟、左光斗那样的义士或烈士。这就很容易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后人因为仰慕王阳明的成功而钻研他的心法,这真的有用吗?

熊逸还有分析说,阳明心学并没有一套严密的理论架构,如果我们把它当成一套哲学的话,那么,我们要么会看到很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要么会不断脑补,在不知不觉中使它改头换面。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尴尬,是因为王阳明在提出这套理论的时候,并不是出于“立言”的考虑,而是为了针砭时弊,矫枉当然过正。

当时的所谓时弊,就是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严重脱节。书本教人做圣人,至少也要做个正人君子,虽然这些古老的圣贤书早已经和现实社会格格不入了,但要想在现实社会上求取功名,升官发财,就必须把这些书本知识的字面涵义读熟读透。于是,最容易成功的人恰恰是那些最能够把内心一分为二,让“知”和“行”彻底脱节的人。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并不是说让“知”和“行”保持一致,而是说“知”和“行”是一回事。这个怪诞的理论确实不合理,但在当时相当合情,是针对“知”和“行”彻底脱节的虚伪风气所下的一剂猛药。不过,事情的另一面才更能够激发我们的思考,那就是这剂猛药到底收效如何呢?其实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感的问题,但“现实感”这个词本身似乎就足够有说明意义了。那么,虽有猛药但疗效不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熊逸的书总是这样,解答完一个问题的时候,就会带出更多的新问题来。这个系列的另外几本书,《道可道》、《逍遥游》和《思辨的禅趣》,都是同样风格的延续,也常常能从我们习焉不察的观念里发现波澜、玄机,甚至惊悚。

我最喜欢熊逸那种既高屋建瓴,又釜底抽薪的本领。比作《思辨的禅趣》,虽然并不把著名的禅宗公案、机锋当作探究的重点,但只要你把全书贯通下来,任何你见过或没见过的公案、机锋都再也不会难得倒你。

风格即人,读者可以从这样的风格里看到一个真正怀着超然态度的局外人。而这样的超然,在一些情感丰富的人看来,简直就是可恨的漠然,而无论超然还是漠然,都会造成经典神圣性的消解。这让我相信熊逸是个来自外星球的人类学家,而不是所谓国学大师,同样也不是我们当中的一员。如果你不小心喜欢上了他的作品,那么你一定已经自绝于主流社会了。但是,总有一小部分人会宽慰你说:“这并不是坏事啊。”

��+`��

《道可道》读后感(五):5星|熊逸《道可道》:《道德经》是写给君王的;秒杀樊登力荐的《道德经讲什么》

“《老子》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著作,它重点关心的并不是宇宙生成论或者本体论之类的问题,而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为政之道)的问题,它的进言对象也不是官僚或者百姓,而是国家统治者,也就是《老子》常常提到的“圣人”。”

01

从古今中外哲学与政治的思想体系大框架中,看后世大家如何评价《道德经》,看《道德经》思想跟其他学派、其他宗教思想的异同与演变碰撞历史。

作者对《道德经》是研究的态度而不是崇拜的态度。

对《道德经》不是81章逐个讲解,而是按作者的思路整理,涉及到许多中外古代哲学思想,提到历史上多位大家对《道德经》的讲解,提到好几个《道德经》自相矛盾的地方。最有趣的一点是1993年出土的郭店竹简中的《道德经》,是一个司马迁都没见过的古老版本。另外唐代就有史学家刘知几指出当时通行的河上公版《道德经》有问题。

当代学者的相关著作中,书中提到最多的是李零的《人往低处走》,作者对李零的观点有一些反驳,看起来至少逻辑自洽,有理有据。

书中重要或有趣的观点:

1:《道德经》的进言对象不是官僚或者百姓,而是国家统治者,也就是书中提到的“圣人”;

2:“无为”是对统治者的进言;是让他们不要违背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来做事;

3:道家是方法导向型的,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目标,强调的只是方法。所谓“因循”,是基于对这样一个道理的尊重,即“形势比人强”;

4:黄老之学还有一个要领,叫作“君臣异道”,用法家的话说就是“君无为而臣有为”,要的是老板闲死,员工累死,做员工的绝对不能“无为”;

5:“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把复杂化、烦琐化的政治慢慢减损下来,从最繁文缛节的礼的时代先退回到义的时代,再逐渐退回到仁和德的时代,最后回到道的时代,上古合于道的政治于是就可以再现人间了;

6:许多《老子》的读者认为“道可道,非常道”意味着“道”不可说,一说便错,而同样的难题是:“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本身是不是错的?

7:不过,也确有一脉道术只法天而不法地,只法阳而不法阴,这便是道教全真派;

8:穷人的柔弱谦下和富豪的柔弱谦下毕竟是两回事,《道德经》这些话,是说给“圣人”听的,是说给统治者听的,不是让老百姓拿来做安慰剂的;

9:《道德经》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不是要把老百姓“当成”傻子,而是要把他们“变成”傻子;

讲《道德经》的书极多,最近刚看了《道德经说什么》,以前看过一点《人往低处走》。我对这几本书的评价是:

《道可道》(也就是本书)5星;

《人往低处走》4星,专家学者型作品;

《道德经说什么》3星,讲师级别的讲解。

作者不公开他的学术背景,非常影响我对本书水平的判断。我读后的感觉作者对中国古代哲学史非常熟悉,对西方古代哲学史了解也比较多,对西方的英文作品也有涉猎,对理工科知识、经济学知识了解不多。跟《人往低处走》比起来,不像是专业的学者。

总体评价5星,不错。

02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熊逸作品集》kindle电子版中的页码,【】中是我根据上下文补充的信息:

1:用世俗的眼光来看,《老子》的内容并没有深奥到言语无法表达、逻辑无法梳理的程度,它之所以难懂,只在于年代久远、材料匮乏。所以,不只是一部《老子》难懂,《论语》也难懂,《诗经》也难懂,《尚书》更难懂。#22395

2:《老子》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著作,它重点关心的并不是宇宙生成论或者本体论之类的问题,而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为政之道)的问题,它的进言对象也不是官僚或者百姓,而是国家统治者,也就是《老子》常常提到的“圣人”。#22447

3:于是我们只要参照《老子》的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本和通行本,就会发现,《老子》并非成于一人一时,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经过不同的手,被不断积累、不断修订、不断完善,其中既有道家后学的发挥,也有注释羼入正文,更有才疏学浅的后人因为看不懂文义而妄加修改……#22498

4: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情却常常为人熟视无睹,那就是从《老子》的文本本身看“道”与“德”的关系,其实看不出这是一组成对的概念——反例譬如通行本第三十八章所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从发展顺序讲,“德”后于“道”,先于“仁”;从好坏的角度讲,“德”比“道”坏,比“仁”好。#22805

5:追溯《道德经》这个称谓的来历,马王堆帛书乙本确实把全文分为上下篇,但并没有篇名,只是在两篇的末尾分别记着“德三千卌一”和“道二千四百廿六”,这是字数统计。大约就是从此以后,“德”和“道”两个字就被分别用作上下篇的篇名了。#22809

6:多亏楚简本的出土,我们不必再靠这种圆谎式的诠释法来弥合文义了。“绝圣弃智”和“绝仁弃义”,在楚简本里却是“绝智弃辩”“绝伪弃虑”,“民复孝慈”则是“民复季子”,不知道是后来的哪位道家同学与时俱进,才给改成现在这样的。#22832

7:如果要了解《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意义,肯定要以通行本为主,杂以历代的研究,毕竟楚简本连司马迁都没看过,更别说唐宋元明清的人了。#22848

8:《老子》在版本问题上也有过近似的遭遇。唐代推尊《老子》,坊间流行的是传为汉文帝时代的河上公注本,这个注本的真实性受到了富有考辨精神的著名史学家刘知几的质疑。#22932

9:也就是说,其他学派提出什么政治主张,都是目标导向型的,设定了一个具体的政治目标,比如资本主义蓝图或者社会主义蓝图,而道家则是方法导向型的,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目标,强调的只是方法。于是所谓“因循”,并不是因循守旧,不是对既有政策的一成不变,而是首先基于对这样一个道理的尊重,即“形势比人强”。#23147

10:道家确实在修身上有着非常理想主义的一面,在《庄子》中表现得最明显,而在治国方略上却有着非常现实主义的一面,也就是前文讲到的那三个特点:动静小,成本低,见效快。之所以如此,关键就在“因循”两个字上。#23165

11:黄老之学还有一个要领,叫作“君臣异道”,用法家的话说就是“君无为而臣有为”,要的是老板闲死,员工累死,做员工的绝对不能“无为”。#23211

12:这就要回到方才作为考据问题而提出的楚简本《老子》的那句“绝智弃辩,民利百倍”,《老子》恰恰是宣扬反智主义的。为什么要反智呢?因为治国要合于“道”,然而“道可道,非常道”。#23422

13:把情欲减损到最低限度,只是“少私寡欲”(通行本第十九章),却不是无为。如果这也叫无为,那么深山里的老和尚应该最符合《老子》之道了,但老和尚可做不到“无为而无不为”,更不可能“取天下”。#23469

14:那么,怎么才能回去呢?——“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把复杂化、烦琐化的政治慢慢减损下来,从最繁文缛节的礼的时代先退回到义的时代,再逐渐退回到仁和德的时代,最后回到道的时代,上古合于道的政治于是就可以再现人间了。#23495

15:如果从《老子》的角度分析【夏侯玄】这次改革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正始名士们只盯在“无为”“无事”这些道理上,却疏忽了《老子》的“无为”“无事”的背后还藏有一个重要的道理:因循。#23621

16:钱锺书先生对《老子》更刻薄,说《老子》明明说了“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却又说“外其身而身存”“名与身孰亲”“毋遗身殃”,这不是自相矛盾吗?#23748

17:商代的人有着虔诚的信仰,周人作为革命者,敌人支持的,我们就要反对,所以对天命、鬼神纵然不高声反对,至少也很有几分怀疑。周代是一个偏于理性的时代,狂热的信仰传统要到秦汉以后才被恢复。我们看诸子百家,真正抱持有神论信仰的只有一个墨家,#23889

18:1971年,有暴力美学电影宗师之称的导演萨姆·佩金帕(Sam Peckinpah),拍了一部名叫Straw Dogs的经典禁片,但是很多观众不理解“稻草狗”(StrawDog)和电影内容到底有什么关系,其实这个“稻草狗”就是取自《老子》的“刍狗”。#23921

19:所谓刍狗,如Straw Dogs这个英译,是一种草扎的狗。《庄子·天运》里,师金评价孔子,就用刍狗来做比喻,说在献祭之前,刍狗被人恭恭敬敬地盛在竹筐里,盖着精美的绣巾,巫师要斋戒之后才能前来迎送,可等到献祭之后,刍狗便被丢弃不顾了,过路人踩坏了它,樵夫把它捡回去生火。#23937

20:第二种意思在《老子》这一章最能贯通上下文,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是说天地是麻木的、没感觉的,任凭万物自成自长、自生自灭;圣人也和天地一样,任凭百姓自成自长、自生自灭。#23958

21:子桑的这番话,解答了道家人要面对的一大难题:既然天地无私(天地不仁),为什么人的贫富穷达会悬殊这么大呢?总得有一个承担责任的东西才行,既然天地承担不了这个责任,那就怨命好了。#23980

22:也就是说,在《老子》的天道观里,虽然没有人格神高踞苍穹之上俯瞰众生,惩恶扬善,但好人常常能得到好报。这是因为他的行为符合天地自然之道,受到了自然规律的回报。#24063

23:那么,天命既然存在,为什么侍奉上天和鬼神最勤的殷商却灭亡了呢?周朝开国的先贤们编出了一种崭新的天命理论:上天是照顾你还是惩罚你,并不看你祭祀搞得是否隆重,而是看你的德行。#24090

24:于是,能把天意与命运问题解答“圆满”的,莫过于那种最通俗、但早已背离原典的佛教理论:好人之所以没好报,是因为他前生作了孽;但他一定会有好报,只不过是在来生。这套先进理论后来也被道教吸收了去,而且有了新发展#24127

25:《圣经》也面对过这个问题,最有代表性的章节就是《旧约·约伯记》。约伯是义人的楷模,但撒旦认为,约伯之所以如此虔敬上帝,不过是因为他现在的好生活完全来自于上帝的赐福。#24134

26:许多《老子》的读者认为“道可道,非常道”意味着“道”不可说,一说便错,而同样的难题是:“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本身是不是错的?#24219

27:如果把脏水和小孩子视为一组对立的概念,那么道家的解决方案应该是:把脏水和小孩子一起倒掉。《庄子·大宗师》有一段极著名的话:“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24298

28:所以,《老子》的很多话如果拿到现在作为逻辑题来出,我们都可以判断为类比不当。天道确实超越善恶,但人道不是。其他诸如个人修行要退回婴儿状态,社会治理要退回原始状态……#24331

29:由此而推测,《老子》原本对仁义、孝慈之类的概念反而持有肯定的态度,希望大道永存而仁义在,六亲和睦而孝慈在,邦家清明而正臣在。值得辨析的是,即便是道家后学提出反对的口号,反对的也应该是对仁义、孝慈等正面概念的“标榜”,而不是反对这些概念本身。#24392

30:生动鲜活的个案历史信息不但影响着我们的判断,也影响着《老子》作者的判断。要举出反例是轻而易举的:我们既有“水滴石穿”这个成语,同样也有“以卵击石”这个成语;谁都知道水滴石穿,谁也一样都知道鸡蛋不能碰石头。#24570

31:不过,也确有一脉道术只法天而不法地,只法阳而不法阴,这便是道教全真派。全真派修炼内丹的理论正是如此,认为天属阳,地属阴,人居天地之间,负阴抱阳,人若能固精守神,涤除全部的阴而达致全部的阳,便可以与天为徒。#24595

32:那么,《老子》的这种句式可不可以用其他内容来替换一下呢,比如:最胖的胖子好似没有肥肉;超级富豪好似穷光蛋;最强的台风好似没有刮风……这样的例子还可以无限地列举下去。而类比越多,出现的问题也就越多。#24756

33:这个问题,从逻辑上说就是违反了同一律,偷换概念了,把形体上的柔弱替换成了生命意志的柔弱。小草的形体是柔软的,但生命力很顽强,这已经是我们生物学的常识了。#24908

34:尽管自欺欺人是我们最廉价的获得快乐的方式,然而,穷人的柔弱谦下和富豪的柔弱谦下毕竟是两回事,同途而殊归。《老子》这些话,是说给“圣人”听的,是说给统治者听的,不是让老百姓拿来做安慰剂的。#24938

35:从世卿世禄制到聘任制,尤其意味着各国中央政府的集权程度大大加强了,也就意味着国君们越来越“有为”了,这时候尤其需要卡里斯玛型的领袖。《老子》所谓的无为之治,应该就是针对这样一种社会转型而提出来的应对方案,#25140

36:此情此境,南荣趎只想求一个明哲保身之道,而老子给出的指点大略是这样的:“要像婴儿一样,自由自在地行动,没有什么明确的意识,身如槁木,心如死灰。如果能达到这个境界,福也不会来,祸也不会来。”南荣趎曾经想过装傻,可看来老子给他出的主意是让他真傻。#25217

37:这一章很能说明老子的屁股到底坐在哪儿。用老派的话来说,这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的反动立场上,不是要把老百姓“当成”傻子,而是要把他们“变成”傻子。所以说《老子》的政治主张是看人下菜碟的,对统治者和老百姓分别采取不同的标准。#25328

38:然而康德和孟子的意见都不会得到老子的赞同。老子认为在最好的社会里根本就不该有现金、信用卡或是其他什么值得去偷的东西。在等而下之的社会里,你之所以会把钱包归还失主,仅仅是因为你根本就没动过占有它的念头。#25353

39:这样看来,无论是《老子》主张的回归婴儿,还是《荀子》讲的礼制,要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现代经济学一切理论的大前提:资源的稀缺性。#25469

40:如果评判一下可行性的话,《老子》的方案在现实社会中确实有过成功的案例,不考虑这是否人道的问题,它的可行性一定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即统治者对社会有着极强的控制力,但是,这必然又与“无为之治”的原则相矛盾,所以《老子》的方案虽然可行,却不自洽;#25478

全文完

相关链接:

名家说《道德经》之一:樊登老师韩鹏杰

5星|李硕《孔子大历史》:详尽还原孔子一生和当时的大小环境

历史类好书40本

近年读了1008本书,挑出32本5星好书

2019左其盛好书榜,没见过更好的榜单(截至7月31日)

2019左其盛差评榜,罕见的差书榜(截至7月31日)

2019年读过评过的228本书(截至7月31日)

本号1038篇书评的索引与书单(截至7月31日)

想跟小编讨论请移步知识星球

搜索本号的最优方法

更多毒舌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


本文章为汉语心得记录网文章频道经典文章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