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读后感精选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一本由[俄]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读后感(一):如果可以,谁不想活在梦想里 高晓松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是现实却不像文艺作品中一样美好。“一生顺遂”之所以是一种最真挚的祝愿,就是因为它根本就不可能真实存在,我们每个人都要接受生活的不完美,然后度过普通而又满是遗憾的一生。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俄罗斯作家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的自传体小说,作者写出了一个故事, 一种情结,一种风景,一段人生。虽然作者自始至终都不曾承认这本书写的是自己真实的经历,但是根据书迷的研究,书中的情节与蒲宁的人生是大致相似的。 故事中的男主角亚历山大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拥有着幸福美满的童年,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幸运儿。亚历山大的父母对他的关心与爱护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父母为亚历山大支撑起了一个近乎理想的环境,亚历山大童年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享受生命。 在亚历山大小时候的记忆中,一年仿佛只有夏季,因为父母认为夏天是最适合出游的时期,所以会安排一些出行活动,其余的季节亚历山大则会呆在舒适的家中。亚历山大很喜欢文学,为了能够帮助他实现梦想,他的父亲几乎拼尽全力,但是幸运女神也没有一直照顾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纵然拥有完美的童年,也一直处于不安中,因为所拥有的一切实在过于美好,亚历山大开始担心失去。果然,家境殷实的亚历山大家图遭变故,父亲不得不鼓励他走出小村落,开始自己独立的人生。 正如人们常说:“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亚历山大则是幸运的前者,也正因为如此,家乡对于亚历山大来说有个特殊的意义,故乡也就会在心中不断美化,在外漂泊的越久,这种情感也就更加强烈。其实,即便是现代,那些漂泊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又何尝不是想念自己的家乡呢? 脱离家庭的亚历山大找到了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同样也遇到了自己最向往的爱情,虽然经过一些波折,但是最终他还会与自己喜欢的女孩子结婚了。但是蒲宁却没有让故事以这样简单的幸福作为最后的结局,他选择了一种更加真实的叙述。 王子和公主的爱情终究被生活的繁琐打败,亚历山大的精神世界在不断的完善,他的审美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那个曾经最爱的少女却变成了普通人,婚姻真的变成了爱情的坟墓。亚历山大最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重新与自己父亲讨论人生,也同样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也许这就是现实主义文学的魅力,故事没有圆满的结局却并不让读者感觉遗憾,反而能够产生共鸣。小时候,我们都喜欢童话,因为心思单纯,以为世界只有黑白,所以我们很容易为公主和王子的爱情所感动。 长大后,我们经历了梦想的破碎,遭遇过旅途坎坷,我们意识到了生活的无奈,看破了童话的假象,于是,我们更喜欢现实文学,我们希望能够在书里寻找到自己的影子,希望能够找到情感上的寄托。 如果可以,我们都希望亚历山大可以一直过着小时候的生活,我们也希望自己拥有顺遂的一生,如果可以,哪有人会愿意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可是,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如果,我们能做的就是认真对待每一天,让自己的一生即便平凡,但不平庸。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读后感(二):不迷恋“凡尔赛文学”,来看看俄罗斯作家蒲宁的真贵族文学 回忆是人之本性,但是随着年华逝去,有些回忆会逐渐淡漠,最终从脑海中彻底消失、这难免会徒增人的遗憾,在我看来,如果用文字将自己的回忆记录下来,就会让回忆永不磨灭,这是十分美好的。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尽管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下同蒲宁)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国家,他在诗歌、小说、文学翻译等领域都堪称杰出,但是一说到俄罗斯文学作家,我们脑海中能蹦出的作家恐怕依然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我也是读了他的《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才了解这位俄罗斯作家。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蒲宁的一部历时七年之久的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主人公阿尔谢尼耶夫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基本线索,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小说一问世,就有人认为这本书就是蒲宁本人的“自传”,虽然蒲宁别人却断然否定了这个说话。但是从《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作品中,我们也好像也看到蒲宁的生长轨迹。 蒲宁出生于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在文中的开篇就有提到“我出生在阿尔谢尼耶夫家族,这个家族曾经很辉煌,如今却没落了”,父亲贪烂赌,将家产挥霍一空,而阿尔谢尼耶夫的父亲则落下了一个“败家子”的称号。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看起来像是写阿尔谢尼耶夫在庄园生活的所见所闻,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实这本书表达着作者本人对大自然、故乡、亲人、爱情和周围世界的感受。 读《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像是读一首长诗,从翻开书读到读后关上书,给人的感觉都是流畅而有引人思考,少见的一部外国文学作品让我读起来不这么费力,从“我”的剧情层层递进,也让人感受有畅酣淋漓的阅读之感。 如果说从书中能体会到什么感情,是孤独,我从这部作品好像感受到阿尔谢尼耶夫的孤独,比如他的记忆最深是夏天,因为一家人在夏天安排很多精彩的节目,郊游、野营,比如没有细写的妈妈,比如细腻的爸爸告诉阿尔谢尼耶夫:你在闯荡中要记住一点,没有比悲伤更大的不幸了。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你不仅能感受到阿尔谢尼耶夫的孤独,也能从蒲宁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有一颗细腻的心,为何如此?我想正是因为阿尔谢尼耶夫的童年所遇所闻吧。 如果你喜欢俄罗斯文学,如果你喜欢蒲宁,那么《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值得你一读。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读后感(三):《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去到哪里都是流浪 苏俄时期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共有五位,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便位列其中。 比起其他几位大咖,蒲宁的存在感或许没那么高。蒲宁其人身上总有一种难得的淳朴感,他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故乡原风景的依恋,是毫无保留地体现在文字里的,热烈而真挚。一如我们今天的这本《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按照康.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话来讲,蒲宁的光感是罕见的、正确无误的敏锐。因为他的淳朴和敏感,其文字才显得那样热切动人。 作为一名出身没落贵族家庭的20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蒲宁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其父的乡村庄园度过的。因家境中落,中学肄业便自谋生路,生活十分坎坷。后进入文坛,随着社交活动的增多,思想视野亦逐渐开阔。很早便结识了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捷列肖夫等大作家。正是在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蒲宁走上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之路。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正是蒲宁毕生唯一一部自传性质的笔记体长篇小说。在这部叹为奇观的作品中,诗歌与散文融为一体,创立了一种新颖而绝妙的体裁,仿佛一首哲理性的长诗,又有些交响乐式的画面。 书中主人公亚历山大出生于俄罗斯南部的阿尔谢尼耶夫家族,童年时期一直生活在父亲的领地,一个名为卡缅卡的乡村庄园。这也是主人公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作者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笼统地来看,亚历山大最早的人生体验就是认识、观察、发现身边一切美好的人与事物。与家人共处,看一切美的风景,听动听的故事,聊以驱散内心的孤寂。他的家乡,父亲的这座庄园,是他童年生活全部认知的中心。 家乡的安宁惬意是他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但同时也是其焦虑、恐惧的主要来源,此时的他极度害怕失去这一切美好的事物。读书虽比较轻松,但他却越来越思念家乡。书中有一段描写的是父亲第一次进城看望他,父子俩一起出门时,城里还有过来攀亲带故的人,这些都加剧了他颗迫切渴望回家的心。 在父亲语重心长的要求下,亚历山大背井离乡自谋生路,从此穿梭于一个个陌生的城市,独自缅怀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后来,他也终于得偿所愿地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但如书中所述,随着主人公事业的上升,其审美品味也在逐步提高,对妻子丽卡的要求亦越来越苛刻。不但断然否定妻子很多“庸俗”的想法,还禁止她与其他异性来往。同时,他却有意识地故意炫耀自己同女性之间的暧昧。这就导致了妻子留下一张字条后,愤然离家出走的结局,这也是小说的最后阶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作为一个有些才情的地主少爷实在是脆弱而敏感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成熟,情绪化,甚至有些神经质。 故乡与爱情,可以说是小说创作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在这部作品中,蒲宁充分展现了其敏感而丰富的心灵,他在这个世上的所观、所感、所思、所爱、所恨的一切,都在时间的发酵中愈发醇厚,成为留给后人的宝贵心灵财富!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读后感(四):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除了和你 对夏天记忆最深刻的事会是什么呢? 泳池里溅出的冰凉水花,舔在舌尖上的冰淇淋,还是在最热的时候用勺子挖起西瓜最中心的那一块送进嘴中。 我对夏天最深刻的记忆要追溯到很小的时候,一顶维吾尔族的花帽。 在我小时候,几乎每个暑假都会被送去文化馆学跳舞,舞蹈室很大,装修陈旧,地毯也被磨起了毛球,只有背阴面有窗户,通风不是特别好,到太阳快落山了才会有阵阵凉风送进来。 每次最痛苦的就是下午去上课。中午睡得晕晕乎乎还没彻底清醒过来,我妈就会把我叫醒,她去上班,我去文化馆。新疆的太阳真的很毒,被晒着走一路,到了舞蹈室和一屋子也全都睡眼惺忪伙伴见面,气压低到招呼都不想打。 紧接着就是压腿、下叉、下腰三件套,汗水止不住往下滴,热到喘气都难。 那天下午基本功训练之后要彩排一个大型的维吾尔族舞蹈,老师扯着嗓子给我们醒神:“没几天就要去演出了,你们要把今天当做是演出当天,你现在就站在舞台上,每个人都把精气神给我提起来!” 但是这番话并没有给那个闷热的、空气不流通的舞蹈教室带来什么改变,大家散散慢慢套上演出服,晃晃悠悠地往自己位置走。直到一个维吾尔族男孩从自己的包里拿出一个花帽,用手向后拢了拢头发,戴上了帽子,站定等待音乐响起。 那顶帽子用黑丝绒打底,上面金丝银线绣着花,边上有珠子和亮片点缀,被汗水浸湿的微卷发丝隐约漏出,在教室中央闪闪发光,我完全呆住了,随后才在老师的催促中去到自己的位置。一边卖力跳舞,一边用余光追随着那顶花帽。 过去这么久,再提起来好像就和昨天才发生过一样,那顶花帽像给我施了魔法,让我无法忘怀。 但即使是对我来说如此深刻的记忆,我用力去描述那一刻的美好,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根本不明白我到底在说些什么。这也就是我铺垫了这么久真正想谈一谈的话题,孤独感。 就在不久前海小面聊一本书时说,很多东西你不在那个语言环境中长大,就很难去理解这个语言所涵盖的那种意境,但语言之美常常都体现在意境之中。 在文学方面,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其实绝大部分人都是挺孤独的,只能在自己所生活成长的那片领域里面,相互的欣赏。 我当时听完恨不得一拍大腿奋力表达你说的太XXX的对了。 隔着语言、环境、地域、年代,再来一个有自己想法的翻译,我们与许多优秀的文学巨著真的很难产生共情,这也是一直困扰我的事。 直到......我读了《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读上一本蒲宁的《米佳的爱情》,只是觉得好,我还说这就是典型的俄国文学那种调性。而这本可以被看作是蒲宁自传的长篇小说却真的让我叹为观止。你说它是散文,是诗歌,甚至是图画,是交响乐都不为过。 它是蒲宁用天才之力写出的,跨过一切差异,让人与人的悲喜变得相通的文字。 童年的玩乐,青年的困顿,中年的迷茫。旷野、麦田、星空、车站。秋收、婚礼、弥撒、葬礼,文之所及,皆是诗歌。无论从哪一页翻开来读起,那种绵软细密的描写都美到让人惊叹。 诚然我未曾踏足过俄罗斯广袤的土地,分不清巴图林诺和卡缅卡究竟是哪,不理解不同地区季节特点和气候差异。 但我感受得到他所有的情感,最初见到死亡时的恐惧,离家求学时的孤单,初尝爱情时的悸动,甚至细微到想要提笔开始写作时陷入的焦虑羞愧感到自身渺小的情感波动,爱念欲望的萌动,得益于他伟大的文字功力,我仿佛就身处阿尔谢尼耶夫身边,陪他一同走了一段人生的路。 这并不是一本多么轻松好读的作品,我用了整整一个月才建立起完全沉浸式的阅读状态,可一旦读进去了,真的会被蒲宁触动到。 虽然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孤独必然存在。可那些重要的、细微的故事在这本书里记录、流传,个人记忆与历史变迁交响。尽管从历史的宏大维度来看,人的一生不过只是岁月的短暂一截,但无论如何,这终归是一次穿越语言、时代、环境、地域的情感共鸣和孤独终结。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读后感(五):纯粹的作家?多情的流浪诗人?蒲宁用自传性小说道尽心路成长! 人总是期待一些快乐的事情,幻想着某种好的变故。于是,便有那么多人打着诗和远方的幌子,不断地踏上旅途,以求给乏味的生活加点乐趣。殊不知,若是没有给自身留下思考的空间,那么这种如同打卡一样的“远方”,真谈不上有任何意义可言。 生而为人,大概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就像一颗流星渺小又伟大,按着既定的轨迹前行,却又有可能因为某些外在因素的出现而改变轨道。对于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以下简称蒲宁)来说,他的命运转折点就是从退学开始的,继而漂泊不定的生活成为他人生的主旋律。 “我的儿子不想当官,也不想当兵,也不想继承家业,只对写诗有兴趣。”在蒲宁的自传性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父亲是这样看待他的,而他也确实一生都在文学的道路上执着前行,并最终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倘若想要深入地了解这位俄罗斯作家,那么这本《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非读不可的。在本书中,蒲宁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阿尔谢尼耶夫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经历,同时又描绘了美丽的俄罗斯风光,刻画了贵族、农民、商人、知识分子等各阶级人物形象,而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解读蒲宁的心路成长历程。 乡间庄园里的美好童年蒲宁出生于俄罗斯南部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童年是幸福而又悲情的,且大部分时间都在父亲密林深处的乡间庄园里度过。在这里,春日生机勃勃,夏日花草清香,秋日温暖静谧,冬日银装素裹,到处都是大自然的声音。我想,蒲宁之所以在后来会拥有那样惊人的洞察力,与此有很大关系。 年幼的蒲宁虽然尚不知道忧郁为何物,更对生和死的概念一无所知,但是他却隐隐约约地知道,自己在几十年后,会离开这个世界。因此,他会因为一只小金虫的离去而感受到离别的悲伤以及越发深刻的孤独。 在童年时期,人的世界都是非常狭小的,蒲宁也不例外。当时,他的世界里只有父亲、庄园家族和一些比较亲近的人。而当蒲宁试着去享受自然,并开始关注身边的人,由来已久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地消失了。这就好像当我们以为时间会永远停留在某一个情境之中,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却总会纷纷出现,从而打破界限。 从未停止幻想的少年时期在蒲宁看来,自己的少年时期是非常奇妙的。他可以轻易地指出天空中的普利叶的七星,可以在宁静的夜晚听到土拨鼠的声音,可以为树枝上的嫩芽和散发着香味的图书所折服。也是在这一时期,他放弃了学业,摆脱了刻板的学习生活,并迅速变得成熟起来。 然而,这世间终究有很多残酷的事情存在,比如死亡。当蒲宁亲眼目睹了皮萨列夫的丧礼,我懂他的震撼,难以想象数天前还十分鲜活的人,会突然变成僵硬的尸体,而那一刻我们会清楚地意识到那是永远地离去。 蒲宁是敏感的,他能够发现很多细微的事物,并在日常中主动去思考那些来自心灵深处的感动。纵使这时,家族已经逐渐走向没落,他自己身处的只是安着破旧窗框、彩色玻璃、位于角落里的一个破房间,不过那些关于美好的幻想却从未停止。 寻找心灵栖息地的青年时代从幼年时期起,蒲宁对诗歌就拥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其中又以普希金最为痴迷。因为那些诗句契合他那颗年轻的心以及对远行的遐想和幸福的期待。是的,蒲宁有一颗想流浪的心,尽管在家人眼里他前途渺茫,但他本人对写作的热情却始终未减却。 当蒲宁邂逅丽卡,是两人彼此间的幸运,因为爱情的炽热足以温暖灵魂。然而,由于蒲宁那颗不安定的心,两人的感情又注定不会那么长久。看到他们的爱情幻灭,我既为丽卡惋惜,又很难去责怪蒲宁,因为她是他的知音啊,连她都不忍心去责怪,身为局外人的我又有什么资格呢? 蒲宁的文字总是具有着神奇的魔力,他不需要刻意地去说什么,仅仅只是把想说的话表达出来,就能够让人时不时陷入自身的回忆和思考中。比如,214页那段关于文学自由的表述;比如,255页那种对爱人明知自私的专属想法;又比如;275页对写作题材的自我要求…… 读完《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心中有太多太多的感慨,自认对蒲宁也有了一些明确的认识。我觉得,他和他的作品一样让人感受到真实与真诚。如此优秀的文学书籍,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读后感(六):《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猝不及防的青春断章,却宣判了一生的宿命
蒲宁在《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一书的结尾,以他自己一贯最得心应手的习惯方式,游刃有余地糅合了爱情和死亡这两个他最热衷的主题,轻描淡写但又余韵绵长,正合奇胜却又不露痕迹。 对于阿尔谢尼耶夫的恋人丽卡之死,蒲宁这样写道:“那年春天我才知道,她得了肺炎,回到家里一个星期就去世了。我还知道,她的遗愿就是不让我知道她去世的消息。”接下来写在一次梦中见到了丽卡,笔锋一转,“我只模模糊糊地看到了她,她清瘦了,身上穿着好像是丧服。可是,我还是感到了一种难言的喜悦,感受了心灵和肉体的接近,这是我在别人身上从来没有体会到的感觉。”从这可以看出,蒲宁那种对细微情绪精准的描述具有天才般的本能洞见,在死亡这样一种悲哀绝望的现实面前,他总是能够以一种敏感的笔触,去漫不经心地调配出一丝带有暖色调的穿透性情绪,从而营造出一种别有幽情暗恨生的柳暗花明般的盗梦空间,欲言又止,欲盖弥彰,使整个故事在干净利落的结束后依然保持着一种蓄势待发的张力,言有尽而意无穷,致广大而尽精微。 这本书被认为是蒲宁的自传性作品,像小说,也像散文,有时大段大段的风景描摹,有时又大段大段的心里独白或对话,水无常形、文无定法的自由自在的叙事风格,这种文本的特点非常鲜明而独特,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虚虚实实,影影绰绰,有一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况味。而很显然,书中的丽卡之死只不过是一种蒲宁式的虚构,实际上蒲宁的初恋巴琴科,与书中的丽卡一样是一位医生的女儿,但同他分手后嫁给了作家早年的朋友阿·尼·比比科夫,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中虚构的结局更是蒲宁对自己生活的一种倔强而迷幻的向往,隐约中有一种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自我期许,不过这无法照进现实的破碎虚幻之梦,终归还是一场虚妄的倒影罢了。 蒲宁在创作这本书的时候,远离故土在法国几乎离群索居的他,心中始终抱有一种对故乡俄罗斯深深的眷念之情,但同时这段时间蒲宁的感情生活也处在一团乱麻之中,导致与周围的人的关系处在一种紧张的状况之中。或许回忆才是最好的一种自我疗伤方式,于是这样一部关于故乡、自然、亲情、爱情、梦想的成长小说在他的笔下像山间清泉一样汩汩流出,蒲宁那种细腻而敏感的文字带有一种静谧的诗意和明快的节奏,就像俄罗斯的风景油画一样,沉静中自有一种朴实而古典的美感。而他关于俄罗斯乡下的风物以及人情的描绘,给人以一种精彩绝伦的身临其境之感,这样的写实主义风格在当时文坛各种流派纷呈的潮流下确实独树一帜而绝无仅有,更是为这本自传体作品注入了更多的俄罗斯民族文化印记的内涵,从而使这本书更加真挚质朴而打动人心。 这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记录的是一个小知识分子“把前半生的风景对你讲”的心路历程。 主人公阿尔谢尼耶夫出生于一个行将没落的家族,在那个叫做卡缅卡的农庄里,他度过了自己无忧无虑的年少时光。这期间,他遇见了一个叫巴斯卡科夫的来客,正是在这个长住在他家的古怪客人的引导下,主人公阅读了《堂吉诃德》《环球旅行者》《土地与人》等一批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说这一段成长经历某种程度上深刻地影响了主人公今后的人生走向。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人公远离故乡进城读中学,这一段时间家里发生了变故,一个哥哥因为当时的形势而被捕,父母为了救他而四处奔波,除此之外一切看上去还是波澜不惊的,或许最具标志意义的是自己的诗歌第一次在报纸上发表,这件事更促成了他今后选择一份与文化事业相关的行当作为自己的职业,在四处飘荡了恶一段时间后选择了进入一家编辑部工作,正是在这里遇见了自己的初恋丽卡。而后主人公的工作也发生了变化,在大哥的帮助下,进入了地方统计局作了一个小公务员,但青春期的主人公的内心一直在躁动不安,尽管丽卡对他十分爱恋和容忍,不过禁不住主人公那种带有炫耀式的毫不忌讳地与其他女性之间的扑朔迷离的暧昧关系,最终选择了离开主人公而出走,而真相是得了肺炎回家后一个星期就香消玉殒了。 这些琐碎凌乱的片段构成的这部小说,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在蒲宁精妙绝伦的文字魔力和抒情意蕴的加持下,字里行间弥漫着那种天马行空的青葱岁月中身不由己的情绪,那些成长中的疼痛与迷惘、追逐与失去、漂泊与回归、喜悦与忏悔,每一次的归去来,每一次的爱憎会,每一次的生别离,那种往昔刻骨铭心的青春记忆,在主人公敏感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种青春的姿态就像蒲宁1889年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 头上是凛冽的喧嚣, 脚下是沉默的萎凋…… 我整个的青春是——到处流浪, 我的幽思冥想是——我的逍遥!而对此时身处异国他乡的已过天命之年的蒲宁来说,重新审视那种年少轻狂的曾经岁月,无疑有着更深切的感触和更深邃的反思,而正是俄罗斯那种广袤的自然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重新激发了他那种回归传统的创作乐趣。在此期间,《米佳的爱情》和《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这两本小说的相继出版问世,并于193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蒲宁由此成为俄罗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他作品中体现出对俄罗斯文学传统的全面继承的风格特色,以及对俄罗斯心灵的全景观照的思想深度,并在“寻找美与永恒的结合”上孜孜以求实现超越自我和超越时代的理念,这无疑是他曲折一生中那矢志不渝的卓越而勇敢的追求,无愧于时代和民族,也无愧于自己的内心。 对蒲宁来说,“生活呵,像草原,广袤而宽旷。”他的《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看上去只是浮光掠影地记录下自己青春中猝不及防的一个个断章,却冥冥之中隐隐宣判了自己一生的宿命——1953年流亡在外33年的蒲宁在巴黎病逝,而停留在他记忆中的俄罗斯终归还是一如往昔模样。 |
精彩图文
- 薛绾萧玄彻小说在线阅读薛绾萧玄彻无广告小说免费在线阅读
- 沈园园小说全文(八零主妇觉醒县状元丈夫追妻忙)在线阅读-沈园园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
- (热推新书)《替身我才是傅总的心尖宠》沈婉清傅逸炎-热推沈婉清傅逸炎无弹窗阅读替身我才是傅总的心尖宠在线阅读
- 新上热文替身我才是傅总的心尖宠在线阅读-沈婉清傅逸炎叫沈婉清傅逸炎的小说全文完整版免费阅读
- 宋清阮商景郁(宋清阮商景郁)小说免费无弹窗大结局-宋清阮商景郁小说全文完整版阅读
- 苏沅陆忱(夜侍娇:厂公的独宠要不起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苏沅陆忱)夜侍娇:厂公的独宠要不起小说最新章节列表
- 顾寒光顾贞佳(顾贞佳顾寒光)免费全文阅读小说_(顾寒光顾贞佳)顾贞佳顾寒光最新章节列表
- 随遇傅竞帆(她难驯)在哪免费看-小说(她难驯)全文完整版免费阅读随遇傅竞帆